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23)----平实导师(3)
法的运作而认知到自己的存有,堕入五阴等诸法之中而不自觉,所以认为五阴等诸法为真实有,执著为常住不坏的人我、法我。真见道而证真如并修完第一品心之后转入初行位了,应在五阴所函盖的诸法上面细加观察,证明这些法全都是由于心真如而辗转出生,实证“诸法假”而发起这个现观的智慧。但这个现观的智慧是缘于“诸法假”而有,所以名为“诸法假缘智”。最后依心真如的绝对寂静境界来观察这个智慧时,在心真如自住境界中连这智慧也无,于是究竟依于这个心真如的无所得境界而住,如是转依成功就称为“内遣诸法假缘智”。当这个智慧生起时,便能如实转依心真如境界而安住,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中品分别随眠,这是想要满足十行位的菩萨们在相见道位中所应观行的内容。
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前二品心是法智,因为全都是缘于自身的心真如及五蕴……等诸法而作的观行,不及于其他有情,故是法智而非类智;而且所观境界只及于欲界中的自身,不能遍及三界九地一切有情身心,故属于法智而非类智。但这第三品心则是要把前二品心的观行结果所得智慧,用来观察一切有情;要遍及三界六道一切众生都加以观察,因此而能遍观三界九地一切有情身心,然后遍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五阴及同时存有的诸法全部虚假。已能如实观察三界九地一切有情全都虚假以后,于一切有情种类的“有情假”、“诸法假”,都已全部如实思惟观察,即是遍知一切有情诸法假,证得一切“有情假”、一切“诸法假”的类智。接著继续观察二乘菩提及大乘菩提等一切诸法,乃至三十七道品等诸法亦是缘于有情身心诸法而有,依心真如的境界而观时,并没有这一切诸法的存在,于是遍遣如是诸法而得解脱;不但自己如是,一切有情莫不如是;这种类智是缘于一切有情的“有情假”与“诸法假”,不是无所缘的智慧,所以名为“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最后要依心真如的自住境界来观察究竟无所得,因此而普遍遣除“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如实转依心真如的境界,就称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已经“遍遣”时就能够断除意识相应的一切分别随眠,这时已经快要证得通教阿罗汉果了,但却是缘于大乘真如妙法而作的观行,不是缘于二乘解脱道智慧而只作人空的观行。
前二品心的二种智慧都名为法智,因为各有不同所缘之故:第一品心是缘于“有情假”而有的智慧,第二品心是缘于有情的“诸法假”而有的智慧(证得如是智慧以后,还要在最后阶段加以遣除,转依心真如而住,成就法智);如今第三品心的智慧则是类智,是把法智的各别所缘总合起来依据三界各种不同种类有情诸法而作观察的缘故,也就是分门别类而将三界九地的一切有情,以及三乘菩提中所有一切诸法,都以同类的智慧加以观察而遣除,于如是一切诸法都能遣除而无执著,成就“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的境界,所以称为类智。
这是效法真见道对第八识“心真如”的观行而作更深入的观行,是在人我与法我的各种法相上面一一加以观行,故名相见道;而这三品心的观行是侧重在人空与法空,特别是注重见分上面来作观行,从所断除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中,藉著这样的观行而心心无间获得解脱。由于这是从别相智上面来作观察而得到的智慧,与真见道只是在心真如与欲界五蕴的总相上面所作观察不同,因此就从别相智慧与总相智慧的差别来作不同的建立,就把真见道后这个阶段的观行名为相见道。
有义——有人这么说(这句“有义”是指那些主张真见道是渐悟、渐证、渐断的法师们的说法):“这三品心都是真见道,因为相见道是要缘于大乘四圣谛而作观行的缘故。”有义——有人这么说(这句“有义”才是玄奘菩萨的说法):“这三品心的观行都是相见道,这是由于真见道只缘于心真如的总相而不对各种别相另有所缘之故。”】
在此必须特别咐嘱的是:在相见道位中这三品心的完成,必定会有相应的现观在最后阶段出现;若没有相应的这三种现观随之全部完成,即是还没有完成这三品心的观行;若没有遵循这个道理,自认为已经完成这三品心的观行而宣称入地了,即无法免除大妄语业,三恶道的后有种子已经形成,后世将不会继续生在人间。由此可见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极为宽广难断,非唯一世、一劫所能断尽;若对此不能警觉而产生未证言证之大妄语业——特别是宣称已经入地之大妄语业,此世及后世广行菩萨道之说,都成空谈。
这三品心的观行,最主要的证明即是三种现观:“内遣‘有情假缘智’”圆满时获得的现观是“如幻观”,不但要在观行上以智慧证实五蕴身心都是假缘而有,还得要有对五蕴身心亲见如幻不实之现观,这是要眼见为凭而非单凭智慧观察而得,然后依心真如的境界而遣除之,都无执著,方能将“有情假缘智”成功“内遣”而有第一种法智。
“内遣‘诸法假缘智’”,是从初行位开始,不断地在十行位中修习,到达第十行位圆满时,获得的现观是自己的能取心犹如阳焰攀缘不住,确定非实有,只是虚幻地暂时存在,阳焰观具足成就;然后才能依心真如的无所有境界来遣除这个智慧而不执著,生起第二种法智。
“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要从初回向位开始修习,直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大多已有二禅(至少已有具足圆满而深厚的初禅)定力,虽无宿命通,却已能在等持位看见往世多劫来的许多行道事相;再以此世的各种弘道事相比照时,现观此世的一切行道事相与本质,都与往世类同而如此世之梦中无异,成就如梦观的现观,然后始能依心真如的无所有境界,遣除对于“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的执著,成就类智。具足这三观时,对自己的来历已经有所了知,方能说自己对这三品心的观行已经圆满了。
第三目 大乘四圣谛四行观修十六品心——证阿罗汉果及初分无生法忍
相见道位第一部分的三品心修行完成而具足三种现观时,若是入地之前应有的广大福德也已经具足了,才可以开始作入地前的加行——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四种观行。把大乘四圣谛依真如而观行圆满时,必然会依大乘无生法忍而证得阿罗汉果;再于佛前发起十无尽愿,而此十大愿之增上意乐已得清净时,即是初地之入地心菩萨,名为见道的通达位。这个入地前的最后加行,因为仍在通达位前,因此定位在相见道位中;但因为是相见道位的最后加行,是在即将入地之前所作,也是入地之前所必作,所以也特别定义为加行——入地前的加行,当然仍属相见道位。
在这一目中,延续上一目所说相见道的内涵,继续语译前面所摘录《成唯识论》相见道位的最后阶段加行内容如下,以供读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