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之实质,以破初参为例,所谓开悟、明心,是说在参究过程中妄心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触证到真心第八识而生起了般若总相智。悟前需修动中功夫,听闻禅法。等悟了以后,便发觉所悟的真心非因修而得,真心从无始以来就法尔如是存在,故祖师云“道不属修”。又,开悟所悟得的真心无形无色,无法拿出来给他人看,故开悟所“见”其实是“见无所见”。是以,悟的实质就是一念相应慧,若没有一念相应而靠思维分析所得,成为解悟,就很难发起智慧。
学人若久参不悟,需要检查:是因为福德资粮不足?是定力欠缺?是参禅的方法有误?是第一义的知见欠缺?还是指导自己参禅的“善知识”能力有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参禅才能取得应有之效果。
(三)渐悟与顿悟
禅宗的开悟只有顿悟,没有渐悟。悟前,需要长时间去闻熏佛法知见,锻炼动中定力,而具备了悟入的条件,称之为渐修;然悟入的时候只是一剎那,一念相应而找到自心如来藏,称之为顿悟。故参禅只有渐修顿悟,没有渐修渐悟。
(四)开悟的印证
若学人参禅认为已经开悟,最好找善知识为之印证,如果所悟为真,可以踏踏实实地悟后起修;如果错悟了,有善知识的指正,可以避免大妄语。如果条件限制,没有因缘亲受善知识印证,自以为悟的人可以《维摩诘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等经典来检验,见性要以《楞严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等经来检验。若以禅门语录里面记载的公案检验,要小心一些;因为有些公案是未悟后人编辑的,往往将未悟或错悟的“禅师”的语录也编进去了,若以这些公案来检验就会出偏差。若宗门有善知识住持禅宗正法,应求取善知识的印证,学人所悟是真是假,善知识自有能力勘验。学人在得到善知识印证以前,切勿自行检验以后就公开声称已经开悟,以免未悟言悟而造下严重口业(大妄语)。
关于印证,有一些人认为“自参自悟”,或“没经过善知识印证的开悟”便是靠不住的。其依据的是《六祖坛经》中记载的玄策比丘所说的一句话——“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其实这是玄策比丘当时的方便语,诸多迷信传承、有名师情结的人,多执著这句话。
自参自悟还是有“师”的,他们都是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开示,才得以契入的,并非真的是“无师自通”。譬如《六祖坛经》记载的永嘉玄觉禅师,就是自己看《维摩经》而开悟的。后永嘉大师闻有六祖惠能大师住持宗门正法,即前去求得印证,这便是宗门著名的“一宿觉”公案的来历。
佛门内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错悟了的人被悟错了的“大师”印证为“开悟”,由此师徒二人皆陷入大妄语境地。是故没人印证的开悟不一定假,有人印证的开悟也不一定真,善能区别,才是有智慧的人。学人若无确切的依据,不要轻言某人已悟或未悟,因为诽谤了已悟者,或者大妄语未悟言悟,后果都很严重。
(五)如何识别真悟假悟
学人参禅若自认已经有一些消息了,可检查自己所悟的“心”,是不是:一会儿在一会儿又不在了的心?没有念头时的离念灵知心?清清楚楚又能作主的心?暂时不分别的觉知心?专心做事的心?遍满虚空的心?打坐入定时有觉或无觉的心?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能看见话头的心?
若所悟的是诸如此类有相的“心”,就要引起注意了,因为都不是真心。在参禅的过程中,学人将有境界有相之“离念灵知心”误当成是真心的情况最为普遍。参禅开悟非以打坐进入某种境界为悟,非以见某种形相、见某种定境为悟,也非以获得某种神通为悟(开悟了并非就有神通)。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是无境界法、无入出法、无所得法,唯是一念相应而证知如来藏本体,智慧因之现起耳。真悟者能随时随地体验如来藏之运作,极为具体,绝非虚无缥缈之想象。若是有形象法、有境界法、有出入法,皆是因缘假合所成,并非开悟。有他心通者若无开悟的经验,亦不知悟者所悟之内涵;有天眼通者若无重关之一念相应慧,亦不能以其天眼见他人所见之佛性。故禅非禅定、非神通,而是般若,是一念相应慧。如《须摩提长者经》,佛云:
“……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法轮,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
真破初参开悟者,必然能看懂明心的公案。以下是两则开悟明心的公案,此公案不用意识思维,真悟者一看即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一,洪州水老和尚初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马祖乃当胸将其蹋倒,水老和尚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礼拜而退。住山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其二,沩山灵佑禅师知香严智闲法师堪为法器,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香严法师懵然无对,沉吟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香严曰:“请和尚为说。” 灵佑禅师曰:“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眼目,何有益乎?”香严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做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泣辞灵佑禅师而去。抵南阳忠国师遗迹,遂憩止。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掷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惺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四、悟后起修
(一)悟后应修学唯识
悟后应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成唯识论》等唯识经论修学种智,才能进入初地修道位,修道成佛。
(二)悟后应除烦恼、转习气
《楞严经》卷十,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是理悟,除烦恼习气是事修。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所累积下来的,不可能在开悟见道时就立即消除,故需悟后一步一步地断除。学人开悟时,其意识心找到如来藏便能生出有关法界实相的智慧,末那识亦能现量了知如来藏才是真实心,由此妄心于悟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能日渐消除自身的染污性。
(三)悟后修习禅定
悟后修学禅定是正修行。悟后起修,欲达初地,需发起初禅。若悟后探究定学,不需读很多典籍,只需阅读智者大师所著《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即可。
这一世悟了,来世若无宿命通,因为隔阴之迷,而忘失这一世所悟的见地,故来世仍需参禅方能开悟,但要较往世没有悟过的人要容易得多。
五、已悟者切勿明说宗门密义
有“大师”谓“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他就没有悟。”这种错误的说法误导了许多学禅的人,使人不敢去亲近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六祖坛经》、《永嘉证道歌》、《景德传灯录》、《指月录》记载的诸多公案,祖师们都在说悟,怎么可以说悟了不能说?悟者说悟,是如实语,然应有分寸,不能将所悟的内容(宗门密义)——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所在明说出来。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载,佛已吩咐不可向外道及初机学人明说密义,即使有学人相求,若其根性没有成熟,也不能以机锋引导他开悟,只能说一些禅法的知见,让他自参自悟。如果明讲密义,即是“亏损如来”,后果极为严重。若对初机学人明说宗门密义,以学人非自参自肯故,体验不足故,往往不能信受,不敢承担;即便是有所信受、承担,也不易发起般若智慧,更难有功德受用。宗门密义的公开也会导致禅宗的灭亡,是以古代祖师眼见传承将绝,也不对弟子明说密义。尚在参禅阶段之学人,也不可以将自己所参究出来的内容拿出来和别人探讨分享,以免误泄密义,或误导他人。空性如来藏的所在一向被列为大乘核心机密,随意讲说,有害无益,故金刚藏菩萨有言,“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大乘密严经》卷下),可谓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