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43期>

正觉电子报第43期 钝鸟与灵龟(连载十八)(2)

[第043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所以者何?若其所传者为离念灵知意识心,当知尚不能知赵州禅真旨,焉能知云门禅意旨?何以故?谓所有禅门古今真悟之师,其所传者都唯有一心,谓第八识如来藏也!亦谓赵州禅所悟也是如来藏,正是“老僧从来都不住在明白里”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怎会是离念灵知意识心呢?云门所授亦同是一心如来藏故,所以有麻三斤、胡饼、花药栏等语。纵使古今真悟禅师之门庭施设广有百千,种种作略互异,目的皆在使人悟入第八识如来藏也!初未曾有真悟之师所悟者可离如来藏故
若人尚堕离念灵知意识心中,自以为悟而传赵州禅,纵使后时有言欲别传云门禅者,都是野干故作狮鸣,所鸣者唯是野干之声,何曾闻得雄狮之音?都不懂禅门真旨也!如是而言赵州禅、云门禅,都是外道禅,复有何义?
复次,禅子都勿起狂慢之心,自思自解而生邪见;未曾入道,便敢大胆非议诸方大德,乃至如同蓝先生之月旦彻悟古德,实不可取也!谨录古德法语,以为供养:
沩山曰:“初心从缘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若论诸祖师为人之处,壁立万仞;大火枪聚中,触之即烂;刀林里,动著便毙;未曾开口,已隔千里万里。至机缘之外,平实商量,未尝尽绝阶级、尽遮修行,传灯录中分明详悉。大慧、中峰言教,尤为紧切,血诚劝勉;惟恐空解著人,堕落魔事;何曾言“一悟之后不假修行,顿同两足之尊,尽满涅槃之果?后世不识教意、不达祖机,乃取喝佛、骂祖、破胆险句以为行持。昔之人为经论所障,犹是杂食米麦,不能运化;后之人饱记禅宗语句,排因拨果,越分过头;乃日取大黄、巴豆以为茶饭也!自误误人,弊岂有极?”(《西方合论》卷一)
愿我佛门学禅之人,万勿效彼狂禅之人未悟言悟,乃至动辄谓人曰:“一悟即成佛道。”可免后患,是则平实衷心所盼。
末后且录古时禅门笑话一则,供养一切禅和:
王荆公,一日访蒋山元禅师;坐间谈论,品藻古今。山曰:“相公口气逼人,恐著述搜索劳役,心气不正。何不坐禅,体此大事?”公从之。一日谓山曰:“坐禅实不亏人,余数年,要作胡笳十八拍不成,夜坐间已就。”山呵呵大笑。(《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
平实回忆此世初返佛门学法闻法之往日,亦曾闻某大师开示曰:“坐禅除了能使人身体健康以外,也可以使人忽然想起往昔被他人所欠钱财,忽然想起往昔所闻之法…等,这都是坐禅的好处。”(依记忆记之,大意如是)正是现代禅门笑话也!诚恐真懂禅理者闻之不免如同蒋山禅师呵呵大笑也!普愿今时后世一切大师,莫再成为笑话中之主人翁。
然而此语,亦不谓禅极玄妙也!宗门之禅,其实极为平实、平淡,并无玄妙可言;特因未曾悟得如来藏,不知其中道性、涅槃性、真如性、生万法性,所以不会宗旨,故说为玄、为妙也!举凡求玄、求妙之徒,说玄、说妙之师,皆名禅宗门外汉,皆是死于句下之禅和也!由是缘故,天童禅师云:“去时欲识正偏路,回日重论平实禅;岁尽年穷一句子,东村王老夜烧钱。”(《宏智禅师广录》卷七)若论极为平实之禅,不过是天童的东村王老夜烧钱,平实的西庄李妇晨煮粥,更无余事可得,是故天童说之为平实禅,都无玄妙可得;切望今时学人及与诸方大师,莫将禅宗作玄妙之想,当作义学之想。对于平平实实之宗门禅,天童禅师曾有言:“千里同风德不孤。”如今千年已过,到处所见尽是离念灵知意识心,千里、万里寻之,终无一人与天童、平实同风。而今正法大德孤绝,放眼当今佛教界,竟无一人可是平实同参;只而今,知音难寻;徒忆昔人:不知天童在也无?
对当代真正禅和之赠言:
【献与悟后起修者:不离胎昧,世世“游戏”人间:
事事无碍法界──众生法界量外】
先师 克勤大师与张无尽居士初见时,留下这个典故:
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师(克勤圆悟大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公于是不觉促榻,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师曰:“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师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颂净戒;趁出淫坊来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五灯会元》卷十九)
语译如下:【当时张无尽寓居于四川南部,以亲证道学之人自居,很少看见他推许别人。克勤圆悟大师驾著小舟前往晋谒,与张无尽很深入的谈论《华严经》的旨要, 克勤圆悟如此说:“《华严经》所说的现量境界,理上与事上全都是真实法,打从一开始所说的就没有讲过虚假的法;所以说,在一之中就已具足了万法,如果了知万法的自性时,其实就知道万法也是一;像这样子,由这个一而又说到无尽众生的一,由万法而说到无尽的万法,可真的是浩然莫穷源底;心、佛、众生,其实这三法是没有差别的,到这个时节,不论是收缩起来或是舒展开来,都是可以自在无碍而且圆融事理的。华严里面的这个说法虽然已经是究竟的话了,但是从自心如来的自住境界来看,终究只是无风起浪的虚妄水波罢了。”张无尽听到这样的妙论,时间虽然很晚了,但是舍不得放弃不听,于是不觉就催促克勤圆悟留宿,想要上床共眠时再作夜话,于是 克勤圆悟禅师就问张无尽说:“到了这个地步时,与祖师西来意是一样呢?还是不一样呢?”张无尽说:“同样了啊!”克勤圆悟禅师却说:“根本就不相干!”张无尽的脸色因此就变了,有了生瞋的模样, 克勤圆悟禅师又说:“你没看见云门这么说的吗:‘山河大地对学人没有丝毫的过患,这还只是一个转句而已;一直参到忽略了外境而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时,也还只是半提而已,还得要知道更有向上全提的时节。’你看那德山棒、临济喝,岂不是正令全提吗?”张无尽听了,方才点头同意。
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提到事法界与理法界,再讲到理事无碍法界时, 克勤圆悟禅师又问张无尽:“到这个地步时,是不是可以说禅了?”张无尽回答说:“正好说禅了啊!”克勤圆悟禅师笑著说:“不是这样的!这其实正是在法界量里边,这是因为法界量还没有灭除的缘故。如果是真的修到事事无碍法界时,法界量已经灭掉了,这时才可以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真净克文禅师的偈子这么说:‘一切事情都没有障碍,都如自己心意运作而得自在;手里正提著猪头肉的时候,却无妨在口中为人宣说净戒;早上从妓女户中走出来以后,就赶著来还以前所欠酒坊的债;然后再来到十字街头,把杖上挑著的布袋放到地上解开来。’”张无尽说:“说得实在太好了!这么美妙的论法,岂是容易能听到的呢?”于是就以对待师父的礼节,把克勤圆悟禅师留在碧岩住了下来。”
此是过牢关以后,全无挂碍、事事自在之境界相;从此以后,能像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一样在酒廊、淫肆出入而不动其心;能像真净克文一样“手把猪头口颂净戒、趁出淫坊来还酒债”,这样子“事事无碍如意自在”,遭谤亦如是,逢赞亦如是;出家亦得,在家亦得,都不拘身分也!这时正好可以像 布袋和尚一样:处处都可以睡得、物物都可以吃得、事事都可以处得、人人都可以骂俺,这时正可来到“十字街头解开布袋”,一无遮隐。苟能如 克勤大师所言者,方能次第进修诸地证境,再经久劫进修之后,方能如同 布袋和尚一般示现。至于 布袋和尚示现之所有境界,则是一切悟后起修者所应进修之事事无碍境界也,谓已超过众生法界量故,不似初悟者尚在法界量里故。至于 布袋和尚如何示现等觉菩萨的事事无碍境界?且观禅门史实记载: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腲形裁 、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廛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酰醢鱼 ,才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著湿草屦,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履,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白鹿和上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
先保福和上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
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上在遮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师曰:“汝不是遮个人。”曰:“如何是遮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 师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又有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二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
语译如下:【明州奉化县有一位 布袋和尚,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的族谱,只知道他曾说自己的名字是契此。他的身形肥胖,额头狭小而又袒露著肚子,他说话时往往不一定和世人一样;至于睡觉,就没有固定的地方,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他常常以杖子挑著一个布袋,举凡供养色身的物品,全部都储藏在布袋中。如果进入街道或村落中,看见有什么物品,就向人索讨;有时也会有人给他腌渍的食物或者鱼肉等物,才刚接到手里就往嘴里咬食,然后又分一些投入布袋中;当时人都称呼他为长汀子布袋师。
布袋师父曾经在大雪中睡觉,可是大雪却不会沾湿他的身体,人们因此而觉得他很奇特。有时向人乞讨,乞到的货物就拿来售卖给别人,换取生活上基本需要的食物。若是向人提醒将遇到的吉事或凶事,一定在时间到了就会实现,不曾有过差错。假使天气即将下雨了,他就穿著湿草鞋,在路上大踏步而且走得很快;假使即将出现大太阳时,他就拖著高脚木屐来到市场的桥上,竖著双膝、抱膝而眠,居民们都以这些现象来预测天上会不会下雨,都是很灵验的。
有一天,一位僧人正好在 布袋师前面行走, 布袋师就抚摸僧背一下;那僧人转头向后看他, 布袋师就伸手说:“给我一文钱。”那僧人说:“你若讲得出佛法真义,我就给你一文钱。” 布袋师听了就放下布袋,两手十指交叉著,就这样子站在那里。
有一天,白鹿和尚(注)来问他:“如何是布袋?” 布袋和尚听了就放下布袋。白鹿和尚接著又问:“如何是布袋下的事情?”布袋和尚就把地上的布袋挑起来走了。(注:古时“和尚”或“和上”二字,是对证悟者才能使用的极尊贵称呼。但后来已被滥用了。)
以前保福和尚(注)在世时曾经来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 布袋师就放下布袋子,又叉手而立。保福又问说:“是否只有这样子呢?还是更有向上参究的事情?” 布袋师就把布袋挑起来走了。(注:保福禅师是禅宗史上证悟极深的有名禅师。)
有一天, 布袋师正在十字街头站著时,有一位僧人向他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 布袋师答说:“我在等一个人。”那僧人说:“来了!来了!” 布袋师说:“你不是我在等的这个人。”那僧又说:“如何是你所等候的这个人?” 布袋师又伸手说:“给我一文钱。”
布袋师曾经作了一首歌说:这个真实心,显现出时时刻刻都是佛,祂是十方世界最灵感的东西;纵去横来妙用无穷,可怜的是众生都不知道,一切法都不如这个心的真实。祂很分明显著的运作著,却又自由自在而无所造作;依止了祂以后,心中就都无一事可挂碍了,这才是究竟的出家人;若是瞧见祂了,也就看见眼前的真正成佛大道,却又看不见祂有一纤一毫的形色,真的是很奇特。三界中的万法与祂有什么差别呢?又与祂有何不同呢?只须要找到祂,就会渐渐出生智慧,何必穷尽一生在经中劳苦的寻文逐义?真心君王本来就自己杜绝了六尘上的种种了知,真实有智慧的人特地只要明白究竟无学的境界。证得真正的君王心以后,其实不是圣人、也不是凡夫,这时还能称呼他是什么人呢?也就不必强行分别自己是圣人了,这时的心境是无所依止的,这是只有证道者才会有的道情;这个无价的君王心宝珠,本来就已经圆满而清净的,不是修行以后才变成清净的;如果有人对祂起了不同的见解,把祂说成种种不同的名称,那都是虚妄而没有意义的称呼。假使有人能弘扬这个真实相的道理,使这个真实道理分明的让众人理解及亲证,这个人就是无量清高的圣人,他的情感、情绪是不同于世人的,这就叫作道情;出家之后带著锡杖行脚,假使能如此的走上回往故国的道路,就不需再忧愁说:处处都听不到法王开示妙理的声音。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正觉,电子报,43期,钝鸟,灵龟,连载,十八,平实,导师,九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随 缘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