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七)——正雄居士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第三目 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广论》350 页说:
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徧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能缘心立二影像,初是毘钵舍那所缘,二是奢摩他所缘。言影像者,谓非实所缘自相,唯是内心所现彼相。由缘彼相正思择时,有思择分别故,名有分别影像。若心缘彼不思择住,无思择分别故,名无分别影像。
文中所说的种种所缘是出自《解深密经》,详细说明则于根本论〈声闻地〉中。声闻地的瑜伽师有四种所缘: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在本章的前一节中已约略叙述周遍所缘,其中有奢摩他所缘的无分别影像,毘钵舍那所缘的有分别影像,此外具所缘的则为事边际与所作成办。然而从《解深密经》文中可以了知,禅定之法不是只修奢摩他所能得,也不是只修毘钵舍那所能得,必须两者相互运作,才能证得禅定,是故前述之止观是修禅定之法,不是般若;若是修习般若,虽然亦不离止、观之法,然其内容却不同于世间禅定的止、观内容。
宗喀巴说:“言影像者谓非实所缘自相,唯是内心所现彼相。”此处文句依佛菩萨的开示所说,难得地他没有以喇嘛教之邪见添油加醋,曲解经论而胡乱解说来误导学人。但宗喀巴虽然是依论而依文解义,但是他必定不能知其中道理,因为他否认有第八识如来藏故,而一切所缘都从如来藏中出生,都是如来藏所现的影像故。不论是般若或禅定的止观,所缘的影像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有为法种子流注,于内相分中如影显现,谓之法尘,然后由末那识从如来藏中引出意识种子流注于法尘上,于是意识就在法尘上作分别或无分别,而成就止观之法。然而,宗喀巴否定有第八识如来藏,将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唯内心所现彼相”的意思。
《广论》351 页说:
如云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如云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事边际性。其尽所有性者,谓如于五蕴摄诸有为,于十八界及十二处摄一切法,四谛尽摄所应知事,过此无余。如所有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就果安立所作成办,谓于如是所缘影像,由奢摩他毘钵舍那,作意所缘,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远离粗重而得转依。
所谓“事边际”是指世间一切法的极限,世间一切法无能超越此极限者。以世俗谛来说,蕴处界诸法辗转函盖一切世间法,而此蕴处界诸法是依因、缘而生,本性是空;一切世间法无过于此者,如是超越世间法时即谓之尽所有性,又称世俗谛。以胜义谛来说,真实如来藏则非世间法,为出世间真理而能出生一切世间法,世间、出世间法无过于此者,即谓之如所有性,又称胜义谛。世间蕴处界诸法缘起性空即是世俗的事边际,出世间如来藏法是胜义的事边际,也是理之所归。先前说过《解深密经》乃菩萨法,菩萨未证得空性心如来藏之前,只有世间的智慧,只能缘蕴处界之世间法,对于《解深密经》中说的如来藏深妙大法是不能丝毫了解的;未悟菩萨如此,声闻、缘觉圣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具足凡夫性而否定《解深密经》中所说第八识正义的宗喀巴等喇嘛教祖师!
《广论》中说:【如所有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这句话抄自圣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 77:【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1
注1、《大正藏》册30,页725,中16-17。
根源自《解深密经》中世尊对 弥勒菩萨之开示。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才具有真如实性,菩萨证得空性心如来藏,才能开始真实了知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解深密经》以及根本论中所说真如的真实法性,讲的正是第八识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真如心、如来藏……的体性。宗喀巴既然否认有第八识如来藏,不许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实际上当他正在否定阿赖耶识心体时,他的阿赖耶识心体仍然在他的五蕴身中运作不断,不会因他的否定而不存在),连实证都不可能,他又怎能了知如来藏心体的真如法性呢?因为没有了常住不灭的真如心阿赖耶识,并且否定第八识的缘故,则一切法皆堕断灭空中,成为断见者;如是六识论者只好回头把意识的离念灵知心,拿来当作实性真如,以意识的境界说为实性真如理所成义,又成为常见外道见,才能与他所提倡的双身法乐空双运识阴境界相应,这就离般若实相智慧太远了。由此可知宗喀巴所说的如所有性之内容,只是抄录自菩萨大论的文字而已,他所说的解释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与法界事实违背故。
“所作成办”者,宗喀巴于《略论》说为“得身心轻安”,但事实非如是也。“所作成办”者,如〈声闻地〉中说2,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努力精勤修习所缘的影像,于观行诸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了;因圆满故便得转依,而使粗重的欲界烦恼悉皆息灭;烦恼息灭故,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初禅的境界,于初禅影像中的所知事,就生起了有分别或无分别的现量智慧。譬如,证得初禅的行者,能于初禅等至、等持所行境界,得有、无分别的现量智慧;证得二、三、四禅的行者,能于二、三、四禅等至、等持所行境界,得有、无分别的现量智慧;乃至次第证得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行者,能于彼定所行境界得现量智慧;这样就称为所作成办。如是具足得四禅八定时,于四禅八定中所行的境界已得现量的智慧,名为世间止观所作成办。前面说的周遍所缘是缘总相,另有如〈声闻地〉所说的有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如是等所缘之事后当叙说。
注2、《瑜伽师地论》卷26:【云何所作成办?谓修观行者于奢摩他、毘鉢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圆满故,便得转依,一切麁重悉皆息灭;得转依故,超过影像,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入初静虑者,得初静虑时,于初静虑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时,于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所行境界;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者,得彼定时,即于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为所作成办。】(《大正藏》册30,页427,下8-19)
《广论》353 页说:【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显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有所缘即是毘钵舍那有分别影像法,有分别是意识的法性;意识是能缘,只要意识心了知自己已住于一境而作安止的分别作意,也能得定。如宗喀巴等喇嘛教行者,缘男女双身合修时的细滑乐触觉受,专心行淫追求“强力感觉”而住彼境界专心领受,表面来说虽然也像得“定”,但这却是欲界中最低下的粗重境界,连欲界定都无法证得,因为欲界爱粗重烦恼未降伏故;也因为是染污相应法故,永远无法藉用双身法而进证未到地定。所以宗喀巴也不必讥笑缘于块石的别人,不应嘲笑别人未能得妙三摩地;因为宗喀巴自己所缘双身修法的欲界最低层的淫乐境界,同样也是自显未达妙三摩地的所缘建立。反而缘块石草木等之修定者,虽是无记性尚能证得未到地定而不堕恶趣;而宗喀巴等缘男女双身法的欲贪而建立的短暂假定之心,只是专心领受淫乐,不但是粗重的恶趣业,也是师徒、同学乃至六亲乱伦的极重恶业,来世不复生为人身。
《广论》同页又说:
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现相。当知尔时若全无知,则亦无修空之定。若有知者,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缘,以境与所缘所知,是一义故。是则应许,凡三摩地皆是著相,是故彼说不应正理。又是否修空,须观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非观于境有无分别,下当广说。又说安住无所缘者,彼必先念“我当持心,必令于境全不流散”,次持其心。是则缘于唯心所缘,持心不散,言无所缘与自心相违。故明修定诸大教典,说多种所缘,义如前说,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
宗喀巴的意思是说:“又有一种人认为‘心有所缘境界而安住其心就是著相’,就说应当不系于所缘的境界,什么都不想的无所依而住,就说那是在修空性。这种人是不了解修空性现前法相的人。因为如果那时完全没有知,那也就没有修空性之定。如果有知,是知什么事呢?所以,于所缘事一定有所了知;有所了知的缘故,那就是那个能了知的心的所缘,因为境界与所缘以及所知是同一个法的意思。如果确实是这样,那就该接受三摩地也都是著相,所以那种人所说的道理是不相应正理的。”宗喀巴又说:“是否修空性,要看是否安住通达实性的见解而修,而不是看他在境界上有无分别,这在后面会详细解说。再说安住于无所缘者,他必定要先起念‘我应当摄持此心,一定要让心安住于境界上都不散乱’,然后接著才持心。如此就是缘于纯属自己觉知心所缘的境界且持心不散,若说这样是无所缘,是与自心境界在实际上相违。因此明了修定有关的经论圣教,也说有多种所缘,义理就是如前所说,所以对于安住心的所缘,应当知其善巧方便。”以上是前引宗喀巴之言说的语译。
由上可知,宗喀巴把修欲界定之法,作为其修空性之法,这是第一点错误;又把定境当作定力来解释,这是第二点错误。以第一点错误来说,宗喀巴才是真正不了解空性的人。空性之真实义是诸法空相中有真实之体性,总说为空性,也就是依第八识空性心而说空性、空相,而此空性心是众生无始以来就有的,乃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然而宗喀巴误认为空性是修所得的法,是故要以“修空之定”及“通达实义之见”来修禅定,此话显示宗喀巴不懂空性之意涵,也不懂禅定的修法,是误导众生之语。因为宗喀巴不知道空性即是如来藏心的体性,是众生本有的,空性心本来已在大定中,从来不出亦不入,不是修定才得的。又空性心能生一切法,是真实有,故说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是虚无飘渺之空无,也不是缘起性空之断灭,故说空性本具真实义,所以空性不是修后才得到的,这是宗喀巴所不知道的。
又“通达实义之见”以宗喀巴的说法(宗喀巴于后文中所说),简单的说就是五蕴是由众缘和合而成,所以缘起是有;然众缘灭时五蕴则灭,所以是自性空,因此五蕴是缘起有、自性空;推而广之,一切法莫不如是,他认为这就是二无我义之清净正见,也正是宗喀巴所认为的“通达实义之见”的意思。但是宗喀巴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否定八识论而主张六识论,因此他所谓的“通达实义之见”就是如同断见外道的拨无因果、作用,因此以六识论来说五蕴缘起性空、自性空,必定会堕入断见外道的邪见深坑之中,所以宗喀巴所说的空性并不是真实义,仍然不外于蕴处界等生灭有为法的范畴。然而,诸经论所说的空性,却是在指称第八识如来藏心体其性本来空寂,而如来藏心体不是缘起法,是自性实有而本体犹如虚空,无始来本然存在而无灭,既然无灭则永无生,是本来无生之法,故不须藉修行方有空性出生;如来藏心体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空性心故,因此说如来藏非修而得;但以众生无始劫来,于三界中与烦恼相应而造作染污性的身口意业,是故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
体中才会含藏与七识妄心相应的杂染种子,因为种子有染污而等待修除故说非不修而得清净;所以,依于本来自性清净的空性心如来藏而成立之三乘涅槃、佛地功德,都是非修非不修的中道体性。
又宗喀巴所谓的空性之定也必定是有所缘,虽与别人所说不系所缘之定在文字描述上有所不同,但是所证得的定境却同样是有所缘的,所以他没有立场破斥别人的定是有所缘,因为他自己与所破对象属于同一堕处;《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2 云:
如是了知脉风空点生成要义,若以专注彼等瑜伽,令风点得调柔,虽能依界流注回返引生四喜之三摩地,复有安乐明了无分别而庄严,然尤当依彼方便而修决择无我义之清净正见。若不尔者,唯修彼三摩地,不能度脱三有。如《菩提心释》云:“若不知空性,终非解脱依,愚夫常流转,六道三有狱。”以是当入静室修无我义。3
注3、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妙吉祥出版社(台北),1986.6 初版,页606。
宗喀巴此意是说:如果了解了脉气风动、空性明点生成的义理,然后缘于脉风空点专注的修无上瑜伽双身法,让心安住这个方法上,使呼吸得到调和柔顺,如此则能使“界”(精液)泄出后又再吸回腹中,于此不断合修而导引界(精液)的流动过程中终于能忍住不射精4,希望能够生起双身法第四喜的遍身乐受,宗喀巴认为这就是证得空性三摩地。于此自以为是的“三摩地”中安住而一念不生,说这样就有安乐、明了、无分别的明光心5,再以此淫行快乐境界中的觉知心来修决择无我义之清净正见。宗喀巴认为如果只修双身法乐受的三摩地,不修无我义,则不能解脱,因此要于安静的密室合修双身法时,必须同时修无我义。
注4如达赖喇嘛说:【在无上瑜伽中,有讲到喝酒、吃肉的问题,而这是与男女结交有关系的。其中谈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男女的结交问题,也就是双身的问题。以瑜伽者来讲,如果他是男性,他所依的就是佛母,瑜伽者若是女性的话,那她所依的就是佛父。也就是说佛父佛母是互相依靠的。为什么呢?因为经由身躯的结交之后,粗分的意识和气流会慢慢的缓和下来,渐渐的消失了!而为了使达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须产生大乐才有辨法,为了能永恒的保持这个大乐,所以他的精液绝对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辨法运用这个精液!假使他在行双身法时,将精液射出来,那他必须要有办法一滴不漏的收回,否则就是违背了梵行,就是犯了大罪。】〈达赖喇嘛和中国佛教访问团之问答〉,记录∕理成,刊于《达香寺法讯—利生》,1998.1 出刊(27 期)第二版。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七,正雄,居士,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