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布施”相略探(2)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5 14:4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菩萨不以妄见而执取于行布施,当作是佛法的唯一修行,或以邪执认为布施拨无因果,不能获得未来世的善果,或以错执认为将杀害众生而做的惠施当作正法,或者执着只有布施是世间及出世间最圆满、最究竟清净的功德,其余一切之事都不如布施功德广大究竟清净。
3、不积聚施:
云何不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何以故?非诸菩萨现有施物,见来求者正现在前,堪能不施。不见不施是称正理,云何积财而不速施?又诸菩萨不见积财,后方顿施,是能生长多福之门。又正观见:「若别、若总,求者相似,渐施、顿施,财物平等」,何缘而执福有差别?又诸菩萨见「积聚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何以故?若积聚已,然后顿施,是则先时有来求者,其数或百而不施与,令生嫌恨、不忍、不信,后有一类:或不希求,畜积珍财强而顿施,是故菩萨不积聚施。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失之处,因西江之水不能救干涸之鱼,于干涸之鱼不仁,应随见而施,非积聚而施。
4、不高举施:
云何不高举施?谓诸菩萨于来求者,谦下心施,亦不与他竞胜而施,亦不施已而生憍慢,谓:「我能施、我是施主,余则不尔」。
菩萨布施时,态度谦卑,亦不与人争胜,布施后亦不生憍慢之心,不应该生起「只有我能行惠施,我是施主,其它人则无法行施」之想。
5、无所依施:
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
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
6、不退弱施:
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不自轻蔑恐怖退弱。
菩萨布施之前,心诚意悦,布施之时,心乃清净,布施之后亦不生后悔之心,听闻到其它菩萨能够行广大第一最殊胜的惠施行时,也不会心生轻蔑、恐怖、退怯之想,谓己无力达成。
7、不下劣施:
云何不下劣施?谓诸菩萨于诸施物,勤数简择,最胜最妙饮食、车乘、衣服等物,持用布施。
菩萨布施之时,多次检选,挑出最好之物以行布施,而非以最下劣者行之。
8、不向背施:
云何不向背施?谓诸菩萨其心平等不随朋党,于怨亲中悲心等施。
菩萨不向于其所爱,亦不背弃其所恨,对于怨仇与至亲都以慈悲心平等而行施。
9、不望报恩施:
云何不望报恩施?谓诸菩萨悲心、愍心而行惠施,终不于他希望反报。但观:求乐、爱火所烧、无有势力、性苦众生,深心悲愍而行惠施。
菩萨观见众生贪着五欲爱乐,为三界爱火所烧,无有福德势力,资生空乏,虽求一切乐而五欲乐其性本苦、无有解脱,菩萨心生深切悲悯而行布施,非希求所施对象回报而行之。
10、不希异熟施:
云何不希异熟施?谓诸菩萨修行惠施,终不希望当来所得财宝,圆满自身,圆满施果异熟,观一切行性是虚伪,观大菩提最胜功德。
菩萨所行布施,不希求来世财富具足圆满、身相庄严圆满,及行施之可爱异熟果报,而观世间一切有为法,体性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实,唯观成佛之道的大菩提果乃是最为殊胜之功德。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
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菩萨乐与无有厌足。
论中言明,菩萨之悲心以布施为具体之表现,而众生以烦恼结使的束缚为本质。因世间五阴唯一苦味,各种苦痛充满其中,菩萨为使众生离苦得乐,故本于悲心而行布施,就如同太阳以照明为其功用,月亮以清凉为其特性,菩萨则是以悲心为本体,布施其智慧及财富,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一切众生都是依食而存,而菩萨之大悲心,是依布施之行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在与资济,以大悲为食,故菩萨身存。菩萨发大悲之心如火燎原,布施之渴望,如饥渴般难耐,唯有救济众生方能暂歇,但菩萨布施之心永无厌足止息之一日。由此观之,菩萨乃是以发大悲心而行布施,是以济救拔除众生之苦为己欲,非如吾人布施时多作功德福德想,行者岂能不生惭愧心焉?
以下,以一短篇布施心情记事〈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来检视自己的布施是否「十施具足」,并符合「清净施」所应具备之十种心态:
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
好冷的冬天,我走在市区的街道上,经常走过的商店转角,坐着一位乞讨的老伯。他身材瘦小,蜷曲在角落,身上的夹克,经年未洗,黑得发亮,身旁放着一个小碗,里头散落着几枚铜板。老伯的头发灰白,留着一撮不长不短的山羊胡,脸上爬满了皱纹,使得原本已经细小的眼睛,更瞇成了一直线,视线焦点放在远方,无视于眼前熙来攘往的人群,不知在想些什么。
乞讨的老伯,其实与四周热闹的景色并不协调。或许是人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放在心上,又或许只是刻意的遗忘,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已经忘记是第几次了。但终究无法不在意他的存在,我终于停下了脚步。不知为何的,我等待了一会儿,心中闪了个念头,到底在害怕些什么?害怕和别人不同?害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不知道。总之,人群渐少时,我才从口袋中掏出了零钱,弯下腰来,放入了碗中。掉落的零钱声,把老伯从思绪的远方拉回。他回神看了我一下,似乎想要表达感谢之意。但此时我意识到背后的人群走近,于是我急欲离去,方才交会的眼神因而错开,因此没有了更多的接触。
我继续往前走,心中想着:「本是应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寒风中乞讨,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就如同看到自己的亲人长辈受苦一般,感慨万千,却只能略尽棉薄之力。平常的我并不会想这么多,或许只是触景伤情罢了!像老伯一般的行乞者太多了,我又何时想到了他们?若今天老伯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他人的关心,我能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花时间陪他聊天,关心他,而不只是丢了钱就走吗?越想,我心中越形惭愧……就在此时我听到了零钱声,回头一看,陆陆续续有人投钱给老伯。原来怜悯心是会感染的,或许大家早就想那么做了,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只是少了开始的勇气罢了!
其实人们并不冷漠。太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于是引发了过多的自我保护,压抑了内心深处善良种子萌芽的机会。因此凡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看不起自己小小的一点作为,它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但所能引发的效应却很大;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而自卑,至少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总会有发芽的一天,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
于上所述布施之行,就狭义的「十施具足」而言,因不涉佛法僧之供养,故不论恭敬施及承事施。财、法、无畏三施中,只取零钱故为少分财施,因无言语关心之举,欠缺无畏施之作为,更遑论法布施。以功德果报面来说,因对受施者并无所求,故符合不望报施。但究其根本原因,笔者未熏习佛法前,布施之念甚少,因闻「修慧不修福,来世修行时纵然证得罗汉果亦空钵而归」之知见,故有布施之发心,是以不符合不求有施。若以布施心态面来说,因做少分同理心想,故符合怜愍施之所摄。而清净施及不轻心施,则于十种「清净施」之心态中多有所涉,故合述如下:就功德果报面而言亦如上所述,虽未执妄见但求果报,故符合不执取施,但未达不希异熟施;因不求名利回报,故符合少分无所依施及不望报恩施。从行止心态上来说,虽无积聚施之心,但多有犹豫,故为留滞施;以零钱行施故为下劣施;且于非老非残者,多有不施之心,因有所分别,故为向背施;布施时能尽量低下身,避免过大声响所造成之鄙视感,故无高举施;屡屡未施,心有惭愧,终能发心而行布施,是谓少分不退弱施。综上可知,笔者之施未能十施具足,布施时之心态亦多有不净之处,仍有改善之空间,深自反省后,应努力改进才是!
 
三、菩萨布施六度具足──以释迦牟尼佛「割肉喂鹰」之故事为例
犹记在禅净班之课程中,亲教师对于布施曾有如下之开示:
凡夫、声闻、菩萨的布施有很大的不同:
凡夫为求福德、人天果报,有我相、法相而行施,有欲求果报亦是「杂染贪」,故所得乃三界有,具生灭性、无常性,有时尽。
声闻布施在舍,布施中含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不敢着、不敢执;其因惧世间苦,有「我」在受,所冀求者为脱离三界,灰身泯智入无余依涅盘,故细分的「我见」犹未断尽。
菩萨呢,六度具足!
由亲教师之开示可知,不同于凡夫之着于世俗相求有,声闻之用舍而取空,菩萨之布施除以悲心为体、清净为用以外,并能以布施波罗蜜行作为初发之基;由布施波罗蜜的正见为导,而使其它五度具足:
(一)戒波罗蜜:菩萨以财、法、无畏施于众生,利乐有情,则是菩萨三聚净戒中之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此为戒波罗蜜所摄。
(二)忍辱波罗蜜:菩萨布施之时,遇人轻蔑污辱,安忍不瞋,则是忍辱波罗蜜。
(三)精进波罗蜜:菩萨布施度众,不计毁誉,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则为精进波罗蜜。
(四)禅定波罗蜜:菩萨布施之时,内不着相,心无掉举,亦不散乱,悲心行施,心得决定,是为禅定波罗蜜。
(五)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以如来藏心观之,不住于相,则如《居士传》卷四十五〈袁了凡传〉中之所言:【以财施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亦如《金刚经》第四〈妙行无住分〉所述:【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相布施,心无所住,三轮体空,此即般若波罗蜜。
兹举《大智度论》卷四所述释迦世尊成佛前,尚为尸毘王身时,割肉喂鹰之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
【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譬如尸毘王以身施鸽。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毘,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命尽欲堕,自念言:『何处有佛一切智人?』处处问难不能断疑,知尽非佛,即还天上愁忧而坐。」
巧变化师毘首羯磨天问曰:「天主何以愁忧?」
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忧。」
毘首羯磨言:「有大菩萨,布施持戒禅定智能具足,不久当作佛。」
帝释以偈答曰:「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首羯磨答曰:「是优尸那种尸毘王,持戒、精进、大慈、大悲、禅定、智能,不久作佛。」
释提桓因语毘首羯磨:「当往试之,知有菩萨相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当逐汝。」
毘首羯磨言:「此大菩萨,云何以此事恼?」
释提桓因说偈言:「我亦非恶心,如真金应试,以此试菩萨,知其心定不?」
说此偈竟,毘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掖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是时众多人,相与而语曰:「是王大慈仁,一切宜保信;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
是时鹰在近树上,语尸毘王:「还与我鸽,此我所受。」
王时语鹰:「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发意时,受此一切众生,皆欲度之。」
鹰言:「王欲度一切众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独不见愍,而夺我今日食?」王答言:「汝须何食?我作誓愿:其有众生来归我者,必救护之,汝须何食,亦当相给。」
鹰言:「我须新杀热肉。」
王念言:「如此难得,自非杀生无由得也。我当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即自说偈:「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不久当臭烂,彼须我当与。」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与鹰。
鹰语王言:「王虽以热肉与我,当用道理,令肉轻重得与鸽等,勿见欺也。」
王言:「持称来!」以肉对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王令人割二股,亦轻不足,次割两[跳-兆+专]、两臗、两乳、项脊,举身肉尽,鸽身犹重,王肉故轻。是时近臣内戚,安施帐幔,却诸看人:「王今如此,无可观也。」
本文标签:功德(166)布施(295)护法(7)菩萨(100) 本文关键字:布施,功德,菩萨,护法,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