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正法眼藏----护法集>

第三章 悟后起修之辨正(3)

[正法眼藏----护法集]  发表时间: 2015-04-15 19:3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所以七地菩萨修学满足,断尽一念无明而获得尽智时,必定会取涅槃。但是因为有诸佛世尊加持觉悟,传授他“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所以不入涅槃,继续精进修学,自度度他,最后终于成佛。
《十地经》云:“复次佛子!菩萨如是行此第八不动地时,安住本愿力所持已,即于如是法门驶流,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吾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 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
世尊又云:“佛子!如是诸佛世尊觉悟劝导此地菩萨,授与此等无量引发智门,令其无智差别故,能成如是引发之业。佛子!我今告汝得解︰若时诸佛不垂诲示,令此菩萨入于如是引发门者,当时即入究竟涅槃,休息一切利有情业。”
以上经文已说明七地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获得尽智,由诸佛加持觉悟,传授“引发如来妙智三昧”而进入第八地,才能发起中品妙观察智及中品平等性智。这是中品转识成智,诸位如果想了解八地菩萨的六七二识中品转识成智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内容,可以请阅《十地经》在卷六之中说得非常清楚。
从上列《十地经》经文及《楞伽经、圆觉经》经文,可以确定见性的人仍须再受后有。必须悟后历缘对境修除贪瞋痴慢疑等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烦恼以后,才能不受后有。短者一生除尽,长者七次人天往返方能不受后有。八地菩萨断尽四种住地无明烦恼以后,虽能不受后有,而仍然在人间继续接受后有,这是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为了求成佛的缘故。
此师不知道一念无明可以永断,他说一念无明是无始无终的,永远不能断的。他既不知一念无明为何物,又不断一念无明,仍须再受后有,而说自己不受后有,这是大妄语。如果“见性以后就不受后有”是对的话,则《圆觉经、楞伽经、十地经》就变成妄说了。众所周知--佛世尊是不妄语者。既然《圆觉经、十地经》都说悟后修行有不同的阶段内容,此师所说与经典不符,究竟何者是?何者非?佛子们应加以判别,不可人云亦云。
第二、佛菩萨应世的说法有虚有实,不应一概否定。例如弥勒菩萨在佛灭度后九百年,降生于中印度阿瑜他国,为无著菩萨解说《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传世。后来又在中国示现布袋和尚,入灭时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当代人方知他是弥勒菩萨应世,因此到处有人图绘布袋和尚的像,当做弥勒菩萨供奉,今日仍有许多寺院供奉弥勒菩萨,皆以布袋和尚的形像为其法相,不可强指为传说也。
唐朝贞观初年,有寒山、拾得两人,是文殊师利和普贤两位大士示现于人间。他们两人常常以居士相貌,在天台山国清寺厨房生火打杂。平时常有禅语应对,并且很多次示现禅的机锋。当时上至和尚,下至沙弥,不知不会,以为他们二人是疯疯癫癫不正常,所以称寒山子为风狂子。
后来新上任的太守闾丘胤,因为丰干禅师的指示,寻到国清寺厨房,顾不得厨房泥地湿淋淋地,倒头便拜。阖寺僧众大惊,问道︰“尊官何故礼二贫士?”寒山拾得两人牵手大笑说︰“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于是两人手牵手走出寺门,不知所终。
当时人才知道丰干禅师乃是弥陀世尊示现,寒山子是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拾得是普贤菩萨示现。闾丘太守便在国清寺壁柱走廊蒐集他们题的诗偈,又派人到寒山子所住的寒山岩附近蒐集他所题诗偈,在树干上,树叶上,以及人家的墙壁上蒐集抄录,连同丰干禅师所题并二百余首,编集成卷。闾丘太守乃撰《天台三圣诗集序》附于诗集之首,如今仍有流传。我在民国六十年买到一本寒山诗集,附有闾丘太守所撰亲遇三圣示现之亲身经历之序文,并附有丰干、拾得、楚石、石树原撰诗偈,此书至今仍在手上。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闾丘太守的官名很长:“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他所亲撰的“天台三圣诗集序”是他亲遇弥陀、文殊、普贤三圣的经历,可为我们作证,不可诬指为传说也。
至于其他菩萨的示现,历史上记载也不少。譬如现在仍有人供奉马郎妇观音,有人供奉鱼篮观音、竹林观音、白衣观音、青颈观音,这些都是观世音菩萨示现,都有真实的文献记录。很多菩萨的示现,我们无法一一枚举,所以不可说佛菩萨示现人间的说法全部虚妄。《楞伽经》卷二,佛也说明︰“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综合以上两点说法,便知除最后身菩萨以外,一切人见性时仍不是佛,仍须再受后有,短者一生,长者七次人天往返,方免分段生死,而仍有变易生死 未断。故不是见性之后便不受后有。以文殊、普贤之境界,尚且不自称为佛,何况是第一次见性的人,如何自以为是佛呢?所以此师说“见性便是究竟佛,见性便不受后有”的说法不正确。而佛菩萨在人间示现应化的事,在历史记录及经典记载上都证明确有其事,不可全部否定为“世俗谬说神话”。
…………………………………………
第四则 某师云︰《假如我们见佛性后,即生法身净土(亦名常寂光净土),遍满虚空四维上下十方世界。》(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105页)
又云:《证真如后,八识七识六识五识,通通变为真如,遍满虚空,不生不灭,凝然不动。》(月溪法师讲楞伽经102页)
又:此师传记云:《师于民国五十四年乙已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拟讲圆觉经之日,忽感不适,方知舍报时至,乃说偈曰:“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167页)
辨正:
第一、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提前一年乃至三年宣示入灭时间的人很多。也有人舍报时间未到,就提前入灭的。例如紫柏真可禅师因被冤狱,求出无期,在狱中又不能度众生,决定提前舍报,乃在狱中念佛数声后坐化。
隐峰禅师为平息战争而示现神足通,后来恐怕人家说他神异惑众,因此提前舍报。在金刚窟前倒立而亡,衣服平整而不散乱。又如广钦老和尚在七十岁时,自觉色身已老,想要入灭再来,但是信众舍不得他,只好再延二十年才入灭。
这些祖师都是禅定功夫很深才能这样。即使如此,他们也都不敢以佛自居。广钦老和尚说自己是度人师,不敢自称天人师。而今此师自己不能作主,到舍报前三天或当天才知道舍报时至,没有能力提前或延后或自定时间,只能随业报而行。既无法像世尊在事先声明,将于某年某月某日月圆之时,在双婆罗树间入灭,他怎可自比为佛呢?
五祖送惠能行者离黄梅时吩咐道︰“汝去三年,吾方入灭,……。”
又如仰山慧寂禅师入灭前三年示众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详传灯录)三年后同一天抱膝而逝。他们都是大悟彻底,而且禅定功夫甚深,来去自由,都不敢自称为佛,佛子们怎可说自己见性了就是佛呢?
第二、此师说法数十年,度了十余万弟子皈依学佛,这是他的功德。但是他所度的弟子不可能开悟(非因他开示而自参自悟者除外)因为他自己都没有明心证真,如何能使人明心证真?他自己没有眼见佛性,如何能度人眼见佛性?最难让人认同的是--他否定了世尊的正法,否定了真正明心见性的祖师所悟的境界与内容,而成为心外求法。
自己没有明心,又没有眼见佛性,哪有可能度生“无生”?而且是万万千呢?而他说法数十年,将佛法用自己的意思随意解释,导致信受他的人所学佛法观念,紊乱异常。
而且当他遇到有人证悟真如阿赖耶识的时候,他就加以否定,而教人舍弃阿赖耶识,另外再寻觅真如,成为心外求法。像他这样的教法,若一直流传下去而又广泛宣扬的话,正法的修证只怕将会断绝。
他又说佛性不能眼见,则信他说法的人,就不会探求如何眼见佛性,尽皆以“闻见佛性”为见性。又教人不必断一念无明,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永远无法证入涅槃无生境界。如此度人,要度一人无生,尚且不可得,何况是度万万千人无生呢?
第三、此师入灭的那一天说偈云:“……遍满虚空大自在”,这不是他的境界。从两个原因可证明不是他的境界。第一、定 未充。第二、慧有差。
一、定 未充︰他未修得诸禅定三昧,因为他不懂得定学。如果了解四禅八定、观禅、链禅、薰惮、修禅、首楞严定等三昧的话,自己会去检查,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境界?就不会说“见性就和释迦佛一样成佛”的话,也不会否定悟后起修的原则。
如果有四禅的功夫,则生死的时间和处所都可以自己做主,何须“待等此日世缘尽”呢?既不得四禅,更不能知四空定的空无边处定。 未证得未到地定功夫,便认为妄念不可能停住,而排斥别人入定十天半个月。不知菩萨必须定慧等持之道理,便诽谤道︰“传说现时某大和尚(影射0云老和尚)一入定便是半月一月,以此受人崇拜。若照此理观之,岂非欲与婆罗门外道争一日之短长耶?”(月溪法师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33页)
又道︰“……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是破,但一动念又生,总是被不了的。盖断妄念是暂时的,难持永久。”(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38页)
又云:“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月溪法师语录192页)此师若有初住位菩萨的未到地定的定力,心能停住,就不会这样说。若能断尽一念无明成为阿罗汉或五行位菩萨,则妄念自然不生,也不会这样说。此师对菩萨初住位及五行位境界尚且不知,怎能夸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即使修得空无边处定,若不断尽一念无明,仍然不能取证涅槃,竟然自以为入灭后就可以取涅槃,而夸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二、慧有差︰是说他没有明心,不知道阿赖耶识非真如、非非真如之理,不知阿赖耶识就是真如之前身,而否定阿赖耶识,也不曾找到阿赖耶识本心,不明白有情生命本体之实相,所以他入灭时以平常读经揣摩真如之印象,而开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是说因地真如遍十二处,遍十八界,不是遍满虚空,而且真如是佛果地的境界,不可将菩萨因地真如证悟境界拿来相比,故《华严经》卷30:“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因地果地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此外,佛地所说真如遍一切处,并不是说遍满虚空,若真遍满虚空,就不得解脱了。而是说真如究竟无所著,没有任何束缚,不像凡夫之阿赖耶识被业风所漂转。佛地真如无形无色,具足一切智慧,无功用行,三身四智,所以能于十方无尽世界示现,十方虚空无所障碍,称为“遍一切处”。
于最后身菩萨见性成佛时--“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时才能称为真如。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此时方才出现。大圆镜智出现的缘故,具足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智,所以世尊名为一切智者,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无所不知。
成所作智出现之故,能在十方虚空无穷无尽的世界,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现于十方无尽国土,虚空不能障碍,并非真如遍满充塞于十方虚空。此师未明得本心,又不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才会以想像所得而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明心证真之人,知道自己所明所证的本心就是阿赖耶识。还没有获得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之前,仍不能如十方诸佛一样于十方虚空无所障碍,所以真正证悟的人都不会说“遍满虚空大自在”,而应该像广钦老和尚那样说︰“无来也无去,无什么事情。”若说“遍满虚空大自在”,那就是“执我常遍,量同虚空。”世尊早就诃责过这种人。此师 未明心证真,所以有此大过。
如果一悟就到佛地的话,初悟所证本心就是真如,不是阿赖耶识的话,而无垢识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那么一切开悟的人应该悟后就不会随著色身而受苦乐。那为什么世尊的应身在世间还受背痛风寒木枪之苦呢?一切已经大悟彻底的菩萨和祖师们,尚且随著他的色身而受各种苦乐。由此可知“遍满虚空大自在”的话是错误的,是误解经文旨意,凭空想像得来的。
若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应该是一切有情的真如都在悟前就遍满虚空了,因为此师说祂不变异,悟前悟后是一样的。若开悟时所证的本心就是 真如,就遍满虚空的话,那就应该像清水充满在透明玻璃瓶之中,加以摇晃,水也不动转。那又为什么世尊的真如住在释迦牟尼佛应身之中,四十九年说法,可以到处动转呢?
如果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一切开悟者在悟后就不能住在色身里面随著身体动转。若明心见性所证真如遍满虚空而不是阿赖耶识,则一切悟者及十方诸佛的真如,应都全部遍满充塞虚空,则一切悟者之真如和十方诸佛的真如应该要相杂相入,混为一体。
果真如此,则一切开悟者悟后应不可能再住于世间,悟的当下就应进入涅槃了。因为他悟后就遍满虚空,就不能动转,就与诸佛混为一体了。若说悟者死后,真如才遍满虚空,那他生前所悟的就必定不是真如,就不可能成佛,将来也不会成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三章,后起,修之,辨正,一则,某师,牧牛者,明心见性,之后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