寺庙巡礼(4)
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授比丘戒。受具足戒已,传戒和尚又举四重禁即淫、杀、盗、妄四重戒或四不应作事,说明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资格。比丘本有二百五十条戒相,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相,俱以四重戒为根本,故戒坛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叶戒相,命受具者下坛后学习。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正中敷一高座,供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之日,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略同。
大众齐集,菩萨戒师即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作梵,二阿阇黎同音,教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继之教以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方式与受比丘戒时略同。仪式完毕,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完毕。
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五.寺庙中的朝日课诵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也叫功课。
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课’)制,是说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二时课文,全是大乘藏的内容。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早自《楞严咒》始,晚从《弥陀经》起,各至称念佛号、三菩萨止为课诵正文。
2. 在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为普结回向。
3. 每逢初一、十五等还有二时祝赞等为祝祷护神。兹依次简介如下:
1.课诵正文
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多数丛林不诵《大悲》、《十小》咒,径由《楞严咒》接诵《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心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为择英所撰。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早课正文完毕。
晚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
《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动修行居处,位属四川雅州。他认为讽诵和忏悔而后,就应利及幽冥。所以依据密部教典,集成施食仪文,共十二段,接着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正文结束。
2. 普结回向
大乘佛教的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往往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称作回向发愿文。朝暮课诵在三菩萨后就是此文。
一般丛林,早课用引磐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的丛林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早课毕。
晚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晚课最后也与早课一样,以三皈依结束。
3.祝祷护神
朝暮课诵,按说到了三皈,就算结束。但每逢初一十五,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仪式。
祝韦驮:是在早三皈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
祝伽蓝:是在晚三皈后,仪与祝韦驮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
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农历元旦)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早课唱《宝鼎》、《圣无量寿光明王咒》,白《大祈祷文》,称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做早课。此时悦众同监院等一班人出殿门,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祷。先至韦驮前站班毕,唱‘香云盖’三称,念《天女咒》三遍,“南 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悦众白《祈祷文》,唱《韦驮赞》毕。然后依次伽蓝、祖师、监斋前,仪同,念诵、白文和唱赞。
此外,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日,还要另有仪式。
六.法会
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日,寺庙里都会举办各种法会。法会,顾名思义,乃讲说佛法之集会。可是现在一般只看到一些仪式了。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日
药王菩萨圣诞 四月二十八日
伽蓝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日
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
观世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日
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二十四日
地藏王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
月光菩萨圣诞 八月十五日
燃灯佛圣诞 八月二十二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 九月十九日
药师琉璃光佛圣诞 九月三十日
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日光菩萨圣诞 十一月十九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监斋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三日
华严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九日
1.浴佛节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也有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在古代,它已成为佛教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的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一日出游兰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
这就是应身佛,在兜率天内院中讲经说法度众,到因缘成熟时,示现降神入母胎,出生后,自行七步,指天指地,告一切人天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示现学习各种世间学问,娶妻生子,见人间有生、老、病、死,而于二月初八降魔,明星出时,见道成佛。二月初八日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于二月初八明星出时入涅槃---等(菩萨处胎经卷七),称为八相成道,因为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在世间示现,而后入灭。
因此,后世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
我国丛林的浴佛,多依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所定的仪式:至四月八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竟,领众同到殿上。住持上香三拜然后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唱浴佛偈(偈见《浴像功德经》),一面反覆地唱偈言,一面让僧众进行浴佛。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
2.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水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
水陆供养的物件分上中下,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通供养。……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
其法事内容,在七昼夜之间,主要为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水陆仪轨》卷二)。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
至于现行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牌轴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式等,依《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法会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像设布置香花供养,力求庄严。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烛供物。其前安置长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分置铜磐、斗鼓、铙钹、手铃及仪轨等,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四人所用。四围绕以布幕,将内坛分成三间。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画像之下列插牌竿,详记每位圣凡名称。牌上皆画宝盖,下画莲花,中用黄纸;下堂则用红纸以为区别。
外坛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华严》坛二人,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此外监坛一人,共计四十八人。
内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参与法事,为水陆法会仪式的顶点。
3. 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自那时以来,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和礼赞内容而成的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和忏悔文。此外,《药师忏法》、《金光明忏》以及《方广忏悔灭罪经》等,在宋、梁之间也开始流行。
近世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梁皇忏》十卷,相传此忏创始于梁武帝,故称《梁皇宝忏》,后世灭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慈悲水忏》三卷,唐知玄述。知玄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四年(863)署为悟达国师。初知玄在长安遇一异僧,患恶疾,人皆厌之;知玄侍候无倦色。后知玄将回川,异僧感其风义,临别告以向后有难,可往彭州条陇山(亦名九陇山)相寻。中和三年(883),一珠隆起于左股,曰人面疮。知玄求医无效,忽忆往日异僧之语,遂至茶陇山相寻,果于山中见之,告以所苦。异僧命以岩泉濯之,疮愈。知玄因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仪》录成名著《慈悲水忏》三卷,流行于世。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称《大悲忏》,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一种忏法。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1“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呪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呪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大悲忏
- 下一篇: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