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邪箭呓语>

第五节 涅槃寂静法印

[邪箭呓语]  发表时间: 2015-04-14 21:4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一目 涅槃寂静法印之正理
三法印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涅槃寂静印,故说“涅槃为上首”2,但由上两节之说明,可知藏传佛教外道诸师完全无法了解,而且背离佛教二乘法中“诸行无常、苦法印”及“诸法无我法印”,怎么可能懂得连二乘无学阿罗汉都无法了知内涵的“涅槃寂静法印”呢?因为二乘有学知道蕴处界无我后,即努力断除对蕴处界我的执著及三界爱等烦恼,当完全灭尽蕴处界我而入无余涅槃之时,已无意识存在,故无法观察无余涅槃中的内涵。此处限于篇幅关系,不多作说明,欲详细了知此中深妙义理,请阅读思惟平实导师于《邪见与佛法》、《宗通与说通》、《大乘无我观》等诸书中之说明。
注2 《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20,页388,中14。
当二乘有学听闻解脱道正法后,了知生死轮回的根本即在于我见与我执等无明烦恼,因造作诸染污业行,致使在三界中虚受生死无量苦果。亦了知因缘所生之蕴处界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当蕴处界法完全灭尽之后,方是无余涅槃解脱境界。如《中阿含经》卷2 (第6 经):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
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3
注3《大正藏》册1,《中阿含经》卷2,页427,下16-21。
下段经文更清楚说明:蕴处界法皆是因缘而生的有为法,本质上就是会生、住、异、灭。但更为甚深难见的是“非因缘所生”的无为法,因为祂是本来就在的常恒法,所以不像有为法一般,有生、住、异、灭之体性;这就是:当比丘们经过如实观察修行后,断除了身口意诸行的寂灭涅槃。当所有造成苦集的因都灭除之后,相应而生的苦就灭了;所有世间的相续法皆灭尽之后,就称为苦的边际。当已证至有余涅槃之后,于灭除微苦所依的五蕴身后,即是清凉、息没的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的无余涅槃境界了。
《杂阿含经》卷 12(293 经):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4
注4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12,页83,下13-21。
再举一段经文,能更清楚了知,若要证得无余涅槃,是要先灭尽五阴的,当然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识阴都是可灭、当灭的。《杂阿含经》卷3(59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5
注5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3,页15,中11-20。
龙树菩萨亦于《大智度论》卷61 同作是说:【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6
注6 《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61,页495,下29~页496,上2。
由上述诸行无常、苦、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法印之正理以及所举经论,学人应可很清楚了解,无余涅槃虽要灭除一切因缘所生之有为法,但绝非是断灭境界,而是清凉、真实、常恒的寂灭境界;并且其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
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是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的。如《法华经》中所说,佛陀于初转法轮中,为度有情众生离开断常二见,故先施设二乘涅槃,让有情能有个涅槃化城作为依止;当有人能自知自作证成阿罗汉时,发现解脱确实可得,并因之发起大心,世尊再为这些人开示大乘法,令许多阿罗汉们回心大乘而成为菩萨。也因为世尊的巧妙施设,更可以让因缘成熟的菩萨能于蕴处界法中,证悟不与蕴处界法相在的大乘涅槃——如来藏,因为大乘及二乘总共四种涅槃,同是依于如来藏而有;若没有正觉同修会中诸同修们所证的第八识如来藏恒存不灭,灭尽意识心等十八界法以后的无余涅槃,就必然成为断灭空;由于有如来藏常住不灭,所以佛陀说无余涅槃中是常住不变。
第二目 藏传佛教外道所说涅槃是 佛陀所诃责之外道五现涅槃
若是无法断除意识我见之外道,则必定会落于外道欲界至外道四禅等五现涅槃之意识境界中,而错认自身已证涅槃境界,因造大妄语恶业而被佛陀所诃责,如《长阿含经》卷14(21 经梵动经第 2)中所说:
第一见:我于现在五欲自恣。7
注7 藏传佛教所有法王、活佛、仁波切所说的“乐空不二、轮涅不二”,正是这一种:我于现在五欲自恣而错认为不生不灭
的涅槃境界。这是欲界中最粗浅的外道现法涅槃邪见。
-------------------------------------
第二见: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第三见: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第四见: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入第三禅。
第五见: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8
注8 语出《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14,页93,中17-下7。
而且无论藏传佛教外道如何相互吹捧说其修证如何高妙,皆仅能落于外道五现涅槃之第一见──于五欲自恣中,永远不能进入第二见外道初禅境界。因其包括观想、脉气、明点、灌顶、无上瑜伽等等索隐行怪之修法,完全不离欲界男女欲之极粗重境界,是绝对无法发起初禅的,初禅是因离欲而证得的,不是由贪欲中可以证得的。再次举出多识所言,证明多识喇嘛是常见外道:
小乘佛教诸论师认为,证无余涅槃,如油尽灯灭,意识和根身同时断灭;但大乘诸论师认为,“无余”是烦恼障及业力异熟身了断无余,但净识不灭,否则,涅槃之乐的感受就不存在了。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成立,又有一个纯意识的事例了。9
注9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199。
既然涅槃后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觉知心又是什么呢?阿赖耶识既然无“觉知”,为何名为“识”呢?阿赖耶既称为“心”、称为“识”,就是有觉知的,若无觉知为何称“心”、称“识”?如果有“心识”而无觉知,和木石佛像有何区别?说什么“佛说涅槃寂静”,难道“寂静”就是无意识吗?有心就不能寂静吗?若有心不能“寂静”的话,那有心的众生永远寂静不了,只好对庙中泥佛石菩萨讲寂静。10我们宁愿做有意识灵感的人类,也不愿意做无意识灵感的石佛、泥菩萨。11
注10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88~289。
注11: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291。
由多识这几段话,可知多识正是坚执意识我见不肯放舍之凡夫外道,背离“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法印之真义,别说是大乘甚深微妙法,就连二乘解脱道都尚无法入门。所以,当多识评论平实导师关于涅槃之正理时,自然是错得离谱了。其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喇嘛教所宗六识论乃错谬之故,也因为藏传佛教的根本法义就是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而这种双身法的淫乐享受境界正是依意识而有故;意识若灭了,或者承认意识是生灭的,那么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理论就全然瓦解了,密宗也随之而不能存在了!因此多识喇嘛才会这么愚痴地执著“意识为真”的邪见不舍。多识完全不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意识的体性,但是祂却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无量无边的无漏体性,乃是与意识完全不同的体性,由于执著六识论的多识喇嘛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更无法实证及观察之,才会错误地以为“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同于石头木头一般。
阿赖耶识一向不执我且无间断,虽有无量无数功能德用,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但却从不了别六尘境界,故说之为“恒而非审”;意识一向只能了别六尘境界,又是有间断法,于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等六种情况,六识心是不现前的,故说之为“审而非恒”。
如《维摩诘所说经》卷 1:【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12《成唯识论》卷2:【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13于自所缘有了别用。】14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当然有了别功能,祂能了别众生之心行,亦能了别有情的根身、种子以及器世间,这些深妙法义内涵当然都不是否定第八识存在的多识喇嘛所能了知的。阿赖耶识从来只是如镜现像般的显现六尘境界,让意识等识阴得以了别,但其自身却从来不曾于六尘境界上作诸了别,所以称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注12:《大正藏》册14,《维摩诘所说经》卷1,页542,下1-2。
注13: 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异熟识名函盖凡夫地、阿罗汉及辟支佛地,兼及妙觉地以下所有菩萨位。
注14:《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2,页10,上17-21。
第三目 我见未断之外道必定错会四种涅槃的真实义
多识于书中自举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10 所说的四种涅槃,说大小乘之涅槃完全不同,更是只能证明藏传佛教外道诸师不懂此四种涅槃之真实内涵,将其与外道五现见涅槃混为一谈,多识说: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除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众苦永灭,故名涅槃;三、无余涅槃,谓即真如除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除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5
注 15: 多识仁波切著,《破魔金刚箭雨论》,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 年11 月初版一刷,页351~352。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众生皆平等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本性清净但含藏染污种子的如来藏,是大乘佛菩提道七住位以上菩萨自内所证,此点已于本书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目及第三章中详细解说过了;而二乘的有余依涅槃是依已出离烦恼障之阿罗汉,其如来藏中所含藏之烦恼障已经永寂而不起现行,但尚有烦恼障种子随眠及五阴身微苦所依而施设;无余依涅槃则是依阿罗汉五蕴身灭后不再出生蕴处界法,已断分段生死,完全出离生死苦,仅余如来藏自住之境界;无住处涅槃则是不但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并已出离所知障究竟,悲智圆满,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之佛地境界。
多识既举《成唯识论》此段论文16,当知一切有情皆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如来藏,但此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却不是对六尘境界了了分明的意识心,得要证悟此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才能真的懂得二乘两种涅槃之内涵。而二乘阿罗汉即使能灭尽烦恼障之现行,证得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但对自身本有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仍不知位于何处。要待听闻大乘法后,愿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于初住位至六住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后,方有机会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般若慧中道智与涅槃智,这是多识完全不知的法义。
多识又说:“涅槃”一词的含义有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的“涅槃”—指破除三界烦恼障之后的思想寂静状态。“涅槃 ”意为“寂灭 ”,“寂 ”指思想寂静,“灭 ”指烦恼息灭,烦恼虽然息灭了,但心识不会断灭——这是
佛教不同于外道断灭论的特点。大乘的“涅槃 ”—指虚妄分别的断灭。此虚妄分别心不是自然地消亡,而是觉知心中所生智慧进行简择破除使其息灭,故成“择灭无为 ”。无智慧简择,虚妄分别怎么息灭呢?萧平实一方面主张成佛后“阿赖耶识永存 ”,这就堕入了阿赖耶外道的常边;又说涅槃后无觉知心,复(编案:应为复)堕于断边。”17
注16 :多识喇嘛举《成唯识论》卷10 却未依原文如实摘录,擅改论中之内文及用字。兹举《成唯识论》此段论文内容如下: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5,中7-23。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五,涅槃,寂静,法印,第一,涅槃,寂静,印之,正理,三法,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