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佛学探源>诠释学>

新旧佛教之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二(2)

[诠释学]  发表时间: 2015-07-02 16:2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基于上述佛教的义理可知,所谓「佛教」的定义应该是:佛陀所教导而可以令 人成就与佛陀相同果位的大乘菩萨教法。因此,吕凯文使用「声闻佛教」、「声闻典 范」、「新、旧佛教」等等用词本身便有内部逻辑的矛盾性。因为「声闻法」只是佛 陀教导的基础,并不是佛陀教导的最后目标,所以并不存在以「声闻法」为最终教 导的「佛教」或「典范」。因此,「声闻佛教」与「声闻典范」皆是与佛教义理相矛 盾的错误词汇。 此外,「声闻法」本身是次于大乘菩萨法,只是附属于大乘菩萨法中,不能作为 「佛教」的最主要内容,也不能作为「佛教」的代表;佛教的主要内容与代表,唯 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大乘菩萨法道,才是佛教的最主要内容与代表。所以,并不 存在所谓纯粹以「声闻法」为核心的「旧佛教」。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直到现代,乃至无量劫后,佛教所有的教法皆是 以法界永恒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作为唯一的核心教义;佛教只有唯一一乘的大乘 法教,从无新旧与差别。因此,吕凯文所主张的「新旧佛教」、「声闻典范」与「声 闻佛教」,皆是违反历史事实,不符合佛教义理的历史想象,也是不合乎逻辑与严谨 论证的佛学研究。
6 吕凯文著,〈对比、诠释与典范转移:两种佛教典范下的郁伽长者〉,《正观》第 34 期,正观杂志社(南投),2005,页 7。
7 《大正藏》册 2,页 640,上 4-5。
8 《大正藏》册 1,页 12,下 27-页 13,上 1。关于「大乘」或「摩诃衍」的词汇在四部阿含经中,还有许多记载,例如:《般泥洹经》卷上有 1 笔,《法海经》有 1 笔,《央掘魔罗经》有 21 笔,《杂阿含经》卷 28 有 3 笔等等,例多不尽举。
9 《大正藏》册 30,页 521 上 20-22。
10 经查《瑜伽师地论》中,直接使用「大乘」一词者,有 91 处,即是对比声闻乘与独觉乘是小乘。由于文例极多,故不一一例举。
11 《大正藏》册 30,页 426,中 14-20。
12 释迦佛并不是成阿罗汉之后而度五比丘,是成佛之后度五比丘;而且在《阿含经》中也曾说释迦牟尼佛往世是行菩萨道而不是行声闻道,所以今天宣示成佛而非只是成阿罗汉,《佛开解梵志阿跋经》卷一:「吾求道以来,历世久远,不可称纪,常奉诸佛,行菩
萨道。」参见《大正藏》册 1,页 260,上 5-6。
13 《大正藏》册 1,页 7,下 6-8。
14 基督宗教的宗教种姓制度,即是主张「上帝永远是上帝,人永远是人」,人永远不可能自我超越而成为上帝,因为上帝是唯一的。请参考:蔡礼政著,〈《阿含经》对存有之定义〉;《正觉学报》创刊号,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7,页 31,43-45。
15 若非如此,佛陀在世时必然不免被外道指责为于法悭吝者,只传给众生能成声闻缘觉的二乘法而不传授能成佛果的菩萨道。
16 全等命题意谓:命题字义不同,但是对于命题本质的理解有其共同性与一致性之命题。请参见:林伟仁著,〈《阿含经》十四难有记无记之再议—兼论文献证据等效原则〉,《正觉学报》创刊号,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7,页 68。
17 《大正藏》册 2,页 225,中 20-26。
18 「不生法」的意义,请参阅:蔡礼政著,〈《阿含经》之圣法印略探—兼略论不生不灭法史观〉;《正觉学报》第二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8,页 18。
19 关于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之间,必然是由不生不灭法出生生灭法,不生不灭法是生灭法的本源,而且生灭法不可能是生灭的万法的本源。如果有任何违反此说者,必然会产生至少六种严重的逻辑错误。参请阅:蔡礼政著,〈《阿含经》之圣法印略探—兼略论不生不灭法史观〉;《正觉学报》第二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8,页 5-11。
本文标签:佛教(38)实证佛教(41)史学(6) 本文关键字:佛教,史学,实证佛教,文学,教义,三者,应该,彼此,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