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中华佛教在线』 http://news.fjnet.com 所刊之文 :
徐恒志老人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6-10(上网日期)河北。最近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学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年初,刘东亮居士特将自己得到的一套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寄给徐老恒志先生,请他作判断。徐老的答复,本站曾于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以《徐恒志居土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为标题发表,对学人识别萧平实的错谬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近刘东亮居士又公开了徐老寄给他关于此问题的第二封信件,并通过本站提供给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东亮仁者慧鉴:
《无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读。上平居士出于摧邪显正,救人慧命,为法忘躯地进行抨击,十分有力,不胜敬仰!下面略叙所感,供仁者参考,实因太忙,未能评述,至为抱歉。
一、关于无相念佛,萧先生把“忆佛念佛”作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号,也不要观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随后入于忆想。至于如何离名号、形像而忆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觉得全事即理,由口业、身业落谢到意业,使下手有方,否则忆佛易成空话,故《佛说阿弥陀经》以执持名号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乱,往生凡圣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说:“‘伏惑’亦能一心不乱”),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忆”乃是“别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无相,必念极“忆”忘,根尘脱落,才入无相念佛而达实相念佛,证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的境界。但实相念佛,已是禅净不二,修而证者不多,为适应广大根器,似不如从持名念佛下手为宜。
二、萧先生竭力批评古今大德知识,一个根本原因是对离念灵知无所了知,误认此“知”即是意识,因此一概斥之为“常见外道”,从此一错再错,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
其实真心与妄心,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粘著即成意识,脱落即成灵知,且“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论》说由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唯识也以六识为“分别依”,七识为“染净依”,八识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说“渊深七浪境为风”,波涛、细浪、微流,行相不同,实为一体,故六识、八识,分而不分。至于离念灵知,唯佛能证,等觉以下,无明未尽。此灵知,或曰“灵知不昧”,黄檗禅师名为“精明本体”,莲池大师名曰“灵明洞彻”,祖师也叫“灵光独耀”,其实都是假名。萧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断,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
又所谓灵知者,灵是体,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识知,是证后所知。《圆觉经》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指“证知”、“妙用”。凡夫著于见闻觉知,粘缚不放,故成为妄;圣人无住生心,无知无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圭峰禅师说:“但以空寂为自心,勿认幻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故妄想分别,离道弥远。知讷禅师亦说:“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逆境起贪心;真心则无知而知,平怀圆照,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又真心无迷悟,能所、先后二元对待诸法,而能善分别。正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即印光大师所说:“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三、萧认为“见性”、“闻性”等乃因缘所生法,因此把它们作妄心解,实际上是非因缘,非自然的不生不灭法。《楞严经》言之甚详。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应机施教,或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或曰无尽灯;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剑,截断根尘故。总之,妙体虚寂,绝诸戏论,但若昧诸名,则触处成碍,欲益反损。
四、萧谓修心必须从第八识下手,其实并非一概。禅宗离心意识参,掀翻八识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观等,皆是从第六意识的慧心所依止净心修止观,从流溯源,逐步深入转为妙观察智,六七识若转,五八识则随之而转,六祖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管见如此,未必尽当,书奉参考。余不一一。
请谅察。顺颂
德健!
愚朽
徐恒志合十
公元二○○一年四月五日 清明
(承寄萧先生著作共十三册,我年老少看,觉得还是璧还仁者为好,以便仁者阅读,不必到北大去借。收到请复。并致谢忱。)p39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