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在以前,有一个人,他要被行刑,行刑的时候当然也会很痛苦啦,一大堆人都围着他。这样呢,要行刑的时候,有一个人起了悲悯心,就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可怜――还是很可怜哪,那这样的悲悯心,后来,未来未来未来世以后,他们再相逢,这个人呢 ――被行刑的A,就对对他生起悲悯心的B很好,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见如故,对这个B可真的是很好。可是我们看看这件事情的因果,B有没有真的在那个过去做了些什么?没有啊,只是那个念头,这样的念头过去了而已,而且这过程中,那位受刑人的意识心是不知道的,但很奇妙的,他的末那和如来藏就能够受持这样B的善念,所以经过了这么长久的时间以后,还可以显发这样的感恩之情。
所以如来藏显示的真实果报历历不爽,祂的整个心行就是这样。所以呢,菩萨要学,因此不要说,这样造了恶业,这业种被记录下来,将来一定会受苦果,所以还要反过头来埋怨如来藏。你要转过这个念头来想,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业果性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才可以自在地学佛,将来可以成佛;当我们都不去造这些恶业的时候,以后我们就会和这些恶果绝缘,这我们所领受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善的境界,这样不是很好吗?这样得到也才会心安理得啊!而对于以前的恶业,将来会产生的恶果,也当作是还债来想,乃至想想世间人说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们肯诚心忏悔,对方的意识心即使不能感受这诚意,可是这对方的末那和如来藏也可以渐渐地领纳,反正我们回馈众生,本来就是本份事,所以业果是可以改变了。
而当初围绕在这个受刑人的旁边的人里面,大家都是这样对这位受刑者充满愤怒和斥责的心行,而在这样作意的包围底下,你还可以持续你对众生的善念,持续你对众生的慈悲,觉得说这个人还是很可怜的,应该来摄受他,这样的想法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啊!可能B也没想到那么多啦,可是这样的心行,就可以让他得到未来不同的果报。那你说,人家对他好,这样有什么好处?有啊!如果说将来你出来担任弘法的角色,你就可以摄受他啦,因为他很信受你嘛,为什么他很信受你?因为你当初的那个心念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你说,生起一个悲悯心,难能可贵吗?是啊,很可贵啊。尤其他作恶,你和他非亲非故,还能够生起悲悯心来怜悯他,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生起这样的念头,只有你。难道这样,还不难能可贵吗?
菩萨是这样地于世间改变自己的心行,也就是说,为什么从众生的观点来看,菩萨的所作所为是不能理解的?就是因为众生都是用他这辈子的──这个目前活生生在他现前的事情的观点来看,所以要他跳脱「他这辈子」,去好好地面对「他这一辈子绝对会死」的这个事实,他都不愿意去真实面对。比如像是说「你会死」、「你会不存在」、「那死了以后,你怎么办?」,这些都是他不肯去面对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样的众生,要用这样的观点来思考,你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你自己,至于对于众生的愚痴,对于众生安于轮回的愚痴性,你必须随顺建立非愚痴性,旁敲侧击,而不是去强行打造他,众生不用你打造,佛法必须要自悟,根本无法强求。因为许多的众生,他永远几乎是众生,很难成佛。因为呢,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尽未来际,你成佛以后,再尽未来际、再尽未来际,你摄受的弟子无量无边,最后已经成佛,成佛到世界全部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有你摄受的众生也都成佛,乃至于他们的佛土所摄受的众生都已经成佛,还是有超越超越无量的数不尽的众生,一样在三恶道中,在凡夫地中,不断地痛苦地轮回。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一位可以真正出离轮回的你,何必要去跟众生计较呢?你计较的话呢,从未来际来看,根本没有意义。倘若你还是执意这样作呢,是违背菩萨道的道行,这个就叫作坏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