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宗通与说通【共130集】>

20、禅宗的宗通(七) 余正伟法师

[宗通与说通【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1 13:0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正伟老师 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跟大家问候: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上一集我们说到,世尊在二乘道里面所说的灭,是指灭五蕴之蕴集,不是灭那个入胎识;因为入胎识是早在我们五蕴身之前,我们这一世的五蕴身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入胎识已经来投胎了。佛陀为了强调这个观念,说缘觉法的因缘观的时候,提出了十因缘观,说因缘法的这个观行,观到最后是“齐识而还”;这个所齐的识与前面的入胎识、识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五蕴名色之外而有此识,也就是本识如来藏。例如在《杂阿含经》里面说到: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这段经文,世尊回忆起祂过去世的观行,在那一世祂得到了“古仙人道”。世尊说:【五蕴名色之法从何而来?缘于哪一个法所以会有五蕴名色呢?我当时作正思惟,然后正理就如实地无间地出生。因为本识有,所以名色有,缘于本识所以名色就会出生。我当时作这个观行的时候,确立了万法的根源是这个本识,一切的万法推究根源都是这个出生万法的第一因本识,再也没有一个法能超过本识。】所以,在这一段经文中,世尊完全明白地讲出五蕴名色都源自本识,本识之上不会再有法了。因为本识是三界的第一因,不论当时有佛、无佛出世,最究竟的道理就是如此,从无量生前就已经是如此了,所以把这个本识如来藏之法,叫作“古仙人道”。
各位看看,世尊已经说到这么明白了,为什么还有很多法师大德会说没有如来藏,说如来藏法是外道的法呢?他们也都曾经熟读过《阿含经》。所以个中的原因就更耐人寻味了!在《阿含经》的原文里面,其实到处都充满了这一类对于名色法之外有第一因的明示或是暗喻。例如,有一位天子,也就是天王,半夜来求问于 佛: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车从何处起?谁能转于车?车转至何所,何故坏磨灭?”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车从诸业起,心识能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车则亡。”时,彼天子复说偈言:“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杂阿含经》卷四十九)
在这一段《杂阿含经》中的对话,“车”是指众生的五蕴身。佛说在五蕴身这个车以外,有一个在五蕴以外的心识,能在这个五蕴身上随着因缘而转至。并且,这位天子的回答也很妙,他用婆罗门这个名号来赞 佛,也显示了从婆罗门教一直到佛教,哲人们要追求第一因的这样的本怀是完全一致的。这个第一因,在吠陀诸经里面叫作“梵”,在佛法中叫作“涅槃本际”。所以天王用“婆罗门梵行者”这一句话来赞扬 佛陀,佛陀也没有制止他,而接受了这个名号。这表示了称 佛为婆罗门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只有 佛陀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梵行者婆罗门。
在南传的《大藏经》里面,也记载着同样的说法:
【诸比丘!有如是之处,那里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无彼世;无日月。诸比丘!那里无来,无去;无住,无死,无生;无依,无存;无缘,无求,是苦之终结。】(《南传大藏经》《小部尼伽耶?自说》)
众生学佛,无非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离三界苦而得解脱。佛在南传的《阿含经》里面记载着,离开了三界法有一个涅槃本际,那里没有三界中的一切法,无生死、无来去,那个地方就是苦的终结,也就是本际如来藏。不只这样子,佛还接着说:
【涅槃之法确有,它不生,不现,不作,不造。诸比丘!此不生、不观、不作、不造之涅槃不可睹见。但以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诸种种法乃出现于世。】(《南传大藏经》《小部尼伽耶?自说》)
佛说涅槃这个法是真实有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把一切灭尽了就叫作涅槃;涅槃这个法是真实本际,祂不生不灭、不观不作,我们无法看见祂;但是这个涅槃本际就是以这样子的不生不住、不造不作,乃至于以一切诸种种法上面来运行,也就是在种种一切法上都有本际涅槃的显现。
看到这里,大家就很明白了,佛在初转法轮《阿含经》中说的是没有因的缘起性空吗?根本不是!佛在《阿含经》里面只是隐覆说本际如来藏吗?不是喔!前面这几段经文,佛根本是明白地说“有本际如来藏”!不但如此,有没有发现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这一些用来形容真如如来藏的话,是不是在《阿含经》里面 佛也已经明说了呢?而且是在上座部二乘《大藏经》中所传下来的。所以,很多的法师大德读佛经不够深、不够广,动不动就以自己错误的见解,说什么“如来藏是后人假造的,在《阿含经》里面没有如来藏”;结果《阿含经》里面,佛本来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自己不明白 佛的旨意,不能通宗,不得宗通;然后在那边诽谤,这就是成就了诽谤 佛、诽谤法的第一重罪。佛在《阿含经》卷四甚至直接说到 世尊是本由寂静也就是涅槃而来,未来将入的涅槃也不过就是还至本生处,回到本来的地方,然后究竟入涅槃罢了。这更说明了 佛陀所说的寂静涅槃,并不是说一个本来不存在而后来因为修行而发生的法。在南传的《阿含经》里面,佛也说到: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而无闻之异生,不能如实解,故我言无闻之异生不修心。】(《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弹指品》)
即使是南传二乘法也说本来就已经常存、常净、常乐、常光明之法,而且是外于五阴十八界而有的。也就是说,若依十八界世俗谛来讲,诸法是无我;然而,超越了十八界的胜义谛来说,诸法则有第一义谛我。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在《阿含经》里面非常多的地方,佛都说到自己是“到安隐处”、“逮得己利”;又说证得解脱是“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ātman)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杂阿含经》卷八)佛陀说一位已经证得解脱四果阿罗汉,早已经证得了三界、五阴、十八界中无我,然后这样子才能够说他真正得到了十八界外的真我的大利益,所以才说“逮得己利”。那么是哪一个“己”能得到利益呢?正是本际真如如来藏——这个不是“我”的“我”。所谓的“我”包括了三界法中的世俗谛我以及横跨三界内外的胜义谛我,胜义谛我就是涅槃的真义,是佛法中的第一因、第一义法,是佛法的宗门正义;但是为了不要误导外道,以及少智的弟子把这两种“我”混淆不清,所以 世尊遇到因缘不熟的外道来询问这一类问题,常常会选择默然不回应。所以很多人就误会了,认为说 佛陀对这样的问题采用“十四种无记”不予回应的态度,以为这一类有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 佛没有能力回答。
所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里面就讲:“(问:)诸契经中说十四无记事,彼亦是此无记摄耶?(答:)不尔!云何?彼经但约应舍置问,立无记名。”(《阿毘达摩俱舍论》卷十九)世亲菩萨说:“所谓的 佛不置答的十四无记事,并不是说这一些问题的本质是无记而没有答案的,更不是说佛没有办法回答世界本源的问题,而是在那个时间点、那样的地方,对于那样的众生,有关这一类的问题应该暂时放置在一边而不答。”这一些问题,佛陀把它们留到三转法轮的时候,当听法的大众程度已经提升了,再作完整的说明;这就是与“恐彼分别执为我”的道理是一样的。
同时,在初转法轮的阿含时期,圣弟子们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吠陀经典》、《奥义书》中所说的万法本源的“梵”。在《吠陀经》里面,只有支离片段含糊不清的思想,外道虽然有这个说法,但是因为自己误解,福德又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实证这个真实离名色法的第一因“梵”;反而是在佛法中可以真实证得这个第一因“梵”,所以 佛陀才是真正的“大梵”。在《南传大藏经》的记录也是这样子说,诸圣弟子彼此之间,用梵这个名称来敬称于 佛:
【世尊是知知、见见,为眼、为智、为法、为梵,为说者、宣说者而现义、与甘露,为法王、为如来也。】(《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舍法品》)
在《南传大藏经》中有多个地方都用梵来作为对 佛的敬称,显示这是佛世的时候教团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即使是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也是用这样子的方式,他在大众的面前公开地用梵(braman)这个字来赞 佛。他说:
【诸贤!彼世尊实知所知、以观所观。世尊为眼、为智、为法、为梵。是教说者、宣布者、利益之将来者、不死之施与者、法主、如来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蜜丸经》)
大迦旃延尊者称赞 佛说:“各位同修啊!世尊实知一切法,实观一切法。世尊是众生的眼睛、是智慧、是法、是大梵,是教导我们的人、是宣布确立的人,世尊以大利益来利益我们,赐给我们涅槃不死的本际法。所以,世尊是法主、是如来等正觉。”这表示了从 佛陀初期开始弘法,佛弟子之间就以梵来作为 佛陀的尊号之一,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以当时 世尊一直广破诸外道的背景来看,这说明了佛弟子们很清楚地认知到,外道所传的梵不是究竟法,不是真的梵;而 佛陀所传的梵才是究竟之梵,成佛也就是成就了梵,因为只有 佛陀才能被尊称为梵。梵就是本际,梵就是涅槃,梵就是如来藏。所以从 佛一开始出世弘法,就已经说有本际、涅槃实有,涅槃的本际就是万法的根源,就是外道所追求但是没有办法证得的那个梵。这个真如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源,在一切法上显现,祂就是佛法的宗门,这个目标一直都是很清楚的。
进入了二转法轮般若期之后,大部分的弟子对于自己能证涅槃这件事已经具有充足的信心了,佛就开始讲这个真如本际祂的相貌是怎么怎么样的。比方说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的《金刚经》里面说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切三界中的相,不管是名法还是色法,都是本际如来藏所生,所以能够见到诸相背后的源头——那个非相的如来藏,这个人就是见到了如来,就是会得佛法,就是通达了宗门正义,就有了宗通。
在《大般若经》里面:【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七十七)
佛问善现:“你觉得怎么样呢?如来是因为福德圆满具足三十二大人相,所以证得佛果吗?善现!你不可以这样子想。因为,如来不是因为三十二大人相而成佛的。为什么?因为诸佛是以本来清净的真如如来藏而成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只是如来藏诸多的功德性之一罢了。”佛又说:“善现啊!发心修学佛菩提道的人,是不是应该要断除摧坏三界法才是修菩提道呢?你不可以这样子认为。修学菩萨道的人终究没有一法可以断除坏灭,因为一切的法都是由真如如来藏所生,断除了这些法只是断除了如来藏外显的表相,修行的重点是在于证悟如来藏,转依真如清净的体性,而不是在表相上去断除的。”在初转法轮解脱道中,世间五蕴名色集全部都要断灭才能入涅槃,如果有一点点无法断除,那就不能入灭。可是,到了二转法轮,世尊却说终究无一法可断除,这就是依着如来藏的自性来说的。
然后,世尊就直接谈到这个“非心心”,祂是那个不是妄心的真心:【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为有非心心之性不?”善现反问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无为可得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善现便谓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无既不可得,如何可问为有非心心之性不?”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等名为心非心性?”善现答言:“若无变坏亦无分别,是则名为心非心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三十八)
舍利弗明知故问,问善现说:“您所说的这个非心心有其性吗?”也就是问说,非心心是归属于十八界当中的哪一个法性呢?善现反问舍利弗说:“如果说非心心在十八界法中有归属之性,或者说非心心在十八界法中完全没有归属,这两种说法正确吗?”舍利弗回答:“不也。非心心不能说祂归属于十八界,也不能说祂外于十八界。”善现就说:“舍利弗啊!你既然知道这个非心心既不能说祂有,也不能说祂无,那为什么要问非心心是有性还是无性呢?”舍利弗又问:“那这个本心不是妄心的心,祂的本性是什么呢?”善现回答:“这个心的本性是既不会改变,也不会损坏,也不会分别。”
接下来,佛说:【(佛言:)“如是诸法本性唯一,无二、无造、无作,不可觉知、不可分别。若诸菩萨能如是知,即能远离一切执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五十九)
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解释这个本际如来藏,说这个诸法的本性本际是一,不是相对的二,祂不会造作,无法觉知,不可分别;如果菩萨能够证悟这个如来藏,就能远离一切的执着。所以各位看一看,佛在二转法轮的时候,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告诉弟子这个自身中的如来藏祂的总相与别相。
至于到了三转法轮,有缘的弟子都已经亲证了自己的本际如来藏,所以 佛就为了这些悟后的菩萨们,开始说如来藏“界”的功能——里面所蕴含的种子,如何地地地修增上。在《解深密经》当中 佛说,这个真如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陀那识,这就是佛法的宗门。佛是怎么说的呢?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禅宗(58) 本文关键字:禅宗,宗通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