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中藏如来(3)
五、由真如双具有为无为故说真如即是阿赖耶识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问言:“梵天!何故数名有为法耶?”梵天答言:“以其尽故,名有为法。”问言:“梵天!有为诸法为住何所?”梵天答言:“有为法住无为性中。”问言:“梵天!若如是者,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梵天答言:“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何以故?文字言说即是有为,是无为故。若求有为无为法相,则无差别,以彼法相无分别故。”问言:“梵天!何等法上有此言语?”梵天答言:“得无为法,则不分别法上言语。”问言:“梵天!何等言语名为义耶?”梵天答言:“所谓为他令心取相,说彼言语。何以故?一切文字名为戏论,而佛如来不住戏论,不依不说。文殊师利!一切言语本非言语,是故佛说一切诸法不可说也。何以故?诸佛如来非彼言语而得名故。”问言:“梵天!诸佛如来云何得名?”梵天答言:“诸佛如来非色非相非法得名。”问言:“梵天!诸佛如来可离色法而得名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体如,彼二如法非一非异,诸佛如来如是得名,如来如实真如得名。若佛如来如实得名,彼则不失。”问言:“梵天!诸佛如来得何法故,号名为佛?”梵天答言:“文珠师利!诸佛如来皆以通达一切法性清净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证,诸佛如来如是得名,是故号为正遍知者。” 】
于此段经文中,显示一项事实:真如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这是以真如一名指称第八识。又说有为性与无为性非一非异,说如来色身与如来之真如心非一非异,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诸佛之真如既是双具无漏法上的有为性与无为性。当知此经文所说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净除二障后所转变成的无垢识也,唯有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方能具有如是无漏有为法的体性故。由此段般若经文中,可以证实真如心体即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也。
在这段《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中,我们来作个简单的解释。文殊师利菩萨问道:“梵天!何故数名有为法?”什么缘故把那一些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法,说它叫作有为法?梵天答言:“因为那个法,它是会过去的,所以是有为法。”譬如说生气,生气可以用数量来算:“你今天生气几次了?”既然可以用数量算,所以“以数为名”:“喔!你今天气了三次了,你退步了,你昨天只有气两次。”到了明天说:“你今天只有气一次。”就说你进步了。所以有为法都是可以计算的-算次数-这就是“以数为名”,凡是可以用数量为名的,一定通通是有为法,只有不能够以数为名的才是无为法,譬如第八识所显示的真如性相,永远无法以数目计算。
文殊菩萨又问:“梵天!有为诸法为住何所?”有为法是住在什么地方呢?梵天答道:“有为法是住在无为性中的。”这个梵天是个大修行人,他说:“有为法住在无为法自性里面的啊!”〔编案:座中有些人听到这句话以后在微笑〕你们看!已明心的人听了就笑了。你们看我平实现在是在有为法里面,对不对?我有色身,我有六根、六识、六尘,都是有为法啊!但是我这个有为法是从我的无为法的法性里面生出来的。你们如果明心了的人,就知道我在讲什么,对不对?是啊!那么般若经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佛的密意。什么叫作般若?你证得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之后,你可以现前观察祂,就可以证实“有为法真的是住在无为法性里面”,所以无为法函盖了有为法。
“梵天!若如是者,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文殊菩萨又考他,考这个梵天说:“如果照你这样讲的话,有为法跟无为法有什么差别?既然有为法是住在无为法性里面,那有为法应该就跟无为法完全一样罗?”问得也有道理啊!“有为之法与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何以故?文字言说即是有为,是无为故。若求有为无为法相,则无差别,以彼法相无分别故。”梵天这样回答道:“有为之法跟无为法,其实也只是因为名字上的言说,才会有所差别的;因为有为法也是离文字的这个如来藏所产生的,无为法就是如来藏所显现的体性。当你讲无为法时,已经是有为法啦!”
他就解释说:因为文字言说就是有为,但文字言说也是无为,因为文字言说还是从你的无为性的如来藏心体中生出来的。你如果没有明心,你就听不懂,对不对?所以说,如果有人去求有为的法相、求无为的法相,等你真正去把祂求证出来的时候,发现它们两者并没有差别,因为有为法的法相与无为法的法相,都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乃至佛地的无漏有为法,跟佛地的无为法通通没有差别,一样是从佛地的无垢识心体出生现起的。
“梵天!何等法上有此言语?”接着,文殊菩萨又考问:“梵天!你到底是证得什么法?在什么法上面有亲证?而说这样的言语出来呢?”、“得无为法,则不分别法上言语。”梵天回答说:“得到了无为法的人,证得无为法的人,就不会去分别一切法上面的言说:不会落到言说上面,而是从言说里面直接去获取那个真实义。”
“梵天!何等言语名为义耶?”文殊菩萨又考问他说:“梵天!什么样的语言,怎么样的说法,才算是真正的如实义呢?”“所谓为他令心取相,说彼言语。何以故?一切文字名为戏论,而佛如来不住戏论,不依不说。文殊师利!一切言语本非言语,是故佛说一切诸法不可说也。何以故?诸佛如来非彼言语而得名故。”梵天答道:“所谓为了使得别人去取证这个真实心的法相,而说这一些言语。”所以,佛在晚年时说过:“我不曾讲过一个字”;可是,明明讲了那么多,讲了四十九年,却说不曾讲过一个字。佛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的经教?“为令他于心取相”故,要让听他说法的人去证得那一个实相心的法相,所以才要有那么多的语言文字来宣讲。因为一切的语言文字都叫作戏论,可是“佛如来”不住在戏论里面。“佛如来”就是讲祂的法身,这个法身不依止一切法,而一切法依止这个法身;这个法身也不说一切佛法,所说一切佛法言语文字,却都是从这个法身而出生的。
文殊师利菩萨一直逼问,梵天就一直的回答解说;两个人一唱一和的时候,就把实相法义显示出来。文殊师利实在很厉害,每一个人修证佛法的程度,他都知道;这个人的程度在哪里,他就问到那个层次,他不问超过那个人证量的部分;但是这样问答,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所以说他的智慧很高超。
“何以故?一切文字名为戏论,而佛如来不住戏论,不依不说。文殊师利!一切言语本非言语,是故佛说一切诸法不可说也。何以故?诸佛如来非彼言语而得名故。”梵天又解释说:“因为一切的言语,其实本来不是言语,其实本来只是音声而已。那音声从哪里来?从如来藏来啊!一切诸法既然都是从如来藏出生,而如来藏不可说,说出来表示如来藏的言语文字,都已经不是如来藏了,所以佛说:一切诸法其实都不可说。一切诸法就是讲如来藏,如来藏不可说,所以叫作一切诸法不可言说。诸佛如来其实都不是因为那一些语言声音,而可以叫作诸佛如来;是因为祂有那个第八无垢识法身,所以才叫作诸佛如来。”
“梵天!诸佛如来云何得名?”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梵天啊!那么诸佛如来是因为什么缘故而叫作如来、而叫作佛呢?”“诸佛如来非色、非相、非法得名。”梵天答复说:“诸佛如来并不是以出现在人间的佛身而叫作如来,也不是从种种的有相法上面,说祂叫作如来;也不是从祂所说的种种法而叫作如来,更不是从他所证的种种法而叫如来,事实上是因为祂有那个第八无垢识法身,所以才叫作如来。”
“梵天!诸佛如来可离色法而得名耶?”文殊菩萨又问:“梵天啊!诸佛如来可以离开那个佛地的色身而叫作如来吗?”因为一般众生,如果你跟他说不是一,那他就想“一定是二”;如果不是有,那一定就是无。但是在般若智慧来说,是不可以这样的,不许落到两边去啊!从般若的证量来说,也是不会落到两边中的啊!所以证悟者一定会说非一亦非二。既然诸佛如来不是因为色身而叫如来,现在就为众生反过来问:“那么离开色身的时候也可以叫作如来吗?”梵天答复说:“不也!文殊师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体如,彼二如法非一非异,诸佛如来如是得名,如来如实真如得名。若佛如来如实得名,彼则不失。”
梵天这样答复说:“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为什么呢?因为诸佛的色身也是如,法体也是如”,法体就是讲佛的无垢识。诸佛所显现的佛地色身,以及法体的无垢识-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的无垢识-同样都是如;“这两个如,非一非异”,因为诸佛的具足真如性,都是从诸佛的无垢识而显示出来的,所以佛身的如,跟无垢识的如,祂是非一非异的。因此,诸佛如来是具足什么呢?具足两个法,一个是诸佛如来所显现的佛身,以及祂的无垢识心体的真如法性-那个无垢识所显示出来的真如性-所以才叫作诸佛如来。“如来如实,真实的显示佛地第八识的所有真如性,所以叫作如来。如果佛如来是如实的以无垢识所具足的真如法性而得名,那么这样的如来就永远不会有过失的。”
“梵天!诸佛如来得何法故,号名为佛?”文殊菩萨又问:“梵天啊!诸佛如来是证得什么法,因此叫作佛呢?”“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皆以通达一切法性清净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证,诸佛如来如是得名,是故号为正遍知者。”梵天的回答是说:“文殊师利啊!诸佛如来都是因为通达一切法性的清净真如”,这是成佛所必须的条件:通达一切法性的清净真如。换句话说,你在禅宗里面开悟明心了,还不算是诸佛如来,因你没有究竟通达“一切法性中的真如”。所谓通达了“一切法性的清净真如”,就是在贪里面的清净真如、瞋里面的清净真如、痴里面的清净真如;在一切有漏有为法及无漏有为法里面的清净真如,全部都通达了,才算是通达一切法性中的清净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证”,像这样子的真如,这样亲证了,“并且转依第八识的真如性、清净体性而修行,净尽了思惑的习气种子随眠,也除尽了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究竟圆满第八识的无漏功德,也圆满发起第八识心体的无漏有为法上的功德,诸佛如来就是因为这样而得名为诸佛如来,所以才叫作正遍知觉。”
在前一段的经文中曾说:有为法是从无为法里面出生的,说有为法是住在无为法里面的。换句话说:真如是双具有为性跟无为性的。因为有为性与无为性,都是阿赖耶识心体所具有的自性,而般若经中也说真如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说有为住在无为中,所以由这段经文中,就可以证明:真如其实就是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的真如体性而名阿赖耶识心体为真如。因为只有阿赖耶识才是“具备了无为性和有为性”的心体,所以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就是般若诸经中所说的真如。
六、依圆成实性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圆成实性是如来藏心体自身的体性,《楞伽经》中说阿赖耶识也具有圆成实性,然而圆成实性只有一个心体才会有,不可能是两个心体同有此一圆成实性,所以说,由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都具有圆成实性,也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说: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这一段经文里面,佛这样开示说: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要善于证知三种自性。如何是三种自性呢?第一、妄想自性;第二、缘起自性;第三、圆成自性。妄想自性是从‘相自性’而生;‘相自性’是从‘缘起相’上面出生的。”随后大慧菩萨又为我们发问:“世尊!什么叫作‘妄想自性从相而生’呢?”佛告诉大慧菩萨说:“世间法缘起的自性相,有种种相的演变过程,这叫作‘相行’,也就是由演变过程中所显现的‘事相’相。”】
换句话说,缘起的自性,它就是我们的色身等法(也就是五根加上意根,加上六尘以及六识,然后就有了六尘中的种种法出现),在这一些事相上面,才有依他起性的前六识觉知心,在这六尘里面去领纳,因此有了种种的贪瞋痴等心行;有了这些心行的时候,就显现了种种的事相-不是在理上的-都是在三界中的事相上出现的法相,这个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是由于六根和六尘相触,相触的结果,六识就在这根与尘相触的地方出现-由阿赖耶识流注出六识心的种子-六识心的种子流注出来时,就有六尘里面的种种“分别相”出现,这叫作缘起自性;因为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叫作缘起自性。如果有人对于这个“缘起法”非常的体性不了解,产生了执著,那就是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对缘起法不了解,所以执著依他起性的六识、六根、六尘,在这十八界法里面,意根对其余的十七界加以执著;执著的原因当然是从虚妄想而出生的;如果不是因为对于依他起性有妄想-譬如误认离念灵知的意识心为真实常住心-就不会有这个执著。由于对依他起性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所以产生了执著;有了这个执著,就叫作遍计所执性——这就是第二种的这个“名相计著相”,也就是在依他起性上面产生妄想,不知道缘起法的依他起性而误认依他起的法为实有不坏法,所以就有了执著,就不能出离生死。
这个“名相计著相”,是执著内法与外法;内法是说六根、六尘、六识;外法是说,对内六尘所映现的六尘根源-外六尘-加以执著,也就是说,对外法的错误的判断,以为自己确实接触到外六尘,而对外六尘及内六尘加以执著。在这种事相上面,以及遍计、错误的认知上产生了事相上的计著相;有了这一种内外自共相的计著,以及事相上面的计著,这就是两种妄想的自性。
因此,如果某一个法是依他法而出生的,或者说要依某一个因缘,它才能出生的,这个就是缘起的法性;就是说见闻觉知心要依处处作主的意根,要依我们的色身的五根和六尘接触,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才能出生,这个就是“缘生”的真理——知道这个缘生的真实道理,就叫作“懂得缘起法”的贤圣。
那如何是圆成实的自性呢?也就是说,离开“名”的“相”以及“事”的“相”上面的那种错误的想法——虚妄想,而获得什么呢?获得圣智所得的那个境界,以及“自觉圣智趣”所行的境界,叫作圆成实性的如来藏性。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自体的自性,可是我们要注意:《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是什么呢?就是讲阿赖耶识啊!从卷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讲的都是阿赖耶识。既然如来藏是圆成实性,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也是圆成实性,由这个缘故,就可以证实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什么样的心可以叫作圆成实性的心呢?也就是说这一个心,祂的自体-不是指祂所含藏的种子-祂的自体一定是真如性。“真”与“如”的两个意思要先弄清楚;“真”就是说,祂是体恒常住,恒而不坏,性如金刚,无法毁坏的,而且不是虚妄想像的法,祂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心体,这叫作“真”;“如”就是说,对于六尘“我所”也好,对于“七识心的我”也好,祂通通如如不动,这叫作“如”。阿赖耶识心体同时具有“真”与“如”的两个体性,才能够说祂是圆成实性,因为具有“真”与“如”的体性时,祂才能够含藏一切的染污种子。这个心体如果没有“真”的体性,当祂毁坏的时候,就无法继续含藏种子;这个心体如果没有“如”的体性,祂就一定不肯执藏恶业种子;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生世间万法而使得善恶因果都昭昭不爽,就不可能出生一切的六道众生世间,那就不是圆成实性了,就是有所欠缺而不能出生世间万法的心体了。所以,如果没有如的体性,祂会有所拣择:“恶业种子我不要执藏,染污种子我也不要执藏”,那就应该一切众生一出生就是阿罗汉,都成佛、都清净,但在众生的现量上观察,这显然不是事实。
也就是说,这一个具有真如性的阿赖耶识心体,才能够是圆成实性,如果不是像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一样具有真如性的心体-不是双具有为与无为性的心体-那就一定不是圆成实性,因为祂将只能在无余涅槃里面住,不能在三界中出现,不能在三界中运作;换句话说,祂将会只剩下真如-阿赖耶识-而没有世间的无漏有为法的功德,那就是有缺陷的心体;有缺陷的“如来藏”心,怎么可以叫作圆成实性呢?所以真正的如来藏一定是双具有为法性与无为法性的,那才是真正的圆成实性。
经中所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体性完全一样,祂也具有这一种体性,本性正是真如性,但可以含藏七转识所熏染的种种的无明,以及种种的业种;祂从来都不拣择一切的业种,因为祂对善恶业种都是一样的如如不动,所以祂不拣择;不拣择的缘故,所以不但含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种子,也含藏了这些能够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恶业种,所以说这个如来藏叫作圆成实性。我们大家都来观察:在八识心王里面,哪一个心有圆成实性呢?只有阿赖耶识有,其余的七个识都没有;而“真如”又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真实性,不能把祂从阿赖耶识心体上分割出来独立为另一个法;这个留到后面举证时再来说。
所以《楞伽经》说:什么叫作成自性——圆成实的自性呢?也就是说有一个法-这个法就是指如来藏-祂离开“名”的相、和“事”的相。“名”相就是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就是“名”的相;广义的说,包括意根在里头,都是“名”的相;狭义的说,意根摄在六根中,所以在声闻法中,通常不将意根摄在“名”中。“名色”就是指“名”与“色”,“名色”就是我们的五阴,“名”就是这前六识或者前七识;“名”运作的那一些心行,所显示出来的“心”的法相,就是“名相”;“名相”在三界中运作的时候,就有种种“事相”出现。如果有一个心体,祂能够配合着名相与事相,在这里面运作,但对于“名相”和“事相”都没有任何的执著;这个心,祂同时也是离一切六尘上的分别;如果你证得了这一种心-第八识阿赖耶-又名如来藏识,就叫作“亲证自证圣智所行真如”。换句话说,“真如”是什么呢?就是指称这个圆成实性心,也就是指“出生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阿赖耶、异熟、无垢识。
那证得这样的“真如”,是证得什么心呢?佛说:“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十六卷)里面说,如来藏即是圆成实性心;《楞伽经》的三种译本中,又处处说圆成实性就是阿赖耶识的体性,不胜枚举;此处经文中又说圆成实性是如来藏心的体性,所以很显然的: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世尊为了重新说明这个真实义,又说了一首颂:“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这一段在《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中别译为:“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颂文中既说真如也和阿赖耶识一样都是圆成实性,由此也可以证明阿赖耶识就是真如。
七、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经典里面有明白的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比如说《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
这就是明说了,说阿赖耶识者叫作如来藏。……《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又说:
【(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麈烦恼垢染不净。” 】
这一段经文里面很清楚的说:这个阿赖耶识不但叫作如来藏,而且也是未来佛地的如来心;所以佛说“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将这三个名称合在一句中同时宣说,这意思就已经表明了:如来心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心体。
接下来《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
【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你看佛所说的这一句:“阿梨耶识名如来藏”,经文写得这么明白,他们还要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这两个名称分割后建立为两个法。就好像说,把萧平实这个名字、跟我这个色身、跟我这个觉知心,分割成三个独立的法:色身是色身,我的觉知心是觉知心,再把萧平实这个名字再建立成另外一个,这样说起来是三个法。事实上不应这样割开,空性、不空性、如来藏、阿梨耶识,其实都是同一个法体,都是指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因为如来藏法义极广极深,为了方便向众生宣说,所以从不同的面向,为众生方便而作说明,所以有许多的名称;但不可以说这么多的名称是一一名各有心体,否则就会严重的误会佛法正理,就越修越远离正法了。
真如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是故真如即是阿赖耶识也!有经为证,《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云:
【(佛言:)“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著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
这一段经文说得更清楚,说“真如就是如来藏”;如前所说,如来藏既然就是阿赖耶识,这段经文又说真如就是如来藏,所以“真如”当然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的这一段经文中明说:真如就是如来藏!所以破坏或诽谤如来藏的人就是破坏真如正法的人,所以佛说那些诽谤如来藏的人就是“破彼真如如来藏”的人。
因为“真如”只是一个名称,有时以真如这个名称来代表如来藏,或者代表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以真如一名其实是在表显如来藏真实存在、如如不动的体性,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心所显示的自性”。因为阿赖耶识有这种“真实”而且“如如”的体性,所以有时就以真如的名义来指称阿赖耶识。
真如性在哪里?真如法性并不是一个东西,祂只是第八识显示出来的第八识自性而已,真如是属于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的性相,而不是种子所显示的性相;就好像黄金的金色性,只是黄金所显示出来的黄金庄严自性,是依附在黄金的金体上而显示出来的。到了解脱道的无学位时,真如则是异熟识所显示的体性;到了佛地,真如则是无垢识所显示的体性。但是阿赖耶识心体就是无垢识心体,阿赖耶识心体也就是异熟识心体,是同一个心体,在不同的时段别立不同的名称而已,不是有三个心、两个心。
《入楞伽经》又说:
【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这段经文也是明讲:如来藏就是阿梨耶识。
在《契经》里面,金刚藏菩萨在佛前说道: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既然金刚藏菩萨说:“佛所说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果是邪恶的智慧(邪就是偏差了的,恶就是错误的、会害人的那种智慧),他就没办法知道,原来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他就会像法莲师一样的乱说:“如来藏是如来藏;阿赖耶是阿赖耶。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如来藏是另一个心。”佛又说:“如来的清净藏,也就是世间人的阿赖耶识。”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嘛!如来的清净藏-如来的无垢识-祂就是世间人的阿赖耶识所转变来的,两个名称所说的心,其实是同一个心体。
为什么呢?佛说:“就好像黄金跟戒子一样,黄金跟金戒子,你不能够说它不同,也不能够说它相同。为什么不能说不同呢?因为黄金虽然打造成金戒子,可是这个金戒子,它还是黄金啊!你怎么可以说它不同呢?那你也不可以说它完全相同,因为它本来是一块金块,现在打造成了戒子,形相上确实是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黄金嘛!同样的,世间人的阿赖耶识,经由证悟、修行消除性障,经由消除无始无明之后,祂可以转变成佛地的真如所依的无垢识。”断了一念无明,就是断了见惑思惑以后,祂就成为异熟识,异熟识再断了无始无明的随眠,断了一念无明的全部习气种子随眠,到达完美无垢时,这个阿赖耶识心体就成为佛地的无垢识心体,所以说:“展转无差别”。
展转的意思是说:你不能够说众生的阿赖耶识跟佛地的清净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所含藏的种子有异,但佛与凡夫的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是完全一样的,真如法性是从因地直到佛地都一样不会转变的。佛地第八识的真如性跟我们现在因地第八识的真如性完全相同,只是内含的种子流注出来时,会显现不同的差异性,所以佛的七识心不称为转识,心性清净;而我们的七识仍然称为转识,心性仍然有所不净。因为种子有所不同,显现出来时的七识心行就会有所不同,所以佛的第八识叫作无垢识,我们的就叫作阿赖耶识。因为有这里面的差别,所以才叫作“展转”。展转的意思就是说:里面终究还是有一些差异,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转变,这就是过程;这个悟后修行的过程,从证悟之后到成佛这一段时间的修行过程,所以叫作“展转”。
“无差别”就是讲因地的这个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与佛地的阿赖耶识-无垢识-的真如性,完全没有差别,那这意思就很清楚了:阿赖耶识心体是不生灭法。如果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将来成为佛地的无垢识心体在以后还是要灭掉的,那么成佛就会变成断灭了,那就不对了。其实,从“无差别”前面的“展转”二字来看,就已经表示因地的阿赖耶识心体,与将来佛地的无垢识心体,是同一个心体;所以从“展转”二字的意思,也就可以了知必定会随即讲“无差别”三字;所以展转二字就是已经表明心体是无差别的了。既然是展转而无差别,将来成为无垢识时永不灭坏,当然阿赖耶识心体即是金刚心、是永远不坏的实相心体。
接下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又说: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链磨修妙行;
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
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你看这一句“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就已经明讲: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就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本有的菩提种子,全都含藏在阿赖耶藏识中啊!如果阿赖耶识不是常住不坏的心,怎么可能含藏众生本有的菩提种子呢?由这一句话,也就知道阿赖耶识是不是常住法了!因此,如果有人遇到善友之时发起大心,经由身口意的磨炼而修大乘法的种种妙行,永远把烦恼障断尽了,所知障也断尽了,就可以证得如来的常住身;像这样修行的话,菩提妙果其实并不难成就。可是菩提妙果虽然说不难成就,但是,难就难在真正的善知识确实很难遭遇。所以佛就交代一切菩萨:如果来修这个胜妙的佛道,有四种法应当要知道:第一、要亲近善友;第二、要听闻正法;第三、要如理思量;第四、要如法修证。所以亲近善友就变得很重要了,因为随后的三法都以亲近善友为基础,才能如实而行;若是亲近恶友,一开始就被误导了,如何能听闻正法?如何能如理思量而如法修证呢?
接下来《契经》又怎么说?它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这就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乃至未来成佛时的“如来清净藏”,也是现在我们的这个阿赖耶识心体来改一个名字为无垢识而已。还是同一个心体,只是祂里面的种子已经完全清净了,所以换个名字,改作“如来清净藏”,又名无垢识;而无垢识永远不灭不坏,无人能毁坏祂;合十方诸佛的威神力,亦无法毁坏任何众生的阿赖耶识一丝一毫。因此我们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祂不是生灭法;否则的话,哪里还会有未来的如来清净藏呢?如果阿赖耶识不是常住法,而是像那些无智慧的人所说的生灭法,那么如来藏就变成生灭性的虚妄法;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可以称为“如来藏”了,也就没有未来佛地的无垢识、如来清净藏了。所以结论是: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
- 下一篇:八个奇妙的心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