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大德>

鸠摩罗什菩萨略传(2)

[高僧大德]  发表时间: 2016-12-08 20:2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公元401年(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三月,在后秦国都长安的逍遥园,原来种植青葱的地方,竟然变为长岀了香芷,这件奇事被公认为祥瑞之兆,象征著大德智人即将到来。
同年五月,“姚兴”派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凉国“吕隆”,吕隆军队溃败,九月“吕隆”上表归降。凉国灭亡前夕,姑臧城之榖价斗值五千文,民人相食,饿死十余万人,尸横遍野,万分凄惨。由于后凉的政权不相信佛教,鸠摩罗什菩萨自从公元386年起,被羁押在其国都姑臧城十余年间,没有能够传播教义、翻译佛经,直到此时,终能前往“关中”。这时,菩萨已经五十八岁了!
同年十二月二十日, 鸠摩罗什菩萨终于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悦,以国师之礼待之,优宠备至。公元402年,“姚兴”恭请其入长安逍遥园“西明阁译场”从事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叡、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这年,庐山慧远法师于庐山结“白莲社”,首倡净土念佛法门。乱世之中,大乘佛法渐渐在中国兴起。
菩萨的译场,为当时“国主”姚兴所建之逍遥园(现为陕西草堂寺),是国家护持之国立译场,学人四事供养无缺。菩萨有三千义学弟子,如“僧叡”等曾受学于道安法师,早具声誉;翻译经典时,常常五百、八百人共同“详其义旨,审其文中”,译典品质很高,文风简洁流畅,便于读诵,所译往往“一言三复”,时人习诵者甚盛,对各宗派发展,助益颇大。
鸠摩罗什菩萨非常重视禅法的教授与禅籍翻译,摄取 马鸣菩萨、 鸠摩罗陀等家禅要,译出《坐禅三昧经》(又称《菩萨禅法经》)、《禅法要解》等禅经,对大乘菩萨禅法的弘通,立下深厚根基。
鸠摩罗什菩萨译有《维摩诘所说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佛说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经》、《菩萨藏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记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其次是《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记载,共译了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其中《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为初译,是首译大乘论典弘扬于中土者。
菩萨破斥格义之非,大法渊源始淳
佛法流传到中国初期,为了认识、讲说、理解上的方便,讲经者常用老、庄、儒家学说之义理名词,来比拟、配合批注佛法中的法数名相,称为“格义”(格是格量、称量的意思,称量佛经与外典,事义相类的义理),然而老、庄与儒家学说,皆不及佛法深广,如采格义,于理恐有违失之处,只能做为接引初机方便,不能当作佛法真实义。
道安法师当时即反对此“格义佛教”之风,到了 鸠摩罗什菩萨门下,更是排除格义之非,不再采“格义” 方式译经、讲经,格义风气才收敛下来。弟子“僧叡”法师亦深体汉译佛典之伤本乖趣,舛误失义,因而不愿受格义之限制,而在鸠摩罗什菩萨座下学习般若观、法华观、禅观与判释观,整理岀大乘佛教之真实义趣,以便协助进行正确的翻译工作。
鸠摩罗什菩萨既览诸旧经,了解旧译义多乖谬,皆由先前翻译时丧失原旨,与梵本原意差距甚大,于是由“姚兴”派遣沙门“僧肇”、“僧略”、“僧邈”等八百余人谘受 鸠摩罗什菩萨的教导,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大品经》,与《放光经》、《光赞经》,均属《大品般若经》)。 鸠摩罗什菩萨手持梵本,“姚兴”拿执旧经,两人互相对照校正,直到新文义理圆通,众心惬服,莫不欣赞,才肯罢休。“姚兴”的宗室:卫大将军“常山公显”与左军将军“安成侯嵩”,并笃信缘业,深信佛法,时常恭请 鸠摩罗什菩萨于长安大寺讲说新译出的经典。后来菩萨又陆续重译了《维摩诘所说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诸法无行经》等经。
就以《维摩诘所说经》来说,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时,将经文中的种种名相,例如:旧译的“无求”改译为“直心”,旧译的“善性”改译为“深心”,旧译的“弘其道意”改译为“菩提心”,旧译的“分流法化”改译为“回向心”。
因此,旧译的经文:“菩萨以无求于国故,于佛国得道,以不言我教照人民生于佛土。”这种类似老庄与儒家的说文,经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改成新译的经文:“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直接道岀佛旨,真是显畅神源,发挥幽致!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旧译文中:或有译为“修治志性,不为颠倒”,或有译为“先当净于三垢,亦无所倚”者,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之新文则为:“深心坚固,用无所得故。”
又例如《妙法莲华经》经文中之旧译文:“惟为我等,讲演无上正道谊,愿弘慧见指示其处,当从如来学大圣教,以共劝进观察其本。”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之新文则为:“世尊!亦当为我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自此,佛法深妙之理,得独立于老庄玄学之外,不致混滥,大法渊源始淳。
菩萨正六家之偏,般若真义得明
东晋时期,般若学说有六家七宗派别,所谓七宗是“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由本无宗分出,若不计,则为六家),莫衷一是,各有所偏,并未见般若全貌,所以 鸠摩罗什菩萨之弟子“僧叡”法师曾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另一弟子“僧肇”法师批注《维摩诘经》时造序曰:“《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
此即是说, 鸠摩罗什菩萨,翻译讲说性空般若相关经论,最能表达性空真义,没有格义之过与六家七宗偏而不圆满之失。
鸠摩罗什菩萨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虽以不自由的俘虏身分(表相上则受国师之礼,优宠备至)来到中国,由于精通中国语言,学养深厚,所以在翻译上自然能顺畅而圆融通达地传述文义,深受大众赞叹。
菩萨承先启后,影响历史深远
从 鸠摩罗什菩萨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所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 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从印度,他传承了: 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在中国,他传续给:僧肇、僧朗、僧诠、法朗一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 鸠摩罗什菩萨被尊为中国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
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根本经论;《弥勒成佛经》,是 弥勒信仰之所依;《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隋代“智者大师”根据其所译《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等部分,综合其它经论,宣讲解释“禅波罗蜜”,由其弟子法慎记录,而成为禅修宝典;《梵网经》,促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 鸠摩罗什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鸠摩罗什菩萨弘扬大乘教法,志在广演、阐明妙理;但观察当时中国的情况,不禁叹息说:“我如果下笔作《大乘阿毗昙》,恐不是迦旃子所能相比的。但是现在的中国,对于大法能够深识悟入的人很少,很难获得共鸣。我在此地,好像折断羽翼的飞鸟,将可作什么论著呢?”于是怅然而思虑著。(原文是“常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毘昙,非迦旃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后有外国沙门来曰:“罗什所谙十,不出一。”由此可见,鸠摩罗什菩萨具足深妙的般若智慧,其法义之妙理已经化现为文字流传者,还不到他内证智的十分之一。
后来, 鸠摩罗什菩萨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批注《维摩诘所说经》,其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他曾与庐山慧远法师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们之间的大乘义之问答,共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菩萨烦恼即是菩提,为诸众生得度脱故
鸠摩罗什菩萨所处的年代,篡位弑君、残民暴戾的政权当道,普天之下,皆以强大者为尊。姚秦国主“姚兴”时常异想天开,想让 鸠摩罗什菩萨为姚秦留下聪明优秀的人种,以期未来能成其富国强兵、一统天下之霸业。有一天对 鸠摩罗什菩萨说:“大师!您聪明超群,悟性卓越,是天下第一。如果您逝世了,法种便告断绝,没有人可继承。”于是,在姚兴命令下,鸠摩罗什菩萨被逼迫必须接受十名女子。此后, 鸠摩罗什菩萨不再住于佛寺僧房,另外迁往他处,供给丰盈。
此后,菩萨每逢升座讲说经义,常先自说:“譬如污泥中生长莲花,只须采撷莲花,不必沾取污泥啊!”(按:莲花喻菩提,污泥喻烦恼,五浊恶世中欲成就佛道,乃难行能行之事。《菩萨优婆塞戒经》〈菩萨心坚固品第九〉,佛陀对于菩萨作了定义, 佛说:“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由此段经文,足以证明鸠摩罗什菩萨为“实义菩萨”,绝非“假名菩萨”。)
当时有人对于 鸠摩罗什菩萨生起轻慢心,也妄想仿效。 鸠摩罗什菩萨便集合大众,来到盛满铁针的钵前,他面色凝然说:“如果各位能学我将这一钵的针吞下,就可以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那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大众看见这稀有的示现,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
鸠摩罗什菩萨往昔在龟兹国,曾从“卑摩罗叉”律师学戒。当卑摩罗叉来到“关中”时, 鸠摩罗什菩萨非常欣悦,特地前往礼拜。“卑摩罗叉”不知道 鸠摩罗什菩萨已被“姚兴”逼迫接受十名女子成婚之事,就问:“你在汉地有殊胜的因缘,受法的弟子有多少人?” 鸠摩罗什菩萨回答:“汉地的经律尚不完备,新经和诸论,大部分是由我传译,有三千徒众跟随我学法。但是,我业累障深,故没有依照师父的教诲!”当时,有一位“杯渡”比丘,在彭城随缘度众,听说 鸠摩罗什菩萨在长安,竟喟然叹息:“我与他戏别了三百余年,仍杳然未期于今生能相逢,恐怕要等到来生再聚啰!”
菩萨示寂,所译经典之法味历代飘香
公元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法显”游历南亚、中亚29国,达15年,取道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回到山东崂山,返国后著《佛国记》。是年,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到姑藏 (即凉州),以后译岀《大般涅槃经》北本、《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及《菩萨优婆塞戒经》等。
公元 413年,鸠摩罗什菩萨自知时至,示寂之前,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的缘分而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要再到下一世去,恻怆岂可言喻!我自认闇昧,忝为佛经传译,希望所译出之经典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现在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原文是:“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八月二十日, 鸠摩罗什菩萨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依外国法执行火化;当灰飞烟灭,身形化了,唯舌不变。这正应验了他从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沈思和缅怀!
中国佛教史上, 鸠摩罗什菩萨贡献卓越,其所译大乘经典,以悟达为先,深得佛旨。自出经以来,其法味历代飘香,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由于其本身之证量,深会佛旨,历代因 鸠摩罗什菩萨所译出之经论,而启悟佛法者众多,著名的例证有:惠能大师悟于《金刚经》、中峰禅师等闻诵此经而有省发(但仍未实证如来藏而未悟入,故名省发),永嘉大师阅《维摩诘经》而悟,慧文大师读《中论》、《大智度论》而悟一心三观,开启天台教观心要。近代名士、贤圣僧俗等人,读 鸠摩罗什菩萨所译经典,而皈依佛教,护教护法,其数甚多。
菩萨所译重要经典包括:《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在历史地位上有“译界之王”美称。所翻译之经文,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信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并称关中四圣,合称“什门四圣”。
后记
根据《律相感通传》,时间上,溯自九十一个大劫以前,上一个大劫“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由毘婆尸佛(Vipasyin Buddha)开始算起,历经了尸弃佛、 毗舍浮佛。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大劫“贤劫”(the Bhadra kalpa)的最初四尊佛: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以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这期间,一直都有一位伟大的译经师,发了宿世本愿,生生世世要借著译经来弘通以上七尊佛的佛法,并执行护法护教,续佛慧命的大业。他,就是 鸠摩罗什菩萨──伟大的万世译经师。
鸠摩罗什菩萨的半生大多在五浊恶世的战乱年代中度过;但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为了 佛陀正法的弘传, 鸠摩罗什菩萨宁可受尽种侮辱而“为法忘躯”,换取佛法延续的可能。缅怀此位大菩萨的广大发心,面对经典,我们更应深深感恩珍重!
参考数据:
《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中卷第十四〉(梁 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撰)、《律相感通传》(唐道宣撰)、《开元录》〈卷四〉、《历代三宝纪》〈卷第八〉、佛教正觉同修会重印《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序〉、《菩萨优婆塞戒经》、《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朝日新闻创刊120周年纪念:佛教史年表》
 
-----正觉电子报第25-26期《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正崧 整理

 

本文标签:如来藏(589)鸠摩罗什(10)大乘(87)三论宗(11)东土正法(5)三藏法师(5) 本文关键字:鸠摩罗什,大乘,如来藏,东土正法,三藏法师,三论宗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佛教影音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