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我:五蕴十八界(2)
为什么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存在的时候是行蕴所摄?因为这些六识了知六尘的自性存在时,必定同有了别作用伴随运作,不仅仅指语言文字上的分别才是分别,譬如分别青黄赤白的时候虽无语言文字,仍然是在分别。
二、十八界
界又称为种子,又称为功能差别。十八界的意思,是指称十八种功能不同的法;因为这十八种法的功能有所差别、有所互异,所以说是界。同时这十八种界又称为十八种子,是指这十八法能产生十八种功能,所以叫做种子。
十八界的界,一般认知是指界限;但是既然说是界限,当然是有功能性的,才能说是有界限的法;而且应该有二者以上并且是互相之间功能性有所差别的,才能说是界、功能差别;所以界的意思是说功能差别的不同,或者说功能差别的局限。
眼根(这里单说扶尘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色尘(注:若是胜义根则是能接触内色尘。以下类推,都只以扶尘根举例而说,胜义根的界,请读者自行思惟与观行),色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色尘的内容,眼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色尘的内容;耳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声尘,声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声音的内容;耳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声尘的内容;乃至意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简单的法尘,法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诸法的内容,意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法尘及五尘的粗相及细相,涵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粗相与细相。这就是界的真实义,换句话说,界就是功能差别,就是种子,就是功能的局限。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做十八界。
(一)六根
人间的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根中的意根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也就是指大乘法中所说的末那心体、意根。
其余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则都是有色根,都属于色法所摄。眼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的差别,眼的扶尘根是指眼窝中的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的胜义根就是脑部掌管视觉的头脑局部。其余四种有色根也都有这二种根的差别:都各有胜义根与扶尘根。耳、鼻、舌、身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差别,依眼根比类而推即可知之,不重细述。
此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是随其有色根立名的。譬如眼根,因为属于眼,而且是接收色尘的受器,立名眼根;此根随眼立名并且是眼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所以说是眼识的根,称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随“意”立名而为意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所以说为意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完好的眼根,纵使外面的色尘仍然存在,眼识也依然无法生起,当然也无法有眼识存在而运作;耳、鼻、舌、身乃至意识也一样,如果没有意根的完好存在,纵使法尘仍存在,意识也无法生起,当然无法有意识觉知心存在而运作:没有意识存在就不能做种种直截了当的了知,何况能仔细加以观察及思惟诸法?眼根是眼识的所依根,耳根是耳识的所依根,乃至鼻舌身意等根是鼻舌身意等识的所依根,所以六根是六识的所依,若六根有问题时六识就无法生起或正常的运作。六识即是识阴全体,所以六根是识阴的所依。由此可知,识阴中的意识觉知心,在人间的清醒位中当然是以五色根及意根为所依的;如果五色根坏了或功能受控制(譬如被全身麻醉)而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觉知心就无法生起而暂断灭了。
(二)六尘
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可分为外相分六尘和内相分六尘(注:六识能见的自性则叫做见分,所以将相对于六识能见的自性而说这个被见的六尘称为相分,是六识心体所识知的法相的缘故,这就是见分与相分界定的最粗浅层次)。
外相分六尘是指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乃至身根所触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意根借本识(即阿赖耶识)所触外五尘上显现的有变动或无变动的法尘。外相分的五尘相是由阿赖耶识藉五色根所接触的,这五尘的大变动即是阿赖耶识与意根所接触的外法尘,合为外六尘。
内相分六尘是指阿赖耶识将所接触的外六尘,变现于脑中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相分,以及内相分五尘上所显现的微细法尘。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觉、意识能知,识阴六识各自拥有这些自性,故能了知内相分六尘。
从有情觉知心的认知上来说,内六尘与外六尘是一模一样的,全无差别,唯除残障的人。
由以上可知,六根取外六尘,阿赖耶识就转变外六尘相为脑中显现的内六尘相;六识摄取内六尘而加以了知,即是藉内六尘摄取外六尘;有情不能识知此一事实,误以为自己确实接触到了外六尘,所以把外六尘执着为自己所接触的相分,故误认外六尘实有。其实一切有情的六识心、觉知心,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尘;因为不知这个事实,所以把外六尘执着为自己亲身接触的法,就认为外六尘实有。若能确认自己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法,所接触到的一向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内相分六尘,就能确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了。但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只有菩萨随佛修学而证以后,才可能确认;所以二乘圣人执着外法实有,菩萨则认为众生所认识的外法,其实都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就从外法不曾被自己所触知的事实,而说外法非实有。
(三)六识
六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即识蕴(识阴);《杂阿含经》卷三第61经云:“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换句话说,识阴就是六种能领受六尘的觉知心的全体。
六识是怎么生起的呢?是以六根、六尘为缘而生起。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也常常开示说:“眼、色为缘生眼识,耳、声为缘生耳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佛陀乃至开示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为缘生”。大乘圣者无着菩萨言:“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以上佛菩萨的开示,是说识阴中的全部六识,都是以根、尘为缘而出生的,并且都是必须依止于所依根的尘,而与所依的根尘共同并行存在,而且要依靠所依根的同时运作,识阴六识才能存在及运作。
六识的主要功能即是了别六尘。《阿那律八念经》卷一云:“令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细滑、意识法,着、信为习谛”。语译如下:使得眼根、眼识能认知色尘,耳根、耳识能认知声尘,鼻根、鼻识能认知香尘,舌根、舌识能认知味尘,身根、身识能识知细滑触,意根、意识能认知法尘;众生不知道这些都是无常的生灭法,对这六种根与识的功能有所执着,信以为真而不断地住于六识的功能与六尘中,这就是苦集谛。
所以,修行人若对意识认知不清,错将意识及意识的种种变相状态,误认为是可以出三界的真实常住心,不断的熏习这种错误的知见与境界,那就是落在苦集谛中了,就是不断的搜集未来世重新不断出生而受生死苦果的苦习谛。若能将意识及其种种变相,加以实际观行,了知祂的缘生性与无常性、常断性,才可能离开识阴的苦习,才能发起解脱的智慧而实证解脱果。
三、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及苦患
众生由于贪着五欲的苦、乐,所以轮回六道。然深究其因,都是因为认定五蕴十八界为真实有,不会变异,所以愿意不辞劳苦地追求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人、事、物,并为此造作诸善的或恶的身、口、意行,因此而流转生死却不自知。那么,五蕴十八界为什么不是真实有?五蕴十八界又有什么过患呢?下面我们略作说明。
(一)色蕴无常
色如聚沫。色身是由于如来藏阿赖耶识的执持才能不变坏与生长。最初,色身的生长是因为意根和阿赖耶识执取受精卵为我,后通过母血的长养而出生为婴儿,渐渐成长,直至年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异。我们可以细细观察:皮肤蜕皮、头皮屑、爪生、发长、涕唾涎痰、屎尿等等,都是色身刹那变化产生的,然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再观察自己从小至今的生长变异过程;观察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生长变异。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可以了知色身都是因缘聚合而成;若因缘散坏,色身便坏。即使色身未坏之前也是无常,好像河流漩涡中心的那堆泡沫,看见它似乎一直存在,但其实是新的泡沫一直在产生,旧的泡沫一直在消失;色身如此不停地变化,走向衰老,终必死亡。这样不停地观察,便能正观色身无常,不是常住法。
(二)识蕴无常
识如幻化。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1、六识非真:六根由如来藏直接出生,六尘相分是间接从如来藏所变现,而六识则是由六根缘六尘相分而辗转出生,若无如来藏,或无六根,或六根不具,或离六尘,则六识无法出生。因六识是有生的法,有生的法必定会坏灭,所以六识非真。物质世界的众生为追求享乐、为贪求财富、为急于脱离肉身的苦难,乃至为求名闻,不惜造恶,掠夺或杀害他人与他类众生,都是因为不能了知五蕴虚假无常的真相所致。有人将色身误认为自我,认为人死一切皆无,无有前世,无有后世,为求一世色身的利养而造作诸恶业,成为断见论者。有人将能知能觉的六识心误认为我,以为祂们永远不消灭,今生死后,重新受生,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于是为求知觉妄心的快乐而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也有外教(或佛门中的外道)修行人,欲求出离,但因不知六识的虚妄,反而背离真心而追求意识的境界,增长无明。凡此种种,不但不能出离生死,反而造作更多三界系缚的业种,导致旧缚未除,又增新缚,沉沦爱海,轮回六道,实在可悲。
2、六识虚妄:所谓六识妄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这六种识是为了维持色身在物质世界中生活,相对于外境的五尘及法尘而生存、长养,若没有外境的五尘,六识将会渐渐消失,五色根也将会渐渐退化乃至消失。如在深入地底数公里的地洞中,有许多动物都没有眼睛,对于光线毫无反应,它们由于久居暗无天日的地洞中,眼睛都已经退化,只对声音、震动、气味才有反应。这就证明了外境的影像(色尘)若不存在时,眼识不久便消灭了,眼根也将慢慢退化而消失。同样的道理,若让众生长期处于一个没有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则其眼耳鼻舌身五识也将消失,五色根也将退化而消灭。由此可知,六识知觉的妄心是虚妄的,非真实有,乃是为了在物质世间求生存、躲避危险而对应六尘,所以产生六识,故六识是因缘聚合而有,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众生若将六识六根执着为实有的我,为满足六根六识贪求六尘(眼根眼识贪求良景美色、耳根耳识贪求悦耳动听、鼻根鼻识贪求可意妙香、舌根舌识贪求美味佳肴、身根身识贪求细软舒适、意根意识贪求一切世间法)而造作诸恶业,那就是认贼为父了。
3、六识刹灭:六识时时刻刻生而又灭,如同幻化而有,又随六尘境的变换而变易分别不停,所谓“识如幻化”;如同放映胶卷逐格,凡夫以为实有影像在变化动作,但实是一连串定格图片连续播放,由于视觉暂留作用,使人误以为实有动作影像,眼识、意识于其中分别,随之幻生幻灭。六识分别作用如同灯光,刹那变易迅速,极不易察觉,但若心定,心念细密,则可略察六识的变易现象。
4、六识修灭:修行可灭除六识。行者通过修学四禅八定,可逐步灭除六识现行。在初禅等持位仍不离五尘,仍是有觉有观三昧;若放弃对鼻舌二识的执着性,便可进入初禅等至位,只剩眼、耳、身三识起作用。若进一步舍弃对眼耳身三识的执着,就离开五尘进入无觉有观三昧中;初禅的“觉”是对三尘有作意而攀缘不舍,“观”是完全被动的使三尘进入心中而不动心;最后连此观亦舍去,即入二禅等至位的无觉无观三昧,于此三昧中清楚明白的觉知心一直都存在。而后三禅、四禅亦是无觉无观三昧,前五识虽灭,意识心仍在。所以有人以未到地定至四禅定境的觉知性误认为是涅槃本际,此即是《阿含经》、《楞严经》所说的外道五现见涅槃论,其实都不离意根、意识及法尘,都是妄心所摄境界相。若是修到四禅等至位中,把意识觉知心舍掉,却不愿舍去色界天身与意根,误以为此不落断灭境界即是无余涅槃,则成为外道无想定境界,此时六识虽灭,却仍未证涅槃而无法解脱。若舍弃欲界及色界身的执着,则能进入四空定的境界;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是把觉知心能返观的了知性灭除而不自知住于定中,似无了知故名“非想”;但极细意识仍在,我见、我执亦存在,其实仍是有知,想蕴摄故,并非真正无想,故又名“非非想”。若能进断我见而将此定中极细意识也舍去,即可使意根的受想二个心所法也随之灭除,取证灭尽定,则可成为俱解脱圣者。所以六识皆可通过修行而灭除;而其中的意识心,不论粗细,都是可灭的,非真实常住心。
5、六识死灭:人在初死位时,最先是由如来藏舍身,故五根功能渐失,四大开始分离;接着五识的了知功能随之渐失,出现身不觉、眼昏花、耳不灵等状况;然后胜义根头脑停止作用,意识心便断灭,意根随同如来藏离身,此时才真正死透。在意识心断灭至中阴身意识初起前,即在正死位时,意识心是断灭不现的。等到中阴身意识心再度具足现起,仍然延续生前的觉知心;但是只要如来藏与意根一入胎,此世的意识心立即永远消灭,下一世又是全新的另一意识心;下一世意识心是依如来藏、意根以及下一世新生的五色根而有,已不是依于这一世的五色根为缘而有,因此若无宿命通,就无法了知过去世种种情况,故是全新的意识,不是此世意识往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必须重新学习世间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了解,自我,五蕴,十八,前言,五蕴,色藴,识蕴,受藴,想藴,
- 上一篇:蕴处界
- 下一篇:何为事障(一念无明)、理障(无始无明)?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