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8)----张善思 居士
第四节 佛说三十七种不净观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 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佛在《大宝积经》卷97 中云:
大王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诸欲皆苦,下劣秽恶,脓血不净,深可厌畏。
众多过患,之所集处,何有智人,于此忻乐?
犹如厕中,不净盈溢,亦如死狗,若死野干,
及尸陀林,秽污充遍,欲染之患,可厌亦然。
诸愚痴辈,爱恋女人,如犬生子,未尝舍离;
亦如蝇见,所吐饮食,又若群猪,贪求粪秽。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
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
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婬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禅者,如是喜见异性的希望之心,正见异性时生起喜乐的心行,也都应当断除,而不是只断除二根相交的身行贪著以后,心中仍对异性有所喜乐,否则是无法发起初禅的。因为,觉知心还没有解脱于欲界他化自在天境界的贪爱,就不是已离欲界的心解脱者,初禅定境就不可能发起;所以说,初果及二果人都仍不是心解脱的圣者,严格的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圣人,只是预流或初入修道位的修道者;要在后来确实离欲而发起初禅时,成为离欲的三果人了,方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圣者。2
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般妖娇美丽的女子来顶礼供养 佛陀及圣众时,佛陀就特别告诫比丘们要:“摄心正意,并且用智慧观行;要正确地仔细思惟这些美艳女人的五阴身,只是血肉筋骨等一切之丑恶与不净之物的组合,不论是再怎么美丽的女人,都只是像个里面充满屎尿等不净物的画瓶。”用现代的名词来比喻,就说那是如同一座活动厕所。3
如《般泥洹经》卷1 中云:
奈女闻佛从诸弟子自越只来,即严车衣服,从五百女弟子,俱出城诣奈园,欲跪拜侍觐。佛遥见其五百女来,勅诸比丘:“见是,皆当低头内观,自端汝心;彼好庄衣,譬如画瓶,虽表彩色,中但屎尿,当知好女,皆尽画瓶辈也。”4
经中有云:“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其实都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等怨亲眷属,我们的如来藏就象是魔术师一般,无始以来不断地变生我们一世又一世不同的五蕴身;而所出生的每一世五蕴身都是无常变异,五蕴身无有恒常不坏的体性。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心中有了这样的如理作意时,对众生才能不再生起欲想!如《生经》卷1:世尊曰:“虽覩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姉,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观此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合成,本无所有。”5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一切女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年长者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年纪比我们大一点的就当成是姊姊,年纪比我们小的就当成是妹妹或是子女一般。同样的道理,女人看待男人时也是一样的,要当成是父亲、哥哥、弟弟或儿子。此外,我们也应当要修不净观;观身不净犹如装满臭秽的美丽画瓶。并且观察有情的五蕴身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成,是生灭法,本来就没有真实体性的存在。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更能藉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力,渐渐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另外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此段经文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仔细观察这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坚固、不牢靠的。首先,菩萨应当观察此五蕴身犹如坏器一般,外表虽以众多的彩妆以及金银七宝来巧妙妆扮严饰,里面却是装满了种种粪秽等不净;将这个外表光彩亮丽、内里装满粪秽的土瓶,以两肩担著沿路而行,所经之处凡是看到的人都心生爱乐,但却没有人知道这漂亮的彩瓶中装满了不净臭秽之物。这装满粪秽的彩瓶里,还有六条黑蛇常住其中,而且只要有任何一条蛇不经意地动了一下,这个漂亮的彩瓶就毁了,毒害恶臭流露于外,完全没有任何能堪防护者。世间人以种种衣饰彩妆、珍宝首饰来庄严自己的外貌,就好像漂亮的彩画瓶器,里头却充满著种种不净的道理是一样的;贪瞋痴三毒是为心病,而风黄痰癊等则是身病,这内外六病都能为害我们的身心,就像六条居住在瓶器中的蛇一样,只要其中一条蛇开始蠢动,其他的蛇也会跟著动,脆弱的瓶器也就被破坏了!如其中一种病发,其他病也会接著发起,于是身命就渐渐产生衰损而致无常毁坏了。这就是出家菩萨在空闲处观察自身的第一种不净观。”6
出家菩萨又于日夜六时中不断地观察这个色身,臭秽不净就如同死狗一样。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色身是以父精母血不净之物为缘而出生的。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如同蚁丘一般,里面安住著大大小小众多的蚂蚁;此时有一只大白象来到这个安住众蚁的蚁丘旁边,以身体碰触蚁丘,那蚁丘就随即崩碎。这个蚁丘就象是众生的五蕴身,大白象就如同是阎罗王的拘命使者,而此五蕴身的死亡就如同白象破坏蚁丘一般容易。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而心里能有这样的认知:“我现在这个身体从头到脚,都是皮肤、血肉、筋骨、骨髓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分析起来就如同芭蕉树的树干一般,从外到内都象是一层一层的薄皮包裹而成,并没有真正坚固的结构,都是不真实的。”7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并没有强大的力量,皮肤在血肉上薄薄地覆盖著,就象是白泥涂附在墙上一般,亿万毛发就像杂草生长在地面上,微细的风大吹动出入毛孔,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色身呢?这样的色身是刹那刹那在转变及衰败的啊!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好像畜养的毒蛇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一般,如今虽然以饮食衣物来福资长养自己的五蕴身,但却如同毒蛇不知报恩,这个五蕴身竟然造作种种恶业,将来舍寿后就不免会下堕恶道。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如同怨家假装成亲友来欺骗自己,伺机想要用毒药戕害自己的性命;而我们的五蕴身本来就不是真实有的,终将无常败坏,故一切三乘圣者皆不爱乐。出家菩萨又观察我们的这个五蕴身心也象是水面上的泡沫,虽然七彩变换就像琉璃珠一般艳丽,但却是刹那刹那起灭无恒。乃至又象是干闼婆城一样虚幻不实,又像遭逢外国强盛怨敌的侵犯(烦恼怨敌侵夺善根);又象是腐朽的屋宅,即便修缮而终当崩坏。又像邻近敌国之边城中的百姓常怀恐怖。我们的五蕴身心又如同猛火燃烧无量的薪材一般,以贪爱之火燃烧五欲之薪,而贪爱之心的增长就如猛火噬薪般没有厌足之时。8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犹如新生儿一般,需要母亲的慈爱怜悯与长时守护,而自己的五蕴身也是一样,若是不好好地守护著,让这个身心生病了,在佛法上便无法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本性是不清净的,就好像有人讨厌黑炭的颜色,因此施设种种方便,用许多水来加以清洗,但是即使经过不可计量的时间,仍然无法改变黑炭的颜色。而我们的五蕴身也是如此,有漏的身心若不能转依无漏的清净真如心,即使用大海之水尽未来际不断清洗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或改变。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涂满油脂的柴薪,以火焚烧,又遭遇大风,那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们的五蕴身亦如同薪柴,浇灌了贪爱油、点燃了瞋恚火,又因愚痴风力的不断助长,导致火势蔓延无有暂停休息之时。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染患恶疾,因为此身是四百四十种病所安住的处所。五蕴身又好像身体里的大肠,有八万四千虫住在里面。五蕴身是无常的处所,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没命了,可知五蕴身是无常的。五蕴身又如“无情”一样,只要我们的第八识舍离了五蕴身,那我们的肉体就是如同瓦石一般的无情之物。五蕴身又如河水一般,前后生灭不断刹那都不曾暂时停住。又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的缘故。并且五蕴身是无所依靠的,就像婴儿失去父母一样。也是无人能救护的,就像被蛇吞食的虾蟆。又象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穴,因为无法了知一一心无量无边之心所法的缘故。五阴永远都不会知足,因为觉知心对于五欲之乐从来不曾厌弃的缘故。并且我们的五阴身永远都不得自在,因为都被断见、常见所系缚的缘故。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五阴身又如同死尸,于日日夜夜中一步步接近灭坏。我们因为有这个五阴身,所以才会领受诸苦,于一切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说。五阴身是种种痛苦的所依,一切众苦都因为有五阴身才会存在。五阴身又如空无一人的聚落,因为我们的五阴身没有一个真实主宰者的缘故。五阴身毕竟空寂,是依遍计所执性而虚妄构画的缘故。又如山谷中的回音,皆是虚妄显现的缘故。又如船舶,如果没有船师在掌舵、划桨,那么就会漂流沉没。此五蕴身又如一台运载财宝的大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能藉著五蕴身来修行,乘于大乘法船到达菩提之彼岸的缘故。最后 佛陀告诉我们,出家菩萨如此日夜观察有漏身的三十七种不净之相,并非是要我们不爱惜自己如此不净的五阴身,而是为了要让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缘故。9”
最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说: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及远离对五欲的贪爱,如此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菩萨的六度万行才能快速圆满而早成佛道。所以《楞严经》中也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因此我们学佛之人都要往离欲的道路上迈进。
第五节龙树菩萨教导观察五欲的过患
五欲的不净在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
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10
也就是说,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来修集福德,可以获得于无量世中当天王、转轮圣王……等可爱异熟果报,由于生生世世皆得富裕尊贵的果报,因此可以藉此广大福德而常施予众生七宝、衣服以及一切受用所需令不匮乏。转轮圣王以十善业道来教化他的子民,广度众生皆行十善业道,令彼后世得以生天而受快乐的果报;如此世世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但这样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将来还是得轮回受苦,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心,希望能实证佛法智慧,以常住不坏的涅槃乐来利益众生。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等,都是要有定力作为基础,而修证定力的前行方便,就是必须要从伏除性障、不贪五欲作起。世间人想要成就世间法的学业、事业,也是多分、少分必须要有相对的专注力才能成就,更何况是修证出世间的解脱道与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呢?所以菩萨也要舍离五欲而乐修禅定。
龙树菩萨接著说明了五欲的过患,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齩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
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11
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甚至造作种种恶业亦所不惜,却不知五欲无常终将失去而受痛苦。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慧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的贪爱与执取。接著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来了解贪著五欲的种种过患。由于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简要明了且文辞易解,是故笔者只将论文作适当之断句并略述其要,余文读者稍作思惟即能理解,故于此不多赘言。首先来探讨如何观修贪著色法之过患,进而能厌离诸色。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往往是导致君王失去国家、失去城池乃至失去性命的祸端,因此贪著美色绝对是不好的,小则损失己身之利益,大则丧失一国之江山乃至殒命。《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云: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婬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12
佛世时的频婆娑罗王,因为贪著奈女的美色,所以跟七国相争,后来一人深入敌国,独自在奈女的房中,这就是为了贪著美色而故入危险之处。而《金刚经》中也提到 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13
由此可知,连五百仙人听到紧那罗女的美妙歌声,都会心识迷醉而生邪念妄想,心狂散乱无法安住,因而失去禅定的功德,更何况是一般人呢!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观察声音的法相,其实是念念生灭不住的,是无常而虚妄不实之法,不应该心生贪著。
对于香尘,《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14
一般人常会以为贪著香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香尘的贪著对于修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龙树菩萨于论中也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贪著香尘的过患。过去,有一个阿罗汉经常到龙宫为龙王说法并接受供养。有一次,阿罗汉受供后回到住处,将他的钵交给沙弥徒弟去清洗;由于钵中残留有剩饭数粒,沙弥嗅了一下感觉香味非常,忍不住地就将饭粒吃了,更发觉这饭不只是香,而且更是美味适口。于是对于龙宫的食物极为向往,因此就生起了贪著,也想要吃到那个美食。有一次他躲在阿罗汉师父的禅床下,偷偷随著阿罗汉到了龙宫;龙王看到沙弥就问阿罗汉说:“您怎么让未得道的沙弥也跟著来了!”原来阿罗汉并没有察觉到这个沙弥徒弟,被他连同禅床一起带到龙宫来了。于是沙弥也一起得到供养,因此吃到了龙宫的香妙饮食,又看见龙女不但长得端正,而且身体散发出无比妙香,所以就起了贪染之心,于是发愿要来夺取这个龙王的宝座。阿罗汉要离去的时候,龙王说:“以后不要再带这个沙弥过来了。”沙弥回去后就努力修布施、持戒等,并发愿早日能成为龙身。有一天他在绕寺的时候脚下出水,他知道自己来世必当作龙,于是他就投入大池中自尽,因为他的福德很大的缘故,舍寿后生为大龙;于是他就杀了那只当初不让他去龙宫的龙王,还使得池水全都染成血红色。虽然他如愿地成功夺取龙王的宝座,但他这样造了大恶业,将来必定堕入恶道受苦无量,由此可知贪著香味也是会后患无穷的。
接著说明贪爱美味饮食的过患,《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噉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15
因为贪著美味饮食的缘故,未来世将会受“洋铜、烧铁丸”之苦,乃至投生为不清净的小虫子。龙树菩萨于论中举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跟随阿罗汉修学的沙弥,就是因为贪著奶酪的味道,每当有施主供养僧众奶酪时,沙弥只要分得少分就心中喜乐爱著无法舍离,所以命终之后就堕落在这个存放奶酪的瓶中当虫子。因为他每天都想要吃残余奶酪的缘故;由此可知不能太过贪爱味尘,否则可能因为无明深重而堕入旁生道中,就像故事中的沙弥对奶酪味爱著不舍,故而生于残酪瓶中为不净虫。
至于对触觉的贪著,一般人最容易贪爱染著而难以舍离的就是男女欲之细滑触。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闇处,危难之险道也。16
也就是说,触觉是遍满全身的,因为遍身根皆能摄取触尘,面积广大的缘故,所生之爱著及系缚相对也就更为广大坚固,所以众生很难舍离。一般人如果贪著美色,可以藉著观察色身的三十六种不净而生起厌离心;可是如果在触觉中生起贪著,虽然也知道是不净,但还是会贪著于男女细滑触的细软觉受,因此即使修不净观也无法舍离此欲。譬如有的人贪著男女欲极重,那就算他努力修不净观也无法断除淫欲,乃至有的人在精神上已经是严重的病态,甚至有恋尸癖或与尸体交合等悖逆人性的行为产生,那些都不仅是违犯世间刑法的极重贪欲之人,并且未来多劫亦将沦堕三恶道而受苦无量。
连具五神通的仙人,都可能被细滑触所诱惑动摇而退失神通,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如《大智度论》中提到,世尊往世为独角仙人的故事。当时他虽然具有五神通,但结使未断,于是被婬女用细滑触以及美酒、催情药所迷惑;当时,先吃了许多像水果的“欢喜丸”,以及喝了许多像水的美酒,加上与许多美女共同洗浴与按摩,被细滑触所诱惑之后,这位具有五通但未断结使的独角仙人甚至因此跟美女和合,当然就失去了他的神通力。这位婬女就是耶输陀罗的前身,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婬女者,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17
---------------------------------
注1《大正藏》册11,页543,下29-页544,上13。
注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
注3《佛说除恐灾患经》卷1:佛与大众,游至柰女林树精舍。柰女闻佛从大圣众至其树园,心喜无量,即便严驾,与其仆从诣园见佛。到下宝车如云降电,趋翔入园如吉利天,服饰姿容殊天玉女,园树诸天莫不回目。佛见其然,是魔使来,坏败净戒、定慧、解脱,度知见品,即以梵音告诸沙门:“柰女来至,各捡汝意,各自执持精进刀弓,皆自严办智慧之矢,被定意铠,乘禁戒车,与尘劳战。汝等当计女人所有欺诳,一切如金涂钱,皮薄如蝇翅以覆恶秽,筋骨连缀,血肉之聚,目眵洟唾,身体汗垢,若不洗拭。作是计念:观女人身,以制迷惑色欲之意,谛观骨舍,束缚以筋,涂以血肉,覆以衣服,饰以华彩,犹如画师立墙以堑埿涂,恶露画以彩色;女人之身亦复如是,当谛计知,除灭婬心。夫欲学道,先调其心,后可获安;不先调心,后悔无及。邪行迷旋,譬如枥马,临其寿终,愿与意违,终不解脱。其有视色心随惑者,无常计常,苦有乐想,无我计我,不净净想,慧觉无常、苦空、不净。达如是者,即离长途生死患难。”佛以是教,告诸弟子,皆共受持,一心奉行。《大正藏》册17,页556,中26-下18。
注4《大正藏》册1,页178,下24-29。
注5《大正藏》册3,页71,上16-19。
注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当观此身犹如坏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途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瞋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癊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大正藏》册03,页321,上23-中7。
注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大正藏》册03,页321,中7-16。
注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瑠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干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大正藏》册03,页321,中16-下9。
注9《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瞋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养育弃舍主故。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大正藏》册03,页321,下9-页322,上8。
注10《大正藏》册25,页180,中17-下11。
注11《大正藏》册25,页181,上11-24。
注12《大正藏》册25,页181,中12-下6。
注13《大正藏》册25,页181,中24-下6。
注14《大正藏》册25,页181,下6-8。
注15《大正藏》册25,页182,上6-8。
注16《大正藏》册25,页182,中3-12。
注17《大正藏》册25,页183,下16-20。
(待续)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 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佛在《大宝积经》卷97 中云:
大王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诸欲皆苦,下劣秽恶,脓血不净,深可厌畏。
众多过患,之所集处,何有智人,于此忻乐?
犹如厕中,不净盈溢,亦如死狗,若死野干,
及尸陀林,秽污充遍,欲染之患,可厌亦然。
诸愚痴辈,爱恋女人,如犬生子,未尝舍离;
亦如蝇见,所吐饮食,又若群猪,贪求粪秽。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
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
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婬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禅者,如是喜见异性的希望之心,正见异性时生起喜乐的心行,也都应当断除,而不是只断除二根相交的身行贪著以后,心中仍对异性有所喜乐,否则是无法发起初禅的。因为,觉知心还没有解脱于欲界他化自在天境界的贪爱,就不是已离欲界的心解脱者,初禅定境就不可能发起;所以说,初果及二果人都仍不是心解脱的圣者,严格的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圣人,只是预流或初入修道位的修道者;要在后来确实离欲而发起初禅时,成为离欲的三果人了,方才可以说是心解脱的圣者。2
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般妖娇美丽的女子来顶礼供养 佛陀及圣众时,佛陀就特别告诫比丘们要:“摄心正意,并且用智慧观行;要正确地仔细思惟这些美艳女人的五阴身,只是血肉筋骨等一切之丑恶与不净之物的组合,不论是再怎么美丽的女人,都只是像个里面充满屎尿等不净物的画瓶。”用现代的名词来比喻,就说那是如同一座活动厕所。3
如《般泥洹经》卷1 中云:
奈女闻佛从诸弟子自越只来,即严车衣服,从五百女弟子,俱出城诣奈园,欲跪拜侍觐。佛遥见其五百女来,勅诸比丘:“见是,皆当低头内观,自端汝心;彼好庄衣,譬如画瓶,虽表彩色,中但屎尿,当知好女,皆尽画瓶辈也。”4
经中有云:“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其实都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等怨亲眷属,我们的如来藏就象是魔术师一般,无始以来不断地变生我们一世又一世不同的五蕴身;而所出生的每一世五蕴身都是无常变异,五蕴身无有恒常不坏的体性。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心中有了这样的如理作意时,对众生才能不再生起欲想!如《生经》卷1:世尊曰:“虽覩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姉,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观此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合成,本无所有。”5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一切女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年长者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年纪比我们大一点的就当成是姊姊,年纪比我们小的就当成是妹妹或是子女一般。同样的道理,女人看待男人时也是一样的,要当成是父亲、哥哥、弟弟或儿子。此外,我们也应当要修不净观;观身不净犹如装满臭秽的美丽画瓶。并且观察有情的五蕴身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成,是生灭法,本来就没有真实体性的存在。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更能藉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力,渐渐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另外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此段经文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仔细观察这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坚固、不牢靠的。首先,菩萨应当观察此五蕴身犹如坏器一般,外表虽以众多的彩妆以及金银七宝来巧妙妆扮严饰,里面却是装满了种种粪秽等不净;将这个外表光彩亮丽、内里装满粪秽的土瓶,以两肩担著沿路而行,所经之处凡是看到的人都心生爱乐,但却没有人知道这漂亮的彩瓶中装满了不净臭秽之物。这装满粪秽的彩瓶里,还有六条黑蛇常住其中,而且只要有任何一条蛇不经意地动了一下,这个漂亮的彩瓶就毁了,毒害恶臭流露于外,完全没有任何能堪防护者。世间人以种种衣饰彩妆、珍宝首饰来庄严自己的外貌,就好像漂亮的彩画瓶器,里头却充满著种种不净的道理是一样的;贪瞋痴三毒是为心病,而风黄痰癊等则是身病,这内外六病都能为害我们的身心,就像六条居住在瓶器中的蛇一样,只要其中一条蛇开始蠢动,其他的蛇也会跟著动,脆弱的瓶器也就被破坏了!如其中一种病发,其他病也会接著发起,于是身命就渐渐产生衰损而致无常毁坏了。这就是出家菩萨在空闲处观察自身的第一种不净观。”6
出家菩萨又于日夜六时中不断地观察这个色身,臭秽不净就如同死狗一样。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色身是以父精母血不净之物为缘而出生的。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如同蚁丘一般,里面安住著大大小小众多的蚂蚁;此时有一只大白象来到这个安住众蚁的蚁丘旁边,以身体碰触蚁丘,那蚁丘就随即崩碎。这个蚁丘就象是众生的五蕴身,大白象就如同是阎罗王的拘命使者,而此五蕴身的死亡就如同白象破坏蚁丘一般容易。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而心里能有这样的认知:“我现在这个身体从头到脚,都是皮肤、血肉、筋骨、骨髓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分析起来就如同芭蕉树的树干一般,从外到内都象是一层一层的薄皮包裹而成,并没有真正坚固的结构,都是不真实的。”7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并没有强大的力量,皮肤在血肉上薄薄地覆盖著,就象是白泥涂附在墙上一般,亿万毛发就像杂草生长在地面上,微细的风大吹动出入毛孔,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色身呢?这样的色身是刹那刹那在转变及衰败的啊!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好像畜养的毒蛇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一般,如今虽然以饮食衣物来福资长养自己的五蕴身,但却如同毒蛇不知报恩,这个五蕴身竟然造作种种恶业,将来舍寿后就不免会下堕恶道。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就如同怨家假装成亲友来欺骗自己,伺机想要用毒药戕害自己的性命;而我们的五蕴身本来就不是真实有的,终将无常败坏,故一切三乘圣者皆不爱乐。出家菩萨又观察我们的这个五蕴身心也象是水面上的泡沫,虽然七彩变换就像琉璃珠一般艳丽,但却是刹那刹那起灭无恒。乃至又象是干闼婆城一样虚幻不实,又像遭逢外国强盛怨敌的侵犯(烦恼怨敌侵夺善根);又象是腐朽的屋宅,即便修缮而终当崩坏。又像邻近敌国之边城中的百姓常怀恐怖。我们的五蕴身心又如同猛火燃烧无量的薪材一般,以贪爱之火燃烧五欲之薪,而贪爱之心的增长就如猛火噬薪般没有厌足之时。8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犹如新生儿一般,需要母亲的慈爱怜悯与长时守护,而自己的五蕴身也是一样,若是不好好地守护著,让这个身心生病了,在佛法上便无法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本性是不清净的,就好像有人讨厌黑炭的颜色,因此施设种种方便,用许多水来加以清洗,但是即使经过不可计量的时间,仍然无法改变黑炭的颜色。而我们的五蕴身也是如此,有漏的身心若不能转依无漏的清净真如心,即使用大海之水尽未来际不断清洗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或改变。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涂满油脂的柴薪,以火焚烧,又遭遇大风,那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们的五蕴身亦如同薪柴,浇灌了贪爱油、点燃了瞋恚火,又因愚痴风力的不断助长,导致火势蔓延无有暂停休息之时。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染患恶疾,因为此身是四百四十种病所安住的处所。五蕴身又好像身体里的大肠,有八万四千虫住在里面。五蕴身是无常的处所,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没命了,可知五蕴身是无常的。五蕴身又如“无情”一样,只要我们的第八识舍离了五蕴身,那我们的肉体就是如同瓦石一般的无情之物。五蕴身又如河水一般,前后生灭不断刹那都不曾暂时停住。又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的缘故。并且五蕴身是无所依靠的,就像婴儿失去父母一样。也是无人能救护的,就像被蛇吞食的虾蟆。又象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穴,因为无法了知一一心无量无边之心所法的缘故。五阴永远都不会知足,因为觉知心对于五欲之乐从来不曾厌弃的缘故。并且我们的五阴身永远都不得自在,因为都被断见、常见所系缚的缘故。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五阴身又如同死尸,于日日夜夜中一步步接近灭坏。我们因为有这个五阴身,所以才会领受诸苦,于一切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说。五阴身是种种痛苦的所依,一切众苦都因为有五阴身才会存在。五阴身又如空无一人的聚落,因为我们的五阴身没有一个真实主宰者的缘故。五阴身毕竟空寂,是依遍计所执性而虚妄构画的缘故。又如山谷中的回音,皆是虚妄显现的缘故。又如船舶,如果没有船师在掌舵、划桨,那么就会漂流沉没。此五蕴身又如一台运载财宝的大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能藉著五蕴身来修行,乘于大乘法船到达菩提之彼岸的缘故。最后 佛陀告诉我们,出家菩萨如此日夜观察有漏身的三十七种不净之相,并非是要我们不爱惜自己如此不净的五阴身,而是为了要让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缘故。9”
最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中说: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及远离对五欲的贪爱,如此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菩萨的六度万行才能快速圆满而早成佛道。所以《楞严经》中也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因此我们学佛之人都要往离欲的道路上迈进。
第五节龙树菩萨教导观察五欲的过患
五欲的不净在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
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10
也就是说,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来修集福德,可以获得于无量世中当天王、转轮圣王……等可爱异熟果报,由于生生世世皆得富裕尊贵的果报,因此可以藉此广大福德而常施予众生七宝、衣服以及一切受用所需令不匮乏。转轮圣王以十善业道来教化他的子民,广度众生皆行十善业道,令彼后世得以生天而受快乐的果报;如此世世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但这样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将来还是得轮回受苦,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心,希望能实证佛法智慧,以常住不坏的涅槃乐来利益众生。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等,都是要有定力作为基础,而修证定力的前行方便,就是必须要从伏除性障、不贪五欲作起。世间人想要成就世间法的学业、事业,也是多分、少分必须要有相对的专注力才能成就,更何况是修证出世间的解脱道与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呢?所以菩萨也要舍离五欲而乐修禅定。
龙树菩萨接著说明了五欲的过患,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齩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
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11
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甚至造作种种恶业亦所不惜,却不知五欲无常终将失去而受痛苦。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慧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的贪爱与执取。接著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来了解贪著五欲的种种过患。由于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简要明了且文辞易解,是故笔者只将论文作适当之断句并略述其要,余文读者稍作思惟即能理解,故于此不多赘言。首先来探讨如何观修贪著色法之过患,进而能厌离诸色。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往往是导致君王失去国家、失去城池乃至失去性命的祸端,因此贪著美色绝对是不好的,小则损失己身之利益,大则丧失一国之江山乃至殒命。《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云: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婬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12
佛世时的频婆娑罗王,因为贪著奈女的美色,所以跟七国相争,后来一人深入敌国,独自在奈女的房中,这就是为了贪著美色而故入危险之处。而《金刚经》中也提到 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13
由此可知,连五百仙人听到紧那罗女的美妙歌声,都会心识迷醉而生邪念妄想,心狂散乱无法安住,因而失去禅定的功德,更何况是一般人呢!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观察声音的法相,其实是念念生灭不住的,是无常而虚妄不实之法,不应该心生贪著。
对于香尘,《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14
一般人常会以为贪著香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香尘的贪著对于修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龙树菩萨于论中也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贪著香尘的过患。过去,有一个阿罗汉经常到龙宫为龙王说法并接受供养。有一次,阿罗汉受供后回到住处,将他的钵交给沙弥徒弟去清洗;由于钵中残留有剩饭数粒,沙弥嗅了一下感觉香味非常,忍不住地就将饭粒吃了,更发觉这饭不只是香,而且更是美味适口。于是对于龙宫的食物极为向往,因此就生起了贪著,也想要吃到那个美食。有一次他躲在阿罗汉师父的禅床下,偷偷随著阿罗汉到了龙宫;龙王看到沙弥就问阿罗汉说:“您怎么让未得道的沙弥也跟著来了!”原来阿罗汉并没有察觉到这个沙弥徒弟,被他连同禅床一起带到龙宫来了。于是沙弥也一起得到供养,因此吃到了龙宫的香妙饮食,又看见龙女不但长得端正,而且身体散发出无比妙香,所以就起了贪染之心,于是发愿要来夺取这个龙王的宝座。阿罗汉要离去的时候,龙王说:“以后不要再带这个沙弥过来了。”沙弥回去后就努力修布施、持戒等,并发愿早日能成为龙身。有一天他在绕寺的时候脚下出水,他知道自己来世必当作龙,于是他就投入大池中自尽,因为他的福德很大的缘故,舍寿后生为大龙;于是他就杀了那只当初不让他去龙宫的龙王,还使得池水全都染成血红色。虽然他如愿地成功夺取龙王的宝座,但他这样造了大恶业,将来必定堕入恶道受苦无量,由此可知贪著香味也是会后患无穷的。
接著说明贪爱美味饮食的过患,《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噉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15
因为贪著美味饮食的缘故,未来世将会受“洋铜、烧铁丸”之苦,乃至投生为不清净的小虫子。龙树菩萨于论中举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跟随阿罗汉修学的沙弥,就是因为贪著奶酪的味道,每当有施主供养僧众奶酪时,沙弥只要分得少分就心中喜乐爱著无法舍离,所以命终之后就堕落在这个存放奶酪的瓶中当虫子。因为他每天都想要吃残余奶酪的缘故;由此可知不能太过贪爱味尘,否则可能因为无明深重而堕入旁生道中,就像故事中的沙弥对奶酪味爱著不舍,故而生于残酪瓶中为不净虫。
至于对触觉的贪著,一般人最容易贪爱染著而难以舍离的就是男女欲之细滑触。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闇处,危难之险道也。16
也就是说,触觉是遍满全身的,因为遍身根皆能摄取触尘,面积广大的缘故,所生之爱著及系缚相对也就更为广大坚固,所以众生很难舍离。一般人如果贪著美色,可以藉著观察色身的三十六种不净而生起厌离心;可是如果在触觉中生起贪著,虽然也知道是不净,但还是会贪著于男女细滑触的细软觉受,因此即使修不净观也无法舍离此欲。譬如有的人贪著男女欲极重,那就算他努力修不净观也无法断除淫欲,乃至有的人在精神上已经是严重的病态,甚至有恋尸癖或与尸体交合等悖逆人性的行为产生,那些都不仅是违犯世间刑法的极重贪欲之人,并且未来多劫亦将沦堕三恶道而受苦无量。
连具五神通的仙人,都可能被细滑触所诱惑动摇而退失神通,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如《大智度论》中提到,世尊往世为独角仙人的故事。当时他虽然具有五神通,但结使未断,于是被婬女用细滑触以及美酒、催情药所迷惑;当时,先吃了许多像水果的“欢喜丸”,以及喝了许多像水的美酒,加上与许多美女共同洗浴与按摩,被细滑触所诱惑之后,这位具有五通但未断结使的独角仙人甚至因此跟美女和合,当然就失去了他的神通力。这位婬女就是耶输陀罗的前身,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婬女者,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17
---------------------------------
注1《大正藏》册11,页543,下29-页544,上13。
注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
注3《佛说除恐灾患经》卷1:佛与大众,游至柰女林树精舍。柰女闻佛从大圣众至其树园,心喜无量,即便严驾,与其仆从诣园见佛。到下宝车如云降电,趋翔入园如吉利天,服饰姿容殊天玉女,园树诸天莫不回目。佛见其然,是魔使来,坏败净戒、定慧、解脱,度知见品,即以梵音告诸沙门:“柰女来至,各捡汝意,各自执持精进刀弓,皆自严办智慧之矢,被定意铠,乘禁戒车,与尘劳战。汝等当计女人所有欺诳,一切如金涂钱,皮薄如蝇翅以覆恶秽,筋骨连缀,血肉之聚,目眵洟唾,身体汗垢,若不洗拭。作是计念:观女人身,以制迷惑色欲之意,谛观骨舍,束缚以筋,涂以血肉,覆以衣服,饰以华彩,犹如画师立墙以堑埿涂,恶露画以彩色;女人之身亦复如是,当谛计知,除灭婬心。夫欲学道,先调其心,后可获安;不先调心,后悔无及。邪行迷旋,譬如枥马,临其寿终,愿与意违,终不解脱。其有视色心随惑者,无常计常,苦有乐想,无我计我,不净净想,慧觉无常、苦空、不净。达如是者,即离长途生死患难。”佛以是教,告诸弟子,皆共受持,一心奉行。《大正藏》册17,页556,中26-下18。
注4《大正藏》册1,页178,下24-29。
注5《大正藏》册3,页71,上16-19。
注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当观此身犹如坏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途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瞋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癊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大正藏》册03,页321,上23-中7。
注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大正藏》册03,页321,中7-16。
注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瑠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干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大正藏》册03,页321,中16-下9。
注9《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 第7〉:“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瞋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养育弃舍主故。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大正藏》册03,页321,下9-页322,上8。
注10《大正藏》册25,页180,中17-下11。
注11《大正藏》册25,页181,上11-24。
注12《大正藏》册25,页181,中12-下6。
注13《大正藏》册25,页181,中24-下6。
注14《大正藏》册25,页181,下6-8。
注15《大正藏》册25,页182,上6-8。
注16《大正藏》册25,页182,中3-12。
注17《大正藏》册25,页183,下16-20。
(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张,善思,居士,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