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集 如来藏寂静而常乐我净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跟大家来讲解 平实导师所讲述的《起信论讲记》第四辑。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目前是在第四辑的第16页到20页这个部分的内容。
好!我们上次提到说:“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大乘起信论》卷1)我们上次谈到了“心性无见”,这个谈到的就是真如。马鸣菩萨说:真如祂是对一切的境界相,无有见闻觉知,所以是心性无见;可是祂却无不见,因为心真如具足了一切的功德相。在真正证悟者的眼中,其实真如是具足显现在每个人的面前的,可是对于一般未悟者来说的话,如何去体会心性无见呢?这个当然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也有一些人觉得说,是不是我们就用其他的方式来理解;比方说,有些人用正念,或是用觉性的方式来解释什么叫作心性的无见。有一些人说,正念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时时刻刻活在当下,把眼前的事情作好,并且享受作事的过程,这个是有一类型的人,他把这个叫作正念。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往往把这一种的解释的正念,把它当作佛教修行的一个指标,让自己心心念念都是像这样子的活在当下。可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说:真正入了大乘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明心见性。那这件事情——要明心见性呢,我们不妨从 马鸣菩萨所讲的“心性无见,则无不见。”这件事情,我们来给大家来作一番的分析跟判断。首先呢,如果您所讲求的是要时时刻刻活在当下,把眼前的事情作好,您讲究的是这个的话,那请问:这个时候的心性,怎么可能会没有见闻觉知呢?举例来说,比方说:当您好不容易在下午时分,自己泡了一杯茶,享受一个人悠闲的下午时光,那么按照刚才那种说法,当您在泡这杯茶、享受这杯茶的过程中,那您所讲究的就应该是只活在当您在品味这个茶的每一个时刻,您把所有的心念,都只是用在喝这杯的下午茶。可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说,请问:当您在把握当下,喝这一杯下午茶的时候,您对于这个下午茶的芬味、的味道,是不是都是全然觉知呢?那如果您对于这个下午茶,这一杯茶呢,完全都不知道在喝什么的话,您怎么能说,您自己是活在这个喝茶的当下呢!可是如果您对于喝茶的这件事情,您知道您是喝什么样的茶,这个茶的味道如何的话,那您又怎么能说,您的心性这个时候是无见呢?所以可见所谓的时时刻刻活在当下的那一些的心,那一念心,其实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末那,这个七个心和合运作的状况。换句话说,当你在时时刻刻活在当下的时候,那个活在当下所体现的那个心,你自己所体会的心,其实那个都是妄心,根本就不是 马鸣菩萨讲无见闻觉知的真如心。
那有另外一类型的人就说,那我们讲究的不是刚才讲的那样子的状况,而是讲的是说所谓的觉性。也就是说,对于当下境界的如实了知,不带任何的既成观念,或者自我的意见,因而对于一切的境界一视同仁,无有好坏。这一个体会呢,表面上、字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符合这里讲的心性无见的意思,因为它强调了在您面对境界的过程中,不要带自己的成见,甚至不要带有自我的意见,因而它好像就能够对一切的境界一视同仁。可是我们却要用刚才那个悠闲的下午茶的时光的例子,来给大家再一次的说明,请大家看看:当您在品味这一杯茶的时候,请问:你只专注在这一杯茶所带给你的觉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你没有带任何的观念、成见、自我意见等等;可是对于你现在正在喝的这一杯茶的品味,你却是完全了知的,所以你虽然不会因为喝这杯茶的关系,所以起了一些自我的见解,起了一些过去既有的成见,可是你却对于这杯茶的味道,对于当时喝茶的这个境界相,实际上是有所了知的。那当你有所了知的时候,很显然的,当你正在喝的一杯茶,跟你正在喝一杯纯粹的白开水的话,必然有所不同,那这境界相的不同,你必然就可以分辨的;既然可以分辨的话,又怎么能说你是无见呢?因为谈到了无见,就是没有见闻觉知、没有分别相。可是你明明就能够分辨你现在喝的是一杯茶,还是一杯水,不是吗?那如果说连喝一杯茶,也喝得不知不见的话,那这种状况下,你又怎么能说,你的觉性是对当下境界的如实了知呢?可见你有了知就一定有分别,那就一定有见闻觉知。所以像一般人所谓的觉性,这件事情的话呢,一般人所体会到这个觉性,实际上并不符合 马鸣菩萨所讲的“心性无见”的这个标准的;那也就是说,你用一般人所体会到的觉性去揣摩真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我们倒要提醒大家,在 佛说的经典里面,“觉性”并不是像一般人讲的意涵,实际上 佛所说的“觉性”,其实是佛性的意思,但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佛性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对“觉性”这两个字,也就是把祂解释成对当下境界的了知,不带任何成见的这样子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对 佛说的“觉性”两个字的一个大大的误会。好!那么这个“心性无见,则无不见。”这个事情,到底祂怎么体会呢?那得要大家要如实地去把《大乘起信论》,也就是 平实导师讲述的这六辑的内容仔细的看,并且建议大家最好能够参加共修,听亲教师的上课讲解,建立基础的知见之后,然后你就比较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去体会,什么叫作真正的“心性无见”,而不再把一般人所以为的正念觉知,甚至一般人所误会的觉性这些东西,把它当作真如的相貌。
接下来 马鸣菩萨说,因为真如有这些心性,没有见闻觉知的这个特性,但是祂又具足了一切功德。“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这个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所有一切的这个法呢,其实都要汇归我们的蕴处界,从我们的蕴处界观照一切法之后,我们就知道三界、一切有情众生的自相与共相,它所相关的法的状况如何。但是呢,从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了知 马鸣菩萨所说的话的真正意涵,也就是说,我们一旦破参——开悟明心——之后,我们对于真如在蕴处界里面,如何的显现功德相,我们会很清楚地能够了知。那么既然能够了知一己的蕴处界的相的话,自然也就了知一切法对应于蕴处界的状况;那能够了知一切法对于自己的这个蕴处界的状况的话,也就能够了解三界有情,三界一切有情,他的这个真如是如何地具足显现功德相;所以我们才说,真如依照这个方式,我们才说:“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这个就是这一段,给各位讲解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继续再到第四辑的第21页,我们还是一样把经文念一次:“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大乘起信论》卷1)好!这个部分呢,马鸣菩萨真的是不厌其烦,反复的给大家开示真如心的特性。第一句话讲说,“若真如有动,则非真了知。”由这个来看,我们之前的时候给大家说,一般人往往觉得说,如果心有动非真了知的话,那我就是去追求不动的心。那什么叫作不动的心呢?一般人第一个一定是想到说入定,在定中呢?我们在定中、在静中一念不生,这个把它当成是所谓的不动的心。可是我们就要知道,对于四禅八定的境界来讲,除了非想非非想定,跟一般的未到地定过暗之外呢,其他所有一切的定境的话,必然都会清楚了知的,否则你又怎么知道,你今天入的是那一种的定境?你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定力是如何呢?所以对于四禅八定的内容来讲的话呢,几乎都有清楚了知的特性在。那么既然有清楚了知的话,既然有了知的过程,怎么能说这个心没有动呢?虽然即使他在入定的过程中,心定于定境,可是他还是对定境有所了知,那就表示心必然有在动、有在了知。
另外我们给各位的一个建议,就是说,你可以从一切禅定均通外道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情,因为一切的禅定均通外道,而只有佛门的正法,才能够真正的证真如。所以这个部分,大家就要知道,所谓的一切禅定均通外道,它的意思就是说,除了佛门的弟子能够透过 佛陀的正确的开示,以至于能够断我见,进而证得灭尽定之外,其他一切的四禅八定,都是在外道,也有人能够修得到;但是外道即使四禅八定具足,也一样不能够知道说 马鸣菩萨所讲的真如心,如何不动的状况。所以依照这样来说,我们要体会什么叫作不动,那就不能够用打坐入定,在静中一念不生这个状况去体会。
接下来,如果我们说,比方说我们前面讲过的,那如果说用所谓的这个正念、觉性的这些事情,来去体会不动呢?我们前面有说过,如果您主张的是时时刻刻活在当下的话,那显然您时时刻刻都有了知境界,表示时时刻刻都在动,所以这个绝对不是 马鸣菩萨所讲的心不动的状况。同样的,如果您讲的是觉性的话,您讲的觉性指的是对当下境界的如实了知的话,那透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既然对当下的境界能够如实了知,您怎么能说您的心没有在动呢?即便您没有带有任何的既成的自我的观念,可是您既然了知境界,就是表示心在动了,因为您知道这个境界是或不是。所以对于这个觉性这件事情,一般人所体会到的如实了知,显然不是 马鸣菩萨讲的心不动的状况。
既然对当下境界的如实了知,这个并不符合 马鸣菩萨讲的心不动的状况的话,那自然所谓的对于这个境界来说,我们说有一种说法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那这个心呢,也有人把这样子的一个心,把它当作是所谓的觉性,这就是呼应我们稍早跟大家说的。其实 佛陀所讲的“觉性”指的是佛性,可是一般人对于 佛陀所讲的佛性,是连如何去想象都难以想象的,所以一般人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胡乱揣摩。至于说这个“觉性”的内涵,也是基于同样这个思维底下,用我们自己在世间所了知的方式,去揣摩“觉性”这两个字。所以关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这个心”,也有人把这个当作是觉性。
可是我们回到 马鸣菩萨所讲的事情来看,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又处处作主的话,这个心怎么可能不动呢?更何况 马鸣菩萨还讲说,之前的经文还讲了一句话:“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卷1)像这样的状况下,前念起于烦恼就后念制伏,令这个烦恼心不生起,这样子的一个状况,都还是叫作不觉的状况,这个状况都不符合真正的真如心不动的状况了,那更何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怎么可能符合呢?所以像这个状况,都完全不符合所谓的心不动的状况。
接下来 马鸣菩萨说:“若心有动,则非本性清净。”这个怎么说呢?当有动的时候,既然祂有动就表示说是随著因缘而动,什么因缘呢?就是境界有变化;也就是当前现起了什么境界,所以你的心去辨识、去识知这个境界之后,然后就有所动了。那么这个描述的恰恰就是我们的妄心的状况,因为我们妄心所擅长的项目,就是因应这个境界起的时候予以辨识 ,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所有的见闻觉知的既有的习气;所以像这样状况下,既然是妄心起动的状况,所以当然不是本性清净的状况,那当然就是说,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要讲究真正清净的心的话,一定要是不动的。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所谓的不动既不是入定,不是入了定境之后的那种状况,当然也不是一般人所体会的正念觉知,或是一般人所体会、所误会的觉性的这个状况,那当然也不会是所谓的制心,令这个心不要起伏波动的状况;因为这一些状况呢,马鸣菩萨说过了,这些状况全部都是叫作不觉。换句话说,这些状况都没有办法真正显示,真如是如何的不动。
另外关于入定跟出定呢,平实导师也讲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让大家分辨,因为谈到了这个定境,我们谈到入定就一定有出定,换句话说,入跟出它是相应的一对,有入就一定有出;所以这个表示说,我们这个心,在入定跟出定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状态。那表示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入定这件事情,就表示是心不动的话,那你同样的心,在入定的时候不动,在出定的时候又开始动,所以同样一个心,有时不动、有时动,那显然你就可以判断,像这样入出定的心,对于入出定觉知的心,显然就不是真如的不动的状况。
接下来说,“若心有动,则非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独有的一个状况。因为在二乘法里面,通常谈到是无常、苦空、无我或是非我,那么从这个事相衍生出来的,在二乘法里面也有四念处观,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在二乘法的这些观行,或者在这些道理的层次来说,我们看到的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些事情;但是唯有在大乘法里面,出现了跟刚才所讲的字,完全相反的常、乐、我、净,这个当然就要从真如的立场来说。
至于详细内容如何,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说。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叶正纬老师)
本文标签:如来藏(589)
本文关键字:如来藏
相关阅读
- 上一篇:第126集 如来藏无见而遍照法界
- 下一篇:第128集 如来藏不动而真实了知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