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巡礼(2)
4.大雄宝殿
天王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像旁一般有两位比丘立像,年长的名“迦叶尊者”,年轻的名“阿难尊者”。
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佛像,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中间一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一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一尊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又有的大殿中也是三尊佛,却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尊佛旁边有的各二位菩萨立像或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中间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有的大殿只供一尊毗卢佛。 净土宗寺院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弥陀佛或接引佛(阿弥陀佛立像),有的寺院大殿供的是五尊佛,那大抵是密宗的寺庙了。
佛,又称为如来、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无上士、天人师,究竟圆满解脱道和佛菩提的修证,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和无始无明所知障,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成佛有五十二个阶位,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乃至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成佛。我们熟悉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是等觉位菩萨。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佛,无量无数的菩萨。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八十八佛,讲贤劫千佛,讲过去庄严劫千佛,还有未来星宿劫千佛。这还是比较近的时间。远的呢,数不尽,讲不完。我们今天在此界得闻佛法,皈依三宝,皆因释迦牟尼世尊之故。所以尊释迦牟尼佛为本师。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印度迦毗罗城主净饭王之子,母曰摩耶,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诞生于岚毗尼园。他年幼时,就对人生诸现象,善于思考。有时在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有时看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出游之途上,观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在他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出家修道。他听说苦行可以解脱,就参访了诸多外道,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大法。之后他入优娄频罗村苦行林中,严苦六年,形容削瘦,极酷烈之苦,忽然醒悟到苦行非解脱涅槃之道,毅然放弃苦行,在尼连禅河沐浴后,接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觉山菩提树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观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初夜明心后,复于夜后分、天将明时,因睹明星见性成佛,金刚喻定现前,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第六识转生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识真如转生大圆镜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于是成无上正等正觉者。之后四十九年游历四方,化导群类,西历纪元前487年于拘尸城外娑罗双树,入大般涅槃。这个就是如来应世,为应世间众生因缘的成熟而降临世间,自觉圆满而又能够觉悟有情众生,这叫应身如来。
释迦牟尼佛像背面常见的是观音手持杨枝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间(通称此处为‘海岛’),其四围则塑《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中的人物,或《法华经普门品》救八难的景象。
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其实善财菩萨五十三参所修即是普贤行,欲成佛道者必须在事上具足禅定三昧神通威势、六度四摄众生等福德,在理上具足道种智、一切种智、十法界一切智智等功德满足,方名具足普贤行;具足普贤行方成一生补处菩萨,方得成佛。故四十华严于最后普贤行愿品,将无尽普贤行归结为十大愿王以为总持。并将五十三参所修之普贤无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佛道。
5.罗汉堂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供奉十八罗汉之像。阿罗汉是证得解脱道的尊者,即断尽我见我执,舍寿入无余涅槃。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阿罗汉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名为《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可能画家原意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跋啰惰阇分为二人成为第十八位。还有的是加上迦叶与君屠钵叹,有的是加上庆友与贯休(即最初画十六罗汉者),遂成为十八罗汉。
6.伽蓝殿
东西配殿随教派不同,供奉的对象也有所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等等。
伽蓝殿。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意为众园,即僧人同修共学和生活的园地。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定了舍卫国太子祗多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作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仍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因此伽蓝又引申为另外一层意思,指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伽蓝神”。中国自唐、宋时,禅宗道场已有供奉伽蓝神的风俗。《释氏要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
在道场里每日的早晚课诵中,都会诵伽蓝赞: 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
但是,在我国的佛教寺中伽蓝殿有时也供关公。我们见到的伽蓝菩萨像穿圆领宽大之深绿袍,胸前加挂一盔甲,展现出华丽富丽之气。
7.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板屏及钟鼓等。法座亦称狮子座,于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椅,名曲盝床。法座之后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之说法。曲盝之前置讲台,供小佛坐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席等。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鸣之。
8.观音殿
正中路上还有观音殿。有的供圣观音,有的供十一面观音,有的千手千眼观音,有的供四十八臂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在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如今于娑婆世界相佐释迦牟尼佛圣教来化现无边无量身以度化众生,又于极乐世界相佐阿弥陀佛圣教来接引十方法界尽虚空之有缘众生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凡有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9.地藏殿
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两旁侍立闵长者父子。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在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六道中的众生。
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中唯一示出家相的菩萨。其实菩萨于无量世来或现出家相,或现在家相,身相无定,但随因缘。等觉菩萨,多数示现在家相;地上菩萨也大多示现在家相,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现在兜率天,也现在家相,在天宫中有许多的法眷属,身穿天衣、头戴天冠,在兜率天后院高座说法;有许多俱解脱、并具有三明六通的声闻阿罗汉,回心大乘以后,在他座下闻法学法,天军阿罗汉就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是诸地菩萨现天身在家相,他们也在示现在家相的 弥勒菩萨座下学法。所以修学佛法时,应该完全在法义上观察善知识,而不应该在出家、在家的表相上。
10.藏经楼
藏经楼,是安置法宝经书的地方,即“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
经藏,即指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是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是诸菩萨、佛弟子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论议解释。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即:
1)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称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
3)记莂,又作授记。本来是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4)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5)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6)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大悲忏
- 下一篇: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