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
一、《楞伽经详解》七第82页:【由有第八识含藏无明及行支业种,故有名色之六识缘于六入触受爱等,而流转生死有海之中,成就十二因缘流转门之“名色缘六识,六识缘爱…”等六识生死流转法。】
1.流转门应是名色缘六入,怎么是缘六识呢?2.六识若是识支,当缘名色,怎么缘爱呢?即使此处六识为六入,六入怎能跳过触受而直接缘爱呢?
答:《楞伽经详解》第七辑82页:【由有第八识含藏无明及行支业种,故有名色中之六识缘于六入触受爱等,而流转生死有海之中,成就十二因缘流转门之“名色缘六识,六识缘爱……”等六识生死流转法。】乃是正确的说法,透过六识生死流转法的现观,能够推知此世名色的出生,乃是缘于过去世六识的造作,故有此世名色后有的出生,黠慧者若欲了知此世名色的出生,必会推究观察十二因缘流转门,了知此皆过去世之六识造作为缘因,而此六识造作却是因“无明覆、爱缘系”的缘故,而有六识身等法存在,若能做到“无明断、爱缘尽”就能“身坏命终,更不复受”,如《杂阿含经》卷12(二九四经)中 世尊之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
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故《楞伽经详解》中说“名色缘六识,六识缘爱……”。
再者,因缘法的义理乃是甚深极甚深,若欲于因缘观能真实了知,唯有三乘见道迹之贤圣方能知之,因为不论是从流转门、还灭门、顺观、逆观、出离观、安隐观、十因缘法、十二因缘法、真实法、假号法……等诸多层面,都是根据法界实相的基础所显现因果的现象;所以对于最微细因果现象所展现的因缘观,二乘圣人基于信受佛语的加持而能现观了知少分,诸证悟菩萨则因所证无生法忍智与所集福德的多寡深浅,而能了知多分、更多分,若论究竟了知,唯佛乃能究竟。
再者,同类的问题亦曾有多次提问而回复,如正觉电子报三十二期〈般若信箱〉问四、问六、问九、三十九期问二; 平实导师更于《阿含正义》多辑亦有专章详细的开示因缘观之正理及各种观行细节要领,劝请诸有志亲证因缘观者,至各大实体书局及网络书籍请购《阿含正义》诸辑拜读。
二、《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110─111页:“当他观想 弥陀世尊成就的时候,这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这个心的本身也就是佛(报身佛)。”第122页:“这个法门观的时候,要离开前五识,要用第六识来观,用第七识来想……纯粹用我们的第七识来想……。”
《正法眼藏─护法集》【第176页:“佛的一心三身和一切明心见性者的一心三身一样:一、法身,即真如(或阿赖耶识),不是佛性。二、报身,即是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三、应身,即是见闻觉知。不是六根,因为六根无知。”第333页:“佛性是直接由阿赖耶识作用,但也不离五阴六入见闻觉知,佛性不是第七识……。”】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的两段话,明显地说第七识是报身佛。而《护法集》这一段话又明确说,报身,即是佛性。这不等于说第七识即报身即佛性吗?而《护法集》第二段话却又说佛性不是第七识。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是从一心三身来说,或是从观想的法门来说;也可以从不同层次来说三身,这就是法无定法的意思。这里面的说明,有些是未悟的人所能理解的,有些则是真正开悟的人才能理解的,有些则是眼见佛性的人才能理解的,也有一些是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以后才能理解的。若从观想念佛法门来说,想要成就观想念佛的实证,依照《观经》所说:“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此时是依凡夫异生地的知见来说的,所以观想 阿弥陀佛身相成就时,就说那时的影像是佛,而说正在观想的觉知心即是自性佛;但这个自性佛当然不可能是自己的法身佛,这时能观的心是觉知心意识,能想的心是意根,即是自己的报身佛;而诸佛的报身也是要由意根与意识来共同成就的,所以《观经》才会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纯粹由凡夫异生地所能理解的层次来说。
但若是从一心三身来说,则又不同,这就不是明心而未见性的大乘贤者(在解脱道中至少相当于初果或二果)所能知道的;这时则是以真如心第八识为自性法身佛,是以真如心第八识的心所法应现出来的佛性作为报身佛,以意根、意识作为自性应身佛、自性化身佛。自性法身佛是真如第八识,是明心者所能亲见的,却不是凡夫异生等凡夫所能了知的,也不是阿罗汉等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至于法身的性用──由第八识显现出来的佛性及作用──则非真正开悟明心的人所能了知的,而是只有眼见佛性的贤圣才能了知的,故在眼见佛性时方便说为报身佛,因为已经亲自眼见第八识的见分了;至于其更深细的照见与了知,则是诸地菩萨才能亲见,并非初见佛性或见性后仍在十行、十回向位的贤圣所能了知,更可说为一心三身中的报身佛。若是从二乘愚人及凡夫异生位来说,则只能看见意根与意识和合运作时的情况,即是意根与意识共同显示出来的情况,故说意根与意识为化身佛。佛性既是由第八识直接显示出来,当然只有眼见佛性的人才能少分知之;至于佛性的作用,则非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者所能知之,必须入地以后才能了知,当然是属于诸地所见的一心三身中的报身佛了;未入地者是绝无可能亲见一心三身中的报身佛作用的。所以从这个层次来说的报身佛,就是指第八识出生的佛性的作用了。
再者,如同 世尊对凡夫异生或二乘愚人说“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但是对已悟之人却又说“第八识有觉有知,能了知众生心行”,对于已入地菩萨则说第八识所能了知的,是更深细、更广大的分别性,故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同样是对不同层次的人说不同的法义,此即是为人悉檀,故说法无定法,依照根器的不同,而说不同层次的法义。若是尚未明心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于自己之道业并无帮助;因为这是眼见佛性后,再经历一段长时间进修般若别相智及一切种智以后,才需要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想要探讨就有能力探讨的,因为这是牵涉到种智内容的甚深法,不是一般开悟或见性的菩萨所能探讨的。未悟者或初悟者乃至初见性者,探讨此一问题时,都将无法正确的理解,有可能会产生偏差而导致谤法、谤圣的状况出现,故应该小心谨慎的处理才好;若是明心后或尚未明心者,想要藉此探讨来求得眼见佛性的境界,是永无希望的,因为眼见佛性的证境并不是靠法义的探讨所能成就的。
三、看有情,可见自、他佛性;看无情、可见自佛性。若见一小虫卧而不动,不知死活,已见性不退之人,可见小虫之佛性吗?(有时所见之小虫,其实只是一空壳)。
答:问三所说并无错误,但在已死之小虫身上看不见它的佛性,却可看见自己的佛性。关于佛性的眼见,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教导而修学,在这些问题上所作的探究,永远无法使自己得以眼见佛性;亦有人在《佛性论》上面研究,终其一生也都无法眼见;故此问题的探讨,无益于道业。而且见性极难,除了必须定力、慧力、大福德以外,更须有适当的时节因缘;若时节因缘不适合,纵使真善知识有心帮忙,也无法成愿,以此缘故,正觉同修会中已有三百余人明心,但眼见佛性者至今仍然唯有十余人,显现其特难也!有真善知识指导尚且如此,何况寻经觅论而在文字与思惟上探究者,更无论矣!于此再指出见性所必须之条件:定力、慧力、大福德。此三者具足时,犹须等待时节因缘,此时节因缘却是难以强求者,要真善知识愿意相助,也要时节恰当,眼见佛性所以难者正在于此。
四、《平实书笺》第101页:【……然其庄严报身变化为初生童子形象,于摩耶夫人右胁而生……然于色身沐浴已毕,便入住色身……】
1.报身化为童子,童子就是化身吧?色身当为应身,那么这时即法、报、应、化四身具足。第八无垢识法身在哪个身里?还是法身同时持报、应、化三身?2.报身入住色身,还是报身所化之童子(化身)入住色身?3. 世尊以兜率下生示现成佛,下生前,在兜率的,是报身还是应身?下生以后,此位就由 弥勒菩萨接替了吗?那么,此时 世尊还未示现涅槃,未上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没有报身佛吗?4.报身即是意生身?
答:1.与2.:应身与化身通常说为同一类身,故无四身之说;但应身有色蕴长时间存在人间,化身则是感应化现之后随即灭失。其次,已悟之人都知道第八识法身此时应该是在何处,入胎之后又在何处,故不需再提此问;若是未悟之人,于此问题则是问了也无助于开悟明心,反而容易误会而导致错悟,故此问题亦不宜给与答复。
3.最后身菩萨在兜率天中,尚无庄严报身,但有三种意生身。下生人间以后,兜率天中亦无最后身菩萨,亦无等觉菩萨住持,彼时诸菩萨都应追随下生于人间,奉侍已下生之佛。最后身菩萨成佛之后,可以有庄严报身示现在色究竟天为十方前来的诸地菩萨说法。
4.意生身不同于庄严报身,否则三地满心菩萨亦应有庄严报身,亦应成为三地满心即已成佛,则与理有违。
五、《公案拈提》第七辑373页【由身入通达位中故,发起极喜之心,始入相见道位中,成为初地入地心。】与《灯影》第68页所说【初地通达位之见道,必须函盖二种见道:真见道与相见道。要须具足此前后二种见道者,方可通达初地入地心所应具备之般若智慧,方名通达位菩萨;是故通达位亦是见道所摄,始从七住位明心之般若总相智── 根本无分别智──发起时,末至初地入地心时之般若道种智初起时之通达位止,皆是见道位所摄。不可说“唯有初地之入地心位方是见道位”,应说初证现在阿赖耶识── 未来初地真如心体──之时亦是见道位,不可唯说进修至初地时方是见道位,是故初地入地心之通达位,亦是见道所摄,乃是具足二种见道后之见道位,由其通达般若之总相与别相故,说为通达位。】为何不同?
答:查《公案拈提》第七辑373页此句确有错误,感谢您的来函指正;此句已在2006年加印第二刷时更正为:“由身入通达位中故,发起极喜之心,始‘圆成’相见道位,成为初地之入地心。”已改为“圆满成就”相见道位功德,感谢大德来函指正。
六、在礼拜多尊佛菩萨时,如何无相而有区分?还是在他们因地时的菩萨行及大愿之总体印象上区分呢?
答:1.无相念佛中礼拜多尊佛的修习要领、内涵与次第,乃 平实导师依于道种智证量,以及禅定上的实证体验,为此界末法时期慧多定少之学子而施设修习定力之法,期使具大乘善信者能够习得此一修习胜妙动中定的方便善巧,其目的乃是为求明心见性者所需之思惟观功夫而作准备;若将拜多尊佛的功夫练习纯熟之时,即可让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需的基本定力趋于成熟,转而有能力看话头、参究佛性;然此时还需待见性该有的慧力与大福德同时具足圆满,方可由诸佛菩萨及大善知识导引之因缘而一念相应,以父母所生肉眼亲见佛性,当下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
故若以眼见佛性的亲证来说,透过修习无相念佛拜多尊佛之功夫,而成就思惟观之定慧力就非常重要了。然而欲成就拜多尊佛的功夫,得要先有拜一尊佛的定力成就,若无法成就无相念佛拜一尊佛之净念相继功德,想要成就拜多尊佛思惟观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拜多尊佛功夫的成就,乃是以拜一尊佛的定力为基础,若无此净念相继的定力为基础,终究无法成就拜多尊佛之功德。多有学佛人欲成就拜多尊佛之动中定,却不肯老实的在拜一尊佛的阶段下手用功,这就如同世间愚者,以为可免除打地基及建设一楼之辛苦,而欲直接建造顶楼,此乃是愚痴无智的想法。
至于如何无相而有区别,这得要回归无相念佛中对“无相”的定义之了解,此中要领在各地的禅净班课程,诸亲教师都会详细的开示,并教导此分用功方式与转折要领,您若是本会学员,请您向亲教师求法;若非学员,您可以参加各地新班共修,或者参考《无相念佛》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书中开示,此处篇幅有限,不再赘言。
2.对于诸佛菩萨的了别,可以从各佛菩萨的别愿、功德、国土……等众多的差别义来作简择,此分思惟观的简择慧乃是需要以拜一尊佛的定力为基础;若动中定的功夫不够,而欲成就拜多尊佛之思惟观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拜多尊佛主要在训练“观”的部分,这当中的要点,乃是禅净班课程诸亲教师会特别注重教导的。拜一尊佛的功夫主要是在训练动中“止”的功夫,拜多尊佛乃是著重在“观”上面用功,但是止观乃须双运俱行而互为增上的,非唯练观而成就之。换句话说,拜多尊佛的功夫,需要依靠拜一尊佛的功夫来增上;若无这个基本功夫,单靠思惟是无法成就的。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信箱,楞伽经详解,七第,82页,第八,识含,无明,行支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