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菩萨这样现前观察时,不可以对众生起爱见大悲;可以有悲,但不可以加上爱见。怎么是爱见大悲?是因为对众生有贪着,那就成为爱见大悲了。如果你悟了以后,发愿说:“这里的众生太可怜了,我绝对不离开这里,我要永远在这里度他们。”这也是爱见大悲,与爱见相应了。所以你应该学我, 佛如果说:“你现在要舍报了,七天后我带你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度众生。”你要当场答应,不可以说:“这些众生跟我有缘,这些众生好可怜。”那也是爱见大悲,因为你对这里的众生有了眷属感:“这些是我度的,我好不容易度了多少人悟了,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呢?”那就是眷属欲了。
那你如果说:“没有啊!我不但想要继续利乐这些已被我度的人,那些还没有被我度的人,我也要度。”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说“我就是要度这个地球的人”?难道别的星球众生你不愿意度呀!不可以因为说:那些众生过去世都没有跟我结过缘,我不想度他们。那你就是有爱见大悲了,所以如果有人说:“这个世界的众生跟我有缘,我要一直度他们,我舍不了他们。”当然就是爱见大悲,这个也要舍离。所以到了舍寿时, 佛提前来告诉你:“你接下来要往生去某世界。”你就要马上答应,不然你就是没有离开爱见大悲。
不过你如果离不开,我仍然不怪你,因为你一直愿意留在三贤位中,我也无可奈何,当然不能怪你。但是应该要有大心,要把眼界拉高一点,不要老是从三贤位的层次去看。所以一切都没有关系, 佛交代如何,你就如何,不要固执己见而向 佛讲理由:“这里的众生好可怜。” 佛叫你去别的世界,一定有祂的道理,你就随着 佛告诉你的去做,你的眼界与证量就可以拉高,不必一定说:“我好不容易才把正法在这里延续起来,接着就要走了,都还没有验收成果来喜乐一下。”只要能利乐众生,去哪里都一样,不必一定执着说:“这里的众生是我的徒弟,我下一辈子还要来当他们的师父。”那就是有我在作祟了,这就是爱见大悲。
有了爱见大悲,得要赶快舍离,因为菩萨应该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关于客尘烦恼,第一种是对内的,是我见、内我所与我执;第二种是外我所的执着,都是客尘。客尘的烦恼断了以后,生起大悲心,对于一般的我所都不执着,却又对于众生起了执着。这个爱见大悲如果生起了以后,在生死上面就有了疲倦厌恶之心,因为总是会想:“跟我有缘的人,我没办法生生世世度他们,又要去度一些跟我无缘的不认识的人,这样子叫我一世又一世,又生又死,我不太乐意。”因为不太乐意,所以就对生死疲厌了,不愿再受生人间了。
有些人就是这样,在某一些状况下叫他做事,他很愿意做,换一个状况时他就不想继续做事了。你说:“你做的这件事情,现在换个方式来做。”他就拒绝你了。但是当菩萨不应该如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你都愿意做,全无爱见之心,就不会对生死有疲厌心。如果能够离此爱见之心而无有疲厌,在在所生当然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以大家都应该离开爱见大悲,对什么环境、什么待遇都无所谓,只要能利乐众生、摄受众生来摄取佛土,何必起爱而执着? 佛交代了,你就去做;下辈子要去哪里度众也都没意见,不必一定要在这个地球上;娑婆世界还有很多星球,不然也有他方世界,因为 释迦世尊并不是只有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而已;《阿含经》里面有说,祂还在其他很多世界度众生;那些世界众生需要你,你就去,别被爱见之所障覆,才不会对生死有疲厌;对生死没有疲厌,你的菩萨道不管到哪里去都可以行,自度度他的事就不会有所遮障。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也就是说,菩萨以其智慧与功德世世在人间度化,每一世在人间都不会被爱见所系缚、遮障;因为菩萨一定要每一世在人间修行利乐众生,成佛才会快。如果菩萨每一世都生到天界去,他成佛就要拖很久。既然在人间,当然就有种种爱见的境界伴随着菩萨,也正因为有这一些境界伴随着菩萨,所以菩萨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可以很迅速达到他所要的目的;但重点是伴随着种种爱见的境界,当然要示同一般众生受用五欲,所以菩萨不论在家、出家同样吃好吃的,不会像声闻圣人一样恐惧五欲的诱惑。到这个年代应该要搭车子,就不能再坚持用两脚走远路;如果你坚持要依 佛世尊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来行菩萨道,像张老师这样,今天在这里听经,明天要去台中讲经、上课,后天又要赶到台南去,那该怎么去?半夜也得要走路、赶路。所以人间色声香味触五法你都不能离开,因为你既然和人们一样生为现代人,不是生到天界去,那你当然就要和现代人类一样处于当代五欲中,才能存在人间。
如果没有这色声香味触五法,你无法在人间存在。不谈别的,光说一个触觉就好;你如果没有触觉,连走路都会出事,不知道要怎么走。菩萨正因为有人间十八界具足的法,所以他很容易使佛菩提智迅速增长,成佛就很快,但重点是不能被爱见所系缚。所以菩萨在人间时有福报的缘故而有钱财,可以用来布施,但他不会作守财奴,因此显现出菩萨与众生有所不同,也与二乘圣人有所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二乘圣人恐惧爱见而远离爱见,菩萨处于爱见中而不被爱见所系缚、遮障,因此生生世世所生之处都没有系缚;因为能够如此,所以菩萨能为众生说法解缚。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的原因,最低的层次就是三缚结;菩萨能帮众生断三缚结,让众生对“我真实”的恶见能够断除,就能分证解脱,让众生成初果人。菩萨也能帮众生亲证如来藏,让众生转依如来藏,了知法界的实相,这也是解缚。如是次第往上教授,让众生次第修学,同样可以断除三界中的人我系缚,乃至三界中的法执系缚;这就是说菩萨不但所生无缚,也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佛陀开示说:如果自己有系缚而能够解除众生的系缚,佛法中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自己能够完全没有系缚,或者已分证无系缚的境界,表示他本身有离缚的功德,当然他就懂得教导众生如何解除系缚,这样才是有道理的。这也就是说,想要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你得要先有能力游离生死苦海,才能教导众生怎么游离生死苦海。你若和众生一样在生死苦海中,自己还没有能力离开生死苦海,却说能够教导别人脱离生死苦海,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常常会听到大师说:“我有没有开悟,跟你没关系,重要的是我能帮你开悟。”我想诸位都听过这种讲法,可是你想: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却说他能教你游泳。或譬如说:一个不会制造汽车的人,他说他能教你制造汽车。 佛说这种说法无有是处。譬如说,你已经去过纽约;说纽约也许太远了,我们讲近的,比如说台中:你出生以来都住在台北,你想要去台中,问人家去台中要怎么走,有个人告诉你说:“我没有去过台中,也没有听人讲过怎么去,但是我知道要怎么去,你就往北一直走就到了。”他可能会这样乱讲,其实是笼罩你。这样乱讲,偶然也会讲对;往北方去,虽然到不了;那就改从东方、西方走走看,再走不到,那就只有南方了,他就蒙对了。可是往南走,也许他走过台中市时,还不知道台中市已经过去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个地方就是台中市。
同样的道理,开悟到底是悟个什么?开悟的内容与过程又是什么?你得要先知道,然后才能指导人家:开悟的过程如何,应该怎么修才能到达开悟的境界。如果自称是能帮人家印证开悟境界的人,而自己却说他还没有开悟,或者心虚而不敢承认已经开悟了,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帮人悟?问题就很大了。所以 佛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那个人所说的法义都是胡说八道,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开系缚,怎么能解彼缚呢?所以无有是处,表示那人的说法不可信。自己无缚,能解彼缚,才是有道理。同理,一定要自己已经断结,才能教人如何断结。如今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我能教你修到三果,很快就证三果。”可是你问他:“你证得初果没有?”“我有没有证得初果,跟你没关系。”这算什么话!所以 佛这一句开示确实很重要。也正因为这一句话,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讲《维摩诘经》;因为他不愿宣称还没有悟,又无法宣称自己开悟了。假使一百个徒弟中如果有一、两个人来质问:“师父!您悟了没有?”那怎么办?菩萨既然要在人间修行,才能迅速成就佛果,当然应该“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所以菩萨不应生起了系缚;如果时间到了该走了,轻轻松松就走,没有留恋与挂碍。如果走的时候还在挂碍:“某某人还没有度,我这个庙还没有盖好,这些徒弟们在我走了以后又该怎么生活,……”那都是有系缚,落在我所的系缚中,因此菩萨不应起缚。
可是缚,有解脱道上的缚,也有佛菩提道中的缚,这又跟方便善巧有关系,不一定是证悟了如来藏才能离缚,也不一定证悟了如来藏就能全然离缚。所以 维摩诘菩萨说:“何谓缚?何谓解?”接着就提出两个简单的开示来说缚与解。贪着禅的味道就是菩萨的缠缚,换句话说,对于证悟的境界若有所贪着,就是缠缚;对于禅定的境界有所贪着,也是缠缚。所以悟了也就悟了,不必一天到晚想着:“我悟了,好高兴。”那就成缚。因为悟了以后并没有什么所得,高兴作什么呢?至于贪着禅定,那就等而下之了;因为禅定是三界中的世间法,禅定的境界再怎么高,还是不能出三界;证得非非想定而起贪着,死后往生去非非想天,如果不中夭,八万大劫中一念不生之后还是得再下来人间,在天上过了八万大劫却是啥事儿也没干成,般若、解脱都没有成就,那就是贪着禅味,这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菩萨的解脱是从种种方便中出生的;为什么菩萨的解脱跟方便也有关系?为什么说不一定要开悟了才能得解脱?没有开悟无妨也可以得解脱,虽然仍不离三界。但那是什么道理呢?还是请 维摩诘菩萨再来为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