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2)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故。
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然而此唯识行所修证者,其实仍是依七住位所证得的唯识性为根本,进修胜妙细密之一切种智及修除习气种子…等,名为唯识行。开始唯识行之人,才是修道位的圣者。
五者究竟位。谓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识果也。
从上面的述说便可大概了知成佛之道之过程阶段。第三位的胜解行位涵盖的范围很广,初从明心亲证如来藏之七住位开始,末至初地之入地心皆是胜解行位,又名见道位。此位之开始就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才能够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接着才可以进入内门修行六度万行而进行般若之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而进入初地。若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所修所行皆是外门而修,纵不能够进门成佛之道之大门、内门,也无法于大乘法中发起胜解与胜行,在此之前所行皆无非是修集大乘法的资量罢了,或者是声闻法之修行而无法明心进入大乘法之修行堂奥之中。
打个比方来说,譬如说有人要去登一坐山,那么他最重要的是要干什么?他一定要找到这个登山的入口处,如果他没有找到登山的入口处,他永远在外面一直绕,那样子永远也爬不了那座山,所以找到登山的入口,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成佛之道当中呢,也是这个样子,一个人证得如来藏,就是走到了佛菩提的入门。
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业,不单能够令人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解脱的功德;同时能够令人生起般若实相智慧,非凡夫、声闻罗汉所能够了知和想像,依止此般若实相智慧可进修而成就佛道;也能够依于亲证如来藏的智慧而救度众生一起修行此大乘胜妙法,住持佛陀之正法而不被佛门凡夫、外道所破坏,由是之故,必须精进求证如来藏之明心功德,这是进入成佛之道之唯一入门,若找不到这个门在哪里,就永远无法进入成佛的大门,也就容易无法自觉觉他而共同成佛。
第三部分:如来藏本身不会精进,意识自己必须勇猛精进修行
由于第一部分「八识心王正理」中可以知道第八识如来藏本身是离见闻觉知,于六尘中不会分别,那么如来藏就没有办法精进,因为精进都是六尘中的法,如来藏本身是离见闻觉知,不可能会起欲精进的念头和作为,所以精进与如来藏不相应的。
《成唯识论》:「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由《成论》所述可知:如来藏在因地(即未成佛)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唯与五遍行相应,故因地如来藏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因精进心所法是善十一心所法,而非五遍行心所法故。
《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与客受及客善不善无记心法俱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一缘转故。」
从《显扬圣教论》这一段文字的开示中可以知道:精进是善十一心所中的一个心所,是属于善法,其体性是善性,而如来藏于因地是无记性,无记性就是非善非恶,所以因地如来藏是无法与精进相应的。然而,意识心却是与精进善十一心所法相应的,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与前七识同时俱在,并且是同时运转的,一向是互相配合运作和合似一,然却又有与自己相应的心所法(譬如意识相应精进心所,而如来藏却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功能差别各异而不互相混淆杂乱。
因此,菩萨精进修学佛法,这是在意识心上来讲的,不是从如来藏自身来讲的;所以积极进取的心,只是意识心的行为,而不是第八识如来藏本身的行为。这是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不过,假使是证悟之后,你将会改为另一个说法:精进修行其实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不是单一的意识心所能成就的。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把我执和我所的执着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觉知心已经了知自己虚妄了!
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所产生的贪爱加以执着,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着,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并无所得,也是从来无所失的。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种现观的缘故,从此不再看重世间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够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自性,从此以后息灭贪、瞋、痴,不再于世间法生起严重的执着;从此以后可以随顺于世间法,但是不会像二乘圣人一样死后入灭,并且开始世世精进的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而无止息。
第四部分:成佛的过程中,如来藏修行的三个阶段
从前面的第三部分知道因地如来藏是无法与精进相应的,那么,似乎精进就与如来藏没有什么关系了?其实不然。由前面第三部分中也可以知道,八识心王都是和合运作的,精进虽然与意识相应,但其实也不是意识单独便可以完成精进的,必须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可以完成精进的善业,那么,精进就与如来藏有了不可脱离的关系。
第一,在佛地,如来藏是可以与精进相应
《成唯识论》:「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这一段说明了第八识有两位:一是因地的漏位,无记性摄;二是佛地的无漏位,唯善性摄,在佛地,如来藏能够与精进心所等二十一心所相应,彼时如来藏和一一心所能够独立运作,能够利益众生无量无边,功德全部显现,非等觉菩萨所能够相像,故如来藏并非与精进全无关系,只不过在因地不相应罢了。
由于佛地的如来藏能够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能够出生四智圆明、能够出生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号具足,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能够度众无有限量。然而欲成佛,就必须在因地精进修学正法,努力求证明心而入见道位,再进修而逐步成佛, 所以,必须在因地精进去修学正法,而成佛时,使如来藏能够与精进相应,那么就可以精进度众而非不成佛有情所能够想像。
第二,精进熏习善业以及断除恶业,能够熏习转变如来藏中的种子
我们所熏习的善业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皆是以「种子」的形式而存储于如来藏之中,种子又名为界,由于无始劫以来熏习的种子善染差别,所以导致如来藏流注所生的身心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单就人法界的身体来讲,人的身体就是有黑白黄高矮等无量差别,也由于所熏习的善恶业之种种不同,故每一个人的因果报应皆不相同,因果的执行皆由于如来藏执持众生所熏习的一切善恶业种而不令坏失,故能够贯穿于三世而于缘熟之时显现出果报来。
众生皆有熏习,而熏习有能熏与所熏的两者差别。《成唯识论》中将如来藏本性清净心体称为「所熏」,意即如来藏为七转识进进出出之识种所熏习而执持之;而七转识则是「能熏」,因为七转识及其心所有法,有胜势用,能增减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有漏无漏习气种子。
兹将能熏与所熏之功能差别略述于下。能熏 (七转识) 有四义:第一是「有生灭」:能熏之心生灭变易,体非常住。能生诸法作用而生长习气。见闻觉知心及定中能知之心等,皆具此体性,有间断、生灭变易、能生作用及习气,故是能熏,非真实心。第二是「有胜用」:见闻觉知心及定中明觉心、离念灵知等,皆是七转识心,因有变易生灭,故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生长习气,故是能熏之心。有作用故必能知觉六尘、处处作主,故变易非常,不能常住世间执持种子。第三是「有增减」:能知能觉之心,其作用强烈,能使自己之习气有所增减;或善心增长消减,或恶心增长消减,或有漏心增长消减,或无漏心增长消减。习气能增长或消减者即是能熏之心,即是前七识心。第四是「与所熏和合而转」: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必与无知无觉而被熏习之如来藏同在一起,若不同时同处,则不可能成就熏习之功德。
因此,能熏之七转识妄心,体非常住,生灭变易,能产生知觉作用;因知觉作用而产生习气,由于其作用强烈,所以能使染法善法、有漏无漏法之习气种子,因此而增长或消减;而能熏之心与所熏之如来藏同时同处,熏习法出生则能熏所熏俱生,熏习法断灭则能熏所熏俱灭,同时同处,和合似一,所以凡夫众生难以取证如来藏。
所熏 (如来藏) 亦有四义:
一是「坚住性」,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盘位,皆坚住不断,其本体永无变易、永不毁坏,常住于三界六道中,故能受熏持种。
二是「无记性」:如来藏乃无记性心,离见闻觉知,离善性与恶性,故是无记性,故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苦乐、缚脱,亦不能了知定中之定境法尘境界。于一切法无所违逆、无所拣择,故能容纳收存七识所熏习之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种子,绝不排斥恶业种子。如来藏虽能出生七转识,使七转识有见闻觉知作用,然自身则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入,不观六入,于六入六尘无分别作用,离见闻觉知故,乃是所熏。
三是「无增减」:如来藏心体常恒,永随能知能觉之妄心而配合运作,永无善恶染净分别,无知无觉,故无习气增减;不分别一切善染,故无拣择;习气永无增减,亦是无记性故,方是被熏之心,方能持种。
四是「与能熏共和合性」:如来藏必须是与能知能熏之七识妄心同在一起,才能成就熏习。如来藏住于身中,与知觉心同时同处,和合不分,真妄和合,故能成就熏习。
因此,由于精进之熏习善净业,断除转易恶染业,故能够使如来藏所含藏的有漏污染法种消灭,使善净的无漏法种而增长,随着有漏法种全部断尽,而无漏法种熏习究竟圆满,便成就佛道。
第三,由于熏习能够转变如来藏所含藏的法种,所以随着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的清净程度,而有从凡夫异生位的阿赖耶识转变成八地菩萨的异熟识,再到佛地的无垢识。
《成唯识论》卷三:“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赖耶(识),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阿赖耶识从凡夫位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言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二、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名为异熟识,又称为庵摩罗识。 三、究竟地名为无垢识—真如。一体三名。所以在凡夫地名为「世间阿赖耶」,在佛地名为「如来清净藏」;这个世间的阿赖耶识心体,与佛地的清净藏,是展转演变而成的;也就是说:要经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以后,次第进修而净除所有的二障无明以后,方才转变成佛地的清净藏。由这个道理,所以经中说:「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第四,精进断除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二障无明即是成佛,我们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知道:只要修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而阿罗汉唯断一念无明,他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已斷見思二惑故,名為已斷事障。無名住地未斷盡故塵沙惑未斷,仍有法我執,再进断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异熟识再改名为无垢识。
第五部分:净土之修行法门,最后也不离于佛菩提之亲证
《观无量寿佛经》 世尊向阿难及韦提希开示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上品下生者,……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上生者,……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中品下生者,……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精进,如来,关系,一节,题目,精进,如来,关系,很多人,可能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初学菩萨四种精进学佛上的障碍及修除
- 下一篇: 精进即是摄受正法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