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20)----平实导师
第三节 佛将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合说
世尊演述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时,是把二种因缘法合说的,由此证明观行因缘法时,必须要先观十因缘法,然后再观十二因缘法,才能成功因缘法的观修。例如《杂阿含经》卷12 中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
注1《大正藏》册2,页80,中24-页81,上8。
在以上的经文中,世尊很清楚地说明:世尊以宿住随念智力看见往昔无量劫前尚未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之际,当时观行因缘法的成就,是因为先观行十因缘法,确定一切有支的存在与运转,都是源于能生名色的另一个“识”(就是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因为意根与意识等前六识都含摄在“名”中);藉著十因缘法的观行,确定“识”若不出生名色时,就不会有世世不断的生死流转诸苦。随即依十二因缘法,观察名色之所以不断地从第八识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为对“涅槃是不受后有”的无知,或是对涅槃本际“识”常住不坏的无知,也是对五阴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无知……等。如是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对无明的内涵深入了知,并一一如实观察而灭除了无明,在如实观察十二因缘法时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我所执、我执,成为辟支佛。
这已经显示 世尊久远劫前行菩萨道,观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时,是把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先后合观的,不是单独观行十二因缘法而能证得辟支佛果的。如果有人不信此语,不修十因缘法而不信有另一个识可以出生名色,单修十二因缘法而想要证转辟支佛果的果德,而宣称已证得辟支佛果,即成为痴人说梦,即说是人不解因缘法,因为他对因缘法并没有证转的功德,不论他对因缘法有没有如实的观行与智慧。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的关联,在拙著《阿含正义》中有更详细的阐释,本书所说则偏重涅槃的道理,是故只作略举、略释,不烦详解;读者若欲更详细了知二者的关联,请直接阅读《阿含正义》。但在这里仍然必须再度提示一点:与解脱道修行证阿罗汉果同样的道理,辟支佛的如实修证,仍然必须有“梵行已立”的离欲基础,验证之法仍然是初禅是否发起并且圆满具足。这是一切实证出三界果的圣者都必须一体实证的境界,否则都是因中说果。
第四节 必须有与所证果位相应之定力,方证涅槃
《阿含正义》第四辑1206 页第七章讲解“慧解脱”,一开头就以特别明显的字体强调说:“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于第七章第二节讲心解脱与慧解脱时,在1239页同样讲到定力是必须的条件:“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于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于下界境界的定解脱罢了,都仍在三界生死之中。”(2007 年2 月出版)推溯到更早的《阿含正义》第一辑155页中说:“如是无量数劫累世修集极广大福德,要须性障极轻微(已除烦恼障异生性与所知障异生性),已具足性种性与道种性;要须基本定力发起,要须深心发起十无尽愿而力行不辍,要须悟后承事大善知识修学不已,然后始能证之,然后能了知成佛之道内容与次第,得入初地,故名极难。”(2006年8 月出版)
证悟三乘菩提涅槃之各种条件中,有一项是:必须有基本的定力——未到地定。并非单单有正确而具足的观行智慧就能算是实证,原因是若没有基本定力来帮助伏惑,即使在善知识指导下已有正确的观行,所观行的内容也具足了,但观行完成以后仍将无法确实转依观行所得的结论,空有观行所得的智慧,仍没有亲证三乘菩提见道的功德与受用。以此缘故,《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85 页中曾提出必须有定力相应之主张。
此外,早在公元2000 年出版的《宗通与说通》181 页,同样提出这样的主张,说明要有如是未到地定之定力,证悟后方可证转,方能转依所证真如法性而产生智慧与解脱上的功德,才能名之为证转真如法性,已有证真如的智慧与功德可以现前运转故。同书的185 页亦如是说,证明平实于1999年缮写时早已如是主张,亦已于2000 年出版,并非2013 年写作此《涅槃》一书时方作是说。
如是主张,已明确说明证悟三乘菩提之前,至少必须有未到地定作为依持,于正确观行以后方能拥有功德受用,亲证三乘菩提的见道内涵时始能显现证转之功德,才能称之为真实见道;否则将无见道后应有的转依功德,无法成功转依于见道时的观行内容,即非证转者,当知并非真正的见道者。平实此世悟前即因如是见解而认同已故现代禅创始者李元松所说,应该先有未到地定的实证才能有见道功德的看法,因此平实于宣讲《金刚经宗通》时亦曾经公开说明以前与一位大法师及现代禅李老师之间的事。其他详如前文第一篇 第四章 第一节中所举于平实诸多著作中之内容,今不重举。
而平实此世在悟后也仍然认为必须要有定力,因此这一类主张,散见于平实早期与近期诸书之中;同样开示必须先修学无相念佛,然后转修动中看话头功夫而成为未到地定的定力。这类开示不在少数,例如《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213页、第三辑120 页、第四辑185 页与250 页,以及第六辑第36 页等说法,是在2007 年、2008 年陆续出版的套书中早已说过的,明确地告诉大家:求证三乘见道功德时,必须先修证未到地定,降伏心猿意马以后,如实地见道时才能真正转依成功,才会有证转之功德。否则纵使所观行的见道内容具足而且正确,终究只是干慧而无见道的本质,更无见道时应有的功德与受用。
除了在2008 年出版的《维摩诘经讲记》中有多处如是主张,在更早的公案拈提诸书中也是如此说的。例如《宗门正眼》第138 页及第200 页中所说,又如1998 年7 月出版的《宗门法眼》第131 页及第201 页、第203 页及360 页中都有同样的主张。于2004 年出版的《宗门正道》第446 页、第481页、第496 页亦作如是说。又如2002 年出版的《宗门正义》第60 页,2003 年出版的《宗门密意》第82 页以及第371 页中,亦作如是说。其余诸书中也常有同样说法,详如前面所举,不复一一赘述。
凡此已足以证明平实始从弘法之前,以及弘法之初,即已明确主张:凡是求证三乘菩提之见道功德者,其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应有基本之定力——未到地定。若无定力可以与见道后的观行智慧相应,则悟后皆不得受用,无法生忍——不可能与三乘菩提见道之观行内容相应,转依即不能成功而无法证转;空有干慧而没有见道之实质,即等于未悟三乘菩提之凡夫。如是“所悟”只是知识而非实证,以无定力支持其所悟内涵故不能忍。
然而如是之理,众生难以信受,若一时未能觅得经论依据,不宜冒然说之,以免少闻寡慧学人闻之又增口业,是故正觉同修会中仅于课程中传授如是正见,及教导修学动中定力,不说此是圣教。后因增上班中传授《瑜伽师地论》至卷53,于此大论之中有如是言:“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以有如是明确圣教依据之故,随即举证论意而说。不意竟有会中某老师致生误会,如是宣称:“导师最近讲法已稍微在修正法义,说要有未到地定功夫才能说已证初果。亲教师以前依讲义教导学员这部分有误……。”以此缘故,特将套书中语句摘录胪列而不厌其烦,证明平实始自弘法伊始,即已常常宣说必须具备基本定力方有悟缘之事实,以期消弭邪见;不唯期望彼能消灭如是诬谤之口业,亦期望未来所有佛弟子都能建立正知见,不再有错误认知而误谤正法、误谤贤圣,后世得免因此障道。再由此师而放眼观察当今中国地区之佛门学人,或自称已证四地、或自称已证初地、或自称为百丈禅师再来者、或自称为阿罗汉者,悉无未到地定之伏心定力,又每每在其言说中证明皆是仍未断我见者,概属大妄语人,后世果报堪忧;因此更当不厌其烦逐一列举以为明证,盼彼等诸人都能因此而改易漏心,速修未到地定而得降伏欲界心;然后观行三乘菩提之圣教开示,尔后求证涅槃方可期待。
由上来举说的内容,可知三乘菩提之修习,不论是哪一乘的见道,都必须有未到地定作为基础,才会有证转的功德,才能算是真正的见道;否则终究只是干慧而无实质,只成为其人对三乘菩提见道的知识,不得见道之实质,何况能依初禅定力断除五下分结实证三果,而言证得阿那含果?见道如是,声闻菩提的慧解脱证果,更须有至少初禅不退的定力支持,才能获得慧解脱的阿罗汉果。若是俱解脱阿罗汉果,则必须有四禅四空定的具足实证,而且能够完成八背舍的修习,方能获得俱解脱果。
缘觉的果证同样必须有定力支持,方能成就果德而能证转缘觉法的功德;意谓必须有阿罗汉慧解脱的功德,或有俱解脱的功德,或是悟得因缘法之前已有四禅四空定的具足实证为基础,然后修习正确而具足圆满的因缘法,才能证得缘存在与运转,都是源于能生名色的另一个“识”(就是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因为意根与意识等前六识都含摄在“名”中);藉著十因缘法的观行,确定“识”若不出生名色时,就不会有世世不断的生死流转诸苦。随即依十二因缘法,观察名色之所以不断地从第八识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为对“涅槃是不受后有”的无知,或是对涅槃本际“识”常住不坏的无知,也是对五阴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无知……等。如是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对无明的内涵深入了知,并一一如实观察而灭除了无明,在如实观察十二因缘法时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我所执、我执,成为辟支佛觉果,所证的因缘法观行内容才能运转,否则不得名为因缘法的证转者,即无证得缘觉果的实质。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亦复如是,于禅定方面而言,初地的入地心至少必须有圆满具足的初禅作为支持,三地满心必须具足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的证量,七地满心必须有念念入灭尽定的证量。这些都显示定力在三乘菩提的修习上有其必要性,也显示定力在三乘菩提智慧证转上之功德性。
第三篇 大乘涅槃
第一章 必须具足四种大乘涅槃方能成佛
第一节 大乘涅槃绪说
成佛时必须具足四种涅槃:二乘解脱道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佛菩提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以下各节将一一述说大乘涅槃,将大乘涅槃之内涵及其异于二乘涅槃之定位加以说明,本节中仅先概说大乘四种涅槃之意涵,使读者能先建立对大乘涅槃之整体认知,再于以下各节中加以一一说明。
生忍、法忍差别,外忍、内忍差别:《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3:
或有恶言谤佛法僧,菩萨闻已不生瞋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为菩萨外忍。云何是谛察法忍?谓若菩萨,若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经中,有法能断轮回种子,脱诸结缚、坏相续者,谓一切法本来寂静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萨得闻如是法已,不生惊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岂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缘故,应于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习、伺察及生胜解,是为菩萨谛察法忍。2
注2《大正藏》册14,页710,中7-16。
语译如下:
【或者有愚痴人以恶劣言语毁谤佛宝、法宝、僧宝,菩萨听闻以后心中不会生起瞋心及记恨,在这种恶劣状况中都能心中安然,都能安忍领受而不动怒,这就是菩萨所证的外忍。什么是谛察法忍呢?是说如果有菩萨,他若是听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的经典之中,演示说有一种法能断除轮回种子,脱离种种结缚的系绊、坏灭生死相续的事情,就是演说一切法本来寂静以及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菩萨能够听闻到这样深妙的佛法以后,心中不会生起惊恐与怖畏,而作了这样的思惟:“假使不曾了知这样的妙法,以及尚未证得这种妙法的人,岂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果呢?”由于这种因缘之故,应该在这样的甚深微妙法中,受持、思惟、修习、详细观察以及产生胜解,这就是菩萨的谛察法忍。】
又如《佛说宝雨经》卷2:云何菩萨法忍圆满?谓诸菩萨于佛所说素怛缆中一切甚深微妙法义:无来无去、自性寂静、离分别取、自性涅槃。菩萨闻已,不惊不怖,作是思惟:“我若不诸深妙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因缘摄取诸法,思惟修习,心生信解,是名菩萨法忍圆满。3
注3《大正藏》册16,页288,中17-23。
语译如下:
【什么是菩萨法忍已经圆满呢?是说诸菩萨对于佛陀所说经中一切甚深微妙法的正义:诸法无来无去、诸法自性寂静、诸法远离分别取著、诸法的自性本来涅槃。菩萨听闻以后,心中不惊恐、不怖畏,他作了这样的思惟:“我假使不能了知种种深妙的法教,终究不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于这样的因缘而摄取无量诸法,并且一一思惟及修学熏习,心中对所熏习思惟修学的所有深妙诸法都出生了信受与胜解,这就是我说的菩萨法忍圆满。】
以此缘故,菩萨所修学的涅槃,并不是像二乘涅槃那么简单,而是极胜妙、极深广,并非刚刚开悟时的粗浅般若智慧所能理解与具足实证的,更不是二乘圣者所能稍加理解的。
关于大乘涅槃的实证,有同于二乘者,也有异于二乘者。大乘涅槃种类有四,《成唯识论》卷10 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4
注4《大正藏》册31,页55,中7-20。
语译如下:
【大乘涅槃的真实义差别,大略而说总共有四种: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第八识在一切法运行的法相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如之理,虽然一切法中有著种种客尘杂染,但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性清净,具备了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如来藏无始劫之前乃至现在,一向都是无生无灭而无杂染,湛然无尘犹若虚空一般,一切有情平等平等而同样都有这样的如来藏,时时显示著真如法性;如来藏和祂所显示出来的真如法性,与三界一切诸法是不一不异的,远离一切法运行相貌中的一切分别;寻思之路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就断绝了,名言之道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也全部断绝了;这个如来藏妙真如理是唯有真实谛的圣者自己内心的所证,祂的自性本来寂静灭尽的缘故,所以名为涅槃。第二、有余依涅槃,这是说,二乘圣者所证的这个涅槃其实即是如来藏真如出离了烦恼障的现行,虽然还有冷热、痛痒、饥渴等轻微苦恼所依的五蕴尚未灭尽,然而能够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烦恼障已经永远寂灭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三、无余依涅槃,是说这个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已经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导致生死的烦恼既然已经灭尽了,所余下的冷热、痛痒、饥渴所依的五蕴也已经灭尽了,种种三界中的苦恼永远寂灭而不再生起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四、无住处涅槃,这是说,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出离了所知障,由于大圆镜智等四智圆满而生起的大智慧以及大悲心,犹如鸟之双翼常恒不离互相辅助的缘故,由此缘故而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也不住于有余、无余涅槃之中,利乐无量有情而穷尽未来际,永远不会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这样证转运用而恒常寂灭的缘故,名之为无住处涅槃。一切有情全部都有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未能实证而名之为二乘愚人或是博地凡夫;二乘无学等慧解脱、俱解脱、三明六通大解脱等阿罗汉们,容或有人具足前面三种涅槃,但未能实证第一种涅槃,也未能实证第四种涅槃;在这人间只有我所尊奉的 世尊,可以说是具足四种涅槃的实证。】
大乘无住处涅槃的实证,在《成唯识论》卷9 之中有说: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故,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此如余论广说应知。又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精进等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彼资财不损恼彼,堪忍彼恼而饶益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精勤修对治彼诸善加行,永伏永灭诸烦恼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后三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如解深密广说应知(下略)。5
注5《大正藏》册31,页51,下6-21。
这是要由具足修习十种胜行,即是具足修习十种波罗蜜多,获得无边广大福德,生起圆满的戒德而无丝毫习气种子及所知障随眠,证得三种法忍及三种精进,具足三种静虑及三种般若,又发起二种方便善巧而且具足了,并且具足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然后具足思择力、修习力,才能具足十地的智波罗蜜多。也就是必须具足圆满实修十度波罗蜜多之后,再经百劫修相好而获得无边广大的福德: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最后福德圆满而成为妙觉菩萨,才能下生成佛而获得无住处涅槃的实证。今语译如下,以明无住处涅槃正理少分:
【这个十度波罗蜜多刚好只有十种而不增不减的意思,是说从初地到第十地之中,要对治十种成佛之障,也要亲证十种真如,刚好无增无减的缘故。复次,十度波罗蜜多的前六度,刚好是六度而不增不减的意思,是为了修除六种与成佛之道互相违背的六种障碍的缘故,是渐次修行诸佛胜法的缘故,也是渐次成熟众多有情的缘故,这就如同其余的诸菩萨大论中的广说一样,是修学十度波罗蜜多的人所应当知道的。此外,布施、持戒、忍辱等三种增上生道,感得世世广大财富法体,以及摄受广大眷属的缘故;精进、静虑、般若等三种决定殊胜之修行法道,能够使菩萨降伏烦恼、成熟有情以及实证佛法的缘故。诸菩萨所修的佛道只有这二种。又,前三种(布施、持戒、忍辱)的用意是饶益有情,布施给彼等有情各种资财而且不损恼彼诸有情,堪能安忍于彼等有情之扰恼而加以饶益的缘故;精进、静虑、般若等三度,是用以对治我见、我执、无始无明等烦恼,虽然还没有全部降伏或灭除,而能精进殷勤修行对治烦恼的种种善法加行,永远降伏、永远灭除种种烦恼的缘故。又由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度的修行而不住于无余涅槃,以及由精进、静虑、般若等三度而不住于三界分段生死中,作为将来成佛时无住处涅槃的实证资粮,由于这样的缘故而使十度波罗蜜多的前六度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后面唯有四度的道理,是为了帮助前六度而使前六度的修习可以满足,所以使后四度同样不增不减的缘故;这是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大愿具足完成,也能帮助精进的力量、帮助静虑的智慧、帮助般若的智慧,使令六度的修习得以圆满具足的缘故,如同《解深密经》中的广说,如是应知(以下经文从略)。】
大乘菩提之修证,在成佛前,对以前所证的二乘有余及无余涅槃,仍有必须再作微细加行之处,就是断除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大乘涅槃则有二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此二涅槃不共声闻、缘觉一切圣者,唯除回心而入大乘法中成为菩萨之后渐次修证。不特大乘诸经中有大小乘圣者所证涅槃不同之说,在阿含部《佛说大三摩惹经》中,已有大乘涅槃、声闻涅槃之区分:
尔时,世尊以净天眼,普观大会人天之众无量无数,告苾刍众言:“过去如来、应、正等觉,集会人天,而为说法,亦复如是。我于今日普集人天,欲为说法,汝等受持。若人勇猛决定无畏犹如师子,深信坚固而无所著,大地山间乃至梵世,皆得涅槃。”说是法时,复有一千七百有学天人及无数诸天,光明照耀,来诣佛所。佛告苾刍:“汝等谛听,我观彼等诸来天众,应以声闻所乐之法,而可度之。”6
注6《大正藏》册01,页258,中5-14
由于这些天众属于声闻种姓,仍未发起菩萨性,世尊不以大乘涅槃度之,乃以声闻涅槃度之,证明涅槃的实证是有大小乘差别的,这在本篇中将会有较详细的解说。
(待续)
世尊演述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时,是把二种因缘法合说的,由此证明观行因缘法时,必须要先观十因缘法,然后再观十二因缘法,才能成功因缘法的观修。例如《杂阿含经》卷12 中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
注1《大正藏》册2,页80,中24-页81,上8。
在以上的经文中,世尊很清楚地说明:世尊以宿住随念智力看见往昔无量劫前尚未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之际,当时观行因缘法的成就,是因为先观行十因缘法,确定一切有支的存在与运转,都是源于能生名色的另一个“识”(就是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因为意根与意识等前六识都含摄在“名”中);藉著十因缘法的观行,确定“识”若不出生名色时,就不会有世世不断的生死流转诸苦。随即依十二因缘法,观察名色之所以不断地从第八识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为对“涅槃是不受后有”的无知,或是对涅槃本际“识”常住不坏的无知,也是对五阴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无知……等。如是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对无明的内涵深入了知,并一一如实观察而灭除了无明,在如实观察十二因缘法时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我所执、我执,成为辟支佛。
这已经显示 世尊久远劫前行菩萨道,观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时,是把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先后合观的,不是单独观行十二因缘法而能证得辟支佛果的。如果有人不信此语,不修十因缘法而不信有另一个识可以出生名色,单修十二因缘法而想要证转辟支佛果的果德,而宣称已证得辟支佛果,即成为痴人说梦,即说是人不解因缘法,因为他对因缘法并没有证转的功德,不论他对因缘法有没有如实的观行与智慧。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的关联,在拙著《阿含正义》中有更详细的阐释,本书所说则偏重涅槃的道理,是故只作略举、略释,不烦详解;读者若欲更详细了知二者的关联,请直接阅读《阿含正义》。但在这里仍然必须再度提示一点:与解脱道修行证阿罗汉果同样的道理,辟支佛的如实修证,仍然必须有“梵行已立”的离欲基础,验证之法仍然是初禅是否发起并且圆满具足。这是一切实证出三界果的圣者都必须一体实证的境界,否则都是因中说果。
第四节 必须有与所证果位相应之定力,方证涅槃
《阿含正义》第四辑1206 页第七章讲解“慧解脱”,一开头就以特别明显的字体强调说:“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于第七章第二节讲心解脱与慧解脱时,在1239页同样讲到定力是必须的条件:“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于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于下界境界的定解脱罢了,都仍在三界生死之中。”(2007 年2 月出版)推溯到更早的《阿含正义》第一辑155页中说:“如是无量数劫累世修集极广大福德,要须性障极轻微(已除烦恼障异生性与所知障异生性),已具足性种性与道种性;要须基本定力发起,要须深心发起十无尽愿而力行不辍,要须悟后承事大善知识修学不已,然后始能证之,然后能了知成佛之道内容与次第,得入初地,故名极难。”(2006年8 月出版)
证悟三乘菩提涅槃之各种条件中,有一项是:必须有基本的定力——未到地定。并非单单有正确而具足的观行智慧就能算是实证,原因是若没有基本定力来帮助伏惑,即使在善知识指导下已有正确的观行,所观行的内容也具足了,但观行完成以后仍将无法确实转依观行所得的结论,空有观行所得的智慧,仍没有亲证三乘菩提见道的功德与受用。以此缘故,《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85 页中曾提出必须有定力相应之主张。
此外,早在公元2000 年出版的《宗通与说通》181 页,同样提出这样的主张,说明要有如是未到地定之定力,证悟后方可证转,方能转依所证真如法性而产生智慧与解脱上的功德,才能名之为证转真如法性,已有证真如的智慧与功德可以现前运转故。同书的185 页亦如是说,证明平实于1999年缮写时早已如是主张,亦已于2000 年出版,并非2013 年写作此《涅槃》一书时方作是说。
如是主张,已明确说明证悟三乘菩提之前,至少必须有未到地定作为依持,于正确观行以后方能拥有功德受用,亲证三乘菩提的见道内涵时始能显现证转之功德,才能称之为真实见道;否则将无见道后应有的转依功德,无法成功转依于见道时的观行内容,即非证转者,当知并非真正的见道者。平实此世悟前即因如是见解而认同已故现代禅创始者李元松所说,应该先有未到地定的实证才能有见道功德的看法,因此平实于宣讲《金刚经宗通》时亦曾经公开说明以前与一位大法师及现代禅李老师之间的事。其他详如前文第一篇 第四章 第一节中所举于平实诸多著作中之内容,今不重举。
而平实此世在悟后也仍然认为必须要有定力,因此这一类主张,散见于平实早期与近期诸书之中;同样开示必须先修学无相念佛,然后转修动中看话头功夫而成为未到地定的定力。这类开示不在少数,例如《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213页、第三辑120 页、第四辑185 页与250 页,以及第六辑第36 页等说法,是在2007 年、2008 年陆续出版的套书中早已说过的,明确地告诉大家:求证三乘见道功德时,必须先修证未到地定,降伏心猿意马以后,如实地见道时才能真正转依成功,才会有证转之功德。否则纵使所观行的见道内容具足而且正确,终究只是干慧而无见道的本质,更无见道时应有的功德与受用。
除了在2008 年出版的《维摩诘经讲记》中有多处如是主张,在更早的公案拈提诸书中也是如此说的。例如《宗门正眼》第138 页及第200 页中所说,又如1998 年7 月出版的《宗门法眼》第131 页及第201 页、第203 页及360 页中都有同样的主张。于2004 年出版的《宗门正道》第446 页、第481页、第496 页亦作如是说。又如2002 年出版的《宗门正义》第60 页,2003 年出版的《宗门密意》第82 页以及第371 页中,亦作如是说。其余诸书中也常有同样说法,详如前面所举,不复一一赘述。
凡此已足以证明平实始从弘法之前,以及弘法之初,即已明确主张:凡是求证三乘菩提之见道功德者,其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应有基本之定力——未到地定。若无定力可以与见道后的观行智慧相应,则悟后皆不得受用,无法生忍——不可能与三乘菩提见道之观行内容相应,转依即不能成功而无法证转;空有干慧而没有见道之实质,即等于未悟三乘菩提之凡夫。如是“所悟”只是知识而非实证,以无定力支持其所悟内涵故不能忍。
然而如是之理,众生难以信受,若一时未能觅得经论依据,不宜冒然说之,以免少闻寡慧学人闻之又增口业,是故正觉同修会中仅于课程中传授如是正见,及教导修学动中定力,不说此是圣教。后因增上班中传授《瑜伽师地论》至卷53,于此大论之中有如是言:“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以有如是明确圣教依据之故,随即举证论意而说。不意竟有会中某老师致生误会,如是宣称:“导师最近讲法已稍微在修正法义,说要有未到地定功夫才能说已证初果。亲教师以前依讲义教导学员这部分有误……。”以此缘故,特将套书中语句摘录胪列而不厌其烦,证明平实始自弘法伊始,即已常常宣说必须具备基本定力方有悟缘之事实,以期消弭邪见;不唯期望彼能消灭如是诬谤之口业,亦期望未来所有佛弟子都能建立正知见,不再有错误认知而误谤正法、误谤贤圣,后世得免因此障道。再由此师而放眼观察当今中国地区之佛门学人,或自称已证四地、或自称已证初地、或自称为百丈禅师再来者、或自称为阿罗汉者,悉无未到地定之伏心定力,又每每在其言说中证明皆是仍未断我见者,概属大妄语人,后世果报堪忧;因此更当不厌其烦逐一列举以为明证,盼彼等诸人都能因此而改易漏心,速修未到地定而得降伏欲界心;然后观行三乘菩提之圣教开示,尔后求证涅槃方可期待。
由上来举说的内容,可知三乘菩提之修习,不论是哪一乘的见道,都必须有未到地定作为基础,才会有证转的功德,才能算是真正的见道;否则终究只是干慧而无实质,只成为其人对三乘菩提见道的知识,不得见道之实质,何况能依初禅定力断除五下分结实证三果,而言证得阿那含果?见道如是,声闻菩提的慧解脱证果,更须有至少初禅不退的定力支持,才能获得慧解脱的阿罗汉果。若是俱解脱阿罗汉果,则必须有四禅四空定的具足实证,而且能够完成八背舍的修习,方能获得俱解脱果。
缘觉的果证同样必须有定力支持,方能成就果德而能证转缘觉法的功德;意谓必须有阿罗汉慧解脱的功德,或有俱解脱的功德,或是悟得因缘法之前已有四禅四空定的具足实证为基础,然后修习正确而具足圆满的因缘法,才能证得缘存在与运转,都是源于能生名色的另一个“识”(就是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因为意根与意识等前六识都含摄在“名”中);藉著十因缘法的观行,确定“识”若不出生名色时,就不会有世世不断的生死流转诸苦。随即依十二因缘法,观察名色之所以不断地从第八识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为对“涅槃是不受后有”的无知,或是对涅槃本际“识”常住不坏的无知,也是对五阴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无知……等。如是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对无明的内涵深入了知,并一一如实观察而灭除了无明,在如实观察十二因缘法时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我所执、我执,成为辟支佛觉果,所证的因缘法观行内容才能运转,否则不得名为因缘法的证转者,即无证得缘觉果的实质。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亦复如是,于禅定方面而言,初地的入地心至少必须有圆满具足的初禅作为支持,三地满心必须具足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的证量,七地满心必须有念念入灭尽定的证量。这些都显示定力在三乘菩提的修习上有其必要性,也显示定力在三乘菩提智慧证转上之功德性。
第三篇 大乘涅槃
第一章 必须具足四种大乘涅槃方能成佛
第一节 大乘涅槃绪说
成佛时必须具足四种涅槃:二乘解脱道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佛菩提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以下各节将一一述说大乘涅槃,将大乘涅槃之内涵及其异于二乘涅槃之定位加以说明,本节中仅先概说大乘四种涅槃之意涵,使读者能先建立对大乘涅槃之整体认知,再于以下各节中加以一一说明。
生忍、法忍差别,外忍、内忍差别:《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3:
或有恶言谤佛法僧,菩萨闻已不生瞋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为菩萨外忍。云何是谛察法忍?谓若菩萨,若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经中,有法能断轮回种子,脱诸结缚、坏相续者,谓一切法本来寂静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萨得闻如是法已,不生惊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岂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缘故,应于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习、伺察及生胜解,是为菩萨谛察法忍。2
注2《大正藏》册14,页710,中7-16。
语译如下:
【或者有愚痴人以恶劣言语毁谤佛宝、法宝、僧宝,菩萨听闻以后心中不会生起瞋心及记恨,在这种恶劣状况中都能心中安然,都能安忍领受而不动怒,这就是菩萨所证的外忍。什么是谛察法忍呢?是说如果有菩萨,他若是听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的经典之中,演示说有一种法能断除轮回种子,脱离种种结缚的系绊、坏灭生死相续的事情,就是演说一切法本来寂静以及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菩萨能够听闻到这样深妙的佛法以后,心中不会生起惊恐与怖畏,而作了这样的思惟:“假使不曾了知这样的妙法,以及尚未证得这种妙法的人,岂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果呢?”由于这种因缘之故,应该在这样的甚深微妙法中,受持、思惟、修习、详细观察以及产生胜解,这就是菩萨的谛察法忍。】
又如《佛说宝雨经》卷2:云何菩萨法忍圆满?谓诸菩萨于佛所说素怛缆中一切甚深微妙法义:无来无去、自性寂静、离分别取、自性涅槃。菩萨闻已,不惊不怖,作是思惟:“我若不诸深妙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因缘摄取诸法,思惟修习,心生信解,是名菩萨法忍圆满。3
注3《大正藏》册16,页288,中17-23。
语译如下:
【什么是菩萨法忍已经圆满呢?是说诸菩萨对于佛陀所说经中一切甚深微妙法的正义:诸法无来无去、诸法自性寂静、诸法远离分别取著、诸法的自性本来涅槃。菩萨听闻以后,心中不惊恐、不怖畏,他作了这样的思惟:“我假使不能了知种种深妙的法教,终究不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于这样的因缘而摄取无量诸法,并且一一思惟及修学熏习,心中对所熏习思惟修学的所有深妙诸法都出生了信受与胜解,这就是我说的菩萨法忍圆满。】
以此缘故,菩萨所修学的涅槃,并不是像二乘涅槃那么简单,而是极胜妙、极深广,并非刚刚开悟时的粗浅般若智慧所能理解与具足实证的,更不是二乘圣者所能稍加理解的。
关于大乘涅槃的实证,有同于二乘者,也有异于二乘者。大乘涅槃种类有四,《成唯识论》卷10 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4
注4《大正藏》册31,页55,中7-20。
语译如下:
【大乘涅槃的真实义差别,大略而说总共有四种: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第八识在一切法运行的法相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如之理,虽然一切法中有著种种客尘杂染,但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性清净,具备了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如来藏无始劫之前乃至现在,一向都是无生无灭而无杂染,湛然无尘犹若虚空一般,一切有情平等平等而同样都有这样的如来藏,时时显示著真如法性;如来藏和祂所显示出来的真如法性,与三界一切诸法是不一不异的,远离一切法运行相貌中的一切分别;寻思之路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就断绝了,名言之道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也全部断绝了;这个如来藏妙真如理是唯有真实谛的圣者自己内心的所证,祂的自性本来寂静灭尽的缘故,所以名为涅槃。第二、有余依涅槃,这是说,二乘圣者所证的这个涅槃其实即是如来藏真如出离了烦恼障的现行,虽然还有冷热、痛痒、饥渴等轻微苦恼所依的五蕴尚未灭尽,然而能够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烦恼障已经永远寂灭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三、无余依涅槃,是说这个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已经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导致生死的烦恼既然已经灭尽了,所余下的冷热、痛痒、饥渴所依的五蕴也已经灭尽了,种种三界中的苦恼永远寂灭而不再生起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四、无住处涅槃,这是说,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出离了所知障,由于大圆镜智等四智圆满而生起的大智慧以及大悲心,犹如鸟之双翼常恒不离互相辅助的缘故,由此缘故而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也不住于有余、无余涅槃之中,利乐无量有情而穷尽未来际,永远不会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这样证转运用而恒常寂灭的缘故,名之为无住处涅槃。一切有情全部都有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未能实证而名之为二乘愚人或是博地凡夫;二乘无学等慧解脱、俱解脱、三明六通大解脱等阿罗汉们,容或有人具足前面三种涅槃,但未能实证第一种涅槃,也未能实证第四种涅槃;在这人间只有我所尊奉的 世尊,可以说是具足四种涅槃的实证。】
大乘无住处涅槃的实证,在《成唯识论》卷9 之中有说: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故,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此如余论广说应知。又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精进等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彼资财不损恼彼,堪忍彼恼而饶益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精勤修对治彼诸善加行,永伏永灭诸烦恼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后三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如解深密广说应知(下略)。5
注5《大正藏》册31,页51,下6-21。
这是要由具足修习十种胜行,即是具足修习十种波罗蜜多,获得无边广大福德,生起圆满的戒德而无丝毫习气种子及所知障随眠,证得三种法忍及三种精进,具足三种静虑及三种般若,又发起二种方便善巧而且具足了,并且具足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然后具足思择力、修习力,才能具足十地的智波罗蜜多。也就是必须具足圆满实修十度波罗蜜多之后,再经百劫修相好而获得无边广大的福德: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最后福德圆满而成为妙觉菩萨,才能下生成佛而获得无住处涅槃的实证。今语译如下,以明无住处涅槃正理少分:
【这个十度波罗蜜多刚好只有十种而不增不减的意思,是说从初地到第十地之中,要对治十种成佛之障,也要亲证十种真如,刚好无增无减的缘故。复次,十度波罗蜜多的前六度,刚好是六度而不增不减的意思,是为了修除六种与成佛之道互相违背的六种障碍的缘故,是渐次修行诸佛胜法的缘故,也是渐次成熟众多有情的缘故,这就如同其余的诸菩萨大论中的广说一样,是修学十度波罗蜜多的人所应当知道的。此外,布施、持戒、忍辱等三种增上生道,感得世世广大财富法体,以及摄受广大眷属的缘故;精进、静虑、般若等三种决定殊胜之修行法道,能够使菩萨降伏烦恼、成熟有情以及实证佛法的缘故。诸菩萨所修的佛道只有这二种。又,前三种(布施、持戒、忍辱)的用意是饶益有情,布施给彼等有情各种资财而且不损恼彼诸有情,堪能安忍于彼等有情之扰恼而加以饶益的缘故;精进、静虑、般若等三度,是用以对治我见、我执、无始无明等烦恼,虽然还没有全部降伏或灭除,而能精进殷勤修行对治烦恼的种种善法加行,永远降伏、永远灭除种种烦恼的缘故。又由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度的修行而不住于无余涅槃,以及由精进、静虑、般若等三度而不住于三界分段生死中,作为将来成佛时无住处涅槃的实证资粮,由于这样的缘故而使十度波罗蜜多的前六度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后面唯有四度的道理,是为了帮助前六度而使前六度的修习可以满足,所以使后四度同样不增不减的缘故;这是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大愿具足完成,也能帮助精进的力量、帮助静虑的智慧、帮助般若的智慧,使令六度的修习得以圆满具足的缘故,如同《解深密经》中的广说,如是应知(以下经文从略)。】
大乘菩提之修证,在成佛前,对以前所证的二乘有余及无余涅槃,仍有必须再作微细加行之处,就是断除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大乘涅槃则有二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此二涅槃不共声闻、缘觉一切圣者,唯除回心而入大乘法中成为菩萨之后渐次修证。不特大乘诸经中有大小乘圣者所证涅槃不同之说,在阿含部《佛说大三摩惹经》中,已有大乘涅槃、声闻涅槃之区分:
尔时,世尊以净天眼,普观大会人天之众无量无数,告苾刍众言:“过去如来、应、正等觉,集会人天,而为说法,亦复如是。我于今日普集人天,欲为说法,汝等受持。若人勇猛决定无畏犹如师子,深信坚固而无所著,大地山间乃至梵世,皆得涅槃。”说是法时,复有一千七百有学天人及无数诸天,光明照耀,来诣佛所。佛告苾刍:“汝等谛听,我观彼等诸来天众,应以声闻所乐之法,而可度之。”6
注6《大正藏》册01,页258,中5-14
由于这些天众属于声闻种姓,仍未发起菩萨性,世尊不以大乘涅槃度之,乃以声闻涅槃度之,证明涅槃的实证是有大小乘差别的,这在本篇中将会有较详细的解说。
(待续)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扉页等
- 下一篇:般若中观(连载20)----游正光老师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