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德老师
第二章 应成派中观之演变
应成派中观,乃是西藏密宗黄教创教者宗喀巴,以及宗喀巴以后的历代达赖喇嘛极力弘传的中观学说,是攀缘附会佛教教理,以意识境界推断而出生的藏密黄教中心思想。乃至传承而下之历代达赖喇嘛,也都是以应成派中观之意识境界作为般若;认定意识觉知性不落二边,认定意识觉知性是常住不灭法,成为彼等修证上所追求最高证量乐空不二之依附根据或基础。宗喀巴宗奉之应成派中观思想,是由阿底峡传入西藏,追溯而上则是传承于天竺密教的月称论师;从宗喀巴所造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可以清楚了知其传承脉络。而月称所造之《入中论》乃宗本于佛护论师对《中论》注解所立之义理。佛护所造之《根本中论注》对《中论》所作之注解,并未流传汉译本,但是与佛护同时期之清辨论师,是自续派中观的代表;而自称传承于佛护之月称,所弘应成派中观诸多论点,却与自续派之清辨论师主张雷同。佛护及清辨所弘的二种中观见,同样是六识论者,故都未断我见。于清辨所造《般若灯论释》对龙树菩萨之《中论》注解中,提到佛护论师有不同论辩之蛛丝马迹,亦可以看出自续派与应成派于主要法义雷同之中别出异议互诤之处。本章将从清辨之思想脉络中,寻找其自行宗本于佛护之应成派中观立论,并将于月称、宗喀巴等之主张中予以验证,以期完整的呈现应成派中观兴起之源头思想。
第一节清辨之中观思想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菩萨将清辨论师直翻为婆毘吠伽,而翻译《般若灯论释》的波罗颇蜜多罗,则将清辨论师翻为分别明菩萨。然而清辨论师是以何等思惟理路来注解龙树菩萨之《中论》?以何等法性立为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佛护论师又是以何等法性立为般若实相中道第一义?与清辨论师之异同何在?今从清辨论师注释《中论》开宗明义所说,就能够清楚其思想之方向,今举示其所说重要文句如下,以供辨别:
我师圣者,如自所证,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审验真理,开显实义,为断诸恶邪慧网故。彼恶见者虽修梵行,以迷惑故皆成不善,今欲令彼悟解正道,依净阿含作此中论,宣通佛语。论所为者,其相云何?谓婆伽婆见彼无明众生,世间起灭断常一异来去等诸戏论网稠林所坏,起第一悲,发勇猛慧,于无量亿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为利益他,捐舍身命,无厌倦心。能担无量福慧聚担,钻般若境界海,断一切戏论网,非他缘无分别,得一切法真实甘露。于彼趣寿分齐性处时等,摄受利益,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唯为进趣第一乘者,依彼世谛、第一义谛,施设不起等诸名字句,此缘起实说中最胜,我阿闍梨亦于不起等文句,开示如来如实道理。(注1)〔编按:本文之注脚编码自(连载一)起依续号编码〕
─────────────────────────
[注1]《般若灯论释》卷1,大正藏第30册,51页中。
清辨以其源自于声闻部派佛教发展小乘法所执之见解,论定龙树菩萨所造《中论》中所开显之般若波罗蜜真义是依据阿含声闻解脱道而造;近代释印顺以小乘解脱道法义取代大乘成佛之道,亦肇因于此。清辨又认为世尊所说第一佛乘中最殊胜的法要,就是以世俗谛缘起性空为第一义谛,认缘起性空就是真性,一切世俗有为法以此缘起性空故无有自性,认取有为法无自性空为究竟了义空性。在后续之释论中,呈现出清辨个人所宗小乘思想背景之文句,可从其对涅槃之释义、以缘起性空无自性空为法无我空智、以缘起性空为第一义真实无分别、错认能取境界相之意识为取后有之识等论点,断定清辨确实是声闻部派佛教小乘异执发展下来之承接者,纯以声闻法中诸凡所执的六识论,及蕴界处不实之有为生灭法,假藉般若名相而说为般若中观,曲解了龙树菩萨之《中论》。以下将分别举证论述之。
ㄧ、清辨以诸法缘起无自体性为涅槃
二乘圣者虽然能证无余涅槃,然而却不知不证涅槃本际为何,仅是信受佛语八识(注2)为根本的大前提而安住其心,如实断尽五阴之人我见及人我执,安住于有一不生不灭之如、法,是无余涅槃的本际,故无余涅槃中“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注3),如是而断尽蕴处界我执,证得解脱。但清辨论述涅槃时,却是以不知不证涅槃本际,不知无余涅槃中的本际第八识是常住法之背景,立足于六识论而写作了以“大乘”为名之论著,依其声闻法想像之“诸法无自体性,不能自行生起”而说为涅槃。清辨这么说:
─────────────────────────
[注2]声闻解脱道仍属八识论正法,非六识论之法义。详《阿含正义》第二辑第5章、
第三辑第5章第3节至第9节、第四辑第五章第12至13节、第六辑第10章
第3节至第5节。台北.正智,2006.10~2007.6,初版一刷。
[注3]《杂阿含经》卷2:“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
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
、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
清净、真实。”大正藏第二册,第9页上。
第一义中生死涅槃一相无差别,如虚空相故,无分别智境故,不集不散,非实法故,是故不应作是分别,舍离生死安置涅槃。若立若谤者,皆分别智自在可得物境界故,若是可得物境界者,此等皆是集散法故。复次,或有众生堪以涅槃而教化者,诱引彼故说有涅槃。云何安立?但于未来不善诸行分别不起,烦恼息相,是则名为寂灭涅槃,故名安立。又为令彼厌离生死,作如是言:生死苦多,汝应舍离。何以故?诸行展转从缘起者,自体无实,如幻梦焰,即说此等名为生死,舍离此故名为涅槃。世谛门中作如是说,非第一义,何以故?第一义中诸行空故,烦恼息相名涅槃者,此等亦无,不应置立别有涅槃。由彼诸行自体无起,本来寂灭如涅槃故。(注4)
─────────────────────────
[注4]《般若灯论释》卷9,大正藏第30册,98页中。
清辨若真懂得般若,解释涅槃时即不应纯以声闻法的烦恼息灭相而说,不应以“诸行展转从缘起而生,自体无实、诸行不自生”而说涅槃;诸行自体不自生,皆是展转从缘起,正是有为生灭法之流转共相,都属于世俗法蕴处界所显示的现象:因缘集故谓之有,因缘散故谓之无。如此解说,全属解说现象界生灭法之世俗谛所摄,与法界实相第一义谛无关,因为法界实相第一义谛是蕴处界的根源──能生蕴处界的第八识如来藏──四阿含中说的入胎、住胎时能出生名色的本识,法界实相不是生灭有为法之蕴处界名色的缘起性空,而识阴六识都摄在本识所生的名色之内,故本识并非佛护的应成派及清辨的自续派等中观所认定为常住不坏之意识心。诸缘集而生诸行,彼等诸缘仅是诸行之生缘而非生因,从生缘之角度来看待诸行自体无生,皆是虚妄想像虚构者,因为诸生缘皆无自体;无自体之法于诸行未生起之前必定同样无自体,无有自体者即是所生法而且无常故空,如何有真实不坏法性可说为寂灭性如涅槃?而且佛说的涅槃是常住不变,是常住法而非缘起性空的空无法。诸行未生前或生起而后坏灭,皆是无常空无之法;将空无之法想像成第一义之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分别智之智境,纯属戏论,与法界实相、涅槃本际无关故。
《中论》所说之寂灭无他缘,正是叙述般若实相心如来藏之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本来寂灭涅槃体性,此种涅槃体性不从他因他缘而有;其言语道断之离言法性,非一切意识所能思议想像乃至言说,唯有亲证实相心如来藏者,方能真实领纳此一本来寂灭涅槃的无境界境界。而此种本来寂灭之涅槃体性,于蕴处界诸法中皆同一味,于六凡四圣中皆平等平等无有任何差别,此乃如来藏心体之真实法相。证如来藏而成为大乘圣者以后,双照虚相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及法界实相如来藏心的本来寂灭涅槃,方能成就第一义谛观;此是双照世俗谛虚相法与第一义谛实相法,非如二乘圣人只能观照世俗谛而不能观照第一义谛──以未证实相心如来藏故不能双照。而堕于空相法一边之清辨,连世俗谛断我见的智慧功德亦无,却以声闻道的一切法无自体性空,来曲解为佛菩提道的法界真实相寂灭涅槃法相,妄想生灭变异中之蕴处界诸法以及未来终归坏灭之比量境(兔无角法),已无有蕴处界诸法之差别境界可分别,如是以意识心之立场虚妄想像无一境界可见分别,窃取大乘如来藏心体之无分别名相而自称为已证已知无分别。清辨缘于一切有情蕴处界皆是缘起无自体而称为一味,皆是无自体而称无差别,将不真不实之空相法扭曲妄解为佛法之真实相,而清辨依此邪见所写之伪大乘论《大乘掌珍论》、《般若灯释论》,竟被无智的藏经编辑者收录于大藏经中鱼目混珠,贻害后人,真是可悲可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