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27)
在小肠中你开始吸收营养,发现小肠里有这么多的细菌,这难道不是“诸虫秽污”吗?要是弄个小肠的切片出来,显微镜一瞧,你看见自己的身体都是细菌,都会起鸡皮疙瘩啦!如果正是个有洁癖的人,那他就死定了!因为他会一天到晚杀菌,那些细菌因为你抗生素用的太猛,就全部死掉了!当你把霉菌全部杀掉了以后,跟你共生的有益细菌,帮助你摄取营养的有益菌也全部被杀掉了,那你就无法吸收营养而死掉了。或者成为败血症,你的白血球也全部坏掉了,那你就死定了。所以说:你身体里面一定是有很多很多的小虫,经里面叫做“细虫”,现在的名词叫做细菌。讲“菌”比较好听一点,比较不会怕。要是跟你讲细虫:“唉哟!我肚子里面都是虫喔!”(众笑)所以说是诸虫秽污啊!
你要想:那些虫在你的肠胃里面,它吃了你所供应的食物啊!它就排泄一些东西出来啊!然后你再去吸收它们排泄出来的东西,作为你的营养。那请问你:你这个身体清净吗?怎么说都不清净啦!所以欲界中没有什么清净的色身可言啦!如果要谈清净的色身,那就得要到色界去。色界身没有五脏六腑,不吃搏食,所以也没有细菌,也不会被感染,所以色界天的天人既不会被细菌感染,也不会感冒。
为什么又说是“烦恼和杂”?因为欲界的众生就是贪着欲界中的五欲,也就是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所以人间才会摄属欲界嘛!这五欲正是三界世间最重的贪,因为这五种人间最重的贪,所以就产生了世间最严重的瞋,所以就杀人、放火、强奸、掳掠,都是在欲界人间才会有的法;在欲界天,最多是把人家女儿抢回来当老婆,不会有强奸的事情。只有人间才会有强奸的事,所以人间的人真是烦恼最重的众生,所以当然是烦恼和杂。也许有人会说:“那我行善往生去欲界六天就没烦恼啦!”但是欲界六天就没烦恼吗?照样有!欲界六天也是不清净啊!等到我们接着讲《楞严经》时就会讲到了,现在且不说它。所以欲界六天也是有烦恼的,只是比人间稍微轻一点,所以也是烦恼和杂。
学佛人都应该从欲界色身上面先去观察,然后再观察凡夫和愚人所见的种种法:他们都是“于无物之中妄计为有”。“凡”字是指世间的凡人啦!世间的凡人包括庄子、老子、墨子、孔子、耶稣基督等,因为他们虽然都是人间的圣人,但在佛教的出世间法上来讲,仍然只是凡夫;乃至天界的圣人馨闷如耶和华、阿拉,也都是凡夫;因为从二乘解脱道的出三界生死来看,从大乘般若的修证来说,他们都还在三界轮回当中,都无法超出于三界的境界,也都还未曾亲证法界的实相,所以从二乘解脱道来说,都叫做凡夫。可是阿罗汉超过三界的凡夫境界了,但是却在大乘法中被佛称之为“愚”;因为他们对于般若,对于实相都不了解,都未亲证啊!所以虽是出三界的圣人而不是凡夫,却还是愚人。只有菩萨证悟了如来藏而亲自领受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并且通达了以后,才说不在“凡、愚”之数中。
这是从通教来说阿罗汉们都是圣人,如果从三藏教来讲,他们也都不在“凡、愚”之数中;可是如果从别教来讲,通教菩萨和阿罗汉们虽非凡夫,却都仍然是愚人;至于亲证如来藏而未通达——未进入初地的人——依通教及三藏教来说,也都是圣人,因为三缚结都断了,至少是初果圣人;但是依别教的修证内涵与阶位来讲,都只能叫作外圣内凡的贤人。相对外道及佛门内的凡夫来讲,相对于二乘菩提来讲,说证悟般若的人是圣人;但这种圣人,若从别教来讲,只能说是实相外门的圣者而同时是实相内门里面的凡夫。既然只是别教内门的贤位凡夫,那就没什么可高傲的啦!就不需要骄人啦!这就是外圣内凡的别教三贤位的贤人。
可是阿罗汉既然已经能出三界,乃至诸天天主都应该要供养他们,虽然慧解脱的阿罗汉们一点儿禅定与神通都没有,但慧解脱的阿罗汉也是“应供”啊!诸天天人还是应该要供养他们,所以天主来了还是要供养他们啊!可是在别教里面却说他们还只是愚人;虽然已不是凡夫,但仍然是愚人。因为他们对于法界实相一无所知,所知障还没有打破,未证得法界的实相,所以是愚人。法界的体性是什么?就是这个第八识的“函盖能生与所生,而又常住清净涅槃界中的境界相”。当你证得第八识以后,能够如实领受第八识这种体性,所以了知法界万法都是从如来藏心体中生出来的,所以都以如来藏为依归,都依如来藏而运转,都是缘起性空,都依如来藏才能不生灭;这样亲证及现观,才是证得一切法界的体性智慧啦!所以法界体性智只是总相智慧,正是佛菩提道中真见道之所得慧,是初见道所得到的智慧,这就是法界体性智;并不是密宗讲的:“密宗的佛多证了一个法界体性智,显教佛没有这个智慧。”西密又说:“法界体性智是在佛地四智之上,只有密教佛才有这个智慧。”其实法界体性智是四智之下、再之下、再三之下的,只是般若初入道、初见道的总相智慧,就是方才所说的现观如来藏出生法界万法的真实相的智慧,但是他们西藏密宗法王、上师都不懂。
法界的体性是什么?就是如来藏性。法是指三界中的所有法,界就是功能差别,所以法界的意思就是:一切法的功能差别与界限。他们不晓得十八法界、十法界、一切法界都各自有其差别与界限,也都同是以第八识心的体性为根源,也都是从第八识心体中出生,再依附于第八识自体性的运作才能不生不灭,所以第八识心体就是一切法界的体性,所以法界的体性就是第八识的体性;当你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就知道一切法界的体性都是以如来藏为体;当你有了这个智慧,就是亲证法界体性智。
阿罗汉们不晓得法界的真实相,除非他不是决定性的阿罗汉,回心大乘之后,亲从菩萨修学,后来终于证得心真如啦!才算是亲证法界体性智了,那就不只是非凡夫,而且也离开愚者之列了。也许你们未来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会碰上一个南洋来的阿罗汉(假如南洋现在还有阿罗汉的话),他来到这里听你宣讲般若,但是却听不懂,所以愿意拜你为师;你就教他法界观的正确知见,你可以当阿罗汉的师父,教他法界体性的意义,然后一步一步帮他建立知见,教参禅的方法和方向;他依照你的教导参禅,有一天终于找到心真如第八识时,就懂得涅槃的本际就是这个心!他终于知道了,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实证无余涅槃了;因为涅槃也是法,但涅槃这个法却是以如来藏为界、以如来藏为体的,他终于知道涅槃法界的体性了,这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了。
他以前是可以在舍寿时入无余涅槃的,但终究没办法证得无余涅槃;因为入无余涅槃时的十八界都灭尽了,如何能有阿罗汉来实证无余涅槃境界?他未入无余涅槃前却又不知道涅槃中是以何为体?而那个心体在何处?他也不知道;所以从菩萨的智慧上来看,阿罗汉是永远都不能实证无余涅槃境界的,所以菩萨们看阿罗汉所证的涅槃,一定会不约而同的认定为方便说。但是他现在明心了,还没有入涅槃就先证得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这时候阿罗汉一定很欢喜的五体投地跟你顶礼,那时你可以受之无愧。虽然你也许当时还是身着白衣,身还没有出家,也照样可以受之无愧;因为他从此进入别教的真见道位了,在你的指授下,他不久就可以到达通达位了,就脱离愚者的身分了,就不在凡和愚两种人之中了。至于凡夫,包括外道所谓的圣人,包括他们的天主,他们所信奉的“至高无上”的神,其实都是凡夫。“愚”是指二乘的定性无学,即是不回心的阿罗汉,都叫做愚,愚于法界实相故。
那你证得法界的体性而发起法界体性智之后,要去观察诸多凡夫和定性阿罗汉等愚人所看见的三界中种种法,你将会发现他们都是“于无物中妄计为有”。其实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是因缘假合所成的,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都不是真实有;都是在某一个过程中示现为有,或者只能依如来藏心体的常住而生灭不已,而依摄归如来藏心体的原则说为不生灭。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恒常不坏的,可是凡夫与愚人们都不晓得,所以就虚妄的计度(计就是错误的判断,“度”字读作“堕”音,就是猜测的意思),他们虚妄的猜测、判断,误认为诸法离于如来藏而真实有:确实有外法可以被有情们的觉知心所接触到。譬如定性的声闻种性阿罗汉,他们为什么舍报后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呢?因为他们认为诸法虽然是无常,可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在外法上面真实有。所以,如果不入无余涅槃的话,就一定会有苦受被自己真实的领受;他们认为外法真实有,所以在这一世证得尽智、无生智之后,如果不入涅槃而再去受生,受生了以后,下一辈子换了一个全新的意识觉知心,成为隔阴之迷、一时若忘;万一重新再修学解脱道时又被大师们误导了,又去执着离念灵知意识心,又被外境所引诱而造作坏事的话,岂不是又要流转生死而无了期?所以他们会害怕。这就是因为误认外法真实有的缘故。
十八界在世间是真实有的,虽然无常、是苦、是空,下一辈子可能忘了这一世的修证,而会影响到佛菩提的道业,因此,阿罗汉会这样子想:“既然外法是真实有,我还是先入涅槃再说,以免来发初学佛法时万一不小心遇到恶知识把我笼罩了,我又得轮回三界去了。万一没有好的因缘遇到个大善知识,万一下辈子来读不到《邪见与佛法》的正知见(众笑),那我又得轮转三界去了。”如果他有福报,下一世又读到《邪见与佛法》,他就会与上一世的解脱法相应,就知道:“我上辈子证的就是这个解脱道。我这辈子照样把轻微的我执断了就出三界啦!十八界都灭尽了,就入无余涅槃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或者从小就遇到个瞎眼的阿师误导他:“萧平实是外道,他都是胡说八道,你不要相信《邪见与佛法》书中的话。”就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万一舍报之前仍然没有弄清楚,这下子就得重新再轮回生死去了。什么时候才又能够解脱、又能证得阿罗汉果呢?他实在没有把握啊!所以他就因为未离胎昧而害怕了。他会害怕,就是因为认为外法真实有。其实本无外法:自己觉知心所接触到的六尘都是自心如来藏所现的境界啊!但是他们不能如是现观,所以就“于无物中妄计为有”。
菩萨为什么不是这样呢?诸地菩萨都会这样说:“五阴十八界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生法,哪里是外法?都是我自己的如来藏里面的法。”《楞严经》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云何六入本如来藏?为什么十八界本来是如来藏?为什么四大、七大都本来是如来藏法?”然后再长篇累牍的解释五阴、六入、十二处、六识都是如来藏的无量法性所函盖的功德。佛在楞严中告诉我们:五阴、四大、十八界等法,都不是单凭因缘所成就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众生的六识自性(离念灵知)及意根的思量性,都不能归还于外法的因与缘中,证明七识自性都确实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只能归纳到如来藏中来,不能推为外法因缘所成就的,所以八还辨见等法都是在说明七识心的自性是真心所出生的法性,不可归于外因、外缘,所以佛说七识性“非因缘、非自然”,意思是:七识自性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不是因缘所成?也不是自然而有?因为都是如来藏假藉因缘法及业力、无明而自然出生的法相,所以说“非因缘、非自然”,都是如来藏所生,摄属如来藏的无量法性之一。所以楞严中说“本非因缘、非自然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正是表明:离念灵知等七识心的自性都是如来藏的种种法性之一。《楞严经》中的开示,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如果能读懂楞严,而且能贯通前后经文而不断章取义,就能懂得这个道理。
证得如来藏而有了别相智的菩萨们一听我这个开示,现前观察的结果:“真的有道理!”菩萨们已经证得法界根源的第八识心体了,所以从现有的十八界往上推求、观察,到最后会发觉:果然能见之性、能闻……乃至能知、能觉之性,都是从祂而来,果然是本来就应该摄归如来藏,本来就与如来藏非.一亦非异,所以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来藏所生的功能差别嘛!那怎么不是如来藏的无量体性之一呢!既然是这样,原来我是如来藏的一部分,而我也都是生活在如来藏所生出的六尘万法里面;原来我从如来藏心中出生,活在如来藏所出生的六尘中,从来没有生活在我的如来藏外面,所以我从本以来不曾接触过外法,外法也绝不可能被我所触知;既然万法都是自己的法,一向都在如来藏所生的法里面生活,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那我怕什么轮回?就算是有胎昧,我这一世悟过了,在无量的未来世中,迟早还是会再找到自己的如来藏;只要未来的无量世中有一次再找到祂,我就一定会再回到佛菩提道中,就能延续前世的道业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怎么样,修止观,门呢,论文,何修止,息灭,一切,戏论,境界,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善知识关于放生的问答
- 下一篇:骄慢与惭愧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 解深密经卷第一
- 解深密经卷第二
- 解深密经卷第三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八万四千法门与不二法门
-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欲界中的有情四生---卵胎湿化
- 佛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何谓佛教?
- 两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 早晚二课仪规
-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什么是佛法?
- 关于受戒、持戒、犯戒的问答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梵网经菩萨戒本(难字注音)
- 血肉带回的《楞严经》
- 大乘法中的僧,含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
- 什么是破和合僧?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修学佛道“信”很重要!--三资粮之“信”资
-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平实导师法语
- 亲见自住弥陀
-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声闻、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
- 什么是佛
- 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
-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继承、婚姻或自己努力
- 正说无余涅槃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每个人都有苦衷,需要慈悲心与同理心来善待
- 消除怨恨,和乐相处!
-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
- 修行一定要闭关吗?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欲离众苦,当观无常!
-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何成佛最迟?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禅定的实证
- 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 如何修百福
- 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不是常住法
-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 菩萨的热情与不攀缘五欲
- 精进学佛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
- 发七种心可得灭罪
- 修福可以抵罪吗?
- 亲手布施,未来享用美好果报
- 断了“我见”会怎样?
-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如来藏本来具足,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
-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是否罪性本空?
-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
-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 如何看待《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声闻、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
- 佛陀为何制酒戒?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中生
- 中品下生
- 下品上生
- 下品中生
- 下品下生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以清净的念佛念与众生结下善缘
- 九品往生表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
- 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弥陀法会仪轨
- 2008年5月17日四川大地震罹难者超荐法会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正觉正法公奠文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欠债累累了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
- 往生与灵魂说
-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何谓“我”与“无我”
- 孝道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色难!
- 【相好庄严】女人,胖一点命好有福!
-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 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 安全感从哪里来?
- 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
- 我们往世的眷属在哪里?
- 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