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33)----游宗明老师(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第4 卷-第8 卷)》卷5:“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又无色界天,及诸地狱众生,不用饮食,独有第八识执持长寿,故有食义)。”13
注13《万续藏》册34,页321,中9-11。
7、识食就是在讲熏习增长阿赖耶识的执藏体性:
识食者谓阿赖耶识于三界九地轮转诸法之种子等,具有执藏之体性,以执藏性为识食之法相。谓欲界有情食抟食时,长养七识及诸烦恼种子,以此熏习故,令阿赖耶识之执藏体性增长;于抟食时如是,于余六尘诸法亦如是,使阿赖耶以此执藏体性不灭,长养阿赖耶执藏轮回三界之功能,故于舍寿时复生中阴受生五趣,名为识食。14
注14 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一辑,正智出版社,2003,页109-110。
8、识食是以识为食,资长于识,那就只有阿赖耶识才有此功能: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 15:“识意思缘未来故,识后明利长养,识后明利长养故名识食。……依识食故,资长于识,余有现前。(阿赖耶识才能资长于六个识)”15
注15《大正藏》册43,页213,中6-18。
佛典经论众多举之不尽,此在证明释印顺说识食是有取识,是“与染爱相应的识”而指称为意识是错误的,应知有取识即是意识(第六识),意识才会与染爱相应,第八识阿赖耶识从来不与染爱相应。释印顺的盲点在于他不相信有第七识、第八识16,而认为人类只有六识,如此对佛经的解释非但不能通达,简直错误百出一无是处。他认为应该“从识缘名色和识灭则名色灭的定律”去思惟,这是不会错的,但前提是不能把此“识”解释为意识或意识细心,否则必定错误!导致他所认知的佛法全盘错误,越讲便会越加错乱无章。释印顺的书中也会讲出不能没有第八识这个正确的道理,可是他却又斩钉截铁的否认有第八识,他是专门要来破坏佛法误导读者的吗?这种心态令人难以理解。
注16 参考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109。
释印顺在《摄大乘论讲记》中说:
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假使“离异熟识”,那“识与名色”的“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的圣教与事实,就不得成。识,是阿赖耶识;名,是非色的受等四蕴,转识也都摄在名中;色,是羯罗蓝。名色以识为缘,识又以这名色为所依止,相续而转。假使没有根本识,与名色相依而转的识是什么呢?若说识是意识,名中的识蕴是五识身,这也是讲不通的,因为羯罗蓝位,还没有前五识。有识支的识,有名中的识,同时相依,如二芦束,不能说它同是一识。这样,非在名中的意识以外,别立异熟识不可。17
注17 释印顺著,《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123-124。
又说:
识食不成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资养增益维持有情的生命,叫食。凡是有情,不能无食,所以经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佛陀说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前三种食且不谈。由于有漏识的执受,一期的生命,才相续而住,不死不坏,因此,识有维持有情生命资养有情根身的作用,所以叫识食。假使“离异熟识,已生有情”的“识食”,就“不成”立。因为六识在无心位中有所间断,在有心位中也随著所依根、所缘境、三性、三界、九地等种种差别而转变;所以这不徧三界不恒时有的“六识中”,“随”便“取”那“一识”,把它作为是“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的识,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诸转识以外,必另有一类不易,恒时相续,遍于三界,执持身命的异熟识在。18
注18 同上注,页124-125。
如此看来,释印顺应该相信有第八识了吧?不论称祂为阿赖耶识、异熟识、入胎识或如来藏,因为没有第八识就没有识食,可是读印顺的书是很矛盾的,在这一本书明明讲不能没有第八识,而于另一本就断然说“那里会有七识、八识?”19 释印顺既然一生钻研经典知道“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识”,若说是意识是讲不通的,那当然就是唯有阿赖耶识才能通,阿赖耶识即是第八识如来藏,诸经皆如是说;但释印顺在《如来藏之研究》中又说:“如来藏与藏识:如来藏为依止,阿赖耶识为依止,本为不同的二种思想系。”20 然而如来藏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同样是第八识,佛在《入楞伽经》卷8〈刹那品〉也说过:“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既是同一心,怎会二个心而成为释印顺说的“二种思想系”?同一个第八识乃佛教之根本法义,又怎么会有二种不同思想?
注19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109。
注20 释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正闻(新竹),2003.1 初版7 刷,页239。
释印顺上面的文字中又故意说:“若说识是意识,名中的识蕴是五识身,这也是讲不通的,因为羯罗蓝位,还没有前五识。”他所定义的识蕴不是六识具足,而是只有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意谓意识不是识蕴所摄,违背世尊在《阿含经》中“根尘二法因缘生”即是识蕴所摄的圣教量;他是故意违背佛所说的“意识是二法因缘生”的圣教,把意识认作常住不坏、永不中断的常住心,同于常见外道。释印顺如此这般常常以颠倒说而著书,这种书不只是垃圾而已,简直是堆邪见毒草,然而一般的毒草顶多不过毒死人们一期生命,邪见毒草则是毒死众生法身慧命,那就杀害无量世了,真的要很小心,莫被污染才好。
佛法为什么要说识食?释印顺已举出其要:
四食不但有关于现在一期生命的延续,即未来生命的延
续,也有赖于意思食与识食来再创。如人类,总是希望生存,愿意长此延续下去。这种思愿的希欲,虽或是极微细的,下意识的,不必经常显著表现的,但实在是非常的坚强热烈。到临死,生命无法维持时,还希图存在,希图未来的存在。一切宗教的来生说,永生天国说,都是依著这种人类的共欲—“后有爱”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续,即依此爱相应的思愿所再创。……同时,有取识即与取相应的识,在没有离欲前,他是不会停止执取的。舍弃了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执取另一身心,这即是入胎识的执取赤白二渧为自体。如猕猴的跳树,放了这一枝,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识的执持,是“揽他为己”的,即爱著此自体,融摄此自体,以此为自,成为身心统一而灵活的个体。21
注2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73-74。
不论是自己未来生命的延续,或是种族的延续,都不是意识心所能决定的;第八识才有这样的功能,第六意识无法取代的。所以假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六识论,绝对是个错误的思想,意识的精神不可能到下一世去;世间所谓的“精神不灭”,不是讲意识不灭,而是说读古人书感觉古人精神不灭,是你的精神在感觉,不是古人的精神至今不灭。以有第八识而有意识了知识食,此世的意识在死亡时就灭了,而第八识不灭;祂再出生下一世的意识而又有识食,识食的根源是第八识,所以释印顺不可以否认第八识而说:“哪里会有七识、八识?”他只要照著经文说有八识而有识食,就不会一错再错了。但释印顺因为无法实证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如来藏,干脆否定,再把第六意识设定为佛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指称入胎而住、而出生名色的识即是意识;然后把识阴定义为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指称意识不属于识阴,就指称第六意识即是入胎、住胎出生名色的识。但他没有发觉现量上立即存在的问题:意识只要生起时就会有了知之性,时时对六尘不停了知,直到眠熟或闷绝而中断时才停止了知。我们可要问他:他上一世死后入住母胎时,是不是才刚入胎时就能了知住胎的情况?他有没有清楚明白了知意识自己是如何出生名色的?他有没有了知出胎的情况?这些都该说给大家听听。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定无法回答的,所以他写的书本,套一句世俗话说:看看就好,别当真。
《长阿含经》卷8 第9 经《众集经》佛云:
“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22 又卷 20《世纪经》〈忉利天品》:“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23西天护法菩萨等十大论师,皆依以上所举佛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而各有阐释,然或有解释而不究竟者,或有究竟而未圆满者。唯有唐三藏法师玄奘菩萨将十大菩萨之论,糅译为一论,圆满究竟,放之四大天下,垂之后世万劫,无有能破之者;唯能发扬光大,增益其光辉尔。24 平实导师语译 玄奘菩萨的开示曰:
第四种是识食,以能执持为其食相。意谓未悟之人,其有漏识由于段食、触食、意思食的不断熏习,使得势力增长,成就识食执持的业用。这识食虽然通八识自体,而以第八识如来藏的识食业用特别殊胜;因为七转识对于段食、触食、意思食的不断熏习,必产生思心所、欲心所、念心所,亦必增长第八识如来藏中所不断执持的各类有漏法种子,因而成就识食,不能出离三界。唯有真悟之人,能于悟后历缘对境修断四种食的势力增长,使如来藏不再执取有漏法种,渐渐清净而出三界,识食断故。25
注22《大正藏》册1,页49,下19-20。
注23 同上注,页133,中17。
注24 平实导师著,《真实如来藏》,正智出版社,2007,页109-110。
注25 平实导师著,《真实如来藏》,正智出版社,2007,页113-114。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 8〈四法品〉云:
云何识食?答:若有漏识为缘,能令诸根长养,大种增益;又能滋润随滋润,乃至持随持,是名识食。其事云何?答:如《世尊教颇勒窭那记经》中说:“颇勒窭那当知,识食能令当来后有生起。”如是等类,说名识食。26这意思在说:以有漏的六识为缘,能够令六根长养,第八识如来藏的大种性增益,继续不断地生起未来世后有的七转识,这就是第八识的识食。
注26《大正藏》册26,页400,下11-15。
识食在《三藏法数》中的解释有二:
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以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27
注27 网络《在线佛学辞典》查询〈三藏法数辞典〉: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的解释:
四食并不是单说色身有食而已,其实每一识也都有食相,但第八识非有食亦非无食;前六识若有食,意根即一定有食。前七识若所有食,即成为第八识的食相;而第八识自身其实无食,食相都是前七识所有,只因第八识收藏前七识食的种子而方便说为有食,其实还是无食的。若前七识的食相灭尽,第八识则无种子收藏之食;所以在识阴六识的食相存在时,就一定会有意根的食相及第八识的食相存在。28
28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07,页547-548。
这就是 佛所以说有“识食”的最主要目的所在,其目的即是证明有真实如来藏,而非释印顺所说的只有意识的精神粮食。释印顺的说法自始至终都围绕著意识而知、而解、而转、而说,是以常见外道的意识常住思想,来解释三乘菩提诸经中的世尊圣教;佛门大众对他的书,看看就好,别当真!否则一定被他误导,死掉法身慧命。
(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救护,正道,连载,----,游宗,老师,论释,印顺,识食,一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