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正住sassata,请参考本期学报蔡礼政,〈《阿含经》对存有之定义〉,页23-48。
45 此处的法性是指法的属性与本质。
46 萧平实,《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06,页900-913。
47《大正藏》册2,页92,下18-19。
48《大正藏 1,页 61,中 8-下 2。
49《大正藏 25,页 696,下 24-26。入胎识之名称在古时已被采用,例如《大智度论》卷90;「初入胎识是名色因缘,识、名色在胎中。」
50入胎识为第八识,是八识论中的第一能变识,为唯识学中的议题,非本文探讨的范围,故略而不论。
51萧平实,《阿含正义》第二、三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07.
52释印顺,《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新竹)1992,页19.
53 见本文绪论中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页412的引文。同书中页413。「在印度思想界中,自古以来对话、诤论就很盛行,所以为了决定论议的胜败,对逻辑学的反省也是必要的,这个累积逐渐形成作为学问的逻辑学。」
54 三皈依戒中对佛陀的皈依──相信佛陀最究竟的智慧──是所有佛教弟子,包括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都必需持守对于佛陀无边智慧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皈依,也是一切佛教弟子所以应受戒律的最基础。如果,没有三皈戒的持守,其他的戒律,例如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的戒律都不能成立。
55 八识论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加上意根与入胎识,合计为八识,是唯识学的重要主张。
56 萧平实,《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07,页355-359。
57 释印顺于《印度之佛教》中主张大乘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
58 请参考释印顺,《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自序〉,页3。
59《大正藏》册2,页532,上27-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