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5期>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1)----庆吉祥居士(2)

[第125期]  发表时间: 2016-11-04 10:0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一章、导师?法师?上人?
  为什么要先从名称谈起?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0尤其在讲究名实相符、不可妄语的佛教,一切尊衔德号必须与其证量位阶相应,否则就有贪名越分之过失。因此,不论是自称或被他人所称,既然同意此名称,就必须在身口意行上显现出相应之定慧与德行以证明其实质。
  一、印顺导师?
  释印顺在生前及死后之所以普遍被称为“导师”的由来,有许多文字资料的说明,大略是:
  1. 释演培法师于 1941年请释印顺担任四川法王学院“导师”,这是班级课程指导者的职称。而后升为“院长”,就不再称为导师了。
  2. 李子宽居士于 1952年请释印顺担任台湾善导寺“导师”,这也是寺院庶务中一个高级职称,1956年担任“住持”之后也就卸任“导师”之职了。
  一般人的头衔称谓,必有其世俗相应的事实,不宜滥用;同样的,佛教界基于如实不妄语的戒律以及对因果的慎惧,对于加诸己身的德号,必更为严谨,且同样是“导师”的名称,在世间人的用法与佛教中的定义也不可混滥或冒用。就释印顺而言,从四川法王寺到台湾善导寺,其“导师”的职衔都只是世俗的名称,是在特称事务──办学行政上的,且是暂时(有任期)的;离职之后,若继续使用且暗中转成“佛教界”在法义及实证上领众示教的“导师”,那就成了欺世盗名而不符于事实了。11例如:
  演培法师在谈到“导师”这个称谓的掌故时说:“不单是当时的法王学院大家喊他老人家是导师,就是抗战胜利以后,回到上海杭州一带,也同样如此尊称。” ……
  “导师”一名,从此成了佛教界对他的共称,不只是某一时,某一地,而是贯通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历史的“一代导师”。12
  释演培说的是“当时的后方(四川)及京沪一带的出家人”也尊称他为导师,而潘煊却将它膨胀为“佛教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史”的共称。虽然,教界也有另称释印顺为一代“宗师”、“高僧”、“大德”……等令名 13,但信众们最后还是以“导师”作为称名,可见大众对这个称号的偏爱。从此,“导师”之称就与“印顺”之名结合,成了特定品牌、主体人格尊称,而可与其他称呼相搭配,例如:佛学巨擘(泰斗)、僧团领袖、佛教思想改革家、佛学研究派领导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与领航者 14……等,可说是光芒灼目、炫耀古今!
  (印顺)自二十五岁出家迄今七十年,孜孜不倦地从事佛学的研究、著述、讲授与传播。从这一点看,他诚然是一位大教育家。而时下知识份子多研读、收藏其书,无不尊为“导师”,这说明士人对印顺导师的从信与推崇。15
  这类名相与相关成就仍属于世俗的意涵,或许可号召、接引一般的初机学佛人,倒也无妨;然若不能发乎情、止乎理,知所分际,却因过度崇拜而妄攀于三乘菩提的实证之位阶,那就越界、乱法了。如前所引超定法师接受《美佛慧讯》的专访又云:
  我人观察印顺导师一生的行谊,为佛教而学、为众生而学;同时读妙云集及其学术巨著,可以证明:印公的确是一位佛教导师、人间菩萨 16。……“法身常在作佛教导师”,信然!
  这段话试从“行谊之考察、著作之分量”来证明“印顺导师”这个称号是名实相符,是受之无愧的;且释印顺的弟子、信众也几乎上下一致、视为当然地沿用了。如慈济释证严云:
  两千多年前,娑婆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成道,向大众宣讲法音,并由阿难尊者“如是我闻”口口相传。佛经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屡经翻译、传述,时空相距遥远,后世不易理解。我们需要一代宗师,把古老的佛教转变成适应现代,能活泼地应用在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之中。……百年来,导师提起了一盏明灯为人间照路,引导迷茫的人心走向觉悟的正道。 17
  此处释证严认为释印顺将“古老”的佛教(佛陀的教导——佛经)转变为现代化、人间化、生活化,提起了智慧光明之灯,引导人们走向破迷起悟的正路,因此可被尊称为导师;从文意上,是将释印顺与释迦牟尼佛等同并提,认为是古今相映的“人间导师”或“一代宗师”。由此可知释证严由于对佛法的无知而胡乱攀比,只为了高举释印顺的地位,而将释迦世尊的证量极度的贬抑、限缩在人间与一生之中。 18
  释证严法师还说:“导师来到人间,他的使命就是把佛陀的正法,传给你我。”19以及“在经师与人师之外,还有比两者影响力更大,启发性更强的,那就是‘导师’。作为一个导师,他不仅能给人以慧命,同时也要能在人生旅程中,起领航作用,能转化一个人的生命内涵,导引一个人的生命方向。”20由上述这些名相与内容所指涉的意涵,释证严口中的“导师”,已不是一般世俗课业的指导者,而是赋予了佛法实证者的特殊内涵,这必须是当事人确有三乘菩提的实证体验与般若智慧,而能“法身常在,作佛教导师”,才可说是“把佛陀的正法,传给你我”、不仅“给人以慧命”、也能“转化学人的生命内涵,导引学人的生命方向”、“走向觉悟的正道”,也就是能让学人依正确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而闻思修证,依次第转进,迈向成佛之道。然而,释印顺真的有这样的佛法证量吗?
  我们先来看“导师”的传统意涵。《佛光大辞典》:【导师:又作导首。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能为人说无生死之道,故称导师。】由此可知,佛教中的导师是特指诸佛世尊究竟成佛之后,“住于”无住处涅槃,四种圆寂成满,利益有情永无尽期,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的人天导师 21;或作为佛陀、诸地菩萨之通称,如初地菩萨已略知十地境界相及进发十地之过程,故说初地满心菩萨为世间导师(将导世人进向成佛之道故),而非无上师。22
  另,《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14中也有开示“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无处所,充满十方界”、“彼无心意识,亦无起心想”、“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此处所说的都是真如的境界,就是自性弥陀的境界;所说的“导师”是指真如本体(法身第八识如来藏),祂无形无色,既没有来去,也没有住处,却能遍于十方世界。祂是永恒唯一不变的法,而能示现各种变化 23。学人须先证得此法身导师,依次第进修般若智、道种智,入地之后方堪能为护持众生慧命之“导师”。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 3:若佛菩萨不出现,世间众生无导师。……佛菩萨出现于世间能作为众生的导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菩萨能教导众生实证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心—而具足世出世间的实相智慧与解脱智慧,可以利益三乘学人,乃至一切众生。……《证契大乘经》卷 2说:“世尊!谁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佛言:“正士!持此如来藏者。” 24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师恩,当求,正法,连载,----,吉祥,居士,前言,释印,法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