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8期>

涅槃(连载11)----平实导师

[第108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4:0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六节 无余涅槃是灭尽一切三界有
无余涅槃并非有境界之境界,乃是无境界的非境界;因为二乘圣人证涅槃而在舍寿入涅槃以后,都是“不更受生”的,从此永无任何境界存在,十八界全部灭尽,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0 记载云:
佛告犊子:“如来世尊,于久远来诸有见者,悉皆除舍,都无诸见,虽有所见,心无取著。所谓见苦圣谛,见苦集谛,见苦灭谛,见至苦灭道谛,我悉明了;知见是已,视一切法皆是贪爱诸烦恼结,是我我所,名见取著,亦名憍慢。如斯之法,是可患厌,是故皆应当断除之。既断除已,获得涅槃,寂灭清净,如是正解脱诸比丘等,若更受身于三有者,无有是处。”1
注1、《别译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册2,页445,中7-15。
语译如下:
【佛陀告诉犊子说:“如来世尊,于久远劫以来,凡是三界有的种种见解,全部都已经灭除舍弃,都没有任何三界有的种种见解,虽然在三界度化众生之时心中依旧有所明见,但是心中并没有丝毫的执取或贪著。我所说看见苦圣谛,看见苦集谛,看见苦灭谛,看见能够使学人到达苦灭的正道圣谛,我全部明白了知;了知及看见这些正理以后,看待一切法全都是贪爱等种种烦恼结使,全都是三界我与我所,名之为因见而摄取、执著,也名之为因为自我的存在而生起憍慢。像这样的三界我等等法,都是求涅槃之人认为的过患而厌恶者,由于这个缘故全部都应当断除掉。既然已经全部断除之后,便获得涅槃,迥无六尘诸我而寂灭清净,像这样真正解脱的许多比丘等,如果说他们还会再度受身于三有之中的话,是没有一点点正确道理的。”】
又,非想非非想处是众生的最后存在处所,涅槃则是一切众生的边际,非三界境界。意思是说,到了涅槃非境界中,便不会有任何众生存在的了,所以五阴众生身中的意识心是不可能进入涅槃非境界中存在的,否则涅槃即是众生境界而非出三界有的非境界了,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5 明文记载:
佛告赤马天子曰:“如是!如是!若有不生老死,不出不没众生边际,实无是处。若欲知者,众生边际即是涅槃,若尽苦际,是即名为得其边际。”2
注2《别译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册2,页477,下12-15。
语译如下:
【佛陀告诉赤马天子说:“正象是你说的这样子!正象是你说的这样子!如果有不生、不老、不死,而不能出离众生边际、不能消灭众生的边际,真的没有这种道理。如果想要知道真相的话,众生的边际即是涅槃;如果能够穷尽三界苦的边际,这样就说他已经得到所有众生的边际了。”】
又,切实脱离三界有的人,是不住于世间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为实证涅槃;若是还堕在三界有之中,就是坠入世间而不知涅槃的人,当知即是不证涅槃,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5:佛言:“迦叶!随汝意说。”迦叶即说偈言:
比丘能具念,心得善解脱,愿求得涅槃,已知于世间。
解有及非有,深知诸法空,是名为比丘,离有获涅槃。
时迦叶天子说此偈已,欢喜顶礼,还于天宫。3
注3《别译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册2,页480,上16-21。
语译如下:
【佛陀说:“迦叶!随顺于你的意思而说吧。”迦叶天子随即说偈:
比丘若能具足解脱法的正念,心中已得善法而得解脱生死,意欲求证而获得涅槃,是已经知道三界各种五阴世间的人。如实解知三界有以及非有的境界,深入现观而了知一切诸法皆空,这样的人就称为比丘,已经离开三界有而获得涅槃。当时迦叶天子说完这首偈之后,欢喜顶礼世尊之后,还于他自己的天宫。】
还有其他的《阿含经》中圣教说,五阴不得进入涅槃中,因为五阴全部是缘生法的缘故,例如《增壹阿含经》卷8〈安般品 第17〉之二说:
婆罗门言:“止!止!沙门!舍此杂论,我今欲问深义。
云何沙门,颇不依法得涅槃乎?”(舍利弗所化现之)
周利盘特报曰:“不依五盛阴而得涅槃。”婆罗门曰:“云何沙门,此五盛阴有缘生耶?无缘生乎?”周利盘特对曰:“此五盛阴有缘生,非无缘也。”4
这意思是说,涅槃不是依五阴而证得,不是依五阴而存在,因为一切五阴都是藉缘而生,不是无缘而可以自己出生或存在的,所以五阴都是生灭法;生灭法不可能存在于“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因此说,识阴所摄的意识,不论是粗细,都不能存在于无余涅槃的境界中。由于此故,《中阿含经》卷4〈业相应品 第2〉如是开示:
有五因缘,心灭忧苦。云何为五?若婬欲缠者,因婬欲缠故,心生忧苦;除婬欲缠已,忧苦便灭。因婬欲缠,心生忧苦,于现法中而得究竟,无烦无热,常住不变,是圣所知、圣所见。如是,瞋恚、睡眠、掉悔、若疑惑缠者,因疑惑缠故,心生忧苦;除疑惑缠已,忧苦便灭。因疑惑缠,心生忧苦,于现法中而得究竟,无烦无热,常住不变,是圣所知、圣所见。是谓五因缘,心灭忧苦。5
注4《增壹阿含经》卷8,《大正藏》册2,页586,上26-中2。
注5《中阿含经》卷4,《大正藏》册1,页445,上8-17。
所以说,无余涅槃中虽是常住不变的非三界境界,然而涅槃的非境界中全无任何三界有可以存在,才能永脱三界有的生死苦;因此,一切求证涅槃、求出生死的学子,都应该建立正知正见:知五阴可灭者方知有涅槃可证。若还想要在无余涅槃的无生无死境界中继续保留五阴的全部或局部存在,都是愚昧于涅槃的俗人凡夫,所以
《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 第36〉中 世尊开示说:
“诸天子当知,由此五盛阴,知三恶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阴灭,便知有涅槃之道。”尔时,说此法时,有六万天人得法眼净。6
注6《增壹阿含经》卷28,《大正藏》册2,页707,中21-24。
语译如下:
【“诸天子们应当要知道,由于这五个炽盛的阴盖(五阴炽盛),所以大家知道有三恶道、天道、人道等有情的存在;这个五盛阴灭尽以后不再受生了,便会知道真有不生不死的涅槃之道。”正当这个时候,世尊演说这个法义时,有六万天人依声闻法得到法眼净而证初果。】一切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不生不死的涅槃中是不该有已生必死的五阴全部或局部继续存在的。
又,世尊说“涅槃为灭尽”,就是灭尽三界有,所以无余涅槃中不该还有欲界意识心存在,不该还有色界定心或无色界定心存在;简言之,就是不该还有意识的粗心或细心存在,才能成为无余涅槃而不再领受三界生死中的种种苦,所以《增壹阿含经》卷36
〈八难品 第42〉之1:
世尊告曰:“……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是谓三法;涅槃为灭尽,是谓第四法之本。如是不久,如来当取灭度。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7
注7《增壹阿含经》卷36,《大正藏》册2,页749,上5-13。
语译如下:
【世尊告示说:“……如何为四法呢?一切行无常,是我说的第一法;一切行都是苦,是我说的第二法;蕴处界的一切行之中并没有真实常住的不坏我,是我所说的第三法;涅槃就是灭尽三界有,是我所说的第四法之本末。就象是这样子,再过不久,我释迦如来即将取灭度。你们大家应知道,这四法之本末,应该普遍地为一切众生而演说其中的义理。”】
又如《增壹阿含经》卷36〈八难品 第42〉之1 也有同样的说法:
世尊告曰:“止!止!诸人勿怀愁忧。应坏之物欲使不坏者,终无此理。吾先以有此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亦复与四部众说此四事之教。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是谓三法;涅槃为灭尽,是谓第四法本。如是不久,如来当取灭度。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8
注8 同脚注7。
由阿含部诸经中的圣教,在在处处都显示涅槃之中不可能还有三界法的存在,否则即是三界有所含摄的三界境界,不是涅槃。如果到现在还有人主张说意识的粗心、细心、极细心可以入住无余涅槃中,大家都应该指称那些人就是愚痴人,或者指称那些人都是佛门中的外道,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因为他们所信受、所奉行的是常见外道的教义,不是佛门圣教中的教义。
但是声闻圣者的二种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有时是从另一个层面来分别指称三果涅槃与四果涅槃,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增壹阿含经》卷7〈火灭品 第16〉记载说: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彼云何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9
注9《增壹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2,页579,上12-23。
这就是说,世尊有时是从是否会再还来欲界或人间受生,而说为已证涅槃。换句话说,除了中般涅槃的三果人以外,其余的三果人死后一定是受生于色界天中,不会受生于欲界天中,更不会再度下来人间受生,于是就从所受生的色界天中取涅槃,成为生般涅槃,或是上流般涅槃等。也就是说,这样的三果圣者,他是一定会取证无余涅槃的,但他所证的涅槃,是要顺上受生而取涅槃的;这表示他在人间所证的涅槃,是尚有余惑未曾断尽的,仍有余惑待断,所以他的涅槃名为有余涅槃。这与一般情况所说的有余涅槃,是指阿
罗汉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尚有寒热饥渴等余苦未尽,要等他入了无余涅槃以后才能除尽这些苦而名为有余涅槃,定义有所不同,是从不同的面向来定义,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第七节 无余涅槃灭尽五阴是断灭空吗?
无余涅槃中虽然是灭尽三界有,不存留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的全部或局部,乃至连极细意识或意根都不可能存在,却不是断灭空,也不是缘起性空,而是真实、寂灭、清凉、清净的。
例如《杂阿含经》卷2 说: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10
注10《杂阿含经》卷2,《大正藏》册2,页9,上11-25。
语译如下:
【比丘们!如果离开色、受、想、行,而说识阴等六识会有来、去、住或者出生的话,他的说法只是落在言语之数中,真的被质问法的实质时,他们都是不知道的;若是为了要使他们增益而为他们演说时,则只会增加他们的愚痴,因为“取阴俱识”摄藏五阴等五类种子的道理,不是他们的境界所能了知的缘故。对色的功能离开贪著,离开贪著以后,对于色阴的出生增长就跟著封滞了,于是意对色阴所生的系缚便断除了;对于色阴功能的贪著封滞,使得意对色阴所生的系缚断除以后,对色阴的攀缘跟著断除;攀缘断除以后,识阴就没有所住之处所,识阴功能也就不会再度生长或增广。同样的道理,对受、想、行三阴的功能离开贪著了,离开贪著以后,于受、想、行等三阴功能的贪著就被封滞了,于意对受、想、行三阴想要继续出生的接触断除了;于行等三阴的贪著封滞、意想要出生这三阴的触断除以后,攀缘便断除了;攀缘断除以后,那识阴六识没有所住的处所,六识在三界中的功能便不会再继续生长或增广。
不生长的缘故,不会再造作各种行;不作各种行以后便安住下来,安住下来以后已经于一切法中知足,知足以后便得解脱;解脱以后,于三界各种世间便都无所取、也没有任何执著了;无所取、无所著以后,自己觉知到涅槃的境界:“我的受生已经穷尽,清净行已经建立,于取证涅槃之中所应该作的事情已经作完了,自己很清楚知道是不会再领受后有了。”那么我释迦如来就说他的识不会去到东、西、南、北四维或上方、下方,没有可以去到的地方;这时证得涅槃的圣者,只看见法,想要进入涅槃,是寂灭、清凉、清净、真实。】如是语译之后,有智慧的读者读后便知道 世尊圣教的真义,不必再作解释了。
由 世尊的圣教中,在在处处都证明,正确的缘起法是常住法,才是真实的无为法,而不是与断见外道一样的缘起性空的断灭空,可以说为声闻涅槃的实证道理,所以
《杂阿含经》卷12 如是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1
注11《杂阿含经》卷12,《大正藏》册2,页83,下1-22。
语译如下:
【如是我闻:有一个时节,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那个时候,世尊告诉一位心存异见异想的比丘说:“我已经度过疑惑,远离了种种的犹豫,拔除了邪见之刺,永远不会退转于三界中,因为心中已经不会再有任何执著的缘故,还有什么处有我释迦如来为那些比丘们说法呢?我为那些比丘们演说贤圣出世的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说的是因为有这个法的缘故所以这个事相便会跟著有,因为这个事相已经有的缘故所以这个事相生起。我所说的缘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而有触,缘于触而有受,缘于受而有爱,缘于爱而有取,缘于取而有后有,缘于后有而有出生,缘于出生而有老、死、忧、悲、恼、苦。就像这一样又这一样的纯粹大苦聚集而成五阴,乃至像这样子而有纯大苦聚集而成的五阴坏灭。
像这样子详细说法,而那些比丘们心中还是有疑惑而犹豫不决,先所不曾证得的却作已证得之想、所未获得的却作获得之想、所不证得的却作证得之想,所以如今听闻妙法以后不能实证,心中生起了忧愁痛苦、懊悔怨恨、蒙然暗没、遮障疑碍。为何会如此呢?是因为这个甚深之处我所说的缘起,加倍又加倍的甚深而难以照见,就是我所说的一切取都已远离、贪爱已灭尽、于诸法无欲、迥无六尘而寂灭、不生不死的涅槃;像这样的二法,就是有为与无为,有为的法或如出生,或如停住,或如变异,或如灭坏;无为的法就如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样子就说是比丘诸行之苦已得寂灭、涅槃。因为集的缘故所以苦集,因为灭的缘故所以苦灭,断绝了种种联结三界生死的道路,消灭了各种相续受生的法,相续消灭而得灭尽时,就说这是苦的边际。比丘们!那究竟是什么灭了呢?就是说有余之苦,那些苦如果消灭、歇止、清凉、息灭、消失,就是所说的一切取已经灭除、贪爱灭尽、没有三界有的爱欲、迥无六尘的寂灭、无生无死的涅槃。”佛陀演说此经以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大家欢喜奉行。】
这就是说,真正的涅槃是常住法,才能说是 世尊所教示的缘起法:“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这也就是 世尊说的十因缘法,正如《长阿含经》卷10 的明示: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12
注12《长阿含经》卷10,《大正藏》册1,页61,中8-14。
名色之由来都是由于先有根本识入于母胎中,然后才会有名等六识心及意根与色阴一起产生,然后住胎满足十月而得出胎;出胎以后也是由于这个能出生名色的第八识而得长大成人,这才是“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然后才能有十二因缘法可供修行人现前观行而断我见、我执等。既然有此根本识如来藏入胎而出生了名色,那么断了三界有之集而断我见、我执以后,舍报入无余涅槃时灭尽名色,当然还是有这个根本识如来藏继续存有,所以无余涅槃绝对不是断灭空。而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其中都无六根、六尘、六识,所以绝对寂静、迥无热恼而说清凉、如来藏恒存而说真实,证明涅槃不是断灭空的代名词,不该说无余涅槃的灭尽境界是断灭空。
所以说,涅槃绝非坏灭法、断灭空,亦有《杂阿含经》卷2 为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3
注13《杂阿含经》卷2,《大正藏》册2,页12,中25-下1。
语译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那个时节,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如今为你们演说坏法、不坏法。详细地听著,要善于思惟,我将为你们演说。诸比丘们!色阴是可坏之法,那个色阴消灭后的无余涅槃是不可坏之法;受、想、行、识四阴都是可坏之法,那个识阴消灭后的无余涅槃是不可坏之法。”佛说完此经以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全都欢喜奉行。】
这表示灭除全部五阴自我以后,并非断灭空,而是不可坏的常住法;这个不可坏的常住永恒的无余涅槃中,正是能出生名色的“识”─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离六尘独自存有,所以不是断灭空。但这个识是能生名色的识,不是“名”所含摄的识阴中的意识,意识是被“识”所生的“名”中的识阴中的一个识,是被“识”所生之生灭识,不是能生意识、能生识阴的常住“识”,常住识是恒而不坏的识,所以祂独存而名为无余涅槃时,无余涅槃就是不可坏的法性,这也证明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
又,信有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独存常住不坏,信有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常住不坏,信有能生名色的第八识常住不坏,方能证涅槃;佛于《中阿含经》卷24〈因品 第4〉中复举七种识住及二种识入境界说明皆是三界生死法,不可仗恃,要依“不见”诸“有”之“神”,方能证涅槃:
佛言:“阿难!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不疲劳已,便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知是者,则无所受。阿难!若比丘如是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见如来不终,见如来终、不终,见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是谓有一不见有神也。”14
注14《中阿含经》卷24,《大正藏》册1,页580,中17-26。
语译如下:
【佛陀说道:“阿难!或者有一比丘了知不见不觉者是精神,亦不曾看见这精神能觉,然而这个精神之法却是能觉,也不曾看见这个精神对祂所应知的事情无所觉。那个比丘像精神这样子不见一切法以后,就不再领受这个五阴世间;他不领受五阴世间以后,心中则不疲劳;不疲劳以后,便取般涅槃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这就是所说的增语,以这个增语而演说流传,流传演说时可以施设为真实有。知道这个正理的人,就不再有所受。阿难!如果比丘像这样子正解脱的话,这就不会再有看见如来终没,看见如来没有终没,看见如来终没、不终没,看见如来亦非终没亦非不终没,这就说有一个不见三界有的精神啊。”】
这就是说,有一个精神能出生六根、六尘、六识等名色,这个精神对六尘境界却都无知无觉,然而这个精神又不是全无知觉,因为对于祂自己所运作的种种法都是有知有觉的,这就只有第八识才能如此,所以 世尊说:“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开示了这个道理以后,世尊又说三界一切色阴都是依此“神”而施设,七识住、二处也都是依此“神”而施设,八解脱也是依此“神”而施设。换句话说,此“神”是能生万法的精神,能生之法恒而常住,性如金刚方能恒住不坏,是故此“神”所生之名色灭尽而名为无余涅槃时,其实仍然是此“神”独住而不与万法为侣的绝对寂静境界,名为涅槃。由此证明涅槃不是断灭空。
(待续)
本文标签:五阴(103)无余涅槃(23)涅槃(117)断灭空(2)三界有(2) 本文关键字:涅槃,无余涅槃,五阴,断灭空,三界有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