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当中,宗教它本来并不是一个连缀词,也就是说,“宗”跟“教”它并不是被连结起来称为一个名词的;在中国的汉语里面,有“宗”、有“教”,但是就是没有“宗教”这个字,就是没有宗教的这个名词。“宗”这个字,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面,原来是跟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宗法制度是一种家国一体的文化型态,这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文化。宗法制度大概是从商朝跟周朝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一直到明清一代,都是一脉相传;乃至于到现在的我们整个汉人的文化社会里面,其实在中国大陆那边经过了这个“文化大革命”完以后,虽然是破除了这些传统的制度,但是在中国大陆那边,这个宗法制度到现在还是有它的影子存在的。我们台湾是承袭着汉文化,所以这个宗法制度也一直都在。乃至于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那个地方,从我们闽南移民过去的这些中国的这些汉民族,这些也是有遗留了宗法制度的一个影子。从到处有宗祠、宗庙,就能够看得出来说,这个是宗法制度遗留下来的最主要的社会制度跟政治制度。从商周到明清的时候,这个宗法制度,也就是说,对于宗庙的这样子的宗法制度的运作,这是在宋朝的时候到达了最顶峰。所以,中国的这个传统的信仰,当然也不离我们现在居住在我们台湾的人民,移民过来这些民众,它基本上都是承袭了这样的一个政治制度的文化还有社会制度的文化。
宗法制度的最主要的核心的一个地方就是宗庙,宗庙是宗法制度运作的核心。那宗庙的功能有哪些呢?宗庙的功能有祭祀,还有举行重大的典礼,还有决定重大的事情。所以,以前的宗庙那个权力是相当大的。在古时候,宗庙就是在祭祀祖先,乃至于祭祀天地,都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不只是民间有宗庙,乃至于这个皇帝帝王之家,一样是有帝王之家的宗庙,所以皇帝祭祖的时候一样是在宗庙,一样是在宗庙祭祖。所以,这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文化的思想,中国的一个传统的社会制度还有政治制度。所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实是跟这个社会制度有很明显的关联的。
所以,在中国的这个词汇里面,其实这个“宗”最主要是指宗法制度,那宗法制度辗转的演变成中国传统的信仰。中国的传统的信仰,还有中国的这些祭祀的这些信仰,其实都是源流于这个宗法制度,但是一直都没有形成宗教这个名词。
但是,宗法制度确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从宗庙能够作祭祀、举行重大典礼。其实古时候的典礼有春祭,有秋祭等两个大祭,譬如说像现在我们祭孔的时候,祭孔的时候这个就是重大典礼,祭孔的时候我们现在是在孔庙;但是以前祭祀----春祭、秋祭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每一个家族的宗庙里面,去作这样的事情,去作这样的祭典。乃至于家族里面有重大的决策要决定的时候,也是在宗庙里面,譬如说家族的族长,过去也是透过这样子的一个决定,来决定族长的权力,甚至于有哪些人有犯家族的重大过失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作重大决策的。所以,这个是宗庙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地方,但是从这边所衍生出来的信仰,并没有形成说“宗教”的这样的名词。
我们从《说文解字》里边所说的:“宗者,尊主庙也。”也就是说,“宗”,宗法制度的这个“宗”,就是尊主庙的意思,也就是说“宗”的意思就是尊敬、遵从这个家庙,遵从这个宗庙,以这个宗庙为核心,以这个宗庙为最主要的一个祭祀的一个中心。《孔传》里面说:“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谓四时也,寒暑也,日夜也,月也,星也,水旱也。”所以,从《说文解字》跟《孔传》里边,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中国的传统信仰跟宗庙的密切关系。
从《说文解字》说“宗者,尊主庙也”,也就是说这个宗,就是我们祭祀祖先的地方;那《孔传》这边说“宗,尊也”,尊什么东西呢?除了《说文解字》这边所说的尊主庙以外,“所尊祭者,其祀者有六”;第一个,“谓四时也”,也就是说春夏秋冬,寒暑,也就是为了要求风调雨顺,要求能够风调雨顺,能够四时平安,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透过宗庙来祭祀春夏秋冬、寒暑,也透过这个宗庙来祭祀日月星辰,所以说,“所祭祀者,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扮演着祭祀日月星辰的这样子的一个重责大任。譬如说有水灾、有旱灾,也是在这个地方祭天、祭祖,告示祖先,祈求祖先能够庇祐,能够免除水旱灾。
我们从这边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信仰的这样子的一个源流。所以,这个当中对祖先的尊敬,它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也稳固了以农立国的社会结构。所以,如果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的话,这种宗庙宗族的祭祀,是有它稳定社会结构的功能存在;这是纯就整个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谈,而不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谈,我们后面会从佛法的角度来谈这一部分的问题。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宗者,尊主庙”,还有祭祀有四时、寒暑、日月星辰、水旱,从这边就能够看得出来,这其实还是以为说这个祖先能够赐福、赐祸,这个山河日月星辰能够主宰一切,所以这其实就是离不开因为“外我”能够主宰一切的外我的“我见”。那这我见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个我见还是从“内我”的我见来的。也就是说,因为对于五阴世间不明了,不知道你这个五阴是从什么地方所出生的,不知道你生从何来,不知道你这个五阴,跟你的器世间的共业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就会去遵从这样子的一个日月、星辰、水旱。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的话,这基本上就是我见还有我所见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但是,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的话,这个基本上是有稳定这个社会结构的一个功能。
所以,宗法制度跟它所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轴,而这个信仰文化也是由这样子所形成的。这个信仰的根源,其实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透过宗庙宗法制度的这样子的一个信仰,所以形成了祖先神灵的信仰。
第二个,说因为这样子祖先神灵的信仰,所以形成天道的信仰。从祖先神灵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再由这两种的信仰,辗转因为这样子的交互影响,所以辗转形成各式各样的神灵的信仰还有民间的信仰。所以,原来中国的一个传统的信仰,就是在祭天地、祭鬼神。
在《论语》里面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在指的这个鬼,其实就是祖先,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你去祭拜他的话,这个就是谄媚的现象。这是《论语》里面所讲的,所以必须是祭拜自己祖先的神灵,所以孔子才会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从这边来看的话,在周朝的时候孔子所主张的,并不是叫大家去祭拜各式各样的神灵。但是,因为众生的无明----当然祭拜祖先神灵也是一种无明,毕竟祭拜祖先神灵,还有隐含着饮水思源的伦理教育的基本的功能存在;如果说以从世间善法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有饮水思源的功能存在,但是它还是不离开我见的一个相应的一个知见。
到最后透过祖先神灵信仰还有天道信仰,就是说透过对于祖先的祭拜,还有祭拜日月星辰,至祭拜天地鬼神,在这个地方辗转互相形成以后,形成了很多很多的这些天道、鬼神的信仰。这一部分,其实在周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慢慢在形成了,要不然就不会有后面民间传说的“封神榜”。封神榜其实从商朝到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把祖先神灵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混杂在一起了;所以封神榜里面,诸仙诸神列位仙班,这个本身就是天神天道信仰,由祖先神灵信仰跟天道信仰所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这种信仰其实就是把我们社会的力量,投影到这个封神榜里面的仙班仙位里面去。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的有趣,这个就是众生的一个无明所形成这样子的一个的信仰。
所以,综其所有一切信仰的中国传统信仰,这样的一个演变的过程,宗法制度终究从来没有以“宗教”来相称,所以宗教这个名词,在宗法制度的这个文化底下,一直没有以宗教来相称的。宗教这个名相、宗教这个名词,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有这个宗教的名相呢?为什么会用宗教来称呼这个信仰呢?
这是因为佛法传入中国以后,也就是说,佛法从历史上所记载的东汉明帝开始传入中国;但是,佛法其实不是从东汉明帝的时候传入的,史实上的记载,也就是说官方的记载,但是官方的记载之前,一定是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流传。从佛法传入到中国以后,才慢慢的有宗教的这一个名词产生。因为佛法进到中国以后,慢慢的普遍的形成中国民间的一个信仰的对象;慢慢形成一个信仰的对象的时候,因为中国原来没有宗教的这个名词,就透过佛经里面对于佛法的义理的解释来说明宗教;所以宗教这个名词,就慢慢的在佛典里面产生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