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
问一、请问我生活中的障碍比较多,近来喜欢念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的广大悲愿,会令我比较有信心去处理世间事和走好修行的每一步!毕竟老师将修行的次第都告诉大家了,机不可失,我想以地藏菩萨为忆念的对象来修念佛三昧!我希望今生能明心,任务艰巨;我又身在大陆,可能念地藏菩萨能让我尽快达成此一目标吧?因为祂的悲愿实在广大。
但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怨亲债主们,我以前一直是念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回向他们的,现在改为专念地藏菩萨圣号和《地藏经》回向,他们会接受吗?毕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大的利益,因为求生人天,终有下堕三涂的危险。但是念地藏菩萨来回向,有利于他们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如果我每天念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时,请求他们听菩萨的话,念佛往生极乐,这样变通可以吗?如果为了怨亲债主的最大利益,我该念阿弥陀佛好呢还是地藏菩萨?
答:我们随喜赞叹您发心忆念大愿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而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若能忆念祂,必能蒙受菩萨加持而得利,祝愿您蒙佛菩萨显冥加持早日成就所愿。再者,原以持诵 弥陀圣号及《无量寿经》的功德回向,现改为 地藏菩萨圣号与《地藏经》的功德回向,两者都是非常的殊胜,我们认为对于求生极乐国土都有增上的效果;若冤亲债主原信受 弥陀世尊,则没有不信受 地藏菩萨的道理,因为功德都非常殊胜,且三恶道的众生多与 地藏菩萨之悲愿相应。佛弟子若欲往生极乐,以持念 弥陀圣号较易相应,但事实上,初地以上的菩萨都已发起十无尽愿,誓愿护持一切诸佛教,更何况是等觉菩萨与诸佛;所以行者当知,忆念任何一尊佛菩萨的功德利益都是殊胜无比。经中说忆念 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您是念 释迦世尊、药师琉璃光世尊、弥陀世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都是对往生极乐世界有大利益;只是念 弥陀世尊较为直接相应极乐世界,以忆念 阿弥陀佛最为当机。 阿弥陀佛与 地藏菩萨都是慈愍悲愿无量,看自己与哪尊佛菩萨相应为妥。这个部分的知见与观念,与三十六期〈般若信箱〉问四类似,请提问者参考理解之。
问二、《楞伽经详解》第七辑76页:【是故流转门中说:因无明故有三种行,因三种行故必定导致六识不肯自我灭度,故有六识种子运行而导致意根与第八识入胎,藉父精母血而生起名色,此即是业感缘起也;因第八识与意根之入胎而生起名色六识(识缘名色)故,便有此世六识之六入……乃至有生、有老死等。故于流转门之十二因缘法之义说中, 佛说缘行而有识,识缘名色者,谓此六识也。】请问:
1.六识种子即是六识或六识身?
2.六识是第七、第八入胎后才逐渐生起,怎么会跑到前面成为识缘名色之识呢?
3.“六识之六入”是什么意思呢?
答:1.六识种子不能说是六识,因为种子尚未现行,是收藏在第八识中,已依因缘现行以后才能说为六识。
2.流转门十二因缘法中所说“识缘名色”的“识”,是指前世之识阴六识,与“名色”一样有前后世之差别,故“识”在前“名色”在后。而您所说的入胎时之七、八识中的第八识,乃是流转门十因缘观中所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这个部分的法义在最近出版的《阿含正义》第二辑与第三辑中有专章大篇幅的说明,请阅之后就可以清楚的了知其中的差别所在。我们也在前面很多期电子报中开示过相关的法义,例如在三十二期〈般若信箱〉问四、六、九有回答过,请您查阅了解。再者,对于流转门、还灭门、十因缘、十二因缘、顺逆观行等等法要有很多深奥法义,这也是末法时期的现在,学人普遍不知且误会的重要法义,我们劝请您请阅《阿含正义》详细研读,并且思惟胜解当中开示的义理,更能如实观行履践,这样就能够确实解除这个疑问,也能体验因缘观中出离观的道理;更有精进不懈怠者,径可亲证声闻初果。
3.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第一辑第三章有特别专章介绍阴、界、入的法义,大心的菩萨不可不读,此处篇幅有限,故不赘言。
问三、《平实书笺》第289页:【于五位中,灵知心灭已,如来藏依旧不灭,乃至睡眠无梦及灭尽定中无意识灵知时,依旧任运缘于外境,而对现五尘内相分,犹如明镜现影而不落于见闻觉知中,不起五受,故名自在。】请问:1.五位中皆对现五尘内相分?那么正死位五根已坏,如何对现?正死位中,意根缘什么? 2.既然对现五尘内相分,是否也必然同时现法尘内相分?
答:1.此问乃是误会《平实书笺》中的文义, 平实导师主要是说“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于此说明之后又举出五位中的睡眠无梦与灭尽定无意识的状态当中,如来藏仍然透过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变现内相分而自在运作,不起五受等,此乃是如来藏随缘任运的一种而已;特别举出这个例证乃是希望大家证悟后容易实际体验,然如来藏尚有许多随缘任运的法义,正死位中即是有许多这样的法义,此与了生脱死有关;但了生脱死这一部分的法义,不能落于文字中来细说,因为有泄漏密意之虞。在本会增上班讲解《瑜伽师地论》时, 平实导师曾有略为开示当中的法要,对于慧力较佳的证悟菩萨来说,已经是非常明白的开示。
2.这个部分的法要,在 平实导师所著《识蕴真义》当中开示甚多,我们在之前多期的〈般若信箱〉也有开示这个部分的法义,请您直接联结查阅。
问四、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忆佛,但是弟子感觉这样忏悔的效果不好,有时都忘了是在拜忏,而只是在无相拜佛,这样拜忏可以吗?弟子可不可以通过增加拜佛时间来忏悔?还是每天一定要通过拜忏来忏悔吗?拜忏之时如何观想呢?心里默诵忏悔偈、还是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以后坚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呢?
答:忏悔乃是善法,但是我们要知道忏悔的精神与要领,忏乃是发露,悔乃是永不复作。若能如法忏悔,功德无量无边。 佛在经中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所以忏悔的要领乃是需要发露,并且心得决定永不复作。而您提到犯了重戒,当如 佛在律典中所说的方式忏悔;若是重戒必须在佛前对众忏,若是轻戒则是在佛前对首忏,若是小戒只需佛前自责其心;在如法实行上述忏法以后,并且需要如实的遵守悔法,也就是永不复犯,更复转而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之行,如 世亲菩萨的例子,乃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至于增加拜佛的时间、次数当然有助于灭罪,如《梵网经》卷二:“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所以拜八十八佛忏、三千佛忏、万佛忏……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拜忏法;若至心者,于拜忏当中必定忆念诸佛菩萨以为盟证,自己更改往修来、勇发菩提愿,而行菩萨道以利众生,如此至心忏悔者,我们相信必能感应诸佛菩萨之加持灭罪。再者,已悟之行者也可以实相忏悔、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 而忏悔的法义要领,我们过去在很多期的般若信箱都有回答,请参阅第二期问二、十七期问八、二十六期问十、三十期问一及问七的回答。并且劝请您至网络书局或各地实体书局请购 平实导师讲述的《优婆塞戒经讲记》,当中有甚多的开示。此处因篇幅所限,只能从法理原则上来作说明。
问五、菩萨戒十个重戒犯了不通忏悔,忏悔了重罪还是不灭,还要去受,入波罗夷之罪,三贤、十地,一切皆失。这是 导师所教导我们的,末学自从看到 导师这样开示后就一直哭。末学今生还没有求受菩萨戒,可是总觉得自己过去生应该是受过菩萨戒的;若是有受过这尽未来际的菩萨戒,那么今生肯定犯戒了!各位菩萨慈悲,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才好?
答:您看到 平实导师书中对戒律的开示以后,而能够相应菩萨戒法,知道自己此世与以往的愚痴造恶之行而悲泣耸动,表示您乃是大乘善根深厚的菩萨种性者,听受法要后即与“惭、愧”两善法相应。我们知道菩萨戒乃是菩萨的根本大戒,想要成佛必定受持菩萨戒。但是我们对于戒律的认识,应该是要去了解它的宗旨与精神所在,真正能够持戒乃是二地满心菩萨才能做得到,二地满心以下的菩萨都是在“学戒”阶段,还谈不上持戒。若此世能有缘修学正法,也能够再去受持菩萨戒律,这样透过世世熏修受学,并善护自己的戒行,而使自己的戒德增上,必能促使亲证菩提的因缘成熟。但是,菩萨戒虽是尽未来际受,然今生没有离隔阴之迷的人还是居大多数,故需再受菩萨戒以增益戒体的完整与功德力;此世未重受戒之前所犯重罪,若非性罪,还是可以如法忏悔灭罪的;若是性罪,虽未来世还是得受,然菩萨面对这样的事情,如法忏摩之后,心中决定接受一个事实“未来佛道上必会面临此一障道因缘的成熟” ,因为了知因果昭昭不爽,故更加努力的忏悔改过,并且尽形寿努力的在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上面用心,恶报也有可能免除。西天 世亲菩萨的改往修来而获得大果证,就是最好的榜样;若能极力护持正法、修学大乘,因此而得证悟以后,可以实相忏悔而灭罪,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必要见好相。虽是恶因缘的造作,然菩萨知道过失之时便马上改过永不复作,并将此恶因缘当成未来行菩萨道时度众的逆增上缘,以此智能善巧,转逆增上缘为弘法度众佛事之缘起。因此我们这些尚未离开隔阴之迷的学子,在面对戒律的时候,要知道戒律的精神与要点所在,在未受戒或受戒后的学戒期间,我们只要把握“重戒不犯”,若轻戒虽有毁犯而能如法忏摩,应可无虞;因为佛在经中曾开示:“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在未到二地满心前,因不小心而毁犯小小戒是难免的,只要事后能够如法的忏悔补救,在无量数劫的菩萨道中,透过学戒忏悔来圆满“惭、愧”两善法的璎珞庄严,这样就能够世世增进佛道,如此才是正途,切勿因此而追悔过去,使得佛道的进程停滞或退转,应积极的面对戒律的庄严加持。
问六、后学研读 导师所著的法宝《识蕴真义》中说末那识非识蕴所摄:【于二乘法中, 世尊虽然唯为二乘人说意识之我见与我执是生死轮回之根本,唯将眼等六识归类在识蕴中,尚且不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而归之为六根所摄,说之为根,而不说之为识,故不摄在识蕴中;末那识摄属于根而非摄属“意根为缘所生”之“识”故,故非识蕴所摄,由此证明安慧之见解邪谬。
乃至大乘法中之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亦同 佛说,将前六识说为识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注)。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0433c17]亦不将意根摄在识蕴中,因为意根是意识生起时所依根故,于识蕴生起之前即已存在故,不可摄在后生之识蕴中;……】
但在《楞伽经详解》第五辑122页中,提到识阴包括眼等七识;又在《心经密意》第五章第四节“五蕴即是空、不异空之密意”中提到:【识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再加上恒而不断、时时思量而处处作主的末那识,共有七识。这七识心跟空性如来藏有没有什么不同?《心经》中说:这七识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这七识,……】
为什么在几处中说法不同?依后学的理解是不是:从意根是意识生起之所依的角度来看,意根和其它六识不同,故不设为识蕴;而从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来说,意根和其它六识一样都是虚妄的,都是从如来藏出生的,因此可以划为识蕴!以上解释是否如理?请开示。
答:您的理解属于正确而如理的,这个部分的法义,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阿含正义》书中非常详细的说明其中的差异。如《阿含正义》第三辑当中, 平实导师详细的开示这当中差异的道理:【阿含佛法中讲的识阴是指六识身,不包含意根在内;唯除大乘法中方便悉檀而为不同根性者所作的方便说。】所以在阿含中 佛甚至不多说意根的法义,只将其摄归六根当中。也就是说,在大乘法中为了帮助众生简别真妄的差异,而将“恒审思量”的意根方便摄归于识阴的范围内,此乃广义的说法,属方便说的对治悉檀,与狭义且严格的说法有所差异;因为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核心义理的第一义悉檀不可改变,然在其它三种悉檀的说法上,需要应机而方便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会有所差异,这也就是“法无定法”的实际例证。
因此对于初机的学人,诸佛菩萨多从重对治,以断除我见为首要目的,希望能够使得众生远离对妄心的执取,所以多将意根方便摄入识蕴当中,让其知道七转识的生灭无常性;因为意根除了与六识的体性不同这一点之外,意根还是刹那刹那而念念生灭的,非是不生灭之法;虽其无始以来都存在,然其却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性,乃可灭之法,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即是意根灭尽之时,故知其乃是可灭之法;既是可灭之法,即非真心,所以菩萨度众时,为利益初机学人远离妄心之执取,而能亲证断我见的功德,故为简别真妄而为众生说意根属识阴所摄,乃方便摄入识蕴中;如此让新学菩萨了知真妄的差别,不堕我见之中,以此利益众生能方便远离妄心的执著,进而能早日亲证法界实相──第八识阿赖耶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信箱,问一,问我,生活,中的,障碍,较多,近来,喜欢,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持戒-贫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 .......... 佛典故事选辑
- 下一篇:布告栏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