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4)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病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攀缘。由于攀缘于人间的人身,所以就有病;如果不攀缘于人类这个色身而生欲界天中,就没有这个病。为什么会攀缘这个人身呢?是因为烦恼(贪爱欲界人间的烦恼),不想生在欲界天中,喜欢继续当人;由这个烦恼而起了攀缘,就攀缘于人身。有些人也许觉得奇怪:能生欲界天,为什么不要到欲界天去?偏偏要来当人?这个不奇怪,以前不是有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吗?七仙女很想要来嫁给他,为什么?因为她们的欲贪粗重,所以就爱上了人间的董永;欲界天的欲触比较微细,男女间的贪爱也比较轻微,她们不喜欢;她们看见人间夫妻互相爱得要死,由于羡慕,于是喜欢上了董永,其中一个仙女就下凡来人间了。
人间正是欲界中最贪爱、而欲触最粗重的地方,越往上去,贪爱越少越轻而欲触也越微细;由于贪爱人间的五欲境界,就会因为这个烦恼而起攀缘,所以这个攀缘就是人间众病的根本。同理,攀缘于三界就有种种不同境界的烦恼病,所以攀缘于人间的境界就会有病菌的感染、流行感冒等等多种病苦;可是生到欲界天还是有病,欲贪及五衰是他们的病;生到色界天还是有病,色界天就是嗔与定境变异的病;生到无色界也有病,无色界的病就是无常的行苦,还是有病。大约来讲,欲界的大病就是贪。而色界的大病就是嗔:只要你不恭敬天主,他就脾气大发。如果有人证得第三禅,当他出定了,你对他否认:“你这个不是第三禅,你乱讲。”那时他脾气会比你大。
可是生到无色界,还是有个大病,不单是无常,同时也有愚痴,正是阿含道中说的有漏与无明漏。生到无色界去能干什么?那里不能学法,不能修行,永远是一念不生。如果生到空无边处天,一万大劫的生命(如果不中夭),这一万大劫中都是一念不生,都不能进修,你要不要去?如果生到非非想天,若不中夭,可以有八万大劫的寿命;可是八万大劫中也都是一念不生,这个境界你想不想要?愚痴人才想要。所以那个境界痴,就是他们的大病,无色界就是这样一念不生。在色界中若有因缘时,还可以学一些佛法,无色界中就不行;因为无色界天人的“人”字,是方便说;你既不知道我存在,我也不知道你存在,大家都一念不生而无色身(大众笑…),那叫作白痴啦!所以痴跟无常都是无色界的大病,可是他们喜欢攀缘一念不生的境界而安住。为什么会攀缘?因为有漏、无明漏的烦恼。所以攀缘是三界的大病,三界的大病都是因为攀缘三界境界而来:攀缘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所以三界是众生所攀缘的境界。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要怎么断攀缘呢?证无所得就能断攀缘,但是无所得很难实证。阿罗汉们都是有所得,他们唯一的无所得就是无我,把三界攀缘断掉;但是他们的无所得、断攀缘也是方便说,他们攀缘于无我。然而菩萨不是这样证的,菩萨现观自己的本际从无始劫以来都无所得,现观自己如来藏识(不说过去世,光说这一世就好),从现在来观昨天、观前年、观出生、观出生前在母胎、观上一世,一直往前推无量劫,都无所得。阿罗汉灭掉自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人间是有所得的,每天中午搭衣持钵去乞食,是有所得;吃了饭有所得,入了定有所得,入定了还是有我,所以他要灭掉这个我。他认为什么才是真的无所得呢?把我灭尽了才是真的无所得。所以他决定在舍寿时要把我灭掉,这就是他的断攀缘的方法,都是以世俗法蕴处界的无常作为观行内容。
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断攀缘是不断攀缘而断攀缘,因为有一个五阴十八界我攀缘于人间的境界、攀缘于佛法、攀缘于菩萨道的行门,但是同时有另一个如来藏永无攀缘:当我得到佛法的证悟时,如来藏还是没有所得;当我生起般若智慧时是我有所得,可是如来藏还是无所得。是这样的无所得,所以菩萨不需要赶快把自己灭尽:当我有所得的当下,我仍然是无所得的。这时他就敢说般若经了:“所谓有所得,即非有所得,是名有所得。”大乘佛法就这样得。“你刚刚讲的是有所得,那么无所得能不能也这样讲?”也可以啊:“所谓无所得者,即非无所得,是名无所得。”因为实际理地从来都无所得。佛法就在无所得中恁么得,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不是像二乘解脱道一般灭掉攀缘、灭掉所得以后才无所得。正因为菩萨是这样的无所得,所以菩萨不必攀缘三界境界。假使有一天 佛说:“你去地狱度众生。”菩萨立即答应说:“好,我去。” 佛说:“你去天上度众生。”菩萨也说:“好,我去。”就只是单凭 佛的一句话,不需要自己在那边想:“去度地狱众生好辛苦,那境界多恶劣,每天看到都是那种凄惨的境界,我才不要去。”菩萨不然,菩萨一样可以去;因为去到那边,如来藏还是无所受;无妨在无所受中,我觉知心为众生承受一些,就这样在无所受中为众生承担苦受。菩萨就这样受命而去,不然你认为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常常在地狱中?都是从这个证量来发心的。
所以无所得时,他无所攀缘,无所攀缘时就可以统统攀缘:缘于色界、欲界或地狱、旁生的境界都可以。只要 佛交代了,菩萨就去,就是从这个无所得而无攀缘的实证,因此可以十方世界到处去,不必像声闻圣人一样一直想要紧跟着 佛。声闻都是紧跟着 佛,声闻人都是依佛座而住,所以佛座旁边都坐满了声闻人。菩萨不然,十方世界来来去去,菩萨不依佛座而住的, 佛交代他:“你下辈子到某处去。”虽然离 佛那么远,好几个世界以外,菩萨也无所谓;等到舍报时,他知道 佛又会交代他领受任务,于是他又去受生了;他不必一天到晚跟着 佛,这就是菩萨。可是声闻,如果 佛不在,阿罗汉就想得要死:“现在佛在那边不晓得怎么样?舍卫城离鹿野苑这么远。”他就想啊!菩萨却没有关系,无妨想着 佛,但他不难过,这才是菩萨;因为他无攀缘,无攀缘是由于他亲证了无所得的境界。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什么叫作无所得?无所得就是离二见。离哪两见呢?离内见与外见。所以说蕴处界是内法,山河大地、我所都是外法,世界是外法。可是菩萨离内法、外法──不对内外法生贪。因为内法与外法都摄归如来藏了,根本平等,不需要执着,不需要攀缘,平等平等看待,所以离内见、离外见,这就是真实的无所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病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维摩诘菩萨说到这里,他又呼唤说:“文殊师利啊!你不是问我说‘有疾菩萨应该如何调伏其心’吗?我说的就是这样,这就是有疾菩萨调伏自己的心。”他这样调伏自心(找到如来藏以后要这样调伏),这样调伏自心的目的是为了断除老病死苦。所以当你问到真悟的禅师:“请问禅师,贵庚几何?”他说:“我不知道。”这么有智慧的禅师竟然不知道自己几岁?因为确实不知道。你要问我几岁,我也不知道:这个如来藏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你要叫我怎么算祂几岁呢?你我都没办法算。等你悟了,你去算算看,你的如来藏几岁了?就知道真的没办法算。如果要问说:“那不然这样好了,你的如来藏是几劫?用劫来算岁数好了。”也没办法算,因为无始,要怎么算?你如果来问我:“请问萧老师,您几岁?”说真的,要让你知道我几岁,只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突然间给你一巴掌,你就会知道我几岁了;因为你这一悟,就会知道我几岁了,这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怎么说都说不清楚。让你自己去现前观察如来藏,当你证如来藏了,这一掌之下就知道我几岁,也知道你自己几岁了:原来你的岁数跟我一样。
所以如果你已经八十好几了,你就知道我跟你一样也是八十好几。如果你今天只有五、六岁,等你悟了,你也知道我跟你一样只有五、六岁;假使有人年纪二十岁,他来问,我就回答他说:“我二十岁。”虽然五阴我已经六十几岁了,但我这个答覆确实没有错,所以才叫作法无定法。今天终于听到,法无定法也可以这么讲,可是事实上确实如此。菩萨这样子把心调伏了,老病死苦就断除了,这时还会有老吗?英文说:“你有多老?”以英文问人家几岁时,其实就是问你有多老嘛!这时老这个法已经先断了,你证得如来藏时就没有老了。再来看看还有没有病?如来藏有没有病?祂从来不生病。我们病时祂不病,你转依祂,你就无病:无妨色身继续病歪歪的,结果却说:“我没病。”
假使哪一天有恶因缘被灌醉了酒,你仍然可以说:“我没醉。”确实也没醉,走路晃啊、晃啊,明明是醉了,你却可以说:“我没醉。”因为如来藏确实没醉,这样一来,生死不就了了吗?因为五蕴十八界可以有死,可是如来藏永远不死,也是打不死的;祂最厉害,三界中没有一个法比祂厉害。三界中任何法都可以打死,就只是如来藏永远打不死。这样,死的苦也断了。死的苦断了就没有生,一定是死了以后才会有生,没有死就不会有生。如来藏从来不死,永远不死;怎么打也打不死,因为你永远打不到祂,所以打不死祂;你也杀不到祂,怎么能杀死祂?你说:“不然我用烧的好了。”禅师就跟你讲:“火烧不着,水泼不湿。”所以你没有办法奈何得了祂,所以祂不死;因为祂不死,才会有你生生世世不断的生死;所以经上说“生即是不生”,道理就是这里,不能像那些人乱解释。“生”是从哪里来的?从如来藏来。只有能生的才是不生的,所以生即不生。
禅门有一句话很有名:“明知生即不生之性,为何却被生之所拘系?”说学佛法的人读了经典以后,明明知道生就是不生的自性,为什么你还会被生所系缚而继续生?所以你悟了如来藏以后,应当进一步证知生死要怎么了,这包括什么?包括将来断了气以后怎么死的过程,你也得知道,所以不是悟了就没事了;因此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这样一步一步的调伏其心,目的就是为了断尽老病死的苦。所以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每周二来听经,我就教你一步一步把它们断尽,这样把老病死也断尽了,却不妨老病死还在而没有老病死。菩萨的菩提如果不是这样修,那么所修、所对治的方法都是没有智慧、没有利益的行门。这不是我讲的,而是 维摩诘菩萨讲的,所以你得要依着菩萨这么学、这么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菩萨道的佛菩提,才是真正的行于菩萨之道,这样自己所修以及所对治,才算是对自己、对众生都有智慧、有利益。接着 维摩诘菩萨又说: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打个比方说,什么叫作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就是能够胜过怨家的人。胜过怨家并不是用打压的力量去强行压制,而是你的心量确实胜过怨家,让他不得不从心里面佩服你(不管他口中服不服,心中已确实佩服你),这样才说你是勇士。有的人好比死鸭子嘴硬,有的人不然,他会承认你确实厉害;但是有的人嘴实在很硬,嘴巴继续诽谤你,其实他心中已经佩服你。因为心中佩服,所以他才不敢公然出来骂你,不敢写文章来骂你,但是口中仍然不会认同你。
这种人纵使敢当面来骂你,他的嘴唇还是会抖动的;或者写文章出来骂你的时候,他的手也是抖动的。如果有人写文章骂你或当面骂你,手在抖、嘴角在抖,那你就是勇士了,你已经胜过怨家。当他嘴角会抖、手会抖,就表示他心中由于无法胜过你,所以惊惧或者生气了,那你就是胜过他了。不管他口头上承认或不承认,事实上都是如此;这样子胜怨家,才算是勇士;不是凭着自己势力大,不是凭着自己有强大后盾作依靠;而是凭着你确实有实相智慧,让怨家不得不心中佩服或恐畏你,才真是勇士。可是菩萨胜过怨家,这个怨家指的就是老病死苦。当你能够胜过老病死苦的时候,你就胜过一切怨家了,连死都不怕了。
阿罗汉胜过老病死苦,是把老病死苦灭了,入无余涅槃去了,他是这样胜怨。菩萨不然,菩萨的胜怨是有一个勇士存在的;阿罗汉胜了怨家,但是勇士不在了──他灭掉自己了。菩萨胜了怨家以后,菩萨还在,这样才是勇士;这样来兼除老病死苦,不是灭掉自我以后,使自我不在而除掉老病死苦,那就不叫兼除了;菩萨是自己仍然存在,但是老病死已不在了。换句话说,菩萨无妨老病死苦继续存在,继续让它生生世世延续下去,但是所证的实际本就没有老病死,这样的人才是实义菩萨。不但如此调伏其心,那位有疾菩萨还应该这样想:“譬如我这个病不真也不假,非真非有。病确实存在,但是这个病不真,而这个病的不真实不是因为它不是真实有,而是因为病从生死烦恼而有。同样的道理,众生病也是一样,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常常一直都存在的,所以它是假有。”所以经文说:“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菩萨,何调伏,其心,文殊师,利言,居士,菩萨,何调伏,其心,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