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3期>

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证严法师(连载七).......... 正光居士

[第033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证严法师(连载七)
又证严法师在《心灵十境》书中,将六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如第八十八页~八十九页云:“菩萨的第六地是‘现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洁净的镜子,不管它所照的外镜是多么污浊,只要境、物移开后,这面镜子依然十分洁净;就像世间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影响修行的心,所以面对周遭的环境时,即能了了分明,这就称为净性‘现前地’。
如何才能达到‘现前地’的境界呢?这就要先成就‘慧波罗蜜’,亦即‘大圆镜智’。要修到心如明镜的境界,就要断‘见思惑’──见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难免会有执著。比如:执著自己已修到某种程度,自认是个心地清净的人,因而与人隔离,认为对方是个受污染的人,多数人都会起分别心。其实,这样的分别心不能有,应当‘镜来照境,离境则清净’,这才是真正的现前地的菩萨。”
然而 佛说五地菩萨在等持位中,现观自己化现在十方世界的众多化身,皆是第八识秉持意根的意思变化所成,皆非实有,圆满变化所成现观而转入六地的入地心位。于六地入地心的时候,进修六地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及六地所应断的烦恼习气种子,并于六地快满心的时候,对于变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极多化身做观行,证知皆是自己所变;虽然在事相上实有可见,为他方世界证得神通境界之佛子所能亲见,然而此等化身绝非真实有之法,其实似有而非有,非有情亦非无情,纯是自己第八识之所化现,圆满似有非有现观,是故对于五地满心位及六地住地心中所有变化所成现观境界全无所著。由此现观故,于如是化身无量之境界,悉无所著,更能随缘任运而化现于他方世界中度化有缘众生,而自己却步步迈向寂灭境界,到满心位时取证灭尽定,成为解脱道之极果圣者,却仍然故意保留一分思惑而不断,转入七地入地心。反观证严法师所说:“就像世间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影响修行的心,所以面对周遭的环境时,即能了了分明,这就称为净性‘现前地’”,以这种世俗法中的觉知心所住无明境界,就认为已经成就六地菩萨功德,完全不须要六地菩萨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以及完成似有非有现观,就可以证得六地满心位,严重的将六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完全符合了 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前事先预记末法乱象的狮子身中虫的作为。
又证严法师说:“像世间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影响修行的心,所以面对周遭的环境时,即能了了分明”,这正是离念灵知的意识境界最佳表征,具足我见的凡夫境界;何以故?能够不起语言文字而了了常知,就是离念灵知意识心所摄,正是 佛所斥的六十二种外道见之一,也是在眠熟等五位中都会断灭的法,如前所说。而此离念灵知意识心在菩萨六住位时,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大乘四加行完成后,证得能取与所取空之时,就已经不再执取这个意识心为常住不灭法;这个我见,并不是到六地菩萨时还继续保持著,仍未断除。像证严法师这样将菩萨六住位所应断除的意识心凡夫我见境界,说之为六地菩萨的境界,未免太颠倒了吧!
又证严法师也谈到大圆镜智及见、思惑,她说见、思惑就是见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完全违背 世尊的开示,这也是和西藏密宗的法王、喇嘛一样,同以自意所想的邪见来解释佛法的内涵;何以故?大圆镜智是最后身菩萨于人间明心时方能顿得的智能,是依佛地无垢识(因地名为阿赖耶识、如来藏)的所生之法,是本无今有之智能,属于无漏有为法,不是证严法师所说六地菩萨就可以顿得的智能。古来从无六地菩萨证得大圆镜智,教证上也不许说六地菩萨能证得大圆镜智。
又见惑是指于一切处遍起不如理作意之邪见,执取觉知心、六识身、六思身、六想身、六行身为不灭的我,亦即是我见,亦名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执著意识心等识阴为我、执取色身为我,非是证严法师所说:“见惑就是见解上的疑惑。”而我见是二乘人于初果时所应断的烦恼,也是菩萨于七住位明心前应该断除的烦恼,不是证严法师所说于六地才断除的烦恼。以地上菩萨自居的证严法师,竟然连这个最基本的见惑的内涵都不懂,竟能率领四百万信众而受崇拜供养,真令人大开眼界。
又思惑是欲界爱烦恼、色界爱烦恼、无色界爱烦恼,这三种烦恼,要由明心证真及断我见后,历缘对境次第观行才能渐渐断除,是修所断烦恼,非是证严法师所说:“思惑就是思想上的疑惑。”思想上的疑惑只是世间法中的种种想法与观念,与我执的断除无关;出家四十年的证严法师,竟然会将世俗法中思想上的疑惑解释作思惑,实在太使人讶异了!思惑是二乘人证得阿罗汉时所断除的烦恼,也是菩萨于明心后,亦须断除的我执烦恼;然菩萨为无生法忍的智能增上,于初地能证断尽思惑而证慧解脱,但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于三地满心的时候,能够取证灭尽定及无余涅槃,而仍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六地不得不取证灭尽定,也可以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已是断尽思惑的圣者,却又故意生起一分思惑而润未来生;待七地满心,不得不取证念念入灭尽定的境界而圆成七地的无生法忍,这才断尽最后一分微细思惑及烦恼障中的习气种子。
但是证严法师在前面说菩萨五地──难胜地就要断除思惑,又在这里说菩萨六地──现前地要断除思惑,真不知道证严法师所说的思惑,究竟是在哪一地才能断除?或是五地断尽思惑以后另外还有别的新思惑产生、再来断尽?有请证严法师公开出书澄清,大众欲知。所以像证严法师这般,将大圆镜智、见惑及思惑胡乱搭配在诸地菩萨所应顿得的智能及应断除的烦恼上面,公然违背佛说而胡说一气,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古今第一人。
又证严法师在《心灵十境》书中将七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如第九十八页~一○八页云:“第七‘远行地’,则是成就‘方便波罗蜜’,就是心和境接触时能观照得很清楚,但又‘即境不染心’。
心中若有所执著、烦恼,修行就不能轻安自在,也就无法再进步。就像自己绑著自己的脚,自闭于门户之内,因为无法体会外面的境界,智能也就无法开启。……
所以,要达到‘远行地’菩萨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能,也要发大悲心才行。要使我们的智能有朝一日能光耀人间,必须先远离‘独善其身’的迷惑与障碍,这时要时时用心、善用良能。”
然而 佛说六地菩萨对于变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极多化身加以观行,圆满似有非有现观而转入七地入地心;于七地入地心的时候,依方便波罗蜜多,进修七地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及七地所应断的烦恼,并于七地快满心的时候,证得念念入灭尽定,而成就寂静观。因成就此寂静观故,心极寂静故,欲入无余涅槃而取证涅槃;然 佛不欲此七地菩萨入无余涅槃,示现于七地满心位的菩萨前,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此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往所修种种三昧,使七地菩萨乐于修学,不乐于取证无余涅槃,因此成就七地满地心而进入八地入地心。
反观证严法师所说的七地菩萨证境是很容易获得的:“就是心和境接触时能观照得很清楚,但又‘即境不染心’”、“要使我们的智能有朝一日能光耀人间,必须先远离‘独善其身’的迷惑与障碍,这时要时时用心、善用良能”,她认为这样简单就能成就七地菩萨的证境,完全不须要七地菩萨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方便波罗蜜多,以及成就极寂静观,也不须要佛传授及引发“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就可以证得七地满心位;这样严重的将七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像证严法师将世俗法搭配在七地菩萨的证量上,可见她对佛法颟顸无比,所说诸法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
又证严法师说要“时时用心、善用良能”,这些都是在意识上面用心,不是在本来离见闻觉知、本来就不思量、本来不作主的第八识如来藏上面用心,也不是在意根上用心,何以故?《楞严经》卷四云:“意〔根〕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CBETA, T19, no. 945, p. 123, a2-3),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应专修的法门,因为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的出生都与意根脱不了关系,所以地上菩萨所修的法门大多在意根的默容一切诸法上面用心。但是证严法师连这个都不懂,就敢这样胡乱说法,所以正光说她不懂佛法,还真的没有冤枉她呢!
又证严法师在《心灵十境》书中将八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如第一一六页~一二四页云:“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长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然而 佛说的七地菩萨证得念念入灭尽定,而成就寂静观,并得 佛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成就七地满地心果德而转入八地入地心。于八地入地心的时候,依愿波罗蜜多,进修八地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及八地所应断的烦恼,并于八地快满心的时候,不用作意及观行,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幻化变现,故能于相、于土都自在,成就如幻三昧现观,成就八地满地心而转入九地入地心。反观证严法师所说的八地证境是如此的低劣:“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她说这样就是已经成就八地菩萨的果德了,完全不须要八地菩萨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以及完成如幻三昧现观,也不必于相、于土都得自在,就可以证得八地满心位,严重的将八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像证严法师这样的行为,就好象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样,还真的是离谱到家了。
又证严法师在《心灵十境》书中,将九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如第一三○页~一四○页云:“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能。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能,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能、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所以,学佛可以是如此合情合理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做的事;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称为‘善慧’。有这分爱心,并立下坚定的愿,就有办法突破万难,达到第九地的菩萨境界,也就是‘善慧地’。”
然而 佛说的八地菩萨,不用加行的过程,只要在心中刚刚生起了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幻化变现,是故于相、于土都能自在,成就如幻三昧观行而转入九地入地心。于九地入地心的时候,依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进修九地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及九地所应断的烦恼,并于九地快满心的时候,依四无碍辩而能处于一切境界中都无所畏惧,圆满力波罗蜜多,成就九地满地心而转入十地入地心。反观证严法师所说的九地菩萨是如此的庸俗肤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做的事;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称为‘善慧’。有这分爱心,并立下坚定的愿,就有办法突破万难,达到第九地的菩萨境界,也就是‘善慧地’。”这样庸俗肤浅的世俗境界而说成九地菩萨,完全不须要九地菩萨应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福德,以及四无碍辩所生的处众无所畏惧大神力,严重的将九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世俗化,真不知道她是何居心了。
又证严法师在《心灵十境》书中将十地菩萨证量、智能及功德加以浅化及世俗化,如第一四九页~一五一页云:“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是‘法云地’。‘法’是‘智能’,‘云’是慈悲、爱护之意。
大地万物能够不断涌现生机,都是靠水分、土壤、空气和热能,靠地、水、火、风四大调和的运作,这些东西缺一不可。‘法云地’就如一片遮荫、造雨的云。虽然蓝天白云的景致,十分清净美好;但是如果一直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草木就会干涸、雕零。这时最需要有清凉的及时雨来滋润大地,缓和太阳的热度,让枯萎的草木重现生机。……
但是如何才能登到‘法云地’的境界呢?必须成就‘智波罗蜜’。这里的‘智’是指大圆镜智,它能鉴照天下一切事相,却又不受其影响。我们若有这分明历历的分别智,心就不会被污染,还能进一步以‘方便的智能’来教导众生。”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佛法,世俗化,浅化,证严,法师,连载,..........,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