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烦恼种子淡薄,这跟阿罗汉不同,这表示菩萨在一切时地不但修断烦恼的现行,而且也从烦恼的习气种子下手开始在渐断了。换句话说,本来会起瞋心的,但是没有现行生气起来,只是心里面老大不痛快;但是菩萨发觉了,就立即把它修除;下一次再遇到了,可能心中还会生气,在心里面生闷气五十秒钟,然后渐渐地修、渐渐地变短;到最后则是最难的,只有一剎那就灭了,这是最难断的。但是诸佛心中连一剎那的瞋都不会有,那才是最难断的,那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在历缘对境上面去断,这就是在烦恼的习气种子上面去修断;可是没有到达究竟佛地时,始终不可能断尽,所以诸菩萨努力修除习气种子,只能使烦恼的种子微薄。微薄了以后,你要修三三昧可就轻松了;这个道理,在《甘露法雨》书中的问答里面曾经说过了。
有的人修禅定,始终没办法制止语言、影像的妄想出现;有的人好一些,但是偶而仍会有语言妄想出现;有的人程度高很多,但还是会有无语言的妄念出现,也知道那个没有语言的妄念是什么意思;有的人程度又更高,连那个妄念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这么一闪而过,糟糕!一闪而过就出在二禅定外了,又回到初禅去了。这就是说,你如果想要迅速的修得禅定,特别是你想要修无觉无观三昧的话,你得要先作预备工夫,预备工夫就是先断烦恼、先伏烦恼,我所、我见、我执的烦恼被断了、或除掉了,四禅八定的修行就事半而功倍了。所以佛菩提道所安排的修学禅定的次第才会被排在第三地。所以大乘法的佛菩提道,凡不是从二乘无学地或大乘通教无学地而回心大乘别教的修法,都是到了三地的无生法忍修好了,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以这样的次第来完成三地无生法忍的。因为在这之前,你得先要去断烦恼、伏烦恼,修禅定时才能事半功倍。可是你想伏断烦恼习气种子,还得要跟众生在一起才好断,让众生来磨你啊!磨久了,被磨就变成习惯了,习惯了就觉得没什么好挂碍的了,妄想、妄念就不会再时时现起了,这样子修证四禅八定也就容易多了。
又譬如初地满心修“犹如镜像”的现观,还是得要跟众生在一起,才会有因缘证得;二地满心所证得的“犹如光影”现观,也是要跟众生在一起,你才会有好因缘出现,才容易修证。不然的话,那个疑情要从哪里来?没有疑情就不可能修成这些现观。其实那些疑情都是众生给你的,得要在众生的境界里面同事,才会出现那些引发现观的疑情,然后由佛菩萨加持你去特别注意那个疑情:“咦?这个好像有些意思喔!”就从那里再下手去参,你才能够证得啊!等这一些现观证得了以后,你会发觉:疑情与现观之间,从初起疑情时的情境来看,二者几乎是完全无关的。现观完成时,烦恼也已经很淡薄了,具备三地心的境界了,那时就是你修习禅定三三昧的时间了。
谈到禅定三昧的修证,有人听到一些风声,就来问我:“老师!我们是不是快要有本山道场了?”我告诉你:“八字都还没有一撇。”因为人家要价一亿多,我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既没有那么多钱,干嘛去买那么贵的地皮干什么?这就是说,凡事都不能急的(编案:当时所谈的地是在土城,不是现在所购的较便宜的大溪土地)。所以佛菩提的道次第是一点儿也不能乱的,一定要依照佛讲的次序来,除非你想事倍而功半:很努力却获得很少的功德。佛会安排别教戒慧直往菩萨的这种修道次序,不是没道理的。当你的烦恼还没有“永伏如阿罗汉”时,想要修学禅定三三昧,我告诉你,我就算倾盆倒给你,你那时的容器就只像一个小杯子一样,当然就只能得到一杯的分量。如果能够把你的容器扩大到很大时,我整盆全倒给你,你就可以全部收到了,这不是更妙吗?所以禅定的修证,现在不急;禅三道场、本山枯木禅的修习道场,就看因缘罢!(编案:已经在筹建了)
这就是说,想要得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的人,还得要去伏断你的烦恼习气种子,不是只有断现行!换句话说,起心动念之间都要去观察、去觉照,努力去转变它;后来终于有一天烦恼种子淡薄了,终于不会现起了,那才是你修证禅定三三昧的时间了。因为那时你随便一坐,自然而然就没有妄想,这样来修禅定三昧不是很轻松吗?何必在那边般腿熬夜跟妄想对抗?你如果没有把烦恼消除,你就一定要跟它对抗,以对抗的方法修定就会很累。所以我这一世初学佛时,在○○寺参加禅坐会共修时,那时还没有破参,但是我知道要除烦恼,所以妄想很少,坐下去以后三个钟头才下座,下座后精神好得不得了!愉快得不得了!可是有个姓林的同修说:“我越坐越累、越坐越苦。”为什么他坐到后来下座时,浑身累得不得了?因为他都在跟妄想对抗,这很累人的!这比起拿锄头种田还要累,拿锄头时还可以很轻松的挥锄,可是他不行啊!他一直要跟妄想努力的对抗,那真的很费心力。
如果有证得如来藏,你有真实的转依祂的体性以后,你就会想办法把性障永远降伏住,使它永不现行;剩下的烦恼障中的习气种子就可以一分一分的历缘对境慢慢去断。这就是修证阿赖耶真如三昧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从此以后,人家见了你也欢喜呀:“这个人都不会生气呀!都不会记恨啊!心性真好啊!”当然你自己也会因此而永远心情愉快呀!没什么可气、可记恨的。这就是从你修证如来藏及转依真如三昧来的。如果不修真如三昧而转依成功,努力修学禅定时都会是“如石压草”一样,都只能用压制的方式,而不是从根本去做起,修起来就很费力,却又得不到什么效果。
第十个利益:你如果有修真如三昧,假使住在定中等至位里面,就不会被一切的音声等外缘之所动乱。“不会被外缘音声所动乱”,这得分成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部分说,你如果证得初禅的话,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所以不论你怎么动乱,反正都无所谓;因为初禅中也可以说话,初禅中也可以写书,初禅中也可以吃饭、散步、说法,做什么都可以,都没有关系啊!音声怎么动乱都无所谓。因为进入初禅是只要你一念心起,一剎那间就可以进去了,不必努力加行转进,都不需要!至于二禅以上,那就不一样了!二禅以上的等至位,如果要长时间的安住而不动,不被外面的音声所扰乱的话,必须要你的末那识自我降伏得很好;必须把末那识以遍计执性对外五尘上面的法尘的执着性降到很低。如果末那不会被影响时,就不会使得意识转到外相分来攀缘,你就会一直在自己的定境法尘内相分中安住,就不会被外面的音声、其它的外缘所扰乱。但是这要依真如三昧来修,使得烦恼种子微薄了,才能够这样。如果不依真如三昧来修,像那些没有证悟的人,或是证悟了以后不肯修伏性障的人,以及外道凡夫在修四禅八定,那就要用很强的意志力把末那管束住,这样子修证禅定当然很辛苦。以上是说修习真如三昧的十个利益。接下来《起信论》的第十分,又回到止观来说:
论文:〖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
讲解现在又要重说止观了,说来说去还是要依你的如来藏自体的真如性来修止观。如果只是修止而不修观行的话,心就会低沈而不明利,就会像沉没了的东西看不见了,因为没有自觉与观照,就会住入昏沈、无记的状态之中,就好像未到地定过暗一样,智慧不能增长,定境也不能增上。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观,往往会变成懈怠,为什么会变成懈怠呢?因为贪着定境中的轻安,心里就想:“打坐就进入定中,当个无事人,真是享受。”确实是享受!如果你会修定,入定真的是享受;但是贪着这个定境,不愿意在种智上面再进修,就不能在成佛之道继续迈进,那就是懈怠。
有的人喜欢打坐,他进入定中安住,一晃就是三、四个钟头过去了,下座时:“哇!好舒畅!”我今生破参,还没有出来弘法时,那段日子真是好过哩!午餐过后,沙发上坐一会儿,觉得稍微消食了,就上三楼佛堂!这一坐,得要到六点时才会下座,日子过得很快、很写意,真是痛快啊!现在可没那么好命了,现在很忙。可是从佛菩提道来讲,未到三地心以前,贪着定中的滋味就是懈怠。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无所事事,佛菩提智没有在进步,你提早修学禅定的三三昧,也会是事倍功半的。我是今生初学佛时自己就懂得六妙门的禅定修法,当时也不知道那就是六妙门的行门,只是自己凭着直觉而修,也让我修成功了;但是你们没有这类知见,没有往世这种熏习,修起来就会很辛苦,一定事倍而功半,所以现在还不是你修禅定三三昧的时候啊!是应该在佛菩提智上面突飞猛进以后才修的啊!因为佛菩提智可以让你在以后修证禅定时事半而功倍,可以使自己得到大利益,也可以让众生得到大利益。结果你不在这上面用功,只想自己的禅定三三昧;将来纵使禅定三三昧再好,众生仍然不能从你这里得到真实的利益啊!从佛的立场、从菩萨们的立场来看,就得要骂你懈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