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5期>

中观金监

[第065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2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孙正德老师
(连载十四)
三、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以意识心观察蕴处界空,套用为般若空
纯粹蕴处界法之真实内涵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是中道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藉众缘所生之法。若未能亲证并触及此中道心之法性者,纵然信受善知识所说之了义正法,具足正知正见而如实观察、明了蕴处界法之虚妄不实(包括意识心自我之无常生灭性),也从善知识处听闻熏习得知有一与意识心之了知、分别、觉观体性完全不同之中道心,是离诸六尘觉观之无分别相,是具足诸多中道功德法之本识心体,存在各各有情身中,遍蕴处界而与蕴处界非一非异(世尊在阿含中所说之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仍然不能现前得知此本识心体之无分别相,只能本于信受圣言量与具正知见而安住。倘若长期参禅下来,仍然没有机缘可以亲证自身之菩提心,虽然意识心已断除缘于五阴之我见及对五阴自性之执著,包括对意识心自我能见闻觉知之贪爱也已断除,也只是断我见、断分别我执,仍旧未得般若无分别智;因为般若无分别智得要由意识心参禅而亲证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才得以领受菩提心无分别之真如法相而发起般若智慧。故无分别智之智体是第八识本识菩提心,能修行、能证得无分别智之心则是意识心,而意识心本身之种种差别分别,或经作意所弃舍而不予分别之相似无分别,皆非无分别智之智体。但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却以意识心自身作为无分别智之智体,将佛陀所说不生不灭的第八识菩提心般若主体,公然更换为生灭无常之第六识意识心;是以李作桃而欺瞒佛教界的恶行,我等正信佛子应对此种鱼目混珠者严格检验。兹举示证据如下:
又圣无分别智,是已现证二我执境空无我义,为生彼故现当思择我执之境,通达彼无而善修习。彼虽亦是分别,然是无分别智极随顺之因,如前所引三摩地王经云:“若于诸法观无我。”修次下篇(注1)云:“此修虽是分别为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无分别智,乐此智者当依彼修。”若作是念,般若经说若于色等空无我行,亦是相行,故观察空不应道理。如是等类,是说于空执为实有,非说取空,前已广说。若不尔者,即彼经云:“菩萨摩诃萨,若行般若波罗蜜多,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观察如是思惟:何为般若波罗蜜多?即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谁所有?若无何法,若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罗蜜多耶?若如是观察如是思惟。”此说正修般若度时,当须观察。(注2)
──────────────────────
注1 也就是莲花戒之《中观修次第》三论。
注2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第545页,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莲花戒、宗喀巴等,皆不隐讳彼等确实是以意识心之分别性,期望经过意识心本身之作意而能出生无分别性,以此为般若无分别智;其所观察者,乃是蕴处界无人我;然而在彼等不许五取蕴为我见所缘的情况下,实质上却主张意识心之一分明了分─细意识─才是我见之所缘;但该细意识又是彼等所守护,视为不可摧破之法,彼等因此而认为事实上不应将之建立为我见之所缘;若建立为我见之所缘,则应将之承认为生灭法故。依照彼等所建立之逻辑,意识心之一分细意识是能够执持业种、结生相续之识;然而此细意识乃是意识之一分明了分,故细意识仍属依附于意识心而存在者,其主体仍是意识心本身。所以宗喀巴及莲花戒说,意识心如理作意的观察自身,不分别意识心自身有我及五取蕴我之自性,那么当时之意识心缘于意识自身就出生了无分别智,仍然违背他们所自豪的因明学正理。换句话说,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是以意识心为无分别智之智体,完全不理会般若经中世尊所说“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之心,是具菩提性之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事实上意识心一向有得有失、有觉有知、有分别相,乃是本识如来藏藉缘展转所生之法,故意识心无任何堪能性可成为无分别智之智体。意识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缘起而性空之法,此空属于五蕴空、无常空、不自在空等之人我空;意识心自身经过观行证得此等人我空,其前提乃是体认意识心自身是无常、可灭之法;此等证得包括意识心在内之五取蕴人我空之智慧,仅属于二乘解脱道之八圣道修证内涵,与实相般若之实证无涉;世尊说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者,才能发起实相般若智慧,才属于菩萨道之修证故,而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所主张者却与世尊所说之圣教背道而驰。藏传佛教等六识论者改以意识心之缘起性空说为空性,取代如来藏之甚深般若空性;又妄称意识心具有本住法性,是不可摧破之法;故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见者全都不能断除我见,不仅违背世尊所教导解脱道之八圣道法教,又否定涅槃本际如来藏阿赖耶识,将造成二乘圣者于舍报不再出生后有五阴,而使来世之缘起性空亦不复存在时,无余涅槃法即成为断灭法,同时也是在非毁十方诸佛所说依第八识如来藏渐次修行成就的成佛之道,使成佛之道成为纸上谈兵、永远无佛可证、无佛可成之戏论,证据十分明确。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莲花戒、宗喀巴等人,把自己误会声闻道的缘起性空当作佛菩提道的般若空;彼等阅读般若经时,若发现自己所说与般若经不能契合,为免除他人提出质疑,就以自问自答方式,随意扭曲转变经文之实质意涵,以掩饰其过失。例如上文中所举:“若作是念,般若经说若于色等空无我行,亦是相行,故观察空不应道理。如是等类,是说于空执为实有,非说取空,前已广说。”但彼等所说一切空之观察,从未离开过蕴处界之缘起性空;因此纵然彼等能于色受想行识五取蕴如实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亦都属于有生灭、有苦乐、有散坏之法相;相较于般若经中所说不生不灭、无苦无乐、无得无失、无觉无观、无分别相之不垢不净菩提心之观行,仍然属于有生灭相、有苦乐相、有垢净相之有相行;故纯粹观察蕴处界空,确实不能契合般若经所说之无相甚深空性。而宗喀巴等虽然发现到自己的学说具有这种不符般若经之矛盾,却不知反省而更以随意转计扭曲之方式,将般若经中依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空有不二之中道性所说“不取缘起性空之蕴处界万法,亦不取缘起性空之空”等确实可证之法,扭曲为般若经所说仅是“不于缘起性空执为实有”。为揭穿彼等曲解经意误导学人之恶行,举示般若经相关之法句如下,以为辨正:
“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谓般若波罗蜜多’者,舍利子!有胜妙慧,于一切法能如实觉,远有所离,故名般若波罗蜜多。”时,舍利子问善现言:“此于何法而能远离?”善现答言:“此于诸蕴、诸处、诸界、缘起等法皆能远离,故名般若波罗蜜多。”(注3)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完全不知大乘菩提心之无分别法,在彼等否定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前提下,妄想以识阴所摄之意识心修成般若、方广诸经所说菩提心之无分别相,妄认意识心住于显境名言之受想分位时即是证得无分别智。如是抱持意识心之吾我心而不知其虚妄性者,不能真实了知意识心乃是藉著每一世五根之缘而生,故意识心吾我必定入于色受想行识中住,都是缘于五取蕴而生之我见未断故;必定以五取蕴为我所,必定于五取蕴见我、异我、相在,世尊于四阿含中处处如是教导故。而宗喀巴等人将意识吾我心入住于五蕴十八法界中,乃是爱著于蕴处界而受系缚之凡夫,所有之观察皆不离世俗法见闻觉知之性及色声香味触法尘;如是对于修学解脱道最基本之我见都断不了者,而高声大谈修习大乘胜妙之无分别胜观,犹如扶著学步车之幼儿,大声高唱“我能跑步及跳远,世界第一”,有智之人都无法相信其所说是真实语,而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正是如此断不了我见的凡夫。
由于宗喀巴不懂般若无分别相的缘故,故主张观察蕴处界缘起性空就是正修般若度(其实都无力观察蕴处界缘起性空,故执著意识为常住心),为了取信于人,让他人相信其所说、所观察思惟是正确的修行般若度之方法,而攀缘一段般若经之经文说:“菩萨摩诃萨,若行般若波罗蜜多,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观察如是思惟:何为般若波罗蜜多?即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谁所有?若无何法,若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罗蜜多耶?若如是观察如是思惟。”
实际上,此段经文原本是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宗喀巴却加以变造而附会之。举示记载于《大正藏》中同一段经文如下: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念:“若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注8)
──────────────────────
注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集散品第9〉,大正藏第8册,第236页中。
经文中所说者,乃是应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倘若安住于吾我心而修者,倘若有所得、有所恃者,则非般若波罗蜜,如前面所引般若经已广说。再者,若所依所缘之法于六尘有觉有知,体性有间断性、与种种烦恼相应而有杂染性,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之缘起性空三界有等缘生法,则非般若波罗蜜。又应思惟:法为何称为般若波罗蜜?若现前所观察之法,不见闻觉知六尘,不与杂染相应,不与我见、我执、我所执等烦恼相应而无杂染性,一向清净之体性从未间断而不堕于三世中,非知六尘但又非不知其所执持之业种、根身等,亦非缘起性空之蕴处界所含摄之法,有其本来自在性与能生一切法之清净自性;如是现观而实证非断非常、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等远离二边之胜妙菩提法性,故称为般若波罗蜜。
又应思惟:是谁领受而得此般若波罗蜜?能领受此般若波罗蜜者,乃是能思惟、能观察、能分别、能见闻觉知之意识心,而般若波罗蜜之根源却不是意识心,而是能够出生包括意识心在内之五蕴身心之菩提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现前所领受之菩提性皆是此菩提心之本来清净自性,并非能觉能知、能观察之意识自身所拥有之法性。如是观察以后,菩萨应当以菩提心之本来自在、离言语道、无得无失、无我、无我所之无所得为方便,转易能领受般若波罗蜜之意识心,消除对于五蕴诸法及意识自身有所得、有所恃之虚妄分别自性,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者才是真实般若波罗蜜。
而宗喀巴攀引此段般若经之经文,却排除经文中的真实义,仅是强调经文中之思惟观察,使人误信彼等所说之观察思惟是与经文相符合的。事实上,前述所引般若经所强调者,是应思惟观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为何名为般若波罗蜜?是谁证得般若波罗蜜?而不是在有思惟观察或者无思惟观察上著墨。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宗旨一向都没有般若法,一向都是以生灭法、缘起性空非实有法之意识心,假冒为般若诸经所说的不生不灭、无间断、无杂染性、成就缘起性空诸法之中道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因此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所说只能蒙骗一般学人,其本质破绽百出,终究通不过 世尊圣言教证及理证上之检验,只是越发凸显其错谬之处而已。(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中观,金监,详述,应成派,中观,起源,与其,破法,本质,孙正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