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权与史责--史权、史责与史家三(3)
30 语出司马迁著〈报任安书〉。
31 语出《史记》卷 130〈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32 语出《史记》卷 130〈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33 持此见解的史学家甚多,兹举一例。例如,杜维运与章学诚皆持此见解,故杜维运引用 章学诚所说而说:「史学家能『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 才能写出成为一家之言的历史出来。」请见杜维运著,《史学方法论》,三民书局(台北), 2008,页 36。
34 梁启超著,〈新史学〉,页 26,《饮冰室合集》第三册《饮冰室文集之九》,中华书局(北 京),1988。
35 例如杜维运即说:「对人物运以道德判断,永远无法完全避免。除非我们忘去所学的一切, 不然,不可能不寻求人生中的美好(goodness)与正义(justice)。一涉及人生中的美好与 正义,就是所谓道德判断了。惟传记学家与史学家的判断,绝对不同于法官的判断(尤 其不同于判绞刑的法官的判断)。法官面对原告与被告,宣判有罪或无罪。传记学家与史 学家则无权判罪,也不能宣判无罪,不能称颂,也不能责备。」杜维运著,《史学方法论》, 三民书局(台北),2008,页 298。 杜氏虽说史家「无权判罪,也不能宣判无罪,不能称颂,也不能责备」,但是「对人物运 以道德判断,永远无法完全避免」,故杜氏于著作中仍然不时称颂或责备历史人物。由此 可见史家虽认同梁启超的质疑,但是却依然故我。
36 立法者所立法的内容,通常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不及于道德与探求真理的范畴;但 是,史家的书法内容,常常及于道德与探求真理的范畴。所以,史家书法的范畴实是超 越立法者的范围。
37 见《杂阿含经》卷 37,第 1044 经。
38 遵守七圣戒是成为有智史家的消极条件,因为还有更高的史责应当遵守的缘故。遵守七 圣戒史责,仍在业道史责的范畴而不彻底,只增加往生善处的机会,但仍然不免堕三恶 道,仍无法获得解脱及究竟成佛的智慧,而有违于解脱智慧与成佛的实相智慧的缘故。 本文将在后面继续探讨。
39 性罪的意义是指对于其他有情利益的损害或侵犯,系法界中因果律则的法性所系属,不 是任何人的施设。
40 《中华民国刑法》第 312 条:「对于已死之人公然侮辱者,处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罚金。 对于已死之人犯诽谤罪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
41 《大正藏》册 2,页 608,上 16-21。
42 「为君贤讳」虽只谈「为君王之贤能者讳」,可是实际上完全依于史家自行判断的贤君、贤人、老师、亲眷属,乃至彼此交好、给予利益而有恩惠者等等不一而足,皆是隐讳之 对象。
43 现代学者赵梅春说:「因而,尽管我国古代史学家一贯主张历史记载应尽可能真实地反映 客观实际,但由于双重标准被奉为撰史准则,史书失实,难以避免。」请见赵梅春著,〈中 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的双重标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期,兰州大学出 版社(兰州),1996,页 82。
44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页 32,《饮冰室合集》第十册《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三》, 中华书局(北京),1988。
45 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联经出版(台北),2001,页 392。
46 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联经出版(台北),2001,页 394。
47 根据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识记录,有 87 万人死亡。参见 http://www.fao.org/docrep/005/y3918e/y3918e06.htm 2009/10/21,撷取。 另外,根据韩启桐、南钟万调查,死亡人数 325,589 人,逃离人数 1,172,639 人。参见渠长根著,《千秋功罪—花园口事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2003,页 263。本 文采用联合国记载之统计数。
48 〈花园口决堤事件〉条:「一千二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参见马洪武、王德宝、 孙其明主编,《中国革命史辞典》,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1988,页 301。 〈花园口决堤事件〉条:「1000 多万人流离失所。」参见《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 社(北京),1991,页 682。 〈黄河〉条:「受灾者约 1250 万人。」参见《岩波现代中国事典》,岩波书店(东京),1999, 页 273。 以上资料来源参考自维基百科日本语〈黄河决坏事件〉条。
49 《大正藏》册 2,页 608,上 22-29。
50 转引自肖昶著,〈奇人与奇书(代序)〉;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 界史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12。
51 肖昶在〈奇人与奇书(代序)〉介绍《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说:「它没有严 肃史著的学究气,而且比那一时代的许多著作都要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在某种程 度上)欧洲中心论的褊狭。」参见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 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14。
52 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363。
53 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362。
54 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494。
55 威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左岸文化(台北),2006,页 614。
56 杜维运著,《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三民书局(台北),2008,页 168。
57 语出《汉书》卷 56〈列传第二十六〉。
58 劉徹在封建歷史上習稱漢武帝。
59 嬴政、刘邦扩大版图后,并未获得和平。例如,嬴政三十二年,因「亡秦者胡也」的谶 语,嬴政即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请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刘邦 称帝后,平臧荼、利几,讨陈豨,灭韩信,只是缩小战事,并无真正和平。
60 「正法治化」系指转轮圣王以正确的方法治理王朝,并感化人民持守戒律,使得王朝富 足、人民安乐。例如,《长阿含经》卷 18:「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 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 邪见之人。此即名为我之所治。」(《大正藏》册 1,页 119,下 21-25。)
61 「名色相关」是指依于心法(名)与物质(色)的相关性而建立的群体范围。例如,父 母、子女、氏族等等关系,皆是依于物质身体、血缘所建立的群体关系。党派、国家等 等关系,皆是依于价值、理念、认同等等的心法所建立的群体关系。关于「名色相关」 的论述,请参见蔡礼政著,〈真史学与新史学〉,《正觉学报》第三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 北),2009,页 25-38。 62 请见蔡礼政著,〈真史学与新史学〉,《正觉学报》第三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9, 页 42。
63 同上注。
64 赵梅春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的双重标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期, 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1996,页 84。
65 语出《汉书》卷 56〈列传第二十六〉。略译如下:刘非问董仲舒:「粤王句践与三位大夫 合谋伐吴国,后灭了吴国。孔子称赞商汤有三位仁人,我也认为句践有三位仁人。齐 桓公有疑问都请教管仲,所以我也请问你。」董仲舒回答:「我以前听说鲁王问枊下惠: 『吾想要伐齐国,怎么样?』枊下惠回答:『不可以。』枊下惠回家后面露忧色说:『我 听说征伐的事情,是不会问仁爱之人的。鲁王这样的话竟然会来到我的耳中啊!』只是 被询问,就觉得羞愧,何况要像粤王般设下诈谋而伐吴呢?根据这样来说,粤王句践根 本没有一位仁人。真正仁爱的人,端正他自己的行为而不谋求自己的利益,明白自己只 是顺应天道而行,而不计为自己的功劳。所以孔子的门下,五尺的孩童也羞于谈论五霸, 因为五霸推崇欺诈武力而不注重仁义。只是作欺诈的事,是不值得孔子门下来谈论的。 五霸虽比其他诸侯贤明,但和三王比,就好像武夫与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讲得 好。」
66 「名教与自然」的命题是魏晋时期论辩的题目,因非本文探讨的核心议题,故略而不论。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史权与史家--史权、史责与史家二
- 下一篇:史责的阶位--史权、史责与史家四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磨砖成镜----般若禅不是禅定
- 佛在《杂阿含经》中关于本识的开示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什么是观行?
- “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
- 如何理解“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 无明与业种藏在哪里?
- 如何理解“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本来常住涅槃”
- “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 “与此相应故”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学佛的阶梯----十信位(下)
- 学佛的阶梯----十信位(上)
- 大乘菩萨的志愿
- 《大乘起信论》----大乘佛教中的一本奇书
- 五时三教----法同一味
- 信不具足的三种表现
- 大乘佛菩提道的出世间与世出世间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神佛不分,是“迷信”
- 正确的信,是“仰信”
- 念佛法门三资粮---- “信”之一
- 念佛法门三资粮----“信”之二
- 信乃入佛菩提道之首
- 佛陀转法轮的三时次第
- 声闻菩提的修证与行者利钝或五盖深浅的关系
- 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
- 菩萨道的初阶----十信位修学的基础
- 如何一生取证初地?
- 得善戒一定要有的五种方便
- 恶律仪会让菩萨失去戒体,成为无戒的世俗人
- 宁可持善戒而----犯了下地狱,也不要受持恶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天龙八部
- 宇宙的真相
- 正法、像法与末法是什么意思?
- 《金刚经》所说的善法是什么?
- 七种最上供养仪轨
- 佛教唱诵的由来及法会的真实义!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偷盗是由身体去造作的,所以偷盗是摄属于身
- 出家人的淫戒与在家人的邪淫戒
- 在家人需注意规避的邪淫罪
- 自杀有没有犯杀业?
- 探究佛法对杀人的定义
- 欲坏十业恶果当修十善业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学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 如何如法得戒、持戒与受戒?
- 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名外道
- 菩萨戒以心为根本
- 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受菩萨戒的心态与注意事项
- 甘愿为众生多做事,道业才容易进步
- 菩萨要善知世事
- 出世间乐与世间乐兼得的菩萨正行
- 菩萨戒是成就佛道的必要条件
- 对“自守戒行,不讥彼阙”的准确理解
- 何谓苦集?
- 何谓苦灭?
- 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 悯念众生的难处!
- 什么样的人会愿意被我们度?
- 正法、像法与末法是什么意思?
- 《金刚经》为何说“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
- 如何修除烦恼?
- 如何祭祀才能得福?
- 如何为亡故的父母、亲属追福?
- 藏密为什么不是佛法?
- 恒顺众生----就是要随顺一切吗?
- 真正的出家人
- 如何放生才如法?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 “一盲引众盲”
- 摧邪显正,乃受持正法菩萨当为之行
- 法义辩证之重要性
- 说法之师名为法师
- 萧平实导师的书籍读后 方感慨此生没白来一
- 佛经很难懂吗?
- 五时三教及其代表性经典
- 什么是观行?什么是观想?
-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证道歌》全文
- 禅宗----大庭广众之下演的一场无生戏
- 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03、宗门与教门(第3集) 正德老师
- 04、宗门与教门(第4集) 正德老师
- 05、宗门与教门(第5集) 正德老师
- 06、宗门与教门(第6集) 正德老师
- 07、宗门与教门(第7集) 正德老师
- 08、宗门与教门(第8集) 正德老师
- 09、宗门与教门(第9集) 正德老师
- 10、宗门与教门(第10集) 正德老师
- 11、宗门与教门(第11集) 正德老师
- 12、宗门与教门(第12集) 正德老师
- 13、宗门与教门(第13集) 正礼老师
- 14、宗门与教门(第14集) 正礼老师
- 15、宗门与教门(第15集) 正礼老师
- 如何摄心才能使忆佛念相续不断?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无相拜佛的入手行门(下)
- 无相拜佛的入手行门(上)
- 为亡者助念,冥阳两利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佛法实修----五根与五力
- 正信佛弟子当如何供奉祖先?
- 念佛的真义
- 念佛的方便和殊胜之处
- 正信的佛弟子应该要如何帮助祖先?
- 好好活着,并能好好死去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极乐世界为什么是清净的净土?而我们的娑婆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磨砖成镜----般若禅不是禅定
- 菩萨在住位所应修学的戒行与忍辱行
- 破僧是逆罪中的最重罪
- 毁谤转如来正法轮的菩萨,也就成就了破转法
- 破羯磨僧的意涵
- 佛不在世时,破坏正法也是出佛身血
- 学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 菩萨为何发菩提心?(上、下集)
- 随喜赞叹,增长福德!
- 发愿的层次
- 当系心于法,何须屑屑于细行?
- 除恶修善以意业为根本
- 什么叫作回向?如何正确回向?
- 回向的力量
- 心净则国土净
- 什么是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 是不是应该努力把这一世应得的财物都赚到手
- 增长持戒波罗蜜的方法
- 破戒之人也是菩萨摄受的对象
- 守护诸根为何如此重要?
- 受持善戒所得果报无量无边
- 造业与受报之间,不能只看一世
-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
- 前世业因如何感应后世的果报?
- 众生为何会有无止尽的生死相续?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佛典故事----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八岁罗汉 五个母亲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过去生的一段本生故事
- 佛说马喻经的典故
- 佛典故事----长寿王
- 佛典故事----舍己利生的净儿
- 月光王布施头颅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八个兄弟共一胎》英文 Eight brothers li
- 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 第六段【中法互译】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中英互译】
- 正觉学佛感言
- 2500多年前 佛陀的应身是慈悲与愿力的示现
- On Practice XXXII【修行 (三十二) -英文】
- On Practice XXXI【修行 (三十一) -英文】
- On Practice XXX【修行 (三十) -英文】
- On Practice XXIX【修行 (二十九) -英文】
- On Practice XXVIII【修行 (二十八)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