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0期>

般若中观(连载2)----游正光老师

[第100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3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苦集圣谛,乃是诸苦之所以会聚集的真实道理,也就是声闻人探讨为何会有种种苦的聚集,导致自己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不断地出生五阴身以及不断地受苦。探讨的结果,是因为自己过去世无明的关系,造作种种善业与恶业,导致有今世及后有之身出现而受种种苦乐等报。为什么会有无明?乃是过去世不知有生即是苦而对五欲六尘的韵味起了贪爱,妄造种种善恶业等,导致今世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今世又因为无明没有断除,再次造下善恶等业,于未来世还要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导致有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不断地在三界轮回生死、不断地受苦。了知苦聚集之原因的真实道理,是因为无明——五阴遮蔽了众生的智慧所以无明,因而枉受三世生死轮回苦,这就是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是让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真理,声闻人观察一切苦、一切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了五阴身,而这个五阴身乃是色识受想行蕴和合运作所产生虚妄体,它不是常住法,是生灭法。如果愿意将自己五蕴身灭尽,愿意将自我消失,不再于三界现身意,再也没有未来世五蕴身受种种苦。像这样愿意将自己五蕴身消灭,不再于三界出现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就是使五蕴身不再出现的方法,亦即声闻人让一切苦、一切苦聚集,以及让五蕴身消灭而入无余涅槃,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法道、正确的观行等,才能成就,因此,声闻人透过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等菩提分法的观行去断结证果,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声闻人如果能够如实了知及实践不让未来世五蕴身出现的法道,实行的方法即是八正道,名为苦集灭道圣谛,简称为道谛。由上面分析可知:声闻菩提,是声闻人透过四圣谛等法,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见惑与思惑,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受生故不于三界再现身意之法道。
又声闻人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成为初果须陀洹,乃是现观自己的蕴处界虚妄,尤其是意识我,或者色身我不是真实我,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法,是虚妄法,不是常住法。譬如这个意识我,在醒时能够分别诸法,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在睡著无梦时断了、不见了,无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诸法。要等到隔天天亮了以后,意识我再次出现后,才能再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诸法,所以意识我不是常住法,是生灭法。又譬如这个色身我,小自受精卵细胞开始,中至分裂生长、成胎、成形、出胎,乃至长大成人、中年、老年、死亡,没有一时是常住的,都是刹那刹那变异,所以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由于声闻人如实现观自他有情蕴处界虚妄的结果,所以将意识我、色身我断除,不再将意识我、色身我当作真实我,名为断我见。
由于声闻人断我见的缘故,对自身有没有如实断我见、身见,能够清楚了知而没有任何怀疑,对于解脱道的修行可以使人断我见、证出离果的事没有怀疑,名为断疑见;乃至对诸方大师、大居士们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身见,也能够如实了知而没有任何怀疑,名为断疑见。如果对意识我、色身我都是虚妄法之事实,对于人间是否真的可以实证出离果,还有一丝丝的怀疑,就表示心没有得到决定,也表示我见、身见没有彻底断除,因此在他心中对于出离果的实证与果证仍然存疑,不名为断疑见。
又因为断了我见、疑见,对于诸方所施设的戒律到底能不能帮助学人得解脱,就能够如实了知及判断,名为断戒禁取见。譬如有一种外道施设一个戒律,说每天要泡水二个钟头、三个钟头、四个钟头,才能得解脱;如果不是每天泡水,不能得解脱。已断我见、断身见而证初果的人,一听到这样的说法,就知道那与断我见、断身见无关,也知道这样的戒律无法助人得解脱,根本就不如法。又譬如有外道主张“要经常地保持一念不生,以此入涅槃,才能得解脱”,所以施设每天要打坐一个钟头、二个钟头,乃至多个钟头的戒律,以此来求一念不生;如果不打坐或是没有每天连续打坐,或是不能一念不生,就不能得解脱。当已断我见、断身见的人一听这样的说法,可以很果断地判定他落在意识我当中,非但没有断除我见,反而我见分明具在,根本无法得解脱。因此能够如实了知对方所施设戒律符不符合断我见、断身见的目标,能不能帮人得解脱,而不会被其错误的戒律所束缚,表示他已经如实断了戒禁取见。由于声闻人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就初果的须陀洹果,名为预流〔相对于声闻三果(含)以上而言〕,可以称为预入圣人之流,而仍然不是佛所称可的声闻圣人;但是相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已经可以名之为圣人。如是断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人未来舍寿后,最差的也可以在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已,究竟解脱【注1】,也就是于最后一次人间出生,证得阿罗汉果,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注1:“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 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中阿含经》卷 36〈梵志品第 2〉,《大正藏》册 1,页 659,上 4-6。又论中也如是开示:“云何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永断萨迦耶见、 戒禁取、疑三种结故,得预流果,成无堕法,定趣菩提,极七返有天人往来,极至七返,证苦边际,如是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瑜伽师地论》卷 26,《大正藏》册 30,页 424,下 27-页 425,上 2。其中补特伽罗,又名众生、有情。而究竟解脱的境界是佛地所成就者,此处所说随顺一般的说法,说阿罗汉是究竟解脱,实为化城的方便说。】
从上面分析可知: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就是要将我见断除,也就是要将意识是我、色身是我的认知断除。如果不去观察意识我、色身我是虚妄的,就无法将我见断除。如果连我见都无法断除,当然无法成为初果须陀洹,更无法成为四果阿罗汉,这样的人,名为凡夫。学人当以此标准来简择诸方大师的说法是否正确,譬如号称南传上座部教理必读的书《清净道论》,在〈第 22分说智见清净品〉中,谈到须陀洹道智如下:
(1)(须陀洹道智)此中,先说由于为欲完成初道智者,实无可作。因为他所应作的,都曾在以随顺为最后的观生起之时作了。如是生起随顺智的(瑜珈者),以彼等(遍作、近行、随顺)三随顺智的各自之力,消灭了覆蔽谛理的广大黑暗之时,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著、不执、不缚于一切行中,但离去、退缩、还转,如从莲叶的水相似。一切的相所缘及一切的转起所缘呈现都是障碍。
于一切的相及转起的所缘而呈现都是障碍之时,在他习行了随顺智之末,生起以无相、不转起、离(有为)行、灭、涅槃为所缘的,超越凡夫种姓、凡夫名称,凡夫之地的,入于圣者种姓、圣者名称、圣者之地的,最初转入、最初专念、最初思虑于涅槃所缘的,以无间、等无间、修习、亲依止、非有、离去的六种缘的状态而实行于道的、达顶点的、是观的最高的、不再退转的种姓智。【注2】
【注2:觉音著,叶均译,《清净道论(下)》〈说智见清净品第 22〉,华宇出版社(台北县),1987.9初版,页 391-392。】
从整篇文章来看,根本没有谈到如何在蕴处界中观察意识我是虚妄性,以此来实断须陀洹所需要断除的三缚结,反而要求行者以意识心不著、不执、不缚一切行中,是要保意识存在而有解脱,我见分明具在未断。既然连须陀洹断我见的知见尚且不知,又如何教他人断我见成为须陀洹?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自救尚且救不了,更何况能够救他人?未之有也!
又行者断三缚结成为初果须陀洹以后,知道意识我乃虚妄性,不再将意识我当作真实,所以渐渐地将自己的贪瞋痴加以淡薄,也就是开始将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男女贪爱降伏到很淡薄,但仍有一分欲界爱未断,仍然不能发起色界的初禅【注3】。像这样将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发起初禅的人,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这样的声闻二果于舍寿后,可以在欲界天、人间一往返已,究竟解脱【注4】;也就是说,二果人舍寿后上生欲界天,于欲界天舍寿后还生人间,就可以于人间取证四果阿罗汉,究竟苦边最后入无余涅槃。
成为二果斯陀含以后,再将五下分结(欲界贪、欲界及色界瞋、色界之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除,主要将欲界最粗重难断的男女贪爱断除,因而发起色界的初禅,成为三果阿那含,也是得心解脱【注5】的三果人,所以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书上曾依圣教而作开示: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注6】,这样的三果阿那含,于舍寿后上生色界天中,于色界天究竟解脱 【注7】,名为不还,也就是不再回来欲界,而在色界天般涅槃。至于三果人可分为七种:中般涅槃(有三种)、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处处般涅槃,显示三果人所断的五下分结程度高下有所不同,也才有三果人所证七种不同的般涅槃法。这七种不同的般涅槃法,将于第二章第一节略为说明。由于若将这七种详细说明,将耗费很大的篇幅,因此建议大众在读第二章第一节之前,事先恭阅《中阿含经》卷 2、《瑜伽师地论》卷 26,以及《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了知这七种三果人所断的五下分结程度高下不同之详细情形,可以节省后来阅读时间。
【注3:在人间,将欲界的贪爱断除,因而发起有觉有观的初禅。当初禅遍身发时,乃是色界天身出现在欲界的人间色身内,由于这二种身有微细摩擦而产生清净、没有婬欲的乐触,导致欲界的色身有身乐的现象出现。】
【注4:“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婬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中阿含经》卷 36〈梵志品闻德经第 6〉,《大正藏》册 1,页 659,上 10-12。 】
【注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 1,《大正藏》册 2,页 1,上 17-26。】
【注6: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3.10初版四刷,页 1206。】
【注7:“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中阿含经》卷 36〈梵志品闻德经第 6〉,《大正藏》册 1,页 659,上 15-16。】
上面所述,初果人可以极尽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究竟解脱,二果人可以一次欲界天、人间往返究竟解脱,以及三果人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脱;在在证明:在欲界天、色界天仍然有佛的声闻弟子在天界弘扬佛的正法,并不是没有在弘扬,乃至有地上菩萨在欲界天、色界天担任天主说法度化众生。以此缘故,佛门中如果有法师、居士们主张“人间佛教”,认为人间才有佛法,天界并没有佛法弘传,那是不正确的说法;简单来说,有二个过失存在:一者、表示他不懂佛法,没有将佛在阿含时所说的真实道理思惟通透,才会有如此荒唐说法出现。二者、表示他不承认天界有佛弟子们在弘扬佛法,而将佛法局限在人间,把佛法加以浅化、窄化,同时也是公然违背声闻解脱道初果到三果人的解脱时程,等于是公然对佛唱反调,那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
又,成为三果阿那含以后,行者再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断除,主要是将无色界细意识的自我执著断除,因为这个细意识的我慢在无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细而已,众生不容易察觉。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有细意识我之我慢存在,只是这个细意识没有反观自己而不能察觉,仍然乐于自我存在而不愿消失故。行者知道这个道理后,再将此细意识我执断除,可以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当然也就可以自知自作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注8】,这是因为声闻四果人将最微细的思惑,也就是将最微细、不反观自我的细意识无明断除,所以于舍寿时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有粗细意识于三界出现;即是不再受生而灭尽识阴六识,更不会受生于人间而有五阴再度出现。
由于声闻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如如、真实我等存在,也就是佛在阿含时隐说一切有情真实心,即是般若诸经中说的真如心,所以于内无恐惧(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于外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出现。阿罗汉虽然愿意自我消失而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根本没有证得涅槃本际,因此没有彻见涅槃寂静【注9】。为什么?因为,阿罗汉将自己蕴处界灭尽,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存在,那么入无余涅槃以后到底是谁证涅槃?又到底是谁证声闻菩提?所以入涅槃后根本没有所谓的阿罗汉证涅槃、证菩提!声闻圣人于涅槃本际尚且未能证得,生时不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入涅槃以后又无五蕴存在而对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全无所知,更何况是能彻见涅槃?所以说,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见涅槃,只是阿罗汉能灭尽五阴十八界成为无余涅槃,所以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至于声闻四果人为何没有证涅槃、见涅槃的详细内涵,留待第三章第一节再详细说明。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中观,连载,----,正光,老师,苦集,圣谛,乃是,诸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