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真实义
什么是忍辱?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
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
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
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
沙门问佛:“什么的人有力量,有大威德呢?”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才能有大力,有大威德”。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佛已经告诉我们了,“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要能够忍辱,忍受屈辱、侮辱的人,才是智者,才是有大威德的人,才是有大力的人。
“可杀不可辱”的想法其实只是世间人的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试问:可杀的是你的身体,可是你的身体是刹那变异,无常不住的;可辱的是你认为的我,在佛学里叫做末那,也叫意根,这个意根也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念念变异,也不是常住法,阿罗汉就是把意根断了以后,就能入了无余涅槃的!那既然这个可接受侮辱的我是这样的虚妄不实,那就何来的“我”可辱呢?既然可杀的你无常,可辱的你虚妄,那么还有什么气可生呢?别人的侮辱只是仰天而唾罢了,如此忍于别人的侮辱中,不生气,就是有大力的人,就是慈悲的人,就是宽容的人,就能做到让世人比较敬仰的人——荣辱不惊的人!世间人做到这点太难了,主要还是不能忍,这是世间法层次上的忍辱,现代的生活压力大,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忍受压力,屈辱,如何能在世间生活呢?忍受冷暖寒热,忍受生存的压力,忍受上司的呵斥,忍受一切不愿意忍受的事情,所以,首先要学会世间法的忍,这样才能生存,不会天天闹自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放手,学会接纳,不要与这些烦恼抗争,所以能够忍辱的人才是有大力的人,能够成就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要象越王勾践那样忍辱才行,因此忍对一个人在世间真的是非常重要,即使是这样,仍然是世间的忍,与解脱没有关系,解脱至少是断我见、我执。如果从佛法上讲,欲行菩萨道,如果连这点恶言恶语,或者人身攻击都不能承受的话,那还如何能行“难忍则忍,难行则行”的菩萨道呢?
但一些行善的团体,他们并没有受戒,只是因为慈悲和行善的信念,可是他们就很能忍:本来是帮助别人,可是人家却说:你给我的太少了!他们能接受,,真的是很难得!但是这些忍辱也只是世间法的层次,也与佛法上的解脱无关。
《六度集经》卷第五之〈四二〉有个小故事:
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因为看到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败坏,人心污秽浊劣。难以教导度化。因此,菩萨便隐姓埋名,栖身藏影在荒郊野外的坟场中,修习种种的安忍行。
坟场那儿有出生不久的小牛;在坟场里难以取得饮食,当菩萨饥饿或口渴的时候,就常常取小牛的屎尿作为饮食,而得以继续修行。即使衣不蔽体、露宿荒野,菩萨一点也不以为意,仍然一心参究,精进观行、深入思惟;如此勇猛精进、不修边幅的缘故,以致容貌显得丑陋乌黑,凡是见到他这幅模样的人都很嫌恶他。
人们看到菩萨丑陋乌黑的样子,都争先恐后的辗转谣传说:「那个地方有鬼。」见到他的人都鄙视他、对他吐口水辱骂他,还拿土块、石头砸他。菩萨遭受如此侮辱伤害,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反而以他仁慈的心,悲愍的说:「真令人为他们痛心、惋惜啊!他们少福无慧不知亲近佛世尊,不曾听闻佛经,才会无知的做出这样的恶事啊!」于是发誓说:「我将来成就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一定要来度化这些人。」
释迦菩萨往昔修学六度波罗蜜,安忍于一切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求圆满成就佛菩提道之修证,就是像这般的安忍:能于种种违逆之境而不动其心,并生大悲心怜悯,愿意在将来救拔那些造恶之人!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有段时间,有个女人每天到了傍晚,世尊在讲经时,她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精舍中去,故意让人家看到;等到人家都走完了,她最后一个才走,都不让人家看到她离开了。等到明早人家要来听经了,她又故意绕到后面再从精舍中走出来,让人误以为她是在精舍中与世尊一起过夜的。然后就在腹部绑个木盆,越绑越大,最后就当众诬赖说那是佛跟她怀的孩子。弄到释提桓因(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就变只老鼠把绑着的木盆咬断,木盆掉下来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几个月的怀疑,都是这个女人的诡计。当大家都在怀疑时,佛也不解释,佛真的是忍辱功夫一流啊。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菩萨的心态,菩萨不会对众生起嗔,因为菩萨道就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的。
二.龙树菩萨于《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亦云: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
就是说忍辱可以从以下三种心行法相上看出来:
(一)遇到让自己非常生气的事情,大发雷霆,这当然不算是忍辱了;
(二)如果表面上忍住没有发火,但心里却是心不甘,情不愿,满肚子委屈,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人,这也不是忍辱 ;
(三)虽然忍住不生气,但心里却翻江倒海,想着等我有一天也要如此来对待你,产生有一天我一定要报复你,让你不好过的想法,这也不是忍辱;
所以没有报复的念头,不抱怨,没有委屈,忍的心甘情缘,这才是忍辱!
世间人大多都是任劳而不能任怨,很多人忍的都是很无可奈何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也有人忍辱是暂时的妥协,那么一旦有机会的话,就会后发制人。
可是佛学上讲的忍辱却不是这样的,佛学上的忍辱有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既然修学大乘菩萨道,就应该学生忍。
1,生忍:《大智度论》:云何名为生忍?答曰:有两种众生来向菩
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如果有两种众生来这样对待菩萨:一种是恭敬供养,另一种是恶言恶语甚至打骂、残害菩萨。那么这个时候菩萨对众生的恭敬供养既不会升起贪爱,对做恶的众生也不会升起嗔恨,菩萨能够这样接受这样两种众生的对待,能安忍于这样的境界,这就是众生忍,简称生忍。
忍就是接受的意思,打心眼里接受。
生忍虽然是学不来的,但是我们要修大乘菩提道,就要向菩萨学,所以 生忍就是对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
2. 忍有不同的层次差别:生忍;二乘人的无生忍;大乘明心时的无生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前面提到的众生忍,无生忍有二乘菩提的无生忍和大乘菩提的无生忍,无生法忍只有大乘菩提有,那么 大乘所证的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阿赖耶识的本来无生,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大乘的无生忍,这个层次要比二乘的无生忍的层次高很多
《大宝积经》卷87:「云何名无生?云何当得此无生忍?佛言: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非先有起后说无起,本来不起故名无起;非先有相后说无相,本来无相故名无相;非先有作后说无作,本自无作故名无作;非先有众生后说于空,众生性空故说为空;如是了知无生无灭本无所染,是名无生。云何为忍?如是忍可,一切众生一切刹土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声闻辟支佛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诸法本来不生,是名为忍。」
无生法忍就是菩萨能够接受如来藏的本来无生,现观万法由五蕴十八界所生,五蕴十八界又是由如来藏所生,一切法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如来藏无生故一切法无生,能安住于一切法无生的现观智慧,能接受了,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
欲修无生法忍,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
3.很多人认为二乘人有忍辱没有波罗蜜,但佛于《优婆塞戒经》中说道:“有波罗蜜非是忍辱”,就是指的二乘人的忍辱。那么什么是二乘人的无生忍呢?就是声闻缘觉的无生忍,是我的十八界都灭掉了,就是无我,这就是二乘的无生忍。就是能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了,这就是二乘的无生忍。
为什么二乘人的忍辱有波罗蜜而不是忍辱呢?因为二乘人是出世间法上的忍,忍的是自我虚妄,意识心虚妄,不再认意识心为常住心,我见断了。这个忍不容易,难以为凡夫接受,所以才说是忍,可是他们能安忍于这样的结果:我完全是虚妄的,接着对自我的执着断除了,俱生而有的自我执着也断除了,所以他们可以舍弃自我可以出离三界,所以他们到了彼岸了,故有波罗蜜,但是没有忍辱。因为忍辱是要面对众生的,而阿罗汉只是面对自我,所以阿罗汉是不修忍辱的!
三.佛于《优婆塞戒经》中如是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嗔恚。”
因此记住佛世尊教的这几点,可以让你能够生起忍的法:
(一)无论善恶来的时候,我都以善法来回报他们,应做如是想,我们学菩萨行,应该是恶来不报,不但不报,而且还以善法回应对方。
恶来不报,只是一般的善人,恶来不报的时候,还要给对方讲明道理,并引他进入正法。比如佛世时的一千二百阿罗汉有一半是这样来的,有外道在公开场合骂佛:“说佛不是大士,如果遇见我,几句话就让他无法开口回答我”,等到佛托钵找到他时候,问他的时候,由于是在公开场合说的,他只好承认是自己说的,然后佛就用他的法破他的法,外道说佛真厉害,能用我的法把我的法破了,就问佛有什么法,佛就开始给他们先讲人天善法,接着又讲二乘的解脱道的法,后来外道得法眼净,请求佛:能否在你法中出家成为比丘,佛就说:善来比丘。结果他当下就成为阿罗汉了。
这些外道心高骄慢,可是佛心无嗔,利用恶缘成就度众的因缘。
(二)当众生辱骂你的时候,观众生的五阴虚妄无常,自己的五阴也虚妄无常,一切都在刹那变异,无常不住,如实观察而获得生忍。
(三)要修慈悲心:众生轮转三界,以悲心来看待对方,想让他早日脱离无明之苦,不忍众生承受无明之苦,这就是菩萨的悲。想让对方在法上能够受益,得安稳快乐,这就是慈。有慈有悲,对于污浊恶世的众生就能生忍,可以勘忍众生的恶劣。
(四)者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名为苦行;真苦行其实是中道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一处,在佛法义理上思惟用心,能修忍辱:修于生忍、修于慈忍、修于法忍,能于深妙法安忍而不动摇,才是真正的苦行。心不放逸就可以离开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常为众生作大饶益,而常行十善,累积福德资粮,必定会示现菩萨富裕之相,生活无虞匮乏而不必受人供养的可爱异熟果报。
(五)者断除嗔恚:佛在《优婆塞戒经》里说:“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骄慢、嗔心、痴心”。
骄慢心、嗔心、痴心都是与我及我所相应的法,与菩萨的法是不相应的,因为菩萨的法是无所得法,是不在我及我所上用心的,因此只有破除这三个恶心,才会与菩萨道相应。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破除了骄慢心,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能忍:试想一个有骄慢心的人,怎么能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怎么能够成就众生忍呢?怎么能够安忍于大乘菩萨道的“难行则行,难忍则忍,成就无生忍呢?更别提安忍于诸法的无生,当然更不能成就无生法忍!
四.《维摩诘经•佛国品》——忍辱是菩萨净土。忍辱是菩提正因,能庄严菩提,因为修习菩萨道是要离欲的,要忍受种种苦,要逆流而上,如果不能安忍,如何能成就世间忍,出世间忍,能得出世间忍,就能成就大乘菩萨道的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忍辱能够庄严菩提。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忍辱,真实,什么,忍辱,梵语,羼提,a%nti,译曰,忍受,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
- 下一篇: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