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8期>

《中观金监》

[第068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2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孙正德老师
(连载十七)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
,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四
、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知事而起胜解。彼于
尔时于所知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虽彼所知事非现领受和合现前,亦非所余彼种类物
,然由三摩呬多地胜解领受相似作意领受,彼所知事相似显现,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
影像。修观行者,推求此故,于彼本性所知事中,观察审定功德过失,是名有分别影像
。云何无分别影像?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
、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谓令心
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
像所缘。即于如是所缘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
伺察,是名无分别影像。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
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门,亦名作意处,亦名内分别体,亦名光影,如是等类当知名
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注1)
弥勒菩萨此段所开示者,乃是指示:修出离者有四种所缘境事,于其中之遍满所缘境事中提到有分别影像境事与无分别影像境事之内容。有分别影像境事,是指修出离之观行者,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或接受善知识之教授,对于所听闻或所教授之所知事,于心专注一境中,观察、思惟、拣择而得以生起胜解,该所缘、所观、所分别之所知事,即称为有分别影像。以下笔者运用听闻平实导师教导解说四加行,于所取之六尘唯有名与义及自性之假施设故所取空之心得,举例说明所知事之有分别影像相貌。于听闻以后即如是专注思惟:蚊虫咬到之痒乃身所触之触尘所摄,为身触中逼迫、不适悦之触的触尘相,意识摄取领受此等苦受之触尘相,假立此等触尘相为“痒”,“痒”即是名;为令世间起想、起见、生起言说,故以此名表示所触蚊虫咬到逼迫不适悦之身触。倘若于此身触逼迫、不适悦之触,不假建立“痒”之名,即不能于此身触逼迫、不适悦之触起想、起见、起言说;不于“痒”之事生起言说,则无有执著;于“痒”之事无有执著,则能安住于此苦受而不对蚊虫生起瞋心。
又延续思惟著:此身触逼迫、不适悦触之法,本来就离于言说、不可言说,并非因于假立“痒”之名而有,虽以中文立为“痒”,却仍然有英文、日文、德文等不同假立之名,故唯有离于言说之事,实无假立之名,如是了知名之真义,是谓名义。再进而思惟:身所触之痒触,乃是由如来藏藉身根触此痒触之缘而使得色身产生变异,并显现此变异之内相分由身识及意识领受;故色身产生变异相似显现身触之痒触,而痒触并非色身产生变异之自性,色身之变异及痒触亦皆非如来藏本体之自性,故“痒”触之自性乃是假立,非真实有。经过持续专注之思惟,即于痒触之义(痒事)可言说之性、假立之名、假立之自性不真实,胜解其非有性,即知名义自性。法离于言说之性本来自在,胜解此法非无性;胜解身识与意识领受到身所触之痒触,故非无见;如来藏藉身根触蚊虫之咬触,如实显现身根变异之痒触相分,而如来藏却不领受此痒触,痒触仅是相似显现并非如来藏自体,如来藏不见此痒触,故非有见。
如是于专注中持续作意思惟名、义(事)、自性之实质,于其中广作思惟与现观,即知种种世间、出世间法中亦得如是作种种名,使有情都能藉名而了知种种义,藉义而了知种种自性,于是即有种种名义自性差别之假施设,如是现观即是实证四加行,具足了知名义自性差别。继续如理作意思惟观察之,即知有情于种种名、义、自性、差别中运转时,能藉名义自性之差别而于听闻“痒”一名时,对身触中之痒触一名生起胜解而了知其义,进而了知该蚊虫所咬之痒触虽然并非于思惟时现前而转,然而自己以前曾经体验过之痒触境界就是所知事;经过专注一境,以所听闻熏习善知识善巧解说所得之知见作意思惟,于曾领受过的蚊虫咬之痒触就好像现前领受一般,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之所知事同分影像。修学观行者,于此同分影像推求曾于蚊虫螫咬之痒触生起瞋心之过失,观察审思后发现乃是因于执著苦受之痛痒,经过听闻善知识方便善巧解说四加行中四寻思之方法,与善知识种智证量之摄受,得以于思惟该所知事同分影像中得到胜解;不仅于其中伏除一分苦受所生之瞋,并得以胜解所亲证之自心如来不离中道而于众缘中相似显现六尘诸法之胜妙功德,以及自心如来不离非有非无、非有见非无见等中道性而生现诸法,却又不与贪瞋痴等烦恼相应之道理。这样的观行过程,所缘之所知事同分影像或者法之功德、过失,皆称为有分别影像,因为过程中不离境界分别、领受分别、言说之虚妄分别及实义分别故。
而所谓之无分别影像境事,是指胜解以上所说之所知事同分影像境事以后,不再作任何之观察或者拣择,因为对于如来实法已经由意识心生起胜解:自心如来乃是自所亲证,不是想像所得之不确定者,如是现观亲证方得谓为于此一法具足慧心所。曾领受之痒触境界亦非想像而有,所亲近之善知识所说之法要与诸佛菩萨之经论皆不相违背,故于现前所胜解之胜妙功德及所伏除之过失没有丝毫犹豫及掉悔,故能心得决定,具足获得定心所。即以此胜解而永远具足此法之念心所,生起善法欲而能令心安住,具足欲心所。再以修止之方法持续加行,心心无间安住此念,使得意识心能够调伏、安住于现前不再观察思惟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念,令心趣向寂静、最寂静之境界。弥勒菩萨说此等意识心安住于智慧作意一念,而不再观察、思惟、拣择之相貌,称为三摩地所行境界;而相对于先前之持续观察、思惟、拣择之有分别影像,此时意识所安住之念即称为无分别影像,而此无分别影像亦称为影像,即是内法尘相分,以其是意识所作意、所缘、分别之处,也是离于外五尘分别之内分别体,但仍具有意识作意安住不动之时间过程行相,故名影像。也就是说,虽称为无分别影像,然而还是分别心—意识心—之心行所摄,是意识心所作意之处,即是意识心所分别而决定安住之处,仍有证自证分等存在而非全无分别;但相对于六尘中之种种分别而施设为无分别,于究竟法中其实仍是有分别。弥勒菩萨说该无分别影像是三摩地所行境界,即是说该无分别影像就是意识所缘之定境法尘。住于定境法尘中之意识由于显现出寂静之心相,乃是相较于领受五尘境之粗略喧闹;若有人以细意识称之,所指仍然是具分别体性之意识心,只是住于已分别完成之念心所所成就之作意中,并不是外于意识心而另有心体可以称名为细意识。
双身法中身根乐触之乐受,是经由身识及意识心领纳,取乐触之相而了知,经由作意而不断领受;领受之时即是分别,这样的过程皆不离、亦皆必须依于男女身根之相触与变异性之磨合、摩触,不离能依与所依;不论是男女二根或后来遍及全身之乐受,皆依于色阴身根之摩触才有乐触,乐触依于身识摄取身根之触尘而有,故具足能依与所依,未曾脱离身根之系属。但应成派中观诸传承者盗用佛法名相却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凭空想像《般若经》中所说空中无色受想行识等名相,就假想摄精不泄(不变坏)受四喜之乐时,于忘却色身之身心杳茫中,错认为此即符合《般若经》所说空中无色受想行识,妄说“乐、空”与色身已脱离系属关系。然彼等之所思、所见,其实未曾脱离五蕴之自性及五蕴我见之系缚,解脱道中最基本之断我见能力尚且无法达到,五蕴空之世俗道理丝毫未能如实了知,更何况能了知含摄空与不空之大乘胜义空?
未曾知、未曾证胜义空之应成派中观诸传承者,堕于五蕴自性中,否定第八识的真如法性,又如何能知解经中所说第八识于一切染净法中所显示之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流转真如之义理?遑论窥觑了别真如、清净真如及正行真如之内涵?彼等以欲界五欲所缠之凡夫身,高谈阿罗汉所不知之大乘止观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妄想自己已有智慧能拣择一切法之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就好像身无分文之乞儿一般,拾得粗石而换取卵石之后,妄想自己是财宝丰饶之长者,处处与人谈论自身所未曾见之珠宝色泽与光彩,以为自己真能辨别一切珠宝之真假。而宗喀巴更是不掩其愚痴,抄录经文字句及引用应成派中观前辈论师所说双身法之奢摩他与毘钵舍那、无分别影像等似是而非之说法以后,其实完全不知经中所说无分别影像、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之义理内涵,却下了这样的结论:“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这就是自己没有能力修证止观,亦未曾知解胜义空者,却不知自己之所堕,而以经论中所说奢摩他、心一境性之止所缘无分别影像之名相,攀缘附会为已通达胜义空性,乃是密宗古今祖师错会佛法之最佳证明,因为宗喀巴是密宗祖师之集大成者。
若是单于文字叙述上看来,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者,似乎只是以定为禅之错悟者;然实质上却是在误导众生走向其男女双身行淫之世俗修法,完全堕于欲界世俗淫欲之法中而戕害众生广被欲界法所系缚;与佛法中色界根本禅定之止观修证及禅宗之证悟空性如来藏止观,全无丝毫瓜葛,更与《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中所说地上菩萨现观之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全然无关。故应成派中观以其没有能力弃舍欲界五阴及欲界五尘贪著之意识心,主张“到达奢摩他所缘无分别影像,并于其中观察无五蕴我之自性,就是通达空性、证得无分别智”,完全属于妄想与戏论。(待续)
注[1]《瑜伽师地论》卷26,大正藏第30册,第427页上-下。
注[2]宗喀巴,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339~340页。
注[3]《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第16册,第699页下。前段所引尽所有性之经文亦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中观金监,详述,应成派,中观,起源,与其,破法,本质,孙正德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