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11)----庆吉祥居士
其次,且看释印顺《成佛之道》错误思想的来源。前引文所提及“太虚大师”的部分,因涉及他俩的师徒关系与思想差异,后文另谈。至于说“综合三藏的要旨与修行之精华”这点,已被实证者以及有智慧的佛学家反覆指出他的整个思想架构与判教系统不仅是错误的,且与佛法背道而驰,而这些邪见渗透在他所有著作与教学中,笔者将集中于“人间佛教”的章节中再论。此处先来看印顺派学人对《成佛之道》与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异同所作研究比较的论述:
《广论》与《成佛》有许多相同之处,……一、圆满含摄一切教法而指示菩萨道之纲要……二、以三士道(或三级)建立佛法之层次……三、宗奉龙树菩萨的中观见。1
两位祖师都选择中观学说作为中心思想,《成佛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广论》则为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所述的义理有其共通之处……。2
以下,大略比较《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差异。(一)趣入五乘共法(下士道)的方法:宗喀巴的下士道,在太虚大师的判摄与导师的《成佛之道》是以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法的根本,修布施、持戒、修定三福行;另外,还有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但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重点是出离心,所说的共下士道是以“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二)有关修行的阶位:导师在《成佛之道》中,对于二乘的果位、菩萨的修行阶位,乃至佛果的功德,都谈得非常详尽,但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对于这些修道的位次都略而不谈,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三)关于如来藏系:导师是从大乘三系来谈,大乘三系修学般若波罗蜜各有其方便善巧之处,但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只有重视中观和瑜伽。(四)对显密的看法:《菩提道次第广论》认为显教只是基础、密法更高尚,最后希望大家再进一步修密法,但是导师不做这样的主张。3
这些论述都只及于表面的大同小异(暂且不论其内容的正确性,但两者本质上几乎全同,其小异只是障眼法,释印顺的思想核心是私淑于藏密应成派中观,且终身著作不辍以弘扬之),且都是印顺信徒所说,自然偏在维护释印顺的学说,既不如理,也不如法。因此,仍须回到实证佛法的本质来辨正,乃可得其完整的真相:
若如印顺法师著作《成佛之道》一书者,所说之法,实与成佛之道完全无关,完全背离,唯是西藏密宗黄教所传之应成派中观尔,本质正是外道断见之无因论邪见,完全是臆想之戏论,完全悖于成佛之道。……凡此过失,皆因不能真实了知禅宗之证悟境界,复又不知在般若智慧之修证上,究竟应如何定位所致。复于第三转法轮之般若修证位阶产生误解、误判,不知第三转法轮诸经所开示者,乃是地上菩萨所修证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复又误会佛法之道次第,不知成佛之道所应进修之法道次第。复于阿含诸经密意不能证知,……生诸误会,便遭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之笼罩,随之步步皆邪,乃至鼎力襄助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之弘传,以此缘故而造下破坏佛教正法之极重恶业,心中犹自以为正在鼎力护持及弘传佛教正法。4
印顺所反对于密宗者,唯在此贪欲为道之邪法,是故破斥之。然印顺终究反对研究佛教历史之中外学者所作“密教入篡佛教正统”之一致结论,不肯承认密宗是入篡佛教正统之外道,所以者何?此乃因印顺所宗之“应成派中观见”之无因论,乃是出于密宗之故。若全面否定密宗,则印顺一生之佛学研究及“修证”,便告全盘瓦解,无异于承认:自宗所说悉属戏论。则其一生辛苦研究建立之佛法体系,势必全面崩盘而烟消云散,一生辛劳悉皆唐捐其功。由是缘故,印顺极力护持密宗,为密宗入篡正统之历史事实而作辩护,别以破斥密宗双身修法之表相,令人误以为印顺对密宗之“立场客观公正”,如是而著作诸多书籍,支持及弘扬密宗之应成派中观邪见。印顺为何如是作为?实因印顺之一切思想皆围绕密宗之应成派中观见而发展、而演述、而著作、而弘扬,除此而外,印顺法师即无任何佛法之概念与知见。是故印顺之庞大著作之中,前后所说唯有一法,即是应成派中观之无因论、兔无角论邪见。由信受密宗应成派中观见故,不能知晓第三法轮所述之佛意,故完全不能了知佛菩提道,误以为:“外于如来藏而作中道观行,并修集福德资粮,成就之后即可成佛。”观乎印顺所著《成佛之道》全书所说,可知其意也。……于如是佛菩提道完全不知不证之人,而造作《成佛之道》一书,言能授人以成佛之道者,未之有也。5
甚深法义的圣教,目前在人世间被浅化、世俗化、学术化、外道化、鬼神化、商业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藏密外道应成派中观的邪见所导致。……宗喀巴否认真实存有、真实可证之阿赖耶识,他把阿赖耶识说成是接引外道及初机学人之方便说,印顺的《成佛之道》即是承袭自他的邪见,他们却都不知道阿赖耶识心体是整个佛法的中心、法界实相智慧的根源,……当宗喀巴否定了阿赖耶识心体时,他的二种道的《次第广论》所说的全部内容与境界,都将会成为子虚乌有的戏论。宗喀巴又不知道意根就是末那识(印顺承袭他的错误思想以后也是如此),坚持将古天竺假冒大乘菩萨身分之安惠论师所提出的六识论邪见认作是正法,又把末那识排除在十八界法之外,使圆满的十八界法变成残缺的十七界法。6
这才是直探本源,揭发印顺思想体系的根柢。释印顺在《平凡的一生》自云:“在虚大师门下,于教义有深广了解的,也是他〔编案:法尊法师〕。我为他新译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润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的,就去问他。黄教对密乘的见解与密乘的特质,我因此而多少了解一点。……我出家以来,对佛法而能给予影响的,虚大师(文字的)而外,就是法尊法师(讨论的),法尊法师是我修学中的殊胜因缘!”7表面上,对释印顺而言,太虚大师是老师,法尊是同学;但思想上,释印顺却疏于太虚大师而亲于法尊。8当年从法尊处辗转熏习的“藏密应成派中观”邪见,已深入释印顺的心性与思想中,让他在大乘三系的判摄与抉择上,直接与太虚大师对立,甚至唱反调,纵然当年太虚大师对他爱之深、责之切,几度撰文纠正他、挽救他,却唤不回这个自恃聪明而被恶友(法尊)带坏,坚决走入歧途的徒弟。
从上所说,释印顺之所以被如此推崇看重且被拿来与玄奘菩萨作类比,多在于被他的信众及学界无知者谬赞为“佛教大思想家”、“著作质精而量多,于‘全体佛法’作提纲挈领之介绍”、“其于印度佛学之厘清与判摄,于中国禅宗史之疏解,见解独到”、“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对印度佛学如此深入,而且能依之建构体系”、“对于当代佛教思想发展的影响”……,这些评论几乎都著眼于释印顺在思想、见解、学术、著作这些方面的成就及影响力,虽也偶尔提到“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力行菩萨道,净化社会人心”之类的言词,却不曾具体描述他在佛法修持上有符合于圣教开示的证量、功德、果位与智慧,而都只是一些空洞、含糊的溢美名词表过而已,显然叙述者对这部分也是毫无认识。正因为释印顺的一切言谈及全部著作中,都不曾明确呈示真修实证的方法、次第与内容,只始终环绕在意识的听闻、思惟与推论上,去作一些支离破碎的表相叙述及研究,而在他信受应成派假中观六识论邪见的根本错误下,这些论述又多半是错解经论、违背正法的邪说谬论,导致他全无实证三乘菩提的可能,也因而欠缺佛法上的基本修持可作为论说的依据。
4.创造历史的太虚大师
前引蓝教授文中又云:
从玄奘之后的中国佛教发展史脉络来看,学殖优渥的名家,当然为数不少。但是多属偏于宗派的祖师或大德。真正直探印度佛法底蕴的人甚少,发扬自宗宗义的比较多些。民国以来的佛学名家,其佛学成就具有“博大精深”气势的人不是没有。太虚、吕澂二人即让人有这样的印象。不过,太虚一生的志业是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并重的。他不是一个专业的佛教研究者。又加上五十九岁即告去世,因此,尽管他确具有思想家的学术功力与学术智慧,但是在佛学成就上,比起印老,仍然不如。9
而黄运喜对此评比有所保留:
在玄奘之后的历代僧侣,大都为一宗一派的祖师大德,无论著作、僧教育等方面,无法与导师相提并论,自不足称他们是“玄奘以来第一人”。不过讲到这里,要先将太虚大师排除在外,因太虚大师与印公导师两人还可再做进一步比较,检测谁有资格被称为“玄奘以来第一人”。10
先说这两段话共同的盲点。首先,佛法讲求的是真修实证,不是只供研究的玄学!所以,不论是“学殖优渥”乃至“著作等身”都不能代表其“佛学成就”,更不能等同佛法修证上的证量。只作学术研究却不能真修实证的(学问)僧俗,纵然堪称“学殖优渥”,但在佛法修证上于己于他却无任何真实法益;再说,玄奘菩萨之后学殖优渥的中国高僧,既已是一宗一派的祖师大德,他们在佛学成就上却都不如释印顺吗?我们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来作比较。若从“直探印度佛法底蕴”及“著作、僧教育”两方面来说,则如前文所论,佛法的“底蕴”乃是亲证如来藏的现量,以及依此展开的三乘菩提法教;这个底蕴只显示在真修实证且是通宗通教的大修行者心中,而无关乎表相上是印度或中国。也就是说,这些诸佛菩萨或宗派祖师的智慧功德只与证量有关,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若不断地崇拜“印度”而回归之、矮化“中国”而贬抑之,则是基于对文献(信息)溯源的迷信,以为回到地理位置上的原始点就能看清真相,却不知佛法的真义乃体现于实证者心中。佛经原典若不透过其相应智慧的解读,那就只是一堆文字的组合罢了,然而随著阅读者的心智高低就有见解的差异(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乃至由于善根福德的种种差异而使所见不同,就如由于业力差别而有“一境四见”的不同异熟果报: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若是凡夫意识层次又执取世间学术研究方法,只在文字表面(词句结构)上分析推敲、思惟臆测,所得的理解纵有表相上的深浅不同,却都是私心揣度,既不能如实知见、胜解,更难免“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乃至“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之过;至于著作与教育,若心性不纯、知见不正,则多写多错、多讲多过,甚至于积重难返,误己误人,虽多何益?印顺思想的过失也就显现在他不求三乘菩提之实证,但凭意识虚妄推想而误(曲)解佛法底蕴,却又勤于著书、讲学,结果是活得越久危害越大──误导的学人越多,恶业也就越重。
反过来看,被蓝吉富与黄运喜两人相对贬低的中国宗派诸祖师,在佛法上的成就,或许不似释印顺只专注表现于佛(教)学(术)研究,而有“著作等身”的大量言论发表,因为祖师们既不是佛门学问僧,也不是研究佛教的学者,而是志在于佛法真修实证的功德受用,或是悲深愿广而发菩提心的大修行人。且不论他们一生的证境高低,但祖师们总是朝向成佛之道地地增上而努力,不愿落在名相解析、文字游戏上,也不以闻思浅慧而自高,更何况以意识思惟所得的见解,若无圣教与现量作为凭证,则不免落于颠倒推求、虚妄计度的非量,于自于他在烦恼的解脱、实相的亲证上,不仅无益且多有害。
回顾中国佛教,自达摩祖师东来弘扬“教外别传、直指本心”的禅法,一脉单传到六祖惠能,而后五叶盛开,自此数十年间禅法遍及中国;而玄奘菩萨西天取经,传承了印度佛教的正统法脉,回国之后广译唯识经论,以八识正法护持禅宗的证悟内容,并使悟后得以深入熏修般若智及道种智,而能地地转进,乃至求证究竟的大菩提果。而禅宗传承下的历代祖师,如: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南泉普愿、石头希迁、赵州从谂、临济义玄、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云门文偃、玄沙师备、长沙招贤、汾阳善昭、克勤圆悟、大慧宗杲……等,灯灯相传,不仅度化了无数禅子同证大乘菩提,并且悟后起修,亦得依相关佛典的开示,而发起越来越胜妙的般若慧,次第进修而卓有成就。这些真悟的法师、禅师在义学与实证上,堪为佛门四众之师表,却反而比不上凡夫学问僧的释印顺吗?因此,迷信于释印顺的“学术成就”而作出这种偏颇论断者,必然也是不具佛法正知见的“学术研究者”,他们的说法也就不必采信了。
至于太虚大师,其实教界及学界对他的崇仰也不低于释印顺,如:
我释迦牟尼佛虽早已涅槃,而所说法度生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迄今,二千余年,仍光辉灿烂,照耀全球,住世三宝,永传不坠。民国以来的高僧,印光大师专弘净土,虚云和尚禅净兼弘,而著述都少。唯我太虚大师,学贯中西,思想博大,虽八宗并阐,仍导归净土,力主革新佛教,作育僧材,使佛法弘扬于世界,以救人而救世,著述丰富,为古今所罕见。11
这是后人对太虚一生学行成就的赞述,若论其个人的宗仰与抉择,则有所谓“教宗弥勒,学绍玄奘”之说12。太虚大师则自云:
民国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学院,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叙文有几句话:“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若依全体广用来说:凡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弘扬的法门,教化之生类,都咐属慈氏菩萨。在各种经律上也都讲到弥勒菩萨的因缘……经云:于释迦法中发菩提心者、行十善者,皆得往生兜率净土。依境起行,由行趣果,虽然互相通摄,也有各各特殊处以分齐限;大略可分五乘、三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区别。也有经论可为共不共佛法总纲要之概论者,慈宗即以此共不共法总明一切佛法义理浅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就是从释迦佛大圆觉海中,流布于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谓之曰慈宗也。13
玄奘菩萨与太虚大师都是大乘佛法的弘传者,也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亲承弥勒菩萨熏学,可以说他们的性向相近、行迹相似。又如:
次夏、又听公(案:道阶法师)说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之研佛教义,盖权舆于此。由是与公浸稔,尝昕夕侍从数月,公每称我有玄奘、窥基之资,诲之独勤,……慈恩宗义重光震旦,公与默庵法师为力亦多也。……公以孑然一身,言语不通,援侣遥绝,旅钵又甚清苦,顾能运是累累者以出入数万里风波中而归,不得不谓之坚诚卓越,有玄奘三藏之冒险精神者也。14
由此文所述,可见太虚大师对玄奘菩萨及唯识学之尊崇与重视。而民国以来,太虚大师被誉为“近代中国佛学的集大成者,他‘融贯教理,统摄诸宗’的风格,为佛学研究再创新局,尤其在‘法相唯识’的部分,更是成绩斐然,被称为近代中兴唯识宗的大家”。15亦有直接将他比拟于玄奘菩萨者,如:
他老(太虚大师)环游欧美,弘扬中国大乘佛教,历经三十余国,在大学里的讲演,计有五十几处,各友邦学者专家,都争相欢迎,其盛况情形,可与玄奘法师在印度曲女域的荣誉,相提并论;……蒋总统特地为他老写了一封介绍信。大意是说:“沙门太虚,著作等身。苦学潜修,垂三十年。此番弘法欧美,为国宣劳,玄奘以还,斯为第一。……”(页131-132)
维我大师 不世圣雄 悲心救世 应化苍穹
护国卫教 心重愿宏 世出世间 宗通学通
文字三昧 辩才圆融 随机说法 抉择八宗
重洋教化 蛮夷星拱 足踪所至 皈信景从
佛教东传 三藏圣典 欧美信佛 大师之功
文字三昧 著作等身 玄奘而后 唯我虚公 ……。(页 340)16
又如:吾亲教太虚大师,精识五明,殚心三藏。广长有舌,著作等身。如是我闻,契风旛之不动;应无所住,善内外而咸通。宁但辩才,已为破执。盖古之龙树、马鸣,今之道安、玄奘也!17
现今“领导台湾佛教界成功地推动佛教转型,包括教育、文化、弘化组织及社会福利等各种杰出建设的教界领袖们,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渊源于太虚的座下或法脉传承”,如佛教思想泰斗印顺长老(公元一九○六至二○○五年)、佛光山宗长星云法师、法鼓山圣严法师(公元一九三一至二○○九年)与慈济世界的证严法师等。……若非“天纵之圣”,师如何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发挥对近代佛教如此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众所公认的佛教大师。八指头陀曾推崇师为“玄奘再来”……。18
以上这些称誉,对照于太虚大师一生所学所宗、所行所弘,可说与玄奘菩萨的精神密切相应,虽然太虚大师对唯识宗义不若圣玄奘菩萨殊胜深妙,然而大师至少是具足信受佛语而以三藏经论圣教为依归;因此,若从大乘菩萨的精神而言,以“玄奘以来,一人而已”用在太虚大师身上,才是名符其实;而且比之于释印顺的否定大乘及自创佛法,当然蓝教授“但看其偏(虚妄的佛学成就),不知其全(实质的佛法贡献)”的类比失当,这是当代学人必须重新评估与定位的,以免留下一个不负责任的历史公案!至于太虚大师与释印顺的思想差异,留待〈人间佛教〉的章节再作细谈。(待续)
------------------------------------------------------------
1如吉法师,〈《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1179
2黄国清,〈印顺法师三乘共法与宗喀巴大师中士道的比较研究〉,《印顺导师百岁嵩寿祝寿文集》。http://www.lama.com.tw/content/msg/DiscussDetail.aspx?Id=4426
3释厚观,《印顺导师佛学著作述要》,财团法人印顺文教基金会,2012年11月1日初版二刷,页114-116。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08、《印顺导师佛学著作述要》.pdf
4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自序,佛教正觉同修会,2014年7月初版十五刷。
5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六刷。
6正雄居士,《广论之平议》自序。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Dw/D40/D40-4.htm
7释印顺著,《平凡的一生》重订本,新版一刷,正闻出版社(新竹),2005年6月,页24-25。http://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41_05
8〈进一步剖析释印顺邪师的主要思想,是来自于喇嘛黄教!〉http://www.lamatruth.com/fanti/?type=detail&id=272
9同前注,蓝吉富,〈玄奘以来一人而已〉。
10同前注,〈印顺导师与玄奘大师〉访谈。
11〈创造历史的太虚大师〉─为纪念太虚大师八十诞辰、《海潮音》月刊五十周年作。http://www.plela.org/daoan/w22_3_3.html
12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9813.html
13〈慈宗的名义〉──太虚大师1936年4月在奉化雪窦寺讲──《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版第一刷,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6编,册10,页366-370。
14太虚大师,《南岳道阶法师小传》,《海潮音》第18卷第9期。http://buddhaway.net/library_ebook/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文丛403页.pdf
15智展,〈莲池余馨〉之六。http://www.minlun.org.tw/old/331/t331/t331-4-7.htm
16以上两段文字,分别录自《太虚大师历年纪念文专辑》页131-132、340。(台湾慈宗学会2006.4初版)http://www.pss.org.tw/doc/115599.pdf
17陈静涛,〈太虚大师年谱序〉页1。http://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13_00_01
18陈秀慧,《高僧行谊》,佛陀教育基金会,2014增订版,页233。http://ftp.budaedu.org/publish/C2/CH28/CH280-10-01-001.PDF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