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善说正法中。初说世间法。说彼世间施戒修法令离恶趣得生人天名初所作。于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说四谛论。(瑜伽论记 释遁伦集撰)
于是如来告女人曰。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宜应出家学其容饰。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鬓发自落。法衣在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最善。又此欲者。众苦积聚。其味至少。过患甚多。譬如飞蛾。为愚痴故。投身猛焰。而自烧害。凡夫颠倒。妄生染着。为渴爱所逼如逐焰之蛾。是故智者舍而远之。未曾暂起爱乐之想。时比丘尼。闻说是已。心喜悦豫。意转调伏。尔时世尊。知比丘尼心意柔软。离诸恼障。即为广说四真谛法。所谓是苦。是苦习。是苦灭。是苦灭道。时比丘尼。豁然意解悟四圣谛譬如新净白氎易受染色。即于座上。得罗汉道。更不退转。不随他教。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先愚痴。欲酒所醉。扰乱贤圣。造不善业。唯愿世尊。听我忏悔。佛言。我已受汝忏悔。汝今当知。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
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不益前人名为恶说。何故不益前人。闻此浅法不欲听闻不求取解。何者名为深法。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
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时,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佛说长阿含经)
初机学人虽亦修学菩萨六度法门,然系以求世间乐、求凡夫神通、求生梵天等为其目的,不以证悟菩提为目的;如是而修六度行门,只是将六度行门作为求取人天善果之资粮,作为求取凡夫神通之资粮,作为求生梵天之资粮而已。如是而修六度者,即是佛法中之人乘与天乘修法。然而人天乘之修法,若不以三乘菩提为依归,则人天乘之六度修法,即非佛法;若是以三乘菩提为依归,虽不能证之,而信乐之、好乐之,方是佛法中之人天乘法门也。(导师)
第六是众智。众智就是了知众生根性及共相智。共相智就是类智,前面已经说过了。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的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道。可是在大乘法中说,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非常宽广,要到初地的入地心时才算是断尽了,所以异生性的内容有两种不同。如果不知这个道理,就无法具足观察三乘人及凡夫人了。
有的人是贪瞋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则是愚痴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是适合修学人乘的凡夫根性,有人则是适合修学天乘的凡夫根性,这些人都不适合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佛法。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都无法理解佛法的人。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悲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基督教中专门行善而求生天堂的教徒们,他们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到佛教而信受了,就会修学天乘的善法,在持五戒以外,更进一步修行十善业道,心中回向来世生于欲界天中,但是却不可能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一心想要大家出钱出力为他成就,但是对于佛法在人间的永续流传,对于众生广被误导的事情却丝毫都不关心,这就是声闻性的自了汉;在法上而言,若是只对缘起性空有兴趣,当他听到常住的如来藏心时,却完全不信受,也不愿意帮助众生同证真正的解脱道,这就是声闻种姓的人。或者专在自己能否拥有世间资财上用心,不愿在道场的共同利益用心而只注重一己的利益,老是希望别人供养他,这是凡夫性的声闻种姓。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
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缘法以后仍然无法悟入因缘法的真实智,这就是缘觉种姓的修行人。
菩萨种姓的人就不会专在身分上面用心,他可不管出家或在家,只要有正法,确定是正法,那就是他的老师、师父;如同善财大士一生证得五十二个阶位而成为等觉大士,就是不在身分表相上用心的菩萨种姓人;所以历经六位出家菩萨、四十六位在家菩萨总共五十三参之后,成为等觉大士。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那六位出家菩萨修学到浅显的法义,而无法获得其余四十二位在家菩萨的胜妙法义了。正因为善财大士没有声闻身分的执着,所以只要是有证得大乘法的菩萨们,都愿意拜为老师而登门修学之,才能迅速的成就等觉大士的修证,这就很清楚的为我们举示菩萨种姓的根性了:只以佛菩提的证量为归,以佛菩提的胜法为归,不管出家或在家的身分。《华严经》为我们开示了佛菩提道的依法不依人的真理,若是出家以后只愿依止出家法师修学佛法,这个人就是依人而不依法;若是依法而不依人,又何必管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呢?只要亲近随学以后确实可以证得佛菩提就够了!对于前来修学佛法的人们,你要有智慧,能观察他们的根性究竟是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才是有众智的菩萨摩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