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001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叶正纬老师开示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555-a13_001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教团在法界卫星所制播的一系列弘法节目。这个节目,是正觉教团为了普遍利益广大的学人,而在法界卫星定时播出,同时也会在网路上面同步播出。在这个系列之前,已经制播了好些关于三乘菩提的节目;已经播出过的内容,各位可以上正觉的网站,就可以查到完整的影音内容。
目前我们这个系列,预计给大家录制的第一个部分叫作《佛典故事》,第二个部分则是讲述平实导师的《起信论讲记》。《佛典故事》的部分主要侧重的地方,也就是希望对于许多广大的初机学佛人,希望透过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佛陀的教诲,并且从中引生大家对于学佛的兴趣;所以这个部分《佛典故事》的内容,会偏向于比较浅显而容易理解。在《起信论讲记》的部分,就会依据平实导师书上的内容,再稍微深入一些。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佛典故事》的第一集。
我们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故事叫作〈共相怨害喻〉,这个故事是取材自《百喻经》的卷4;我先把这个经文念一次: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毘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1
这一段的经文,简单地解释就是说:从前有一个人,跟他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不愉快,所以导致相互瞋恨的结果;因为这个瞋的关系,因为生气的关系闷在心里,所以就以至于愁忧不乐。后来有另外一个人就问他说:“你今天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忧愁、这么憔悴呢?”这个故事的主角就回答说:“因为有人毁谤我,所以我很生气。但是以我目前的力量不能够报复他,所以我一直在想,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狠狠地予以报复,所以我一直在发愁。”听到这个话的人就跟他讲说:“我知道有一个叫作毘陀罗咒的东西可以办到。这个毘陀罗咒可以伤害对方,但是用这个毘陀罗咒有一个祸患,就是它在还没有伤害对方之前,就会先害到自己。”这个故事的主角听了之后,不仅没有心生畏惧,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他这些日子以来,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能够报复对方,所以即便是要先伤害自己,他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就很高兴地说:“请你教我(愿但教我)!虽然我知道你讲的这个事情会伤害到我自己,但是我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能够伤害对方;如果能够伤害对方的话,再怎么样伤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是这一篇的佛典故事,听了之后,各位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这样的心行呢?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行,请各位细细地听下去就会知道了。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在故事里面,有谈到所谓的咒─陀罗尼─这件事情,虽然故事里面说的是“毘陀罗咒”〔编案:咒有时也翻译为陀罗尼〕;我们先根据“陀罗尼”这三个字来跟大家说明,陀罗尼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所谓的总持,它的意思就是:“于一文、一法、一义之中,持一切法、持一切文、持一切义。”这有一点像是可以比喻成——好像是我们掌握了其中的精要的这些道理、或者精要的文句、或者精要的义理之后,倚之我们就能够掌握更深广的名相、或是义理、或是文词。比方说,在《大智度论》里面就谈到:什么叫作陀罗尼呢?龙树菩萨告诉我们:陀罗尼就是“能持”跟“能遮”的意思。能持就是陀罗尼可以持种种善法令不失坏;遮就是要遮止种种的恶心、恶行而令它不生。这个就是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的陀罗尼的意思。
各位在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定免不了的会想到,这么多、这么多胜妙的佛法,怎么可能用简单的一句,或是简单的一段,或是简单的一个义理,能够总持所有佛法呢?种种善法有这么多,你又怎么能够说,所谓的持种种善法令不失坏,又要遮止种种的恶行而令它不生呢?这个道理,我们不妨用世间法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请大家想想看,我们在世间学习知识的时候,是不是都在用类似的方法?比方说,我们最简单、最简单的,当我们以前在小学(刚进小学)的时候,那时候老师教我们,我们要演算乘法的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背诵、记诵所谓的“九九乘法表”;当我们把这个九九乘法表把它背起来之后,以后我们碰到乘法的题目的时候,就很容易按照九九乘法表来依样画葫芦,就能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那么这个九九乘法表,其实如果按照现在一般人学习数学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就是用一种记诵的方式,帮你省去了反覆累加的过程,使你能够直接靠记忆力,就把它适当的结果给提取出来,这样子就方便你作运算。那么,这样子一个方式,您想想看,我们在作任何的算术的时候,凡是碰到乘法的时候,都可以从九九乘法表里面把它掌握得清清楚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九九乘法表对于我们学习算术来讲,也就是一种的“总持”。
又比方说,我们现在经过政府的宣导之后,现在人们为了要对治烧烫伤这些意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宣导民众们要注意,比方说要遵循“冲、脱、泡、盖、送”这个五个字的诀窍,遵守这个五个字的诀窍,这五个字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道的手续。比方说“冲”,就是当发生烧烫伤的第一时间,一定要赶紧去冲冷水,最好能够冲足够的时间。“脱”就是必须要在这个冲冷水,或者浸泡冷水的时候,想办法把缠缚在烧烫伤部位的这个衣物,把它用不伤皮肤的方式,把它给脱下来。以此类推,所以每一个字代表了就是一道的手续。那么这一道道的手续,经过政府的大力宣传之后,现在甚至连小学生也都能够朗朗上口。所以表示说,凡是人碰到有烧烫伤的这个情况的时候,第一个就会想到了这个五个字的口诀;以至于说,你就可以正确地按照这个口诀去作,然后避免烧烫伤的进一步伤害。这个口诀其实也就是代表著,它把烧烫伤在送医之前所该作的事情,用简单的口诀让大家容易记诵,藉这个方式,你就可以把先期处理烧烫伤的知识把它学起来。所以,从这个部分来讲“冲脱泡盖送”,它其实也是处理烧烫伤的一种总持。
所以从这样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总持这件事情在我们世间的学习方式来说,它就是一种记忆的方式;最起码在这里举的例子来说,比方说我们举“九九乘法表”,举“冲脱泡盖送”,这个都是所谓的口诀,就是帮助大家的记忆。所以对于总持、对于陀罗尼这件事情的最基础、最入门的了解,就是它是一种记忆的方法。
那刚才是说我们在世间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举例来说,现在我们再从比较接近佛法一点的这个世间的方式来说说看。比方说,我们都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就是我们如果能够把持著几个原则的话,那将有助于我们能够减轻烦恼。什么原则呢?那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四个步骤就描述了当我们面对烦恼、在烦恼生起的时候,特别是不顺遂的事情在我们的眼前现起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要先勇敢不要逃避而去面对它;然后接受这个境界存在的事实,因为它毕竟都已经现行在眼前了;接下来要问自己说,该作的理性处理是什么事情?先把你的情绪摆一边,先在理性的层次把该作的事情作完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想办法把它放下而不要罣碍。这个是许多人常常接受到所谓的佛法的观念,好像俨然佛法就只是“面对、接受、处理、放下”的层次。
但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说的是,虽然说这四个词的口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确实当我们在运用这个方式的时候,无形中可以帮助我们对治了世间的不少的麻烦事情;所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也是一种的总持,也是一种的陀罗尼。可是我们却要附带的提醒大家,所谓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全部都是落在世间法、世间的境界里面去谈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要正确地跟大家讲说,所谓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它所讲求的是所谓的对治性障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们面对一般的麻烦事情,一般的烦恼的时候,这个方法确实有它的用处在;不过,只要各位真的练习过了,真的了解它的意涵之后,您就会晓得光是靠这四个面向,而要能够对治所有的烦恼,那常常是力有未逮的。因为这里面所谓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都只是在事情表面的层次在处理,没有办法深入到事情的核心;这个所谓的核心就是烦恼的本源,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只能说这个部分它没有触及到烦恼的核心,所以当然不能够真成为对治烦恼、导致解脱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才会跟大家说,我们把这个方法,把它归类成是世间用来对治性障的方法。
但是,佛陀所讲的解脱道就不只如此了,如果你有确实按照佛陀讲的解脱道一步一步修习的话,那么佛陀所教的这个解脱道,就能够让我们真正彻底的解脱烦恼。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说:学佛,虽然说您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也许对于这种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样子的一个处事原则,觉得听起来还不错,还挺受用的;不过我们要鼓励大家,了解这个还不是佛法!真正佛法的解脱道,有更多、更深入、更胜妙的道理等著大家去学,希望大家真正要学佛的话,一定要超越这四个面向的层次。
回过头来讲陀罗尼,这个部分如果按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四个世间法的程序,确实它也是像一种总持一样,可以让我们对治一般的状况。另外,当然还有人讲说(也有人喊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又有人讲说“我们只要随时保持著念念觉知,不要被境界牵著鼻子走”。像这些说法也是一样,听起来都是勉励大家,在烦恼生起的时候要对治自己的心行;当你常常把这些个文句,把它记起来的时候,就会时时地提醒自己。所以,以至于说你在面对烦恼的时候,你也会在烦恼刚要生起的时候,你也许就会警醒自己说:“哎!我不能再继续生起烦恼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类型的说法,其实也可以算是(在世间法来说)对治性障的一种陀罗尼;因为你只要持著它,就能够有效地来帮你在一般的状况,避免你再次的陷入烦恼之中。
所以讲来讲去,这个世间、这些世间的法,包括我们刚刚讲的九九乘法表,烧烫伤的处理,或者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或者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些世间的方法,其实它的本质都是一种记忆的方法;或者另外一种理解的方式,就是它都是一种口诀,透过这个口诀的方式,让你掌握到你接下来应该要怎么作比较好。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深入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到,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里面,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运用陀罗尼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学习。如果各位对这一点有所怀疑的话,你不妨回想看看,当我们在经过任何一次的考试的时候,我们在考前复习的时候,总有一些方式(我们会发展出符合自己的这个方式)来记忆;比方说,如果是考地理的知识,我们都往往会想出各式各样符合自己记忆方法的口诀出来,帮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回想起复杂的地理知识,那也就是一种陀罗尼了。
所以,回过头来就是告诉大家,正因为我们在世间法上学习是这样子,这也表示说,我们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架构知识的体系,确实就是一层、一层、一层的方式去架构的。下层的知识架构完成之后,我们要能够掌握已经架构好的知识领域的话,一定是用我们所熟悉的方式,把它用某一个方式组织起来,比方说用口诀的方式,比方说用概念的方式。当你把这个复杂的知识,一层的知识把它形成一个统合的口诀,或是形成一个统合的概念的时候,这个就表示你正在用陀罗尼的概念。
所以,照这个概念来讲,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为什么陀罗尼能持种种善法令不失坏,能遮种种恶心、恶行而令不生呢?这并不是说《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意思并不是)说,唯一一种的陀罗尼就一定有这样的功效,不是这个意思。龙树菩萨讲的是说:当我们要令善法不失坏的时候,我们针对我们现在想要持的那些善法,我们就必然会有自己相应的陀罗尼在。同样地,佛在教导弟子的时候,要持哪些善法,持哪一类的善法;乃至于说,持许多类的善法的时候,也都会有相应的陀罗尼来教导弟子们。这个主要就是引领众生学习诸善法,一定是透过这样的方式去学习的。所以,依照这样讲来,这个既然是我们学习一切法的方式,所以诸位现在对于陀罗尼最原始的,所谓于一法、一文、一义之中,持一切的法、一切的文、一切的义,是不是就不再陌生了呢?因为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
照这样来讲,各位也许会觉得:“那这样子的话,这个明明是学习世间知识的一个记诵的法门,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式,那为什么在故事里面又特别提到毘陀罗咒这件事情呢?”我们在这里就要跟大家稍微提醒一下,我们在这里跟大家讲的是——陀罗尼(咒)它是一种总持,它是一种的记忆方法;可是这种记忆方法,你既可以用在正的地方,当然你也可以把不好的事的这些方法,用某一个方式把它记起来。所以陀罗尼的本身,它只是一种的方法,它是中性的,它并无关善恶。但是各位却在这一节里面,看到龙树菩萨说陀罗尼是要持种种善法令不失坏,遮种种恶心、恶行而令不生,却是把陀罗尼只讲到善的地方,那是因为我们如果在佛法里面讲陀罗尼,当然讲的就是善法,当然讲的就是有利于大家修行的清净法;可是如果离开了佛法的范围,在世间法的范围的时候,世间人当然就有善、有恶;既然陀罗尼是一个中性的记忆的方法,所以它到最后,当这个方法发挥出来的时候,也就有善、也有恶。〔编案:依附于善法或恶法的中性法,当然也就或善、或恶了。〕
所以,在故事里面的毘陀罗咒,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毘陀罗咒它的目的是要害人的,所以既然是要害人,它当然就不是善法;并且它除了害人之外,还会害到自己。害人害己的法怎么可能会是善法呢?所以这个故事里面讲的毘陀罗咒,跟我们在佛法里面讲的咒——陀罗尼,完全相反,完全不一样。那么针对陀罗尼这件事情,它牵扯到的还有一些其他状况,比方说在《般若经》里面有提到所谓的五百陀罗尼,或者是在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里面,也有谈到菩萨应该具有的妙陀罗尼;这些陀罗尼都是有关佛法的修证,对大家的道业都是有所帮助的。
那我们在接下来几集里面再来跟大家谈,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
1《百喻经》卷4,《大正藏》册4,页553,下27-页554,上3。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三乘菩提概说 001 三乘菩提概说简介
- 下一篇:受菩萨戒心得----觉芝居士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