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十三)----黄正幸老师(2)
大约1989 年时,圣严法师曾要求 平实导师写出如何自己练成看话头功夫的过程,说要登在〈人生月刊〉中。平实导师应命写下来,但圣严法师只想自己阅读;后来 平实导师知道圣严法师根本没想要登载,没有想要公开利益法鼓山的四众弟子,他只想自己阅读理解,私底下练习。平实导师等了一年多以后,确定圣严法师不会刊登出来利益法鼓山的信众,才请求圣严法师将稿子归还。这事件曾在上课或听经时,听 平实导师讲过,并且说那些文件都还留著,还附有一张圣严法师命人归还文稿时亲手写的字条。这也证明圣严法师还不会看话头,不会看话头的人,当然还没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凡是有未到地定功夫的人,一定会看话头。
后来圣严法师渐渐有一些转变,他在舍报前几年,才开始教人看话头、参话头;但他依旧把话头弄错,还是落入话尾中,跟著他学禅的人,只能追随他用语言默念话头─看话尾,想要明心当然不可能。末学以下文字举例的说明,就是证据;想要求明心以及想要进一步求见佛性的人,应该要好好阅读,才能真的弄懂话头的意涵。
平实导师说:
对于想要眼见佛性的人来说,看话头的功夫非常重要;不像想要明心的人,只要有一些动中功夫可以看话头就行了。因为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必须从看话头的功夫继续深入,直到看话头的某些很深入的层次出现后,那时参出佛性的真实意涵时,才能够看得见佛性。因此就得从看话头的功夫说起:
何谓“话头”?“看话头”?“参话头”?
禅宗所谓话头是一句话、一个念在心里未出现之前头,即是话头。譬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在未起念,未出现这一句话之前头即是话头。若是心里生起“念佛是谁”文字相,甚至说出了“念佛是谁”声音相,四个字在觉知心里面出现影相,觉知心是住在这一句话的尾巴,这是看话尾了。“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在心里面都没有出现,它还没有出现就把它看住,让这一句语言文字出不来,你看住它,这才叫看话头。话头要时时刻刻持续不断,必须要有动中定力功夫;修学无相念佛,以忆佛及拜佛方法修习动中定力,成就一念相续功夫,则于动静中皆能看话头。这就是修学无相念佛的好处。
圣严法师所教的看话头方法错误了,都是落在话尾中自问自答。圣严法师教导学人先念佛,念了几句之后,便要提起话头连续地问:“念佛的是谁?”时,却自我回答:“念佛的是我!”(取自圣严法师《话头禅的旨趣》p27)
但是 平实导师说:
你在心里面自问自答“念佛的是谁?”这一句话在觉知心里面出现,然后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你这个觉知心是住在这一句话的前头?还是话的尾巴?是这句话的尾巴嘛!你这个叫作看话尾、参话尾啦!这叫作照顾话尾,不叫照顾话头。话头是一句话的前头才叫作话头。但是这个得要有功夫啊!话头要时时刻刻不断。4
注4、摘录自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一刷,2010 年10 月。以下皆同一书。
平实导师开示说:
我一面跟你说话,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吗?你不知道!这就是无相念佛的好处。那么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去看住它,这个看话头的功夫如果没有作好,你将来就算是参出来什么叫佛性?你还是看不见佛性;一定要有这个功夫,要很纯熟,参出来时你才能看得见佛性。然后,这种定力退失了以后,你就算是已经看见了佛性,所看见的佛性也会渐渐的模糊消失,最后看不见了。要重新再把动中的定力练回来以后,才能够再看见佛性。那么要锻链这一种功夫,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譬如说:“参禅的是谁?”或者“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在心里面都没有出现,它还没有出现时,你就把它看住,让这一句语言文字出不来,你要看住它,这才叫看话头嘛!可是看话头这个功夫,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做不到,那要怎么锻链?有办法:无相念佛是最好的办法。5
注5、摘录自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页128。
平实导师又说:
未能修成无相念佛功夫,何况能看话头?不具备看话头功夫者,虽知佛性义,亦无可能眼见佛性,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须实际体会,并每日礼佛锻链,长时方成。6
注6、摘录自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七刷,2007 年12 月。
对话头的意涵要先了解,然后才会知道自己所练的功夫有没有错误。练成看话头功夫以后,接著是要知道禅宗的禅究竟是什么?是定境吗?还是智慧呢?若禅宗的开悟是般若智慧而不是定境,就不要在定境上继续用功;只要学会看话头功夫就够了,就用这种定力来参禅求悟,不要继续在定力或定境上用心了。至于中国禅宗之禅,是般若,非是禅定,而是静虑。禅定是制心一处长时渐次观行转进安住方能得,而静虑可以证悟般若,是证知法界实相之智慧,二者牛马不相关,平实导师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以定为禅之人……都……静坐以求一念不生,求证离念灵知心之意识境界。如此类人,根本未曾破得初参,根本未曾证知自己之本来面目;谓彼所说如是境界者,只是意识心之境界相,未曾触及第八识如来藏心。7
注7、摘录自 平实导师,《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改版一刷,2010 年7 月。
这是说明禅宗的开悟是以证如来藏为标的,不是以意识心离念作为开悟之标的,所以不该以定为禅,而应该要锻链看话头的功夫。凡是以定为禅的大师,都没有看话头功夫,当然也不可能开悟,就会笼罩人。末学要把此事提出来说明,读者才不会继续被笼罩,愿意死心塌地锻链看话头功夫。
平实导师曾这么说:
法鼓山圣严法师:他也是以这觉知心没有妄想、放下一切、不执著烦恼,叫作开悟,这也是常见外道法。又以虚空粉碎称为开悟;虚空粉碎在两种状况会出现:未到地定和初禅;在这两种定境中出现时,还是不离觉知心,而且是生灭变异之法,不是恒常不灭的法,这也是常见外道法;他不敢公开宣示已经证悟,却用巧妙的言词,让人以为他已经证悟:“开悟的人绝不会说他已经开悟。……师父我从来不曾说过已经开悟。”8
注8、摘录自 平实导师,《邪见与佛法》,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三刷,2010 年7 月。
圣严法师以定为禅,想要坐到虚空粉碎或大地落沈的定境中,说那个境界就是开悟;可是圣严法师直到死前都讲不出初禅或未到地定的境界,当然不可能体验虚空粉碎的境界。不但如此,直到死前,他都不曾讲过欲界定的实证内容;以定为禅的人,竟连欲界定之持身法皆未得,何来之开悟呢?
由这里证明中国禅宗的开悟,是悟到第八识如来藏心;但是在想要悟得这个真心以前,觉知心意识很散乱时,心是很粗糙的,不能观察到心相微细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参禅是无法专心的,也不可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在定力不足的情况下,又因为对明心开悟的境界误会了,被教导错了,就以为要一念不生,保持灵知心离念,住于离念灵知中才是开悟明心,就会落入意识境界中,跟常见外道一样。为了救护参禅人离开被误导的境界和知见,平实导师开示说:
以见闻觉知心为真实心、或以无妄想之心为真实心,或以明觉心为真实心、或以坐至内外统一虚空粉碎为开悟、或以坐入未到地定中无见闻觉知之境界入出法说为能所双亡之悟……。凡此皆是误导众生以定为禅,皆非般若、非祖师禅,是故○天等附佛法外道,由打坐修定至无妄想时,便以灵明寂照之心为真如,便自以为悟。9
注9、摘录自 平实导师,《佛子之省思》,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三刷,2009 年11 月。
平实导师又说:
一念静心时,不过是短暂之静心境界;假使有人能令觉知心安静而无妄想杂念,长住一小时都无杂念,亦不过世间人所修之粗浅定境;假使每日行之,后时发起欲界定中之持身法,亦只是欲界定而已;其后尚有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待证。纵使真得非非想定,亦只是世间禅定,都与二乘涅槃之修证无关也!更与般若之证量无关也!是故有智之禅宗学人,必须求亲证第八识如来藏。10 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后来,灵知心不停扩散,直至感觉此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便以此为悟者,此是幻觉,非是禅悟,非是证空。11
注10、摘录自 平实导师,《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改版一刷,2010 年7 月。
注11、摘录自 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三刷,2009 年6 月。
把上面所说以定为禅的错误讲清楚以后,读者就不会再落入其中,就可以开始锻链看话头的功夫了。可是要先记得,修成看话头的功夫时,只是定力的境界,仍然不是禅宗开悟智慧境界;但是若没有修成看话头功夫,却很难开悟明心。而看话头功夫一定要先弄清楚,不可错会,以免落入定境中,离不开意识境界。我们参禅的人要以意识练成的定力,藉看话头的功夫来用功参禅。但是想要练成看话头的功夫,则必须修练动态中的定力,《大方等大集经》云:“不舍于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定力很重要,是因为定力可以帮我们降伏性障,也可以降伏掉悔盖,可以安下自己的心,全心全意来参禅;而且定力可以帮助我们在悟后保持不退,所以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平实导师常常教导我们,凡是在静态状况中修成的定,大部分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是修成净念相继的功夫;继续深入修习以后,都是会进入定境中,都不是真正的定力。这种从静坐中修练出来的定境,到了动态中就会渐渐失去定力的功能;只有依照善知识教导的知见与方法,从动态中修成的动中定力,也就是一念相续、净念相继的功夫,才能转变成参禅所需要的看话头、参话头功夫,然后才会有能力使用没有语言文字的思惟观的功夫来参禅,将来才会有因缘在一念相应之下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如来藏。
开悟明心不退以后,再精进修习更深厚的看话头功夫,也配合修集见性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以后,才能够一念相应时眼见佛性;所以说,在禅宗里参禅以前要先修学的禅定,是修练定力而不是要修证定境,不是要打坐进入定境中。只有在动态状况下修成定力,在动态中参禅时才不会渐渐失去定力;若是像圣严法师说的那样,常常在静态状况中修成的定境,没有定力发起看话头、参话头的作用,参禅时都会进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成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欲界六尘中的一念不生境界,不是参禅时可以用得著的定力。继续深入修习以后,会变成澄澄湛湛、常寂常照,还是意识的定境;如果转变为动态中来参禅时,心就会渐渐散乱起来,最后还是用不上力。
如果没有转为动态中参话头,继续深入静坐以后,会进入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中,变成澄澄湛湛的境界,有一天可能进入遍满虚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境界中,这也都是意识的境界,都是定境而不是定力相应的开悟境界。在古时的禅宗丛林中,是在作事情等一切时中参禅的;圣严法师讲的静坐修来的定力,在每天的动态作息中,想要参禅时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也不容易开悟明心;所以还是应该以动态中修成定力来参禅,才容易开悟明心。
但是在修习动态中的定力以前,要先明白修定时也会有障碍出现;就是要如何排除困难,使自己可以安下心来作功夫、练定力。《摩诃止观》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事障未来,性障初禅。”或者说“性障根本(禅定)”;未到地定的定境,在深定中暗无觉知,或者落入澄澄湛湛、常寂常照、遍满虚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之中,都是一种定的境界,不是定力,无法起心动念参话头。而开悟明心也不需要有初禅的定力,只要修成未到地定层次的动中功夫,在一切动态之中都可以看住话的前头,不会使语言在觉知心中出现,以这样的细意识来参禅,才容易开悟明心。
在五尘中攀缘执著的觉知心是粗意识;至少要能够看话头,这时的觉知心才可以说是细意识,虽还不是最细意识,但已经可以看话头而开始参禅了,这时所看的话头并无语言文字,但已不会常常失掉了;这样的意识心细腻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相微细的第八识如来藏。不但开悟明心前需要先锻链成细意识,开悟明心以后,将来想要眼见佛性,还是要再继续深入锻链更深厚的看话头定力,所以还是要从动态中来锻链定力才行,千万别在静态中修定,别用打坐修定的方法用功而想要修得禅宗的禅。
至于如何修得动中定功夫?末学认为,修习 大势至菩萨无相念佛忆佛圆通法门,以意识觉知心来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是末法时代事繁又忙的现代人,最容易修得的动中定的功夫;这种功夫练成时,自然就会懂得看话头的境界。如果没有修成这种无相念佛的功夫时,再怎么想象、体会,都看不见话的前头,就不懂话头的真正意涵,一定会错把话尾当作话头,开悟明心遥遥无期,更别说要眼见佛性了,所以要先从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修练起来。无相念佛的功夫,是当我们忆念佛或大菩萨时,心中没有声相、影像、文字相,而且心中也没有其他的念头或妄想出现,专忆一尊佛或大菩萨,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但是要在礼佛之中来练习,不是在静坐的静态中来练习,打坐练习这门功夫是很难成功的。
(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见性,话头,连载,十三,----,黄正幸,老师,第六,话头,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