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7期>

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43)----游宗明老师

[第10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5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论释印顺之以佛法研究佛法
释昭慧说︰“(释印顺)老人以毕生的辛勤为后来者辟出一条深研教法的康庄大道。因了他的指引,我们省却了多少迂回摸索的时间与气力。……在老人的等身著作中,我觉得有一篇文章,虽简短而重要。读通了它,自不难正确地把握研究佛法的方向,也能在进一步研读老人的其余论著时,无偏无误地把握其中的精髓,那就是‘以佛法研究佛法’。”1 既然是重要精髓,当然要首先把读。注 1 蓝吉富编,《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印顺导师八十寿庆论文集》,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4 四版,页131-132。
一、诸行无常的法则
释印顺解释诸行无常法则说:“佛法在不断的演变中,这是必须首先承认的。”2 如果说生活习惯、人为制度,为了适应不同地区而不断地演变,这是可以承认的;譬如印度的托钵,到了中国百丈禅师改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演变,其实不是佛法有演变,只是生活的方式改变。如果佛法一直在不断地演变中,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说是究竟圆满而不再演变?或是永远都在演变而没有究竟圆满的时候?如果佛法还在不断地演变中,那就还是无常之法而不是决定的法,也等于说永远没有成佛的时机,那信它作什么?当你今天相信它的时候,说不定明天它又演变而不相同了,所以释印顺的这种说法是大有问题的。释印顺说:佛法的思想、制度,流行在世间,就不能不受著无常演变法则所支配。若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或以为佛世可以变异,后人唯有老实的遵守,说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可行”;或以为祖师才能酌量取舍,我们只有照著做:这就是违反了佛法——诸行无常法则的佛法。3注2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注3 同上注,页4-5。
思想、制度这些流行在世间的事务会演变,但其中有变的也有不变的;譬如说因时代流行不同故,衣服的样式会演变,但是要穿衣服的思想除了美观之外,还有御寒等等的需要并没有变。吃饭也一样,吃中餐或吃西餐有变,吃米饭或吃面条有变,但饿了就需要吃食物则是不变的。佛法的制度,流行在世间容有演变,但“思想”根本的法义则始终不曾改变,故不可以毁谤佛法,说佛法在不断地演变中。无常是指生灭的现象,有生灭就是在演变,无常不会演变为常;虽说一切诸行皆是无常,但是都必须依于如来藏而说“诸行无常”才能不落于断灭见中,这样才是佛法,故说佛法从无始劫以来都不曾有演变。不演变的“诸行无常”这个道理,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错,但它终究只是意识心所观察到的世间现象,是依附于意识心才能存在的“思想”,但若以为在佛世时可以变异则是错误的。因为,不论在佛世或现在,乃至去至无量劫后的未来世,诸行终究还是无常的,这个现象及义理并不会变异,依然是“诸行无常”。所以 佛说它是三法印之一,后人唯有老实地遵守;因为诸行无常的法则,放诸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变。不但此娑婆世界如此,他方佛土世界亦复如此,这样才可以叫作“法印”;虽然,诸行无常的这个现象不会演变成为诸行是常,会演变的是每一世的五阴诸法,而不演变的诸行无常之理则是依于每一世都会演变坏灭的五阴诸法才能存在的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若有人主张识蕴所摄的意识觉知心,是可以贯通三世而去到下一世的,那样说法是错误的妄想;因为意识是无常之法,不可能变为常住不灭之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要把意识修练到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而认为祂就能变成真如。生灭无常的意识若可以经由修练而成为常住的第八识真如,那么“诸行无常”的法则就要改写了。
二、诸法无我法则
甲、释印顺说的“人无我”是“不固执主观的成见”4
恒毓教授评论此种说法为:“这正是我见未断者所说的人无我。”5 二种无我之一的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众生空、人空、我空等等。人为五蕴之假合体,五蕴中并无真实之我,故云人无我。“无我”是佛法的根本要义之一,佛法中的无我思想,可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又大乘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是双观空性与空相;当菩萨证得空性心如来藏时,能够现观祂与所出生具生灭性、空相的五蕴和合运行时真实如如无我性,就是证得大乘人无我;二乘人无我的实证,则是从有情众生自体来说,不涉及空性,唯在空相上现观——“我”是依五蕴而假立,因缘离散则五蕴灭,无有真实不坏的自体可得;再依亲证人无我之基础,观察五蕴辗转所生的世间万法,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无一法可得,是为二乘的诸法无我。人无我谓我空,法无我谓法空;解证人无我谓破我执,解证法无我谓破法执。解二空、破二执即可伏除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证涅槃果。由此可见,二无我的观行在佛法中的重要性。注4 同上注,页9。注5 恒毓博士著,《印顺法师的悲哀》,佛教正觉同修会,2008.1 初版,页133。
释印顺说:“一般宗派的学者,固执他所宗的行解为标准,在研究讲说时,不问经的内容如何,只将自己所学的那一套凑上去。等于不问对方的头大头小,就拿自己头上的帽子去套。”6 释昭慧还赞叹说:“这样的妙喻,真可说是一针见血,说到宗派偏见的要害上去!在此,老人不但举出研究原则,而且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方法,值得‘那些背注解、抄注解、翻(文言为白话)注解的学者’深刻反省。”7 释昭慧给释印顺说的“人无我”下了个脚注叫“不固执主观的成见”8 来表示认同;然而不论是“主观的成见”或“不固执主观的成见”都只是基于人无我所应除断的我所执中一小部分,从上述这个简单的解释,就知道那还是由五阴所构成的身心作用,若没有这个五蕴身也就不会有主观的成见可以固执。二乘所修的人无我,是指个人在身心上所起的我执,在五蕴身心执著有我。恒毓博士对释印顺有如下中肯的评论,他说:印顺法师解释为:“‘诸法无我’中,人无我是:‘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存一成见去研究’。”当然,从规范的学术研究要求出发,不存一成见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他接著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却说:“澄其流,正其源,以佛法本义为核心,摄取发展中之种种胜义,以期更适应人心,而跳出神化之旧径。”印顺法师的这一总结无疑是否定了他以三法印为研究方法的主张,因为他之所以要研究佛法,就是为了“更适应人心,而跳出神化之旧径”,无疑,这需要预先树立取舍的标准和目标,这事实上即是预设观点。这种观点的预设,在印顺法师那里主要表现为“不以传于中国者为是,不以盛行中国之真常论为是,而著眼于释尊之特见景行”(但印顺所解说的“释尊的特见景行”,却是完全误会二乘解脱道的“印顺自创佛法”),以佛法本义为核心而摄取发展中之种种胜义。既然如此,根据印顺法师的逻辑,印顺法师对佛教所作的研究结果能是不变质的佛法吗?实际上,根据我们以佛法为标准所作的考察,我们已经指出了不少印顺法师曲解佛法的地方,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吗?(特别明显的一点是:他是完全的以纯粹外道法的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作为研究佛法的准绳。这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一一可见。)9注6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2修订一版,页9。注7 蓝吉富编,《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印顺导师八十寿庆论文集》,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4 四版,页134。注8 同上注,页133。注9 恒毓博士著,《印顺法师的悲哀》,佛教正觉同修会,2008.1 初版,页139-140。
二乘人所证的解脱叫作“人无我”,因为这个解脱果全部都在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的空相、无常空上来修。菩萨明心开悟所证的人无我智慧,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因为他有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智慧作基础,他证得法界的实相:我是这个心,佛是这个心,三界九地一切有情统统是这个心。可是菩萨不是只有去观察蕴处界空,菩萨的智慧不是从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现观可得,他是从证得真如,由转依真如的立场再来反观蕴处界空,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云何菩萨人无我?”佛说:“善知机发像起、咒力起尸,是名菩萨证得人无我智。”10 这就是说,【二乘钝根,不解五阴之中本有涅槃空性——如来藏,故如来但为二乘说人无我——五阴空。二乘无学以证五阴空,无利慧故,不证法我空,落于法我见中,执外法实有,起法我见。】11 【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作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分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12注10 平实导师著 ,《邪见与佛法》,佛教正觉同修会,2012 年6 月,页18。注11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2014 年3 月,页183。注12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2012 年3 月,页19。
【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这三种智慧不共二乘,所以称为别教。前两智是人无我─就是大乘所说的般若─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是人无我——禅宗的祖师们悟后去行脚参访诸方大善知识增益权智,就是在般若的别相智上去增益;我们对见性之同修开示禅门差别智,也是般若智的别相智。所以,前两种智慧是大乘人无我——从真如的总相及别相来现观我的五蕴、众生的五蕴,我的十二处、众生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众生的十八界,统统无常、缘起,其性是空,这是大乘人无我智依真如而作现观。】13注13 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佛教正觉同修会,2012 年6 月,页43。
以上这些证据与说明,可以了知释印顺虽被尊为“导师”,却无导师所应有的修证、智慧与能力把“人无我”解释清楚,甚至连二乘小法的所证都说不完整,大乘的人无我他就更不知道了,尽管释昭慧吹捧得很美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只能称之为瞎捧。
乙、法无我——理解无我诸法的错综离合
释印顺说:在展转的相摄相拒中,成为现实的一切。所以一切法无我,唯是相依相成的,众缘和合的存在。一切法如此,佛法当然不能例外。14不论从它的真实或方便适应上看,这融然一体的佛法,是无限深广的。因此,种种差别,必须从似一的和合中去理解;而一味的佛法,又非从似异的种种中去认识不可。这是无我诸法的总别无碍。15从众缘和合的一体中,演为不同的思想体系,构成不同的理论中心,佛法是分化了。它本是一体多面的发挥,富有种种共同性,因之,在演变中又会因某种共同点而渐渐的合流。合而又离,离而又合,佛法是一天天的深刻,复杂。这里面也多有畸形的偏颇的发展,成为病态的佛教;这是无我诸法的错综离合。16注14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2修订一版,页10。注15 同上注,页11。注16 同上注。
释昭慧称赞说:“诸法无我”,这是每一位佛弟子所耳熟能详的,但几曾有人如此透彻地体会并运用到佛法的研究中?这才有层出不穷的高标己宗以党同伐异,或笼统颟顸以拟议圆融!17注17 蓝吉富编,《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印顺导师八十寿庆论文集》,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4 四版,页135。
法无我——在《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中的解释:二无我之一,是“人无我”的对称。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的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
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三法印是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印证。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的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彻知此理的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由上举依文解义之说可见:法无我是甚深的智慧,不是凡夫之智可以通达演说的。兹举法无我智说通之真实义理如下: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现观“识(阿赖耶)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如是辟支佛,能为人宣说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名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
二乘无学有如是法无我智,然此法无我智未与实相般若相应,非能证知诸法无我之实相,非能证知诸法法性之无我性,故非真正法无我。菩萨不然,依自心藏识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而生之一切法,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大乘法无我智;菩萨随其所证法无我智,而能为人宣说者,名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18注18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台北正智出版社,2011 年5 月。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救护,正道,连载,----,游宗,老师,论释,印顺,之以,佛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