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佛又说,如果布施时犯了八件事,布施以后就无法成就布施的后世上妙果报,将会得到布施的下劣果报:
第一、布施以后总是看见受施者有很多过失。这个事相常常会有,诸位要反观自己有无这种习惯。以前你们在很多道场布施过,没去布施以前还没事,觉得那个道场好像很清净的样子,后来常常去那边布施就看见某甲比丘有事故,某乙比丘尼也有事故,就常常看见他们有过失,那就不好了。我们不要去观察他们有什么过失,只管护持就好。我们其实也有一些证据、数据,知道某些道场中有什么事情,但我们从来不讲出来,因为那是他们个人身口意行的行持,与我们无关;我们着眼点只在法义的正确或错误,只在意他们有没有误导众生?是不是以外道法来取代佛教正法?我们的着眼点在这里,所以我们不谈他们的身口意行;除非他们对我们做了攻讦的行为,为了维护正法,我们才不得不做一点点的回应。所以当你们以前在任何道场布施,现在知道他们有很多事情不如法,但是千万别去想它,也不要去宣扬,就把它忘掉;最好是忘得一乾二净,即使故意要想都想不起来,这样最好。不然你以前在那些道场的布施,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
第二、布施时心中不平等的布施,后世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这种事情很多,有很多居士们去到寺院供养住持和尚一百万元,可是他们供养其余常住比丘时只是一人一千块钱,差这么多;这不是平等心的布施、不是平等供养,这就是心不平施。他们想:“我供养住持和尚很多钱财,所以每次讲经说法时都会给我留着最前面的好位子,大力供养其余比丘都无法得到这个待遇。”所以他就只做象征性的供养,这叫做心不平施。
第三、布施以后要求人家帮他做事。以前有个很有名的道场,有位女居士要供养住持和尚,那住持和尚后来都不接受,不管她供养五十万、一百万、一百五十万,他都不收。他对我说:“我要是收了她的供养,她就会向我要求一些条件。”所以那住持和尚就不收她的供养。这女居士的布施供养就叫作施已求受者作。供养三宝,不要为了求三宝回报什么,否则后来就供养不成了。
第四、布施以后很欢喜的到处去宣扬自己的布施功德:“我昨天护持了师父五万元。”到处去讲!人家护持了十万、二十万都没有讲,他却一天到晚的讲,一年后还在讲:“我去年护持了五万元。”弄到天下人皆知,这叫做喜自赞叹:唯恐人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来世的果报就不会胜妙。我们有好多同修布施都是默默的做,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护持正法了没?因为我都不关心、不过问。除非有别的因缘而被人赞叹出来:“某某人太发心了,……。”我才会知道,因为我从来不管这些事。有些人护持了讲堂以后往往会说:“你萧老师欠了我的情。”(大众笑)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你本身求见道时应修集的福德;你证悟的福德够不够,就看你对正法的护持。当然护持有很多种,而见道资粮也有很多种:定力、慧力……等。单是福德就包括性障的消除,护持正法的事情做了没有?而护持正法就有两个部分:一、钱财的支持,支持正法去做事,因为没钱也做不了事;二、努力做义工。但不论是护持钱财或做义工,都不是为我做,而是为你自己做的;护持讲堂也是为你自己护持,不是为我护持。若没有人护持,我就收山回家自修,从此就没我的事了,可以轻轻松松修我自己想要修的。他护持了讲堂,全部清楚的入帐,我从来都不曾得到一分一毫的钱财,怎么会是我欠了他一份人情呢?所以不要护持了佛教以后说:“佛陀啊!我护持了你的佛教。”然而佛教是你的,不是佛所有的,若没有佛教的存在与弘法,你就无法获得生死的出离与般若的证悟;所以一切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佛做的,更不是为我做的;所以布施了以后,不必来向我讨人情。
譬如禅三中如果有遮障:本来明明是整理得很清楚的,怎么一进小参室,脑袋就变浆糊了。监香老师一问,结结巴巴的讲不清楚,监香老师越听越迷糊,不晓得你在讲什么,那就表示你有业障。对这些人,我都说:“你去佛前忏悔及发愿。但忏悔什么内容以及发了什么愿,都不必告诉我,我也不想知道。”当他确实在佛前忏悔及发愿以后又来小参,可就通透了。这叫作开期票,向佛菩萨开期票。有的人刚才至诚的发完愿,回到座位一坐下来就通了,接着就通过小参了。这是先发愿,后来再补做,都是因为佛菩萨很慈悲。有的人对同样的问题,上回禅三考不过去,这回禅三却能七通八达而且讲了一大篇给我听,真是有道理,这就是大力布施护持正法而得佛菩萨加被,智慧开始出生了。所以布施以后,不必欢喜的到处为自己赞叹,因为那是你自己见道所必须有的福德资粮,是为自己做的布施;假使到处去赞叹自己,反而会损减自己的见道资粮,会障道的,所以佛说不得成就上果。
第五、布施的过失而不得上果,就是人家来求布施时,刚开始不愿意给,就说没有钱财;后来人家求很久了,才终于允诺布施。也就是说,这个布施不干脆,不是以欢喜心来布施,未来世就不得上果。
第六、布施以后还开口骂人。诸位当然不会,但在世间却常常看得见。有人去求布施,施主布施了以后,就开口骂:“你以后可别再来找我,老是要钱!”这就叫作施已恶口骂詈。本来是未来世可以得很好的布施上妙果报,这一骂以后,未来世得到的就不是上妙果报了。
第七、布施了以后说:“你将来假使有钱了,要还我两倍。若是没钱还,就当作是布施吧!”这个是条件交换,纵使人家后来没有钱财还他,他未来世应得的布施果报将不是上妙的。
第八、布施了以后,心中老是怀疑这《优婆塞戒经》讲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布施以后,未来世真的有百倍、千倍、万倍、十万倍之回报吗?真的这样吗?”因为怀疑的关系,这疑业、意业将会导致未来世受报时的果报不上妙。但最不好的果报是佛所说的:犯了这八件事的施主,将很难亲近诸佛,也将无法亲近贤者与圣者。贤圣们看了就会想: “这位施主是布施果报的主人,却当得这么不情不愿。”贤圣们会觉得他不好相处,所以诸佛贤圣见了都不会生起欢喜心,还有机会见道吗?
接着说明净施: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我现在说的是真实故事,他后来果真得到六百万元了,刚刚好是六百万元,不多也不少;但是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他有个当兵的儿子死了,抚恤金、保险金,林林总总加起来刚刚好六百万。所以他拿到六百万时,仰天痛哭、侮不当初。所以布施时应该以现有的钱财来做,有多少就做多少,千万别发愿说:“如果再让我赚到两亿,我就来布施。”可不晓得那两亿元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获得?所以应当如法得财布施,不要用不正当的想法取得钱财来布施。如法得财的布施才是净施,净施就可以得到后世上妙的布施果报。
有人观于财物无常:不可能长久的保持在身边。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也是净施。财物最多只能让你保管四十年、五十年,不超过一百年,最后还是别人的,你都带不走。世间财绝对带不走的,来世的钱财要另外设法积存,否则来世的自己将会没有钱财可用。聪明人会把此世的无常钱财转换成圣财而带一些去未来世,这圣财有什么妙处?佛还会在后面继续开示的。
有人是为了破烦恼所以布施,他是为了破除悭贪,破除我所的执着,所以修行布施,这叫作清净的布施。也有人是为了清净自心的因缘,希望自己的心地常保清净,这叫作清净的布施。
还有一种人更深入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与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的?这样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都是无常法,但可以转变成圣财而由自己拥有,别人不能剥夺,因此而可成就道业。观察清楚了,再来观察:自己布施的因缘,将来可以得到什么胜妙果报?布施给狗、布施给人、布施给外道修行者、布施给佛法中的修行者……等,未来世将会得何等果?思惟清楚了,然后再观察:所谓布施其实也不外就是十二入,就是十二处;于十二处有入,就是在六根与六尘之中产生了六入,所以有六法——六尘——的入,布施不外如此。总归一句话:布施就是十二处中的六入。布施的我、受我布施的人及布施因缘和未来世的果报都是十二入;既然都是十二入,那就是无常;无常就不需要执着,就于布施事相中得解脱,再也不会被布施这件事情所系缚了。如果布施以后,心中老是想:“我有在布施,我布施做得很好。”那就被布施绑住了。能这样观察而行于布施,这个人就叫作清净布施,是有智慧的清净布施,这样的人布施时也能为众生说法。
如果于布施时对被自己所布施的福田生起了欢喜心,他这样想:“就像是所有被布施的福田们所求的功德,我也是像这样不断的追求功德。”所以布施给妻、子、眷属、仆使时,心中出生了怜愍心。布施给贫穷人时,是为了毁坏对方的苦恼,不是为了求得对方的恭敬、感激。布施时不追求世间法的果报:不会想着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胜妙果报。也不去想布施以后,对方将来日子好过以后,会如何回报自己。而且要破除侨慢心来布施,不要以傲慢的心来布施。要以柔软心及温和委婉的口气来对受施者说话及行施。并且不为求三界有的果报来布施,而是为了求得无上的解脱而布施。虽然知道布施有很多的上妙果报在未来世等着我们,可是却同时深入观察:未来世接受布施的胜妙果报也是生死法,在生死之中有很多的过失,也可能会不慎造作许多恶业而有了罪业。在这种正知见中去做布施,使自己不会求三界有而做布施,就是“深观生死多过罪施”。并且布施时不观察受施的福田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次等的、最差的福田?都不做观察,有因缘遇到了就布施。如果能依照上面所讲的正确心态和知见来布施,布施的上妙果报一定会一直追逐着他,就好像小牛紧紧的跟随母牛不舍一样,所以是布施果报之主,称为施主。
对布施的上妙果报都不必去挂念,要以清净心、无所求心来布施,这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这样未来世就会有布施后应得的上妙果报;既然施果会紧紧跟随着施主,又何必去牵挂?如果知道布施有上妙的果报,为了求胜妙果报而做布施,这就是在做交易,和世人在市场交易一样了。所以,用不坚之财,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你享受,何乐不为?
佛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位僧宝又是明心了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冉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但要只得这个福德,你还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挂它?何不多加一个功德?”要怎样得功德呢?就把不牵挂、不求有……等等妙法告诉他。这就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等他进入佛法之后,再告诉他:“你不要执着,就多了一个功德。”这都是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