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为何菩萨不应厌离烦恼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5-08-09 10:0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今年三月受上品菩萨戒回来以后,一直能够精进用功,在几年看话头培养出的定力相应以及菩萨戒体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持下,粗重烦恼减少很多,心常清凉寂静,渐能离于世间五欲的渴爱。在领略过少烦少恼,身心轻安之乐后,对烦恼现行时的热恼觉受就比较不喜欢乃至生起厌离之心。
某夜,因睡姿不当,无梦自遗,更是对色身的污秽不净生起厌恶,于是心中发狠,作出一个决定:我一定努力断除五盖,争取早日发起初禅。结果后半夜做一梦:我在一很大且道路迂回泥泞的废弃厂房之中迷路,转来转去,久不能出,最后竟然进入一封闭无门的大铁罐之中。在我焦急不已地寻觅出路时,感觉外面来了一位女性,她叹了口气以后,墙上现出一道暗门。
其实,我受到这样的警告已是第二次了,此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形。那次的起因好像是在看话头两年而无法破参的苦闷中,便想要修除性障,先证初禅再说。结果就是佛菩萨以某种方式告诫于我,使我明白此道不可行。从那以后,因为百尺竿头,上进无路,想要旁通,却受警诫,我有近两年时间在网游和网络小说中混日子,直到受戒方才终结这种懒散颓废的生活。今次旧病复发(凡夫声闻习气现行),再受警告,就不得不让我去深究其理。很显然,佛菩萨宁愿我在佛菩提道上懈怠两年,都不许我精进地伏断烦恼,修证禅定,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借此缘由,将整理心得写出来,供养有缘菩萨。
菩萨入道初门是明心见性,而明心这一法,因为涉及法界最高机密,自古以来均非易证,非“无量无数劫,虔恭一心求”,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者不能证得。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使这位菩萨运气不好,常常遇到二乘之师,屡屡被教以厌生死苦,欣涅槃乐的解脱道法,久久熏习之后,有可能就会成为定性二乘人,证解脱后必取灭度。站在菩萨想要成佛的立场来看,退堕二乘地而入无余涅槃是学佛的道路上最恐怖,也最应该避免的事情,甚至说宁可因为起大烦恼而造下断尽善根的三界中最重恶业,都要好过取灭度——前者虽然要在三恶道中长劫受报,但毕竟还有成佛的希望;后者则成为焦芽败种,已永绝于成佛之路。
菩萨道和二乘道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需要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也因为这个差别而导致菩萨和二乘人在对待一念无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在见惑的部分,二者并无不同,都是尽快断除为好;至于思惑烦恼,二乘行者会以厌弃之心精进修断,一至四生即证“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无学果位。对他们而言,于烦恼生厌离欲是为正修行,越能厌离烦恼,就越能于解脱道上精进;对菩萨来讲,却不可以厌离思惑烦恼,反而必须以烦恼为助道因缘:悟前需要借助烦恼来觅真心,悟后至十回向位满心阶段,还是不急于修断思惑,继续借助烦恼因缘来不断增益般若别相智;入初地后,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有能力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却故意留惑润生,以烦恼做为引发无生法忍现观智慧的因缘,地地增上,直至七地满心,方才断尽烦恼障的最后一分习气种子——二乘人是只能断烦恼障的现行,无力断除习气种子的。
平实导师所传授锻炼功夫的法门,真是修定力的极佳利器,相信很多菩萨都能势如破竹地完成无相念佛之十个次第,顺利转进到看话头的阶段。对于定力较强而悟缘久不成熟的初住至六住位菩萨而言,如果长远心不够,无法安忍于自己所应修学的位次,剑走偏锋,可能就会误入两条歧途之中:一是未断我见而于定精进,修无念离念的修定伏烦恼之法,深修下去,会证得四禅八定,虽能坐脱立亡,然而终不能超越凡夫地,不离轮回;二是已依导师著作观行,断三缚结的初果人,因“死了之后久不能活”,乃偏离禅法,往解脱道的方向深入修进。随着禅定功夫的逐层增上,烦恼越来越少,解脱乐及禅悦很可能会使这位菩萨的心性逐渐向声闻心态转化,他可能会越来越厌恶烦恼,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不被打扰的生活,乃至渐渐背离四弘誓愿,不再乐意摄受众生,最后,真有可能“上心作下”,称砣入水一般趣向无余涅槃。就算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要回小向大,那个过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是轻而易举,必然成功的。一个旁证就是以极乐世界的殊胜,尚有许多阿罗汉无法回心大乘,完成从声闻到菩萨的转变。《无量清静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阿罗汉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许多阿罗汉好像并不困难地转成了菩萨,其实许多阿罗汉原本就是菩萨,故意示现声闻相以助佛教化的。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释迦世尊的十大声闻弟子皆是菩萨示现。
贪嗔痴慢疑这些思惑烦恼都是染污不净的,菩萨却不能厌离而急于舍弃之。《 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泾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宝。平实导师在讲《法华经》时也提到,欲界人间是个大染缸,具足各种心所法。菩萨不要怕脏,与众生一同在烦恼污泥中打滚,只要把心弄清静就好,这样才易于证得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成佛才最快。菩萨应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二乘人必须远离五欲方能证初禅,菩萨却能火中生红莲,在欲离欲,于五欲火中证初禅。
以下内容摘录自平实导师《  禅—— 悟前与悟后》以及《优婆塞戒经讲记》:
在初禅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先求见性,因为初禅以后,二禅开始全部都偏于伏断烦恼的功夫;我们知道,断除了烦恼就没有办法起念参禅,就会落入一念不生,就会落于无念之中。参禅必须要在一切的烦恼因缘之中来参究,而不是离开一切的烦恼因缘。
禅就是经里讲的“ 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  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
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 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
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 !
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为什么会这样,探究完成时才会知道原来是某一种现观;刚出现疑问时跟现观智慧看起来是两回事,好像无关,所以每一个疑惑都不轻易放过,这些疑惑都是在烦恼之中出现的(只有十住位见性所得的身心世              界如幻观,是因为眼见佛性而出现的,其他的都在烦恼中出现),所以烦恼是菩萨的庄严道伴。如果你把思惑断了,你根本不想理会众生,也不会与众生往来,就不可能有那些烦恼作因缘,无法证得六种现观,所以烦恼是菩萨的道庄严伴。
你绝对想不到那么稀松平常的小烦恼却会成为引发现观智慧的因缘;所以有烦恼时,不要被烦恼业所转,要能利用烦恼。
众生正是因为没有菩提智慧,所以没有正念之心,因此就以烦恼为怨敌;有烦恼出现时就气愤不平,或者恒生恶念,以烦恼为怨敌。
可是菩萨不同,智慧与正念具足,因此能与烦恼作为道伴。恶友也一样是道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现行了,也一样把它当作助道之伴;没有智慧的人就想捨离烦恼,捨离烦恼就是二乘人;阿罗汉都是捨离烦恼的,所以就永远不可能发願再度接受众生之身,捨离思惑或烦恼的人连善有之身都不想接受,何况接受恶有之身?
菩萨是靠著大願与大悲心,才会再来接受人间的恶有。
如果有了道种智而生到天界去,因为在天上都是看光的,若是你的光特别强、特别漂亮,特别荘严,没有纯蓝光,纯红光,而是金、白色的光芒中夹杂种种妙色光的荘严相,大家心知肚明:此人福德与智慧都高。诸天主见了你都得跟你顶礼 ,那你还有什么慈忍、悲忍可修呢?全部都是顺境时,诸地满心现观的引发因缘就不会出现了,那要怎么修成诸地满心的现观智慧?
《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华。菩萨的道业就是在众生的烦恼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湿淤泥,还长不出莲华呢!
所以烦恼存在并没有关係,但是我们应该于烦恼得自在,不要让烦恼于我们得自在——我们要能够掌控烦恼——这样就成功了。
(摘录平实导师这些精妙入微的文字时,末学赞叹不已,十分感恩:南无平实菩萨摩诃萨!)
佛法修学真的很难:非定不禅——心粗散乱,无有定力者很难觅得行相微细的真心;以定为禅,伏断烦恼,却又易于偏入外道法或是退堕二乘法中,同样与明心绝缘。所以菩萨学佛的第一要务就是抉择善知识:唯有随顺善知识教导,成佛一事斯可希冀。
愿所有的菩萨皆能善待烦恼,掌握在烦恼境中走钢丝的智慧:既不厌离烦恼,断如来种;也不随顺烦恼,增长凡夫异生性——以烦恼为助道阶梯,于佛菩提道上证量次第增进,迅速成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为何,菩萨,不应,厌离,烦恼,为何,菩萨,不应,厌离,烦恼,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