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导师之真实义
导师之真实义
【作者】正觉教育基金会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世尊!谁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佛言:“正士!持此如来藏者。”
——《证契大乘经》——
────────────────────────────────
禅宗自从天竺流传下来时,本来就是实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第八识如来藏,传入中国以后仍然如此、法同一味,都是实证经中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即是经中所说“无觉观者名为心性”的第八识如来藏,一向不以离念或有念的灵知心作为修证之标的。正觉同修会的实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正是中国禅宗古今实证者之所证;千年前提倡默照禅的有名祖师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同代弘扬看话禅而享有盛誉的大慧宗杲禅师,也都明记禅宗的所悟即是第八识如来藏。如今各大道场异口同声说:“萧平实所弘扬的明心是证如来藏,与我们各大道场所证的‘离念灵知、放下一切烦恼的觉知心’都不一样。”这已显示各大山头所弘扬的实证内容都是意识,而不是天童宏智正觉与径山大慧宗杲所悟的如来藏。有智之人由此即可了知各大道场的所悟同样都落入意识中,与常见外道的落处并无不同。差异之处只是常见外道们不用佛法名相来弘扬,而各大道场都用沸法名相,来弘扬与常见外道们一样的意识心境界。
——正觉同修会——
────────────────────────────────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山头私底下的抵制说法是:“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他们与各大道场弘传的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佛陀在《罗云忍辱经》中说:“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各大山头弘扬的法义都是世俗人听了就懂的人天乘佛法,也是世俗人听了都喜欢的表相佛法。正觉弘扬的却是一般学佛人所不懂的如来藏妙义,也是各大法师都无法实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心——离见闻觉知而与俗相背;而各大山头大法师们所传的离念灵知及放下一切烦恼时的觉知心境界,都是能在六尘中生起喜厌之情而成为“俗之所珍”的境界,却是正觉诸实证者所超越而离弃的常见外道意识境界,成为“道之所贱”。正觉的法道与实证境界与各大山头都不同,却完全符合佛陀在经教中的圣言量;但各大山头弘扬的法义完全不符圣言量,当然会与正觉完全不同。由此缘故,正觉永远无法避免被他们私底下诽谤与抵制,因为正觉的法义“与俗相背”而非“俗之所珍”,正是道之所珍而难免“忠佞相仇”,在“邪常嫉正”的情况下,不被落入“俗之所珍”的大法师们口头诽谤为外道,才真是怪事。
——正觉同修会——
────────────────────────────────
导师之真实义
─正礼居士 著─
楔子
佛教中的名相,有一定的实际意涵,就如同不同领域中的专用术语一般,皆有其一定的定义,不可以混淆,即使是称号的名相亦然。但是世间行业中皆强调自我营销,往往使用超乎实际的职衔,以获取他人的重视;或者过度推崇他人,以获取好感,这是世间法中无可厚非的演变。然而,如此的世间俗情也逐渐带入佛教中,而令佛法中的名相意涵混淆不清,例如“法王”、“活佛”等等,皆是别教修行之究竟位──佛果之称谓,如今却成为世间外道凡夫,不知佛法内涵之种种夸示混称,犹如鱼目混充真珠。本文将针对佛教中“导师”之称号略为界定其真实意涵。
目 录
一、唯佛菩萨能持如来藏,故为众生导师………………………01
甲、菩萨法道智慧广大深邃,二乘法道智慧狭小浅薄………04
乙、菩萨得沙门果亦分得佛果,二乘唯得沙门果不得佛果…16
丙、菩萨得如实智,二乘不得如实智…………………………22
丁、菩萨有大方便力,二乘人无大方便力……………………25
戊、菩萨利益一切有情,二乘人无法利益一切有情…………29
己、菩萨住持佛教于世间,二乘人不能住持佛教于世间……32
二、唯圣位菩萨得称导师…………………………………………35
三、应远离假名导师,离邪见坑…………………………………46
四、应归命真实导师,现获大利…………………………………85
────────────────────────────────
一、唯佛菩萨能持如来藏,故为众生导师
世间法中有种种导师,例如,国中国小学校班级中设有导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启童蒙,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学习课业,解答人生及学业种种疑惑,令学童未来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造福社会国家。导游于正路者,古时亦称导师,对于某一境地曾经游历,可以安全带领游人,轻松直捷亲历胜境,不入于歧路,不于途中发生困顿、入于险境。因此,导师能为学人或者旅人带来利益,提升人格品德,增广知识能力,不入歧途、不陷险境,故获得学人与旅人尊称为“导师”。
佛教中之“导师”称号虽与世间相同,却是有其特别的定义与意义,学佛人应该知道而不应将之混淆而用。佛教中的导师即是指诸佛菩萨,不是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中之有学位或无学位能够称为导师,至于附佛外道之修行人或者一般的凡夫俗子,更是没有资格称为导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若佛菩萨不出现世间,众生无导师。
诸佛菩萨是世间六道众生之导师,若是诸佛菩萨不出现于世间时,世间的一切众生便无成佛的导师,即使声闻种姓及缘觉种姓二乘人出现于世间,皆不能成为世间众生之导师。佛菩萨出现于世间能作为众生的导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菩萨能够教导众生实证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心——而具足世出世间的实相智慧与解脱智慧,可以利益三乘学人,乃至一切众生;然而二乘圣人即使出现于世间,虽然实证解脱的智慧,但是由于不能实证如来藏心而不具实相智慧,因此二乘圣人不能成为三乘学人共同的导师,乃至不能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所以,《证契大乘经》卷二云:
“世尊!谁与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佛言:“正士!持此如来藏者。”
由于佛菩萨的大乘法道以实证如来藏为基础,并实证蕴处界的虚妄生灭,与二乘法道仅以实证蕴处界的生住异灭为基础不同,故两者有截然不同的行谊。略述其原因有六:甲、菩萨法道广大深邃,二乘法道狭小浅薄;乙、菩萨得沙门果亦得佛果,二乘唯得沙门果不得佛果;丙、菩萨得如实智,二乘不得如实智;丁、菩萨有大方便力,二乘人无大方便力;戊、菩萨利益一切有球,二乘人无法利益一切有情;己、菩萨住持佛教于世间,世世不入无余涅槃,但二乘人舍寿必入无余涅槃,不能永远住持佛教于世间。仅分述如下:
甲、菩萨法道智慧广大深邃,二乘法道智慧狭小浅薄
声闻缘觉二乘人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及缘生法等生灭法,现量观察蕴处界等法之苦、空、无常、变异之虚妄性,信受佛语:“灭除对三界中蕴处界之贪爱后,入于寂灭之无余涅槃,能究竟苦边,永远不再沦堕于三界生死中”,因而厌离蕴处界等五蕴身心,取证沙门四果,对于法界实相之亲证,则完全无法触及。这是由于二乘人的智慧狭小,不能正解 世尊对于法界实相之开示,故对于智慧狭小之二乘人或凡夫,往往置答其所问。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九六一经,婆蹉种比丘问 世尊:“为有我耶?”世尊默然不答,如此三次,世尊皆不回答,婆蹉种比丘只好离去。阿难尊者见到此种情形,与 世尊一向循循善诱之开示不同,便请问 世尊缘由。世尊回答的经文如下:
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 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 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语译如下:佛告诉阿难:“对于婆蹉种的问题,我若是回答说‘有我’,则会增加他原来将蕴处界生灭法中之某一法,当成是真实常住我之邪见;若是我回答说‘无我’,那他原先认为‘蕴处界有真实我’的愚痴烦恼,岂不是又更增加吗?那么先前他认为说‘蕴处界有真实我’,现在因为说‘无我’而又变成断灭法。若先前认为蕴处界有‘真实我’,叫做‘常见’,现在又将‘无我’认知为佛法中无有本识之‘真实我’,则蕴处界法灭尽后,变成了断灭,就叫作‘断见’。如来离开‘常见’与‘断见’二边,站在实证本识之中道性的立场来说佛法,也就是说:‘由于如来藏的功能性,有蕴处界的功能种子存在于如来藏,因为这样的缘故,而有蕴处界;有前一支的缘生法生起的缘故,导致后一支缘生法接著生起。就是:由于有‘无明’支缘生法而有‘行’支缘生法等等,成为流转门,乃至依于还灭门,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最后能够灭除。’”
从上述 世尊答复阿难尊者,可以知道:婆蹉种比丘只相信蕴处界生灭法,不相信外于蕴处界法,有本识如来藏存在。因此,其知见不是将蕴处界法当做“真实我”而落入常见,就是错认蕴处界法灭尽后,无有一法存在而落入断见。婆蹉种比丘无法正确的了知,世尊是站在亲证如来藏本识之中道性的立场而说法,因此,对于智慧狭小的声闻比丘,世尊不予开示如来藏的胜妙法,何况是外道凡夫而请问实相法义,当然应予置答。对于声闻比丘,世尊只以蕴处界法教导之,令其观察蕴处界诸法的生灭、无常、变易之虚妄性,蕴处界法中无有一法是“真实我”,因而厌离蕴处界法,乃至将蕴处界法因缘和合而成之“虚妄我”视为众苦之根源,唯有彻底否定“虚妄我”之存在价值并灭除之,方能解脱于三界生死流转之苦;并且相信佛语无余涅槃非是断灭境界,而唯有无余涅槃的本际是寂灭而真实,是常住不变的,可以永远离开生死流转而得到究竟的寂灭之乐。声闻比丘由于畏惧“虚妄我”之存在而流转生死,不愿再有来生之“虚妄我”导致不可预知之苦果,因此,急求灭除“虚妄我”而入无余涅槃。由于声闻缘觉二乘人断除蕴处界现行之烦恼,不断烦恼习气,只观察属于生灭法的蕴处界法,无法探究属于不生不灭法的法界实相,故说二乘法道狭小浅薄。
菩萨于 世尊所说“我”与“无我”不产生错误的见解。世尊所说“无我”者,意谓:于蕴处界及器世间等生灭法中,无有不生不灭之法性可得,蕴处界及缘生法等等诸法皆是众缘和合而生之生灭法,既是众缘和合而生,必然可知蕴处界等生灭法皆是缘起性空之法,空无自性,无有一法可以称为常、恒、不变易之“我”。然而,一切诸法皆是空无自性,则空无自性之无我法,如何可以自行生起而不断地生、住、异、灭循环不已?必然应有不生不灭之“法性”一切时常住,令一切诸法运行不断,令十二支缘生法循环不已,此“法性”即是一切外道所寻觅而不可得之“真实我”。因此,“我”与“无我”皆是假名,菩萨不堕一切假名中,如实知见 世尊真实意旨,不堕想象、猜测之中。例如《杂阿含经》卷十第二六四经: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语译如下:这个时候,世尊手拿著小土团,告诉那个比丘说:“你看到我手中的土团吗?”比丘回答世尊说:“我已经看到了。世尊!”世尊说:“比丘啊!蕴处界等生灭法,就像眼前所见这么少的土,在这么少的土中,‘我’是不可得的;若是有一个‘我’可得的话,一定是常、恒、不变易、永远现前住持世间的法。”
菩萨正解 世尊所说,于人间之蕴处界法及缘生法,只是如来藏所变现的诸法之一,尚有地狱、饿鬼、畜生、天等诸趣法界之三界法,亦皆是如来藏之所变现。因此,世尊手中代表此世人趣的小土团,相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界诸趣的大地土而言,只是极少分之法而已;此意是说,如此极少分而生灭不已的蕴处界及缘生法,必然不可能找到常、恒、不变易的“我”,故蕴处界及缘生法,无有一法可以称为“我”,假名“无我”。然而,三界五趣一一趣之蕴处界法,得以出生、暂住、变易,最后消灭,下一世又再出生,循环不已,亦将坏灭,必然有贯通过去现在未来诸趣的常、恒、不变易、一切时正住之本住法,令一切诸法生住异灭循环不已。此常、恒、不变易、正住之法,即是一切众生寻觅而不可得之“我”,假名为“我”──如来藏。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是蕴处界所摄,是出生蕴处界的法;祂不于六尘万法起分别,亦不自知我,是“无我性”。但是,众生依觉知心之自我了别,虚妄颠倒的以为觉知心是常、恒、不变易的“真实我”,故 世尊随顺众生之用语,假名“无我性”之如来藏为“我”。
菩萨除了能够正解“我”与“无我”之真实义外,于 世尊手执小土团说法之指示中,如实正知蕴处界法皆是缘起性空之法,虚幻不实,并现量亲证 世尊所指示之法界实相──如来藏“我”──之所在,现前证知如来藏之实际,即是二乘人所入无余依涅槃之本际。菩萨与二乘人同样现量观察蕴处界法及缘生法,皆是苦、空、无常、变异之虚妄法,确认蕴处界法皆是因缘和合,无有一法为真实我,而一切贪瞋痴等染污法皆是意识觉知心对蕴处界等法之贪著所作,所作的观行都只是在世俗有为法的蕴处界范围中。然而,菩萨却有不共二乘人之处,进而观察蕴处界的来处,了知确实是从如来藏本识中出生的;如来藏对蕴处界法一向不贪著亦不厌弃,永远处于远离六尘贪厌之自住境界而如如不动,显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现量观察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清净性,观察如来藏贯通三世,出生色法及七转识,含摄三界五趣一切诸法,如来藏是一切众生自身流转生死之本体,因而逐渐转依如来藏之清净性,这是二乘圣人所不能知的,所以说菩萨法道智慧广大深邃。
菩萨依现观如来藏之智慧,逐渐依据方广唯识诸经所说,如实正知如来藏具足种种“法性”,例如:如来藏具足七种“性自性”,故令蕴处界诸法得以生住异灭、循环不已;菩萨亦了知如来藏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等实相妙法,逐渐转依如来藏种种清净之自性,依无生法忍现观如来藏一切法性所显之种种自心现量而地地增上,乃至究竟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三僧祇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蜜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菩萨法道必须亲证法界实相,破无始无明尘沙惑,然而究竟了知法界实相,断尽烦恼之现行与习气,断尽尘沙无明的上烦恼,需经三大无量数劫,由此可知菩萨法道之广大深邃;相较于二乘法道,只须断除三界见思惑之现行,慢者百劫修集资粮,快者三生修集资粮即可成办。由此可知,二乘法道相较于菩萨法道确实狭小浅薄,菩萨法道相对于二乘法道确实广大深邃。菩萨法道含摄二乘法道对于蕴处界苦、空、无常、无我之世俗谛现观,然而菩萨法道中对涅槃本际之现观,则非二乘人之所能知;二乘阿罗汉虽现证有余依涅槃,然而对于无余涅槃之境界,无法于舍寿前现量观察,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由于蕴处界一切法皆已灭尽,故亦无觉知心得以现观。因此,菩萨现观涅槃本际之般若智慧,以及由般若智慧所发起之种智智慧,皆不共于二乘。二乘人无法正解法界实相,不能指示一切发起大心欲了知法界实相之众生,故智慧狭小浅薄之二乘人不能成为世间众生的导师;菩萨亲证二乘法,亲自证验二乘人所亲证蕴处界之虚妄性,可以指示二乘种姓之人,同时亦可指示大乘种姓之人,亲证法界实相,故菩萨能成为世间众生的导师。
乙、菩萨得沙门果亦分得佛果,二乘唯得沙门果不得佛果
菩萨有现出家相菩萨及在家相菩萨,不论示现何种身相,皆可证大菩提果,例如:地藏王菩萨现出家相,文殊师利菩萨及普贤、观音、势至、维摩诘、弥勒诸大菩萨皆现在家相(佛世时弥勒菩萨示现出家相,现在于兜率天现在家相),但皆是等觉菩萨,皆是胜义僧。声闻亦有现出家相声闻及在家相声闻的圣人,不论示现何种身相,皆可证解脱果,无有差别。从表相而言,出家相中有菩萨、有声闻,在家相中亦有菩萨、有声闻,主要差异在于出家相与在家相,所居环境不同,于道业精进上,善因缘与恶因缘多寡有所不同而已,同一种姓,不论其表相,于果证上皆相同。例如:出家比丘得证声闻极果,在家优婆塞亦得证声闻极果阿罗汉,《杂阿含经》卷十二第三○二经记载(《经集部》中有相对应之别译经典《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所载皆同):“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上述举证的经典,由 世尊亲口证明优婆塞阿支罗迦叶能够证得声闻极果阿罗汉,故能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一切声闻弟子都要前往供养其身,比丘之所不免。由此可见,声闻人不论在家或者出家,皆可证得声闻极果,亦可见:证果不在示现之出家在家表相,而在于法道上的真修实证。至于菩萨与声闻之差别,更不在于表相是否出家与在家,而在于心性上。声闻种姓者求急入无余涅槃,即便是不出家而现在家的身分,仍然属于声闻种姓,例如上举阿支罗迦叶优婆塞急入无余涅槃,即是声闻种姓。菩萨种姓者不入无余涅槃,例如大愿地藏王菩萨示现出家相而永不入无余涅槃,誓愿度尽地狱众生,即是菩萨种姓。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
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经中列举七种胜义僧:佛、菩萨、独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一切众生及佛弟子皆清楚知道佛、独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皆是胜义僧,然而对于菩萨,尤其是现在家相之菩萨,是否为胜义僧,常有怀疑,故 世尊特别说明,“有圣法得圣果”之菩萨,也是胜义僧。世尊于经中不说明其余六种补特伽罗属于胜义僧的道理,特别说明现在家相之菩萨亦是胜义菩萨僧的道理,菩萨现在家相以大乘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不受出家别解脱戒之羯磨法、布萨诵戒、恣意举犯等等之法,但因为有殊胜的大乘圣法,而且证得殊胜的圣果,所以也是属于胜义僧所含摄。什么是菩萨的圣法及圣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三十一: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转妙法轮度无量众。诸菩萨摩诃萨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
菩萨依于亲证法界实相的殊胜圣法,因而除了可以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等沙门解脱果之外,尚且可以现观如来藏在一切有情身上之运作,而此现观乃是一切二乘圣人及三界凡夫所不能现观之智慧。若有菩萨于世间住持佛法,便会有二乘人可以修出离法,因为菩萨可以同时宣扬二乘解脱道法义,以度二乘种姓者,而且菩萨亦可以度诸大心的众生入法界实相法中,乃至成就种智之法,因此,菩萨所修之法相对于二乘人所修,是为殊胜圣法;相对于二乘圣人只证沙门解脱果,菩萨除了亲证沙门解脱果外,亦同时亲证般若智慧及种智智慧所成就之佛菩提果,故称为殊胜圣果。菩萨依此现观法界实相之智慧,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努力修行,终能证得佛果,非是二乘人之所能得,故亦名殊胜圣法及圣果。故说菩萨非仅得二乘沙门果,亦得大乘佛菩提果,令三乘教法具足圆满,故菩萨能做众生导师。
反观二乘人,证得声闻初果而断我见,可以七次人天往返而解脱三界之系缚;若是决定不回心修学大乘法求取佛果时,必入无余涅槃,不再探求法界实相。同理,二乘之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若不回心大乘法道求取佛果,则必然入无余涅槃,不再探求法界实相。菩萨却能世世住世,永不入灭,所以能以所证佛菩提果来广利众生。因此,二乘人唯得沙门果,不得佛菩提果,不能利益于大心菩萨,不能做众生导师。
丙、菩萨得如实智,二乘不得如实智
二乘人现观蕴处界诸法虚妄不实,是众苦之根源,故灭尽蕴处界诸法,入无余涅槃。然而对于一切有情之蕴处界诸法,如何能够生起,生起的根源为何,则因智慧浅狭而不能起心探究。因此,二乘人对于蕴处界诸法的体性,唯能了知诸法缘起性空之虚妄性,不能知解蕴处界诸法之如实性。菩萨则依大乘禅法,现观蕴处界诸法虚妄不实,起心探究诸法虚妄不实、空无自性,而空无自性之法如何可以生灭不已?必然有一实相之法不生不灭,作为蕴处界诸法之所依,而令诸法能够生灭不已,令一切众生于三界中生死流转不已。
菩萨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之后,则能现观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与生灭不已之蕴处界诸法和合运作;蕴处界诸法空无自性而能生灭不已,其实皆是如来藏功能性之所显现,因此蕴处界诸法其实皆是附属于如来藏而存在,蕴处界诸法不能离开如来藏而存在,所以蕴处界诸法之真实体性,其实是如来藏种种功能体性所显示,是如来藏之种种功能体性所含摄,从而可以由观察蕴处界诸法之种种法相,了知如来藏之种种功能体性。如此证知蕴处界诸法之体性,方谓正知蕴处界诸法之如实性,因为如实正知蕴处界诸法之虚妄性及如实性,是谓菩萨所证不共二乘之如实智。《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复次佛得如实智名,于一切法相如实了故。二乘知法不尽原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称如实智,以是种种义故,二乘不得称佛。
成佛是菩萨法道之极果,佛陀能够究竟如实了知一切法之法相皆是如来藏之功能显现,因此获得究竟如实智,于生灭性之诸法与不生不灭之如来藏都如实了知,菩萨则少分、多分证得诸佛的如实智。然而,二乘人只能现观生灭性之蕴处界等诸法,不知如来藏在于何处,不能现观不生不灭之法界实相,故不能探讨诸法的究竟根源,也不能完整的涵盖不生不灭法及生灭法之种种法性,因此不得如实智。因此,二乘人无有如实智,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唯有诸佛菩萨有如实智,才能称为众生之导师。
丁、菩萨有大方便力,二乘人无大方便力
二乘人仅能观察蕴处界诸法的虚妄,因此对于意识心“虚妄我”之存在,视为流转生死之苦因;他们唯有断除意识心及蕴处界诸法,灰身泯智以后才能得到涅槃的寂灭之乐。因此,二乘人之法道必然要往灭尽蕴处界“我”而入无余涅槃的方向前进,若是二乘阿罗汉对于众生尚能生起一丝丝悲心,尚能生起一丝丝探求法界实相之心,便是重新生起一丝极微细思惑而退回三果或四果向,则又会于三界中流转生死,不能究竟苦边。
菩萨与二乘人不同。菩萨于证得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后,现观蕴处界诸法的虚妄性,如实了知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性,同时也现观如来藏之真实性,并且了知意识心的现起是如来藏种子之流注,即使灭尽意识心,尚有如来藏执持意识心种子,即使灭尽蕴处界诸法,如来藏仍然执藏著蕴处界诸法的种子,而如来藏及所执藏的种子,是永不坏灭的,法界中无有一法可以破坏如来藏及其无漏有为法一切种子。由于菩萨现观蕴处界的虚妄,又现观如来藏之真实,而蕴处界诸法虽然虚妄,从如来藏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蕴处界诸法依于如来藏之功能性而出生,实际上也是永不坏灭的,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只是灭除如来藏出生蕴处界诸法的藉缘而已,令如来藏暂时因为缘阙而不出生蕴处界诸法,其实如来藏出生蕴处界诸法的功能性仍然丝毫不坏不灭,所以如来藏心体永不坏灭,如来藏是众生自己流转三界生死的本体。由此,菩萨认知到:唯有究竟清净如来藏所含藏的善恶贪厌种子,才是究竟的解脱生死。
因此,菩萨便转依如来藏之清净性──永不于六尘万法起贪染心──生起大方便力,与二乘人同样了知蕴处界的虚妄,逐渐修除觉知心种种染污心行之现行,并且灭除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而无法灭除的习气,但是与二乘人不同,不灭除蕴处界诸法中之无漏有为法,不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了知蕴处界诸法乃是如来藏功能性的显现,因此藉由蕴处界诸法的生起,探究如来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产生了无量的方便力。由于菩萨具有如此的大方便力,故贤圣菩萨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样逐渐断除见、思二惑,但是菩萨却能灭除涅槃贪,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乃至八地菩萨如同阿罗汉一样究竟断除见、思二惑,八地菩萨有大方便力可以不入无余涅槃,继续修学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二乘阿罗汉无有方便,于断尽见、思二惑必入无余涅槃。
由于二乘声闻缘觉无有方便力,现观蕴处界虚妄,信受佛语了知唯有涅槃真实,必急入无余涅槃,于无余涅槃位中,无知无觉,无法利益众生,不知可以生起悲愿的力量而以种智方便,灭除见、思惑以后继续常住于人间,广利有情,故二乘人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大乘菩萨有大方便力,同时现观诸法虚妄与如来藏真实不灭,故转依如来藏常住世间广利众生,故能成为众生之导师。
戊、菩萨利益一切有球,二乘人无法利益一切有情
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二乘初果人七次人天往返便入无余涅槃,二果人一来,三果人不来,四果阿罗汉现生取证无余涅槃,所以二乘人从证初果到入无余涅槃,最多七生之中,所能利益的众生极为有限。特别是二乘人修远离行,要远离五欲及众生,故多现出家相远离世俗生活,因此救度众生只是随缘而作。再者,二乘人灭尽十八界,入无余涅槃后,无知无觉,不知有众生祈求加被之事,于一切法皆无所知,于一切事皆无所能为,所以二乘人利益有情极为有限,无法利益一切有情。
菩萨则因大悲心之愿力所持,不论示现出家相或者在家相,于三界中生生世世皆以四摄法救助众生。即使如同二乘人一般,逐渐断除三界生死烦恼之见、思二惑,然而菩萨断除三界生死烦恼所修之远离行乃是心远离而身不远离,仍然以五蕴身常住世间永不远离众生,乃至三大无量数劫修行成佛,亦不远离众生。菩萨成佛之后,更不舍悲愿,尽未来际无有穷时而利益众生,因此菩萨从初发心起,乃至成佛后,利益众生无有停止之时,利益众生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故说菩萨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因为时劫无量无尽。
从所修法道而论,二乘人所修所证皆以蕴处界之生灭诸法为限,不能探究法界实相之不生不灭法。因此,声闻人只能利益声闻人,不能利益缘觉人,因为智慧不如缘觉人;缘觉人可以利益声闻人,亦可以利益缘觉人,但是对于菩萨种姓学人欲探求法界实相,则无法利益,因为所修的法道与智慧不能相应于法界实相之法。菩萨则可以利益声闻、缘觉及菩萨,一切根性皆可利益无有限制。乃至世俗凡夫求于世间法诸善巧者,由于二乘人修远离行,于世间法无有善巧,故不能利益世间凡夫之所求而摄受之,菩萨则以四摄法,与一切凡夫同事、利行,并以财物、爱语布施一切凡夫,乃至凡夫求于世间诸善巧法,菩萨亦能具足五明而满足一切凡夫众生之所求,并且巧设方便,接引一切凡夫众生入于佛法之中。因此,二乘人不能常住世间,不能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巧之法,故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唯有菩萨常住世间,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巧之法,乃能成为众生之导师。
己、菩萨住持佛教于世间,二乘人不能住持佛教于世间
当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后,于无余涅槃中,无知无觉无所能作,乃至有众生祈求已入涅槃之阿罗汉慈悲加佑,乃至祈求入梦开示者,皆不能如愿。二乘人于世间修学解脱道,主要是为求自身能够解脱生死流转之苦,于世间住持佛教是依于学法而随缘住持,当其亲证解脱果后,一心只求迅速解脱生死之苦,入无余涅槃,无复关心佛教兴衰,对于解脱道是否能久住于人间利益众生,并不关心。因此,二乘人住持佛教的人数必定迅速减少,特别是五浊恶世之二乘人,由于众苦逼迫,必然精进求取解脱,急求涅槃,不复回入五浊恶世住持佛教,故二乘人不能住持佛教。此外,若是由二乘人住持佛教者,必令佛教之法道不能具足三乘之法,必然令佛教之法道不能降伏诸外道见,乃至令佛教迅速殒殁。
菩萨起大慈悲心,不忍见众生于三界中生死流转求出不得,故誓愿生生世世于三界中摄持众生出离众苦,因此生生世世于世间住持佛教,特别是五浊恶世世间,众苦逼迫,更有大悲菩萨发愿长久住持救护众生,譬如 地藏王菩萨誓愿于地狱中,救护一切极恶众生出离地狱。因此,唯有菩萨愿意不往生天界受种种乐,愿意生生世世回入众苦世间住持佛教,令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因此,由菩萨能住持佛教、住持三乘佛法,可知佛教之建立决非二乘人之所愿作、乐作、能作,但佛教之建立必然是菩萨之所愿作、乐作及能作。由于菩萨具有般若智慧,乃至深入般若智慧而发起唯识种智智慧,使得菩萨住持佛教时,能够令声闻种姓及缘觉种姓之人能够依其种姓而得沙门四果之解脱果,乃至菩萨种姓之人能够证得般若智慧,于未来无量世之修行后,得以成就无上佛菩提果。如此功德,只有菩萨住持佛教才能令三乘法教同时具足,尽度一切众生种姓,无有遗漏缺憾。由此可见佛教寺院皆以供奉诸佛及等觉菩萨为主,不以供奉声闻罗汉为主者,即是因为唯有菩萨能够长久住持三乘佛法于世间,成为一切世间众生之导师,非诸声闻缘觉之所能。
由于上述略述之六种原因,可以了知二乘人之心性狭小及其所学法道浅薄,使得二乘人不愿、不乐、不能作为一切众生之导师,唯有诸佛菩萨悲心广大,智慧深邃,具大方便力,长久住世能够住持佛教,因此能够作为众生之导师。
本文标签:导师(4)
本文关键字:导师
相关阅读
- 上一篇:20、如来藏中藏如来
- 下一篇:07、现代人应有的宗教观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