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入门起信一>

第117集 证道之近缘与远缘

[入门起信一]  发表时间: 2015-08-15 09:5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要讲《大乘起信论》卷1 马鸣菩萨开示说:【此缘有二:一、近缘,速得菩提故。二、远缘,久远方得故。此二差别复各二种:一、增行缘, 二、入道缘。】(《大乘起信论》卷1)意思是说,差别缘有两大类:第一,近缘,表示可以迅速地证得佛菩提。第二,远缘,表示还要经过很长远的时间,才能证得佛菩提。近缘与远缘又各有两种差别缘:第一,增行缘,第二,入道缘。什么是近缘?譬如进入正法道场之后,可以迅速地证得佛菩提;证得佛菩提时,同时也证得解脱道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功德,叫作近缘。什么是远缘?譬如进入正法道场已经很多年,佛菩提的修证都还没有成果就离开,这样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回,叫作远缘,表示还要经过很长远的时间,才能证得佛菩提。
近缘与远缘,又各有增行缘与入道缘的差别。什么是近缘的增行缘?譬如接触到了义正法之前,听闻过某些善知识开示,或读过某些经论开示,说菩萨于闻所未闻法能不恐惧害怕,于闻所未闻大乘方广经典、般若诸经,能信受奉行而不诽谤,已经有了正知见,后来听到真善知识开示如来藏妙法,和以前从诸方道场那里听来的大不相同时,不会生起烦恼,也不会害怕,反而觉得很有道理,我去学看看,这样不畏惧深妙法,不畏惧闻所未闻法就进来修学,表示已经有了增行缘,这一世可以证得佛菩提的增行缘已经增修过了。
又譬如,还没有接触到了义正法之前,就已经很努力护持三宝,每天祈求佛菩萨指引能遇到了义正法,虽然所护持的那些道场只是表相的佛法道场,并不是了义正法道场,但是表相的佛法道场也是佛教,除非它有破坏或抵制了义正法的弘传,或以外道法取代佛法。正因为他已经努力护持三宝,终于缘熟了,佛菩萨就安排某个因缘,让他遇到了了义正法,遇到之后,由于善根、福德与智慧都具足了,能分别正法与邪法、能分别了义正法与相似佛法的差异,就毅然决定进来了义正法道场修行。进来之后很努力地护持正法,这就是努力在修增行缘,接著很快就明心开悟,乃至眼见佛性。
什么是入道缘呢?是说共修期间,不论刮风或下雨、大热天或寒流,都会来上课,上课时对于亲教师所讲的能够好好地听闻熏习,回家之后再用心地思维整理,这就是努力在修入道缘。入道就是见道,就是明心开悟,明心开悟之后,就可以进入内门广修菩萨行,成为实义菩萨。但是有了入道缘,认真修行就一定能见道吗?那也不见得!还要看他的入道缘是近缘?还是远缘?如果入道缘是近缘,表示证悟佛菩提的因缘都具足了,只要再一些见道的增行就可以见道。也就是说,有了近缘的入道缘,就已经具足增行缘,所以不悟也难。如果是远缘,表示过去世所应该作的增行缘还没有具足,所以入道的因缘必须久远才能证得。
同样地 ,远缘里面也有增行缘与入道缘的差别,远缘就是还不具足见道的条件,见道的时间会往后拖久一点,叫作远缘。但是有的人由于增行缘的关系,得到了熏习的因缘,于是就有了悟道的因缘。如果没有增行,就得不到熏习了义正法、熏习佛菩提道的因缘,乃至想要熏习二乘菩提的因缘都没有。譬如有的道场在教大家要保持觉醒,要觉知了了地保持觉醒而一念不生,不可以昏沉而断掉觉醒性;其实这些都落在意识觉知心上,也就是还没有断我见,连二乘菩提的增行缘都尚未完成,尚未具足二乘解脱道的见道近缘,所以他们还要再作许多的增行,单单靠这一世的增行,不一定就能获得解脱道的近缘,当然更不可能获得佛菩提道的近缘。所以如何去作增行,并且确定所作的那些增行,一定能得到解脱道或佛菩提道证悟的近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证道因缘早日成熟呢?有五个基本条件:
第一,信力。《华严经》卷14开示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4)信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也是进入佛法大海的根本。学佛必须先对三宝具足信心,相信三宝功德不可思议,才会以欢喜心来学佛,所以《华严经》卷14接著说:【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4)如何才能具足信力呢?信力的成就,必须从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以及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善根、福德,才能具足信力。信力不足的人,当他一看到明心见性,就会想:“哪有可能?那是大菩萨的事,我不可能啦!”有的人甚至想:“你们恐怕是大妄语。”他根本不敢相信末法时代也有人能开悟,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开悟,那么他就没有证悟的因缘了,所以信力很重要。
第二,定力。如果定力不够,意识心还很粗糙,想要找到行相很微细的第八识如来藏就很困难了,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有定力。锻炼定力的方法是什么呢?是不是盘腿打坐?不是的!盘腿打坐是静中的定力,参禅要的是动中的定力。什么方法可以锻炼动中的定力呢?正觉所弘传的无相念佛,正是最好的方法,不但大乘法的见道须要定力,二乘法的见道断我见也要有基本定力,如果没有基本定力,纵然讲了一大堆,不过泛泛之谈,听了也只是佛法的知识,知识层面知道——我是虚假的,但是对解脱无法产生实际作用。有了基本定力,再来作五阴十八界虚妄的观行,这样才能跟解脱境界相应,才能真实的断我见证初果。
第三,慧力。如果定力很好,可是慧力不够,也是无法明心开悟。那要如何增长慧力呢?除了过去世的熏习以外,还要加上今生跟随真善知识熏习第一义谛正知见,这样慧力才能增长。定力与慧力是互相庄严的,当定力提升上来时,慧力也会跟著上来,当慧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定力也会跟著上来,所以定力与慧力的庄严,是否已经圆满了,这个很重要。成佛之道五十二个阶位的每一个阶位中所应该有的定力与慧力都具足了,才能够说这个阶位的庄严已经圆满了,然后才能再进而迈向上一个阶位。
第四,福德。明心开悟是菩萨的根本大法,是大乘菩萨道的入道之法,大乘法见道这一关过了,才算是进入内门开始修大乘法,那么想要在大乘法中见道,就必须具备证得大乘法的福德因缘,也就是说他必须是一个菩萨,必须具足当菩萨的条件,那就是要广修菩萨六度万行。但六度必须是平等修集,如果不能平等修集,想要见道就有困难。
第五,消除慢心。如果慢心无法消除,就不会信受真善知识所讲的知见与方法,就不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理路,一步一步地付诸实行,那就无法突破见道上的障碍。
以上略说大乘证道的五个条件,往世学佛晚的人,必须修集增行缘很多劫以后,才能具足证道因缘,才能转远缘成为近缘。也就是说,证悟的条件还不成熟,或者因为福藏还不够,或者因为熏习般若、熏习正知见的时劫还很短,还没有足够的信力,还必须修学整整十劫或一万大劫的正知见,才能具足见道的入道缘,所以是远缘。有的人性障轻微,信根与慧根淳熟,只要一劫的正知见熏习,他的信力就成熟了,就是近缘,这就是过去无量世以来的熏习差别不等,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至于入道缘,如果是近缘,也许一世、两世亲近了义正法就可以证悟了,虽然过去世熏习佛法以来,还不是很长久的时间,但是本身希求出离的种子早已经存在,种子已经发芽了,虽然有的人他的出离心是在外道修学而发起的,并不是真正在佛道修学的,但是种子已经出现了,所以听到人家讲真正的解脱道时就很容易相应,因为能够相应的缘故,所以作了一部分的增行缘以后,就具备了近缘。由于接触到真正解脱道正法的缘故,就有了入道缘,在这一世的熏习与修行过程中,就证得了解脱道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功德。佛菩提道的修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近缘的话,自然在这一世能够明心见性,乃至入地都有可能;如果是远缘,可能这一世连破参都作不到,所以每个人的因缘差别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接下来要介绍平等缘。《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常无断绝。】(《大乘起信论》卷1)意思是说,一切诸佛菩萨用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普遍地想要拔济一切众生;这种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都是持续地存在诸佛菩萨心中不曾断绝过。什么是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呢?是说以无分别智为目标来度众生,这就是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什么是无分别智?是说以能分别的意识觉知心去参禅,去证得本来就在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由于证得这个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了知法界实相无分别的正理,因此发起般若智慧,叫作有分别的意识觉知心具有无分别智。证得无分别智之后,本来会分别的意识觉知心仍然是有分别性,不因为证得无分别性的如来藏,就让自己变成不能分别的石头、木块,这才是真正的证得无分别智。假使证得无分别智之后,意识觉知心就变成无分别性,那么请问:明心开悟之后,那要如何回家呢?连回家的路都不认得了,回到家里又如何分别父母或儿女呢?那不就变成傻瓜呆了吗?所以明心开悟证得无分别智之后,不妨意识觉知心自己照样有分别,不妨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照样无分别,两者同时存在,这样才是有了无分别、也有了智慧。
所以诸佛菩萨以平等智慧——也就是以无分别智,普遍地拔济一切众生;这并不是说诸佛菩萨都好像木头人,不管谁来了也不加以分别各人的因缘是否适合,就同样地叫他们证悟。也就是说,菩萨虽然要以平等的智慧广度众生,却要以分别心去观察众生,观察他是否有见道的因缘;如果他有入道的因缘,还要观察他的入道因缘是近缘还是远缘,所以平等缘属于诸佛菩萨。因为诸佛菩萨必须以平等智慧来观察一切众生,针对不同众生给予不同层次的法。也就是说,众生的真实心如来藏是平等的,所证悟的无分别智也是平等;因为体性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平等性之中却有种种的差别缘,诸佛菩萨得要以平等智慧、用分别心去分别观察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的平等智慧,并不是像石头、木块那样都不分别。什么是平等志愿呢?是说诸佛菩萨度众生时,以平等智慧为根本,然后生起平等的志向与平等的愿力。什么是平等的志向?是说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时,不舍一切众生,不论什么样的人都不会放弃,除非彼此的缘还不具足,暂时先把他搁置,但是未来有机会,还是会回头来度他,所以正觉的清淡门风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念名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阿弥陀佛!(刘正莉老师)
本文标签:证道(14) 本文关键字:证道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