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之平议(连载五十二)----正雄居士(2)
作此观想,就如同《佛藏经》中佛的开示:【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又云:【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又说:【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相,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又说:【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所以学人应作如是观,不能念色取相,落在相中;因为念色取相的人,不知一切相名皆虚妄。实相非相,离一切相,此中妙义,以宗喀巴的邪知邪见邪思惟,绝不能体知所谓观想念佛的意涵,太深奥而难会故,只是以此来供养有缘学佛人熏习正确法义,愿他日缘熟时能得遇正法真善知识依之修学并证第一义。
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宗喀巴说:“余一因者,是正知不共修法,即令心缘佛像等所取之相”宗喀巴以为只有假藏密、藏传假佛教─密宗才有观想佛像之修行法门,所以才会说是与显教不共的法门,他却不知大乘经典中早已明说。但是,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宗喀巴说的观想“佛像”是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的不共修法倒也没错,因为宗喀巴的观想佛像是“或缘能取明了等相,次如前说于修念中,观察于余散与未散,任持其心,即修正知极切要处。《入行论》云:‘数数审观察身心诸分位,总彼(守护)彼(各部分)即是守护正知相。’”此中所说的观想佛像主要是双身交合的假佛像。单是正统佛教清净佛像的观想,已是“念色取相、贪味为识”的凡夫了;宗喀巴教导观想的佛像却是双身交合的假佛像,更是佛所斥责的“念色取相、贪味为识”者,此邪法只能成就假藏传佛教─密宗的妄想不实之假天身(其实只是行者的内相分),成就假藏传佛教─密宗抱身佛的凡夫妄想境界,更增长无明烦恼及下堕三涂之“欲界有”生因,当然这类过失与妄想是不共显教的贤圣智慧,故说彼为与显教不共修法也是对的。
《广论》369 页说:“为断沉掉发动心已,复应如何除沉掉耶?心沉没者,由太向内摄,失攀缘力,故应作意诸可欣事,能令心意向外流散,谓佛像等极殊妙事,非生烦恼可欣乐法,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又说:“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亦能除沉。”宗喀巴说当沉没生起后,应如何除沉没?宗喀巴说应作意于诸可欣事,即作意于双身佛像等极殊妙事,或作意于日月光等诸光明相,三谓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并引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之开示欲作为证明;如《广论》370 页说:“〈声闻地〉说:‘威仪应经行,善取明相数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随一,或以所余清净所缘策举其心,或当读诵显示昏沉睡眠过患之经论,或瞻方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如果以治标的表象上来说,上述三者表面上似乎合于大论中〈声闻地〉所说,但实质上其内涵与〈声闻地〉之开示却有出入。〈声闻地〉中所说的是“悎(觉)寤瑜伽”: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中夜分右胁而卧长养大种,于后夜分速急起而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今将原文提出如下《瑜伽师地论》卷24:
问:于经行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答:从惛沉睡眠盖及能引惛沉睡眠障法净修其
心。为除彼故,于光明想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于屏处、或于露处往返经行;于经行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赞励,庆慰其心。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舍、或复念天,或于宣说惛沉睡眠过患相应所有正法;于此法中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惛沉睡眠所有过失,以无量门称扬赞叹惛沉睡眠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以论议;为除彼故,于此正法听闻受持,以大音声若读、若诵,为他开示;思惟其义,称量观察。或观方隅,或瞻星月诸宿道度,或以冷水洗洒面目,由是惛沉睡眠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2
注2、 《大正藏》册30,页412,上5-23。
〈声闻地〉中说“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所谓障者,就是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顺障法即是随顺贪欲盖者为耽著净妙相,随顺瞋恚盖者为瞋恚相,随顺昏睡盖者为黑闇相,随顺掉恶盖者为对寻思家园美好、眷属美好乃至追忆往昔欢乐喜笑等事,随顺疑盖者为无前世后世等邪分别。宗喀巴是断章取义加以附会。根本大论的〈声闻地〉中说于经行时,“从惛沉睡眠盖及能引惛沉睡眠障法净修其心”,就是于昏沉睡眠盖及能生出昏沉睡眠盖的随顺障法黑闇相等,应于经行中修除。至于应如何修除?要从光明相中来修除,光明相者如《瑜伽师地论》卷11〈本地分〉中所说:
问:惛沉睡眠盖以何为食?答:有黑暗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3
注3 《大正藏》册30,页330,上21-26。
于黑暗相作不正确的思惟与修习,便增长昏沉睡眠盖。因此,学人必须于光明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并且善于了知与通达,让心具有法光明乃至具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光者能照亮,明者能清楚。譬如于不论有遮或无遮的空地经行,经行时意识缘著一种清净善妙的境界,譬如忆佛的清净善念,以此净念相续,使觉知心离昏沉睡眠黑暗;或随念六念法:念三宝功德、念持戒功德、念布施功德、念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胜妙于人间的生天功德;或宣说昏沉睡眠的种种过患,及称赞能永断昏沉睡眠的种种功德;或听闻受持十二经教,或大声读诵,或为他人开示,或思惟十二经教的内涵,或观看四方,乃至以冷水洗脸等等。上说种种方法,使昏沉睡眠盖未生不生,生已消除,这就是“于经行时,从昏沉睡眠盖及能引昏沉睡眠障法,净修其心。”
而《广论》说:“心沉没者,由太向内摄,失攀缘力,故应作意诸可欣事,能令心意向外流散,谓佛像等极殊妙事,非生烦恼可欣乐法”彼所说心沉没是因太向内摄,耽著于乐空双运境界的享受之中而引生昏沈想要睡眠,失去攀缘力,所以应作意于种种可欣乐事,例如观想双身佛像等极殊妙事,这仍然是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双身修法之前行;所谓佛像等极殊妙事,是指有境界的“男女抱身佛”的双身交合像,及其所行的交合受乐“殊胜妙事”。行者依之观想以后淫欲高涨而睡意全消,宗喀巴说这个方法可对治昏沉睡眠盖,此喇嘛教独有的“妙法”,绝对不是宗喀巴所说“非生烦恼可欣乐法”,反而正是无明众生“生烦恼可欣乐法”。因为贪著于观想所得的虚妄想双身交合身触乐触境界,只会增长贪、痴烦恼,而贪、痴烦恼正是修传统奢摩他与毘钵舍那的根本障碍,只适合于密宗双身佛像观想之法,故宗喀巴所教的观想,正应说为世俗凡夫的“生烦恼可欣乐法”才对。《广论》又说:“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这也是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的虚幻想,自谓能藉观想所成的天梯而爬至须弥山顶,或谓观想能得色界初禅天身,都是妄想,前已破之,不再赘述。
《菩提道次第广论》又说“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亦能除沉”,这也是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隐说的双身修法;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106 页可就是明说的了:“由慧明了不昧而住正念。”第二依仗修正知法。故非住念太久太急,须于安住不舍之中,时时观察如所住心为住未住。此谓若太策励心便掉举,若太涣散心便沉没。故须了知离彼二过处中而修,若于微细金刚(男性生殖器)善坚固已(善于了知坚固不软以后),则由鼻端或余身分,发生乐触。由此妙触即能除遣不堪修行善事之身粗重,生身轻安。若离粗重身即调柔,便能精进。由身轻安引心轻安。
107 页又说:【〈初品〉中云:“若微细金刚,现起乐触相,其相应普遍,心亦应随遍,心如欲遍已,乃至遍三界。”】106 页又说:【修行渐次如〈初品〉云:“令舌抵上颚,住想于鼻端,金刚端(龟头)乐触,心当得等至。”……此亦应如《阿缚达惹论》中说:忆念本尊瑜伽(忆念自己观想的男女双身抱身佛做引生乐触的善妙事)而修。】这是宗喀巴所说以“观察慧”来观察微细的金刚(男性生殖器)乐触境界,依于微细的金刚(阳具)所缘,引生心“一境性奢摩他”法,这真是胡人说胡法。可见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的止观,其实就是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的止观,所不同者只是前者不明说,而由讲解者依照解说《广论》时的情况,酌情而作隐说或明说;这是绝大多数修习《广论》者所不知道的隐情,才会为《广论》大声辩解说:《广论》中没有讲双身交合之法。
所以,日常法师应当是观察到:“解说这种假藏传佛教─密宗乐空双运止观的时机尚未成熟。”或是其本身由于是声闻相的出家身分面对男女双修,心中仍有疑虑,所以不敢讲解,故而一再拖延推迟,乃至一直到最后舍寿时仍然未开讲《广论》中的双身法止观。假使他不观察因缘是否成熟,就直接为《广论》班的学员讲解,一定会使《广论》班学员们作鸟兽散。日常法师为何一直推迟而终未能说《广论》止观之内容的原因,末学根据假藏传佛教─密宗的法义及《广论》中的隐说法义,直接为大家说明到此,也就真相大白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370 页说:
掉举者,由贪为门,令心追趣色声等境,此应作意诸可厌事,能令心意向内摄录,以此息灭掉举无间,于先所缘应住其心。《修次初编》云:“若忆先时喜笑等事,见心掉举,尔时应当作意思惟诸可厌事,谓无常等。由此能令掉举息灭,次应励力令心仍于前所缘境无作用转。”《中观心论》云:“思惟无常等,息灭掉举心。”又云:“观散相过患,摄录散乱心。”《集学论》云:“若掉举时,应思无常而令息灭。”故掉举太猛或太延长,应暂舍正修而修厌离,极为切要。非流散时,唯由摄录而能安住,若掉举无力则由摄录令住所缘。
依据前述辨正二种《广论》互相关联中所说的止观的内涵来看,宗喀巴说掉举是由于贪心现起,则会追逐修双身法射精时的触尘境,此时应作意射精时的乐触也是无常等可厌事,贪著射精最高乐触的掉举就息灭了,而回到先前所缘“无漏”不泄漏精液的双身法乐触境上,宗喀巴并引用多种假藏传佛教─
密宗四大派的论著来说明之。按宗喀巴此说,只是依密宗自设的所谓禅定─性交境界中的一心不乱─上面而说的,在假藏传佛教─密宗的法义上来说并无错误;但在正修四禅八定的止观上来说,可就完全与禅定止观的正行相违了!以掉举恶作盖乃是由于对色声香味触的贪著不舍,而显现出来的意识、意根心行,是意根、意识不随住于一念不生的正定境界,是因为意识不能生起正知故。但依《密宗道次第广论》的修法,当行者贪著于双身法细滑触的最强烈境界(射精时的触尘境)时,就说是心生掉举,此时若作意于可厌事,则必定无法成就假藏传佛教─密宗双身法所谓的“身心轻安三摩地境”,势必要反过来作意可欣事(双身法之淫触乐受),而让此掉举延续;由此证明宗喀巴所说的止观,并非正统禅定的止观。然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说止观中的掉举,特别是宗喀巴在《广论》此处所说的掉举,事实上是指男性的贪求射精之性高潮乐触,并不是指正常人修习正统止观中障碍入定的掉举。宗喀巴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是说法,其实正是在说《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双身法止观内容;只是隐晦的说而不明讲,读者不易从字里行间了知其意涵,得要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的喇嘛上师亲自暗地指导时才会明白的说出来,所以喇嘛教的双身修法止观都与佛教中说的智慧与禅定的止观法门无关。修学佛法者都应回归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定慧与止观,如此修学佛法才得以有成就。
《瑜伽师地论》卷24〈声闻地〉说:
问:于宴坐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答:从四障法净修其心。谓贪欲、瞋恚、掉举恶作、疑盖,及能引彼法净修其心。为令已生贪欲缠盖速除遣故,为令未生极远离故,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或观青瘀,或观脓烂,或观变坏,或观膨胀,或观食噉,或观血涂,或观其骨,或观其锁,或观骨锁,或于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惟,或于宣说贪欲过患相应正法。于此法中为断贪欲,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著过失。以无量门称扬赞叹一切贪欲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乃至广说,为断贪欲,于此正法听闻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由是因缘,贪欲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掉举恶作盖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令心内住,成办一趣得三摩地。4宴坐的意思不是坐著不动,而是心安住不动摇的意思。前举〈声闻地〉已说依随顺障法于经行中除遣昏沉睡眠盖,于此段文中开示排除随顺障法,是于宴坐中除遣贪欲与掉举恶作盖。贪欲盖之顺障法即是清净相,于宴坐中观可厌事,譬如于色身不净误认为清净等等不如理作意;排除顺障法则是思惟贪欲过患及永断贪欲之功德,或于正法听闻受持等等,使贪欲盖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除遣。贪欲盖不生或除遣后,于宴坐住心时,掉举恶作盖即不生。而瞋恚盖之顺障法如同贪欲盖,其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以慈俱心而住;而疑盖则于佛说正法深信不疑。如上〈声闻地〉所言,是于经行或宴坐中随顺障法净修其心,是毘钵舍那观行,与宗喀巴断章取义后的说法迥然不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连载,五十二,----,正雄,居士,宗喀,菩提道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