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从“心海罗盘”到正觉同修会----正心
在进入正觉之前,由于没有接触到正法团体,所以没有任何佛法的正知正见。早期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承袭拜祖先及一般道教的习俗,见神就拜,见庙就拜;亦不会去知道庙里供奉的是哪尊神?哪尊佛?只知道那无非都是劝人向善、保平安、求取家庭和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都是好的。到庙里去拜后,都会去翻阅一些结缘的经书,也不知那是哪一教、哪一派的。当时对佛、道亦分不清。由于没人解说,也回答不清楚,因此遇到事情时,就持名念 阿弥陀佛或 观世音菩萨名号。
直到一九九五年,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叶教授在演讲“心灵”节目,发现他说得很有道理,在世间法上之修持,诸如对父母之孝顺、子女、婆媳、兄弟姊妹、朋友、君臣等之对待关系,很有解除系缚的一套道理。因此每周末继续听他在演讲,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接触到更好的法,也没有混过其他道场,对人家说佛法的好坏,更没有简择的能力。后学自小因家里贫穷,只知努力向学,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对宗教没有产生任何修习的期望,因此,当时认为既然自己尚未有智慧及能力去救度众生,倒不如自己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他人去弘法传播善知识,那也是成就功德善事之一,因此全力投入作义工的工作。
接著有些观众对演讲的内容产生的疑问,自己亦有诸多疑问,因为该教授讲授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佛、道、儒、易、卜等。此时后学才开始用心去探讨何谓佛教?何谓道教?何谓一贯道?何谓《易经》?叶教授经常讲禅宗六祖惠能以来,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五叶即佛、道、儒、天主教、回教,均劝人向善,以后才得往生极乐世界,当时认为很有道理。事实上,六祖所说的“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指佛教禅宗自六祖以后,分为五派,所弘传的法,都是在讲如来藏,都要让人成就佛道,并不是像叶教授所解释的分为五教:佛、道、儒、天主教、回教。
后学在学校时,对孔、孟、道教等儒家思想较有涉略,然而对佛教觉得非常深奥不容易学,尤其在寺庙中拿到的结缘经书,几乎就像看《古文观止》一样,看没几页,因为看不懂,就看不下去,尤其是梵文翻译的词句更是不懂。但是后学至少开始对佛、道会去作更进一步的了解。叶教授在演讲中,经常用紫微斗数、易经及命理的介绍来吸引观众;因为那比较浅而比较直接关系到众生的立即期望。例如何时财运会鸿通,何时会升迁,子女升学顺利与否?以及健康问题等等世俗法的对待关系。但对佛法的进修及如何成佛之道,则甚少涉猎。而此时其信众日增,但后学心中反而越发产生疑问,为什么去听演讲的人,当时好像有觉悟,但是一出会场,又是一副世俗人没听过演讲的样子,一点改变或修持都没有,即印证一句话:“修禅学佛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后学觉得其中的道理一定要去深入探讨才是。
首先,后学从易经学起,对六十四卦之变化虽然深奥,但觉得那仍然不究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卦象可以解释得通的。后学心中又有想要探讨更深奥的东西,是否有一法可以透彻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对佛教经典开始有兴趣进一步去了解。但佛教经典中名相甚多不易理解。于是到佛教书局去找到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因此对佛教经典中名相不再恐惧了。此时,恰巧有一位朋友给了一本一贯道的书,后学也去读。但发现一贯道并没有自己的经典,而是用佛经、道德经、儒家之孔孟思想等凑合起来之综合经典而已,所以后学既然有儒道思想,而独缺佛学知识,因此即从佛教最简单之《心经》开始。我说最简单,并非义理最简单,而是此经字数最少的缘故。虽然全经只有二六○个字,但梵文不易懂,更不易理解经文之内涵,因此连背诵亦有困难。然而后学就以《心经》之内容练习写毛笔字,说也奇怪,大楷练了三遍后,竟然可以背诵了,因此非常欢喜,后学想那一定是佛菩萨加持的缘故。
此时刚好该教授开始贩售《心经开门》录音带,后学买回家有用心去听了三遍,但听不出所以然来。只知该教授一直强调:《心经》的主要用意是告诉大家“下辈子不来当人”。后学对此似是而非的说法非常不以为然,那是误导众生的,后果将非常严重。但是后学在当时佛学知见及法义尚未具足,只知那种说法有问题,尚无法去破斥,因此,更让后学发心更进一步探究佛学领域,难道心经只讲“下辈子不来当人”吗?
在一个大型的演讲里,叶教授说:“你们在台下专心一意听我演讲时,即是心经讲的不生不灭的境界”。后学当时不懂不生不灭境界的道理,所以即姑妄听之,信不信则存疑:所谓“不生不灭”就是这样吗?此事一直在后学心中打问号。1
在想要修学佛法之驱动下,偶遇小学同学刘师兄夫妇(他们均已破参),问其在何处修学佛法?他告诉后学,他在台北市承德路三段二七七号九楼之正觉讲堂修学。萧老师(那时尚未被称呼导师)正在讲解《楞严经》,刘师兄就介绍后学去听,后学马上说:“好!我一定去听。”
第一次去到讲堂,刘师兄已在门口等了。我与同修因为晚到,而听讲人数众多,只得坐到中间走道听讲。一节课下来,后学只听懂一半。至于一些名相诸如第七识、末那、意根、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等等,对后学来讲全是新名词。由于 平实导师解释得非常清楚,虽然后学未能理解,但已感觉到那是闻所未闻法,是在讲生命实相的道理;这在其他道场根本看不到,也听不到的。而 平实导师又是那么平实亲切、理路清晰、讲解透彻,因此越听越有兴趣,每周二一定去听讲从未间断,除了出国耽误一、两次以外。
于此,再回到叶教授在演讲中内容上,发觉:叶教授当初救护众生的理念已被后来成名之美名掩盖了。本来后学会去支持他是觉得自己学识、智慧不够,可以藉该教授之口,传播善知识利乐众生,所以才会出钱出力做义工护持。后来发觉该团体已经变质了。由听于了《楞严经》的课以后,才证明《楞严经》真的是一面照妖镜,而非常信受。在听《楞严经》期间,同时请阅了 平实导师所著的《无相念佛》及《心经密意》等书来研读,对照该教授的说法:“下辈子不来当人”,分明显示:叶教授真是太不了解佛法了,他对三界的内涵似乎不了透,才会有“下辈子不来当人”的说法。依照后学对此句的了解,该教授的意思应该是指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进入无余涅槃,而非“下辈子不来当人”。因为他经常说当人太苦了,那是声闻人的心态。既然要进入无余涅槃,那就是自了汉,是二乘人的心态,没有救度众生的菩萨心肠。又,“下辈子不来当人”,除了当神仙之外,难道要下堕三恶道?而他的口号又是“传播善知识,成就功德事”,两者互相矛盾。那是不是会混淆而误导众生呢?
其次,专心一意听他演讲时,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那是“离念灵知”的意识心,非涅槃境界。专心一意听演讲时,那仍是在意识境界中,非是离见闻觉知的涅槃境界,他是误解《心经》的真实义。佛法中“不生不灭”是涅槃极寂静的境界,不是他误解的那样;他强调所谓的“境界”,那是意识境界。用这样的错误知见去教导社会大众,那是很大的过失呀!难怪听其演讲数年下来对道业并无增长,而有些错乱了。
他们亦标榜“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他们从未深入探讨过。因此要“明心见性”,只是顺口熘而已,难怪信众在听演讲时,个个“修禅学佛似有悟”,一出讲堂便“滚滚红尘又现形”。那是因为他所传播的都是世俗法,而非真实佛教的了义正法。他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内涵似乎尚未了透,也未充分阐述过,无法让人了知真心生命实相的真实义。
另外,叶教授对 佛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法,非是指每个人自己都有的自性弥陀─如来藏的“唯我独尊”而说的。而是叶教授自己认为只有他自己最能干、最了解人的心性,要让人尊敬他而已。慢心很重啊!
在看了 平实导师的书后面介绍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修行次第之后,才知道佛教修行次第。成佛,那是后学要去追求的正确方向与目标。这佛菩提道修行的五十二阶位的次第关系是多么的清楚,那是在其他佛书及道场所看不到、听不到,后学因此如获至宝,安住下来。
“心海罗盘”所阐述的人间善法虽然很好,但仍然是世间法,或者说是欲界中的人间善法而已,对蕴处界虚妄的道理以及人法无我等尚未能做更多的演述,所以未达二乘的世俗谛,更别说是大乘的了义佛法了,所以对修学佛法没有太大的帮助。但若对佛法的义理有谬误而对众生宣讲,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之后,完全离开那个团体的义工工作,以免虚耗太多宝贵时间在非佛教正法团体上,因为那是在造恶业及种毒田,只有在正法团体修学,对成佛道业才有帮助。
在二○○三年四月正式报名同修会的禅净班修学,全心全意在正法上用功,直到今日。在正觉同修会、在 平实导师及亲教师的教导下,才觉得真正找到学佛的归依处。只有在正觉才能学到正宗、了义的大乘佛法。在此顺便感谢 平实导师及游老师的慈悲摄受,后学愿尽未来际参与摧邪显正、救护众生的大业而努力。
以上是迈入正觉同修会前之心路历程谨记之。
南无阿弥陀佛!
注1、这个真正“不生不灭”道理,是后学进正觉同修会修学后才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