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佛学探源>佛学>

绪论--中国禅宗探源一

[佛学]  发表时间: 2015-07-02 15:3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佛教是实证法界唯一实相的整体教法,禅宗是佛教众多宗派之一。本文将中国禅宗视为整体佛教的重要成分之一,或者是审视佛教的某种角度,而不是可以从佛教中分离孤立的教法,也不是与其他宗派彼此扞格的教法。因为错以为宗派间教法彼此扞格的宗派之分,将使整体的佛教成为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各行其是的纯信仰宗教,因而丧失佛教具有实证法界实相的科学性、理性与智慧性,不可能通达佛学。
本文虽然在禅宗冠上「中国」作为标示,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佛教作为悲悯一切众生的理性宗教,所以在实证法界实相的科学本质下,可以有适应教化地区而别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当佛教东来大化于震旦,由此方众生所吸收内化而融于生活后,反而成为震旦众生可以傲视于全世界的特有思想与文化,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资产;因此依于世俗语言而冠上「中国」,以区别佛教适应各个教化区域之方便流布而契合于佛陀教法,并且据以探讨「中国禅宗」的源流、内涵与本质。
然而,中国佛教界少数人与日本学术界某些人士,刻意忽略或无知于佛教贤圣一向以实证法界实相作为目标的本质,将佛教视为以印度哲思为根源的演化结果,后来又演变为各地的方便流布,以致于将本质从来不变的佛教禅宗区分为「中国禅」或「印度禅」,主张二者本质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1867- 1934)著作《禅学思想史》,由现代学者杨曾文归纳如下:
全书原有两大部分:「印度部」和「中国部」。「印度部」的篇幅仅占全书的百分之十一,论述「外道禅」(婆罗门教和数论的瑜伽禅法)和「小乘禅」,旨在说明佛教的禅法源于在《奥义书》等文献中所表述的「外道」禅,但有发展。1
忽滑谷快天所著《禅学思想史》之「印度部」共有二篇:第一篇「外道禅」,第二篇「小乘禅」2;将佛教在印度的禅法判定为「小乘禅」,使得大兴流传于东亚地区的中国大乘禅宗成为没有根源,而且与佛陀宣演的大乘佛教完全割裂。忽滑谷快天的划分法隐含的意义为:属于大乘佛教的中国禅宗所证内涵不是佛陀亲口所说。如此以「大乘非佛说」为前提所撰写的《禅学思想史》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亦不符合文献证据与佛教义理。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创建佛教的历史人物,忽滑谷快天对于释迦牟尼佛在佛教中到底是属于大乘或者是小乘,显然有着错误的认知。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显然是大乘行者,如何可能创建佛教却只教导「小乘禅」,不肯教导能令弟子成佛的大乘禅?所以忽滑谷快天主张佛教在印度只是「小乘禅」,便是主张释迦牟尼佛只是小乘行者,只是阿罗汉而不是佛陀。如此主张已经违反历史事实、文献证据与佛教义理而产生极多的错误。3
本文虽以「中国禅宗」描述流行于东亚地区的禅学,但不采用「大乘非佛说」的错误前提,亦不隐喻「中国禅」与「印度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可是如果佛陀是大乘行者而且已具足实证,必然不仅教导小乘禅,一定还要教导大乘禅;那么佛陀教导大乘禅的文献证据为何呢?小乘禅与大乘禅的差异为何呢?其文献证据为何呢?因此引发本文的研究。
汉传阿含部经典为佛教最早且最具证据力的文献,是目前佛教界与学术界的共识,并且经常成为学者探源大乘教法的重要文献。本文除采用文献学文本批判(text criticism)的方法比较经文的内容之外,并且运用实证性批判(positivist criticism)的方法判读经文的内容,以分辨对经文判读的正确性。文本批判是文献学经常运用的方法,但其缺点就是专注于文字本身的比较、诠释、想象与推论,而缺乏对法界实相如实观察的批判标准。实证性批判与文本批判的不同,即是在文本批判之前,运用对法界实相的如实观察,以可重复客观验证事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各种文本进行判读,并且分辨判读本身的正确性。因为如果从方法学来描述佛教时,则真正的佛教应该称为实证佛教4,因此本文认为采用实证性批判方法为基础,再辅以文本批判等文献学方法与诠释学方法进行佛学研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
中国禅宗一向富有独特的公案特色,因此本文的研究进路即是透过实证性批判,再辅以文献学与诠释学的方法,研究阿含部经典中禅宗公案的文献证据,以及禅宗公案所探讨的内容与所应实证内涵的文献证据,还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差异的文献证据,以这些文献证据作为中国禅宗探源于阿含部经典的根据。如果中国禅宗确实可探源于阿含部经典,本文亦将略为申论此等文献证据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1 杨曾文著,〈《禅学思想史》和六十年来中日禅宗的研究〉;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4,序页2。
2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禅学思想史》,大千出版社(台北),2003,页1-218。
3 关于主张「大乘非佛说」违反历史事实、文献证据与佛教义理的概要论述,请参考:高惠龄、蔡礼政著,〈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以阿含部诸经略评吕凯文〈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正觉学报》第三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10,页125-192。
4 请参考:萧平实,〈创刊词〉;《正觉学报》创刊号,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7,页9。
本文标签:实相(36)禅宗(58)实证佛教(41) 本文关键字:禅宗,实相,实证佛教,教法,宗派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